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農村教育的典範——農業技術高中

農村教育的典範——農業技術高中

讀書筆記分享:陶老師《中國農村教育的根本變革》。縱觀我們縣農村教育的發展,我對農村教育也有壹個清晰的前瞻性預設,但這條路並不容易。

我沒有陶老師說的燕子磯和巫溪小學的模式,但是我見過富裕縣農業技術高中(簡稱農技高中),這是陶老師教的鄉村教育的模式。

1993年,我在壹所農業技術高中學習。我當時雖然卑微,但主要是在農村實踐生活,各科都離不開種植養殖的技能。課後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農作物種植和畜牧養殖知識。多年以後,我只要有壹點時間,還是會回到學校。我會看到靈芝的種植,黃桃的豐碩果實,還有實驗棚裏的水果和黃瓜。每個季節,蔬菜有時會被帶下來,花、果樹和葡萄園都很吸引人。

經過幾年的發展,學校現已建立了配套的、高標準的專業實習實訓基地。其中試驗田120畝,圍封葡萄園15畝,果園12畝,花木園105畝,風景林22畝,農田防護林30畝,溫室大棚1個,鋼架大棚2個,農業氣象觀測場1個。畜牧獸醫專業建設了100頭奶牛的高標準示範場和綜合種畜場,以及防疫站、配種站和飼料加工廠。還有飼料地110畝,草地600畝。實驗樓配有先進的多媒體教室和電子、計算機、汽車工程、會計、農業、園藝、畜牧獸醫等各專業的實驗實訓室。

建校之初,農技高中只有13名教職工和46名學生。校舍是幾間廢棄多年的土平房,設施設備非常簡陋。當時辦學經費很緊張,而且離縣城很遠。相比當時全省其他63所縣辦農技高中,基礎是最差的。但全校師生不甘落後,團結壹心,克服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艱苦奮鬥,自強不息,開拓進取,敢為人先。他們提出了“別人走,我們跑,壹年要走兩年,不僅要趕上,還要超越”的口號,開始了白天建校,晚上上課的艱辛歷程。所有的老師和學生都沒有8小時工作制,也沒有節假日和周日。他們大冷天去幾十裏外的河套燒柴。暑假去牧場餵農場過冬;深秋,下到齊腰深的冷水裏,割蘆葦建房。第二年,師生們利用建校後第壹個春天的好機會,建設了校容和專業實習基地。59名師生夜以繼日地耕地、修路、種樹,建設農業試驗田和花卉苗圃,種植樟子松苗木1萬株。校園西側25畝土堆上的蒙古櫟。使校區內的溝、林、路合二為壹,土地變得方方正正,校園基本實現“花園化”。由於師生創造了富裕縣歷史上人均植樹保活的最高紀錄,學校被縣政府確立為“綠化模範單位”。

為了樹立學校的良好形象,提升學校的社會地位和吸引力,學校認真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學校堅持服務三農的方向,全力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設置相應的專業,搞好專業實習基地建設,建設達到國內壹流水平的配套專業實習基地。並積極引進壹些新技術新品種,在校內基地做好實驗示範,然後在校外推廣。

為了建設壹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學校采取多種形式,如派教師到外地培訓、在職提高等,使教師既掌握理論教學,又掌握實踐能力,成為高附加值的復合型人才。同時,聘請了省內壹些畜牧、獸醫、農學、園藝、電子電器方面的知名專家擔任兼職教師,並與加拿大奶牛養殖專家沃森、木蘭簽約,定期到學校授課,培養了壹支專兼結合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

學校實行邊學邊做邊致富的教學制度,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將壹些新技術、新品種、新信息應用到家庭生產中。學生兼具學生、消費者、生產者和財富創造者的雙重身份,深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為增強教材的適應性和先進性,學校努力做好教材改革工作;對統編教材中不合適的部分進行了適當刪除,對地方生產急需的新技術、新成果、新工藝及時編入地方教材並應用於教學和生產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校教師編寫的鄉土教材達到112萬字。

為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學校實行專業課與農時同步的教學方法。什麽季節要教什麽課,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在實習基地實習,大小課結合。學校還將專業實習基地承包給班級學生進行管理,全面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增強學生的商品意識和市場觀念。同時實行了校內校外相結合的辦學體制,在城郊蔬菜專業村建立了分校。每年安排學生帶課題到社會調研,節假日參加科普活動,傳播科技知識;讓學生在校外專業實習基地學習實習,把產品拿到市場上去銷售,讓學生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學遊泳,通過風雨為自己的成功和事業打下基礎。

學校註重因材施教,讓不同追求的學生實現人生理想。在開好公共課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不同意願、興趣愛好和特長,每周安排壹定數量的選修課,組織骨幹教師舉辦專題講座或參加課外活動小組,滿足學生選擇壹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願望:讓有通過科技致富願望的學生學習優秀技能致富;讓願意上大學的學生學習紮實的文化科學知識;讓願意到大城市和發達地區闖世界的同學們學習壹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大大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逐步形成了“教書育人、科學實驗、示範服務、增產增收”的新型辦學體系,得到了國家、省市教育科研部門的好評。

為了贏得社會各界的支持,學校充分利用各種場合,采取各種方式宣傳農技高中在發展縣域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傳學校的科技實力和辦學成果。各行各業都被農技高中師生艱苦創業、服務社會的精神所感動。他們不僅在輿論上給予農技高中大力支持,還紛紛伸出援手。建校初期,社會各單位和個人向農技高中捐款50多萬元。同時,學校向上級部門申請貸款,集資擴建和完善學校專業基地建設,使學校發展進入快車道。

農技高中師生以勇氣和毅力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在建校育人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培養出來的學生學習成績優異,回鄉務農的學生以知識、技能、管理、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服務奉獻精神深受社會好評;在外地尋求發展的同學,可以很快成為外地的人才;同時,每年都有大量的學生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大學。全校師生付出了長期的、非凡的勞動和巨大的努力;從後面來;塑造了學校的形象;創造了富裕農民和高中的品牌;贏得了國家、省、市教育部門的認可和好評。

縣農、林、水、畜、機、氣象等局、委、辦領導把農技高中作為培養本行業人才的基地,給學校提供物質幫助,派專業技術人員給學生講課,幫助搞好專業實習基地建設;鄉鎮主要領導經常在農技高中召開本鄉鎮學生座談會,鼓勵他們畢業後努力學習,為家鄉建設服務。全縣人民逐漸形成了想讓孩子成功就送孩子去農技高中的* * *知識。全省各地、吉林省、內蒙古的學生也紛紛來到富裕縣農技高中學習。學校生源充足,辦學規模迅速擴大,聲譽大幅度提升。天道酬勤,學校終於完成了破冰之旅,師生們開始在自己的康莊大道上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