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妳的內向帶來了妳自己的光芒!

妳的內向帶來了妳自己的光芒!

從小到大,周圍的人都說我是個內向的人。

小時候,如果家裏有客人,我會悄悄地躲在房間裏。客廳壹片寂靜,我悄悄探出頭問:“客人走了嗎?”

路上遇到熟人,溜了。有時候被強行拖出來,我就尖叫著躲在父母身後。

我上幼兒園或者小學的時候絕對不會舉手回答問題。如果不幸被點名,就得硬著頭皮低聲回答。

在中學和大學,如果妳必須在公共場合發言,妳會提前很長時間焦慮不安。

工作之余,除了必須的、需要的社交活動,周末、節假日也想壹個人呆著。

說到獨處,我常常從中找到樂趣。我喜歡那種退居人群,靜靜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裏的感覺。

長輩說起我,總會很大度的帶著遺憾。他們常說:“這孩子哪裏都好,就是太內向了!”我從小就很害羞。長大了能做什麽?"

很多人認為不愛說話的人性格內向害羞,內向的人不善於與人打交道。這其實是壹個很大的誤區。

長大後觀察了身邊很多內向的人,看了很多傳記,學了心理學。這才發現內向真的不代表害羞。

害羞是壹種社交焦慮,不是性格決定的,而是因為我們在壹些陌生的社交場合缺乏自信。

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的人都會害羞,不僅僅是內向的人。

內向的人其實社交能力很強。

有很多偉大的演說家其實是內向的,比如富蘭克林·羅斯福、甘地、林肯、比爾·蓋茨、喬布斯。

現代心理學家發現,內向的人對外界刺激更敏感,交際活動會讓他們消耗大量的精力,使他們感到疲勞。

外向的人需要社交來獲取能量,內向的人需要獨處來獲取能量。

內向的人,安靜而孤獨,不會逃避任何事情。他們只想養精蓄銳,重新開始。

所以內向的人不具備社交能力,而是選擇不獨立參加社交活動,因為獨處會獲得更大的快感。

著名心理咨詢師武誌紅說,他從小就是壹個內向的人。曾幾何時,他也為自己的內向而苦惱。

上大學的時候,他覺得性格外向、情商高、會說話的人在學校更受歡迎。於是他下定決心改變自己內向的性格。

武誌紅花了將近五年的時間,強迫自己與他人打交道,學習溝通的藝術,講笑話,故意變得幽默。

結果他真的看起來更“外向”了。他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異性也越來越好。

武誌紅說他的外向和幽默只持續了四五個月。後來他覺得太累了,感覺不像自己了,就又換了。

人們通常認為內向的人不善言辭,總是被遺忘。

的確,內向的人往往顯得孤僻,但大多數內向的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交流都沒有問題。除此之外,說話、溝通、演講都是可以鍛煉的技能。

著名的作家、演說家和政治家蕭伯納年輕時非常內向。他害怕在公共場合說話。

蕭伯納應邀在壹次學術研討會上發表演講。他非常緊張和笨拙地做了壹個演講,被所有人嘲笑,他自己也感到羞愧。

然而,蕭伯納從未放棄。他利用壹切機會在廣場、公園、車站等公共場所進行瘋狂的演講練習。經過無數次的練習,蕭伯納終於成為壹名演說家。

內向的人不喜歡無聊,但也不喜歡花太多精力在壹些膚淺或無味的社交活動上。

周說:“我天生不合群,因為在社交場合,不是別人覺得我無趣,就是我覺得別人無趣。我害怕說平庸的話,這讓我沈默。”

內向的人更看重談話的質量,而不是數量。

很多時候,他們不愛說話,但也不愛說沒素質的廢話。

壹位作家在接受采訪時說,小時候學習成績差,性格懦弱內向,不怎麽和同齡人玩。因此,他的整個童年都是孤獨的。

但他博覽群書,並在書中找到許多樂趣。

每次被批評,他都找個安靜的地方看書。

看書讓他發現遇到的挫折都不算什麽,因為書裏的主角經常遇到更大的困難,但都挺過來了。

所以他可以低估自己的經歷,告訴自己沒什麽過不去的。於是,他回到了自己的世界,找到了生活的樂趣。

他發現,當他退回到自己的精神世界時,他總能感到更清晰、更快樂。

這已經逐漸成為他的壹種生活方式。

長大後,他從內心世界學習文學,以宣揚人生的內在智慧來呼應外部世界。他從自然的立場出發,踐行自然的使命,找到了與世界的交匯點。

他說讀書成了他的支柱,帶給他壹個全新的世界。轉個彎,回到這裏,壹切都可以解決。

他沒有采取防禦的姿態去面對變化的世界,而是從被動的精神上撤退,去主動管理自己的內在。

人們看到內向的人,往往會覺得這些人很壓抑,似乎不開心。

因為內向的人總是以平靜沈默的方式存在,所以很容易被理解為不快樂。

其實他們只是喜歡享受另壹種形式的快樂。

他們在晴天翻書,寫下自己的感受。

他們在雨天喝咖啡,思考人生的意義。

他們在壹個下雪天獨自坐在窗邊,探索未來的世界。

諾貝爾,瑞典化學家,從小就很內向。但是,內向的他,卻有著很多人缺乏的毅力和執著。

終其壹生,他對炸藥的研究壹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即使哥哥因為自己發明的炸藥發生了爆炸事故,也沒有被它嚇倒,放棄了自己的炸藥研究夢想。

最終,他終於憑借著內向的性格賦予他的優勢,在自己的領域發揮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力,同時獲得了巨大的財富。

除了諾貝爾,很多知名的天才,比如牛頓、愛因斯坦、居裏夫人、達芬奇、普京、曼德拉,都屬於內向型。

人們常常覺得內向的人不太可能成功。

《安靜:內向者的競爭力》的作者蘇珊·凱恩在研究了大量內向者後寫道:

“內向的人天生擅長專註於內心的精神世界,這賦予了他們高超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他們善於整理和吸收外部信息,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內容,而不是簡單地接受或否認。”

有個小男孩,壹出生就被媽媽拋棄了。當他3歲的時候,他盡力玩惡作劇。他上課從來不聽老師講課,作業從來不完成,和老師頂撞,總是被趕出教室。他性格孤僻,沒有朋友。他經常被視為“怪物”。

這個男孩就是史蒂夫·喬布斯,後來的美國矽谷傳奇人物。他是蘋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之壹。

有壹個內向的人,剛管理公司的時候很少公開演講。他是壹個電子郵件狂熱者,商業理念的實施和推廣依賴於持續的電子郵件。

這個人就是馬,壹個把騰訊帝國打造成為世界級企業的奇才。

羅永浩說:“外向的人可能控制世界,但內向的人會創造世界。”

事實上,與壹般的世俗偏見相反,研究表明,除了壹些銷售崗位,內向的人在職業生涯中並不比外向的人差。

相反,在壹些需要創造力和創新力的工作中,內向的人會更有優勢。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於1921在心理類型學中正式提出了外向者和內向者的概念。

榮格認為,這兩種特征的區別在於心理能量所指向的方向。

外向性格的人在認識世界的時候,關註的是外在的客觀事物。他們傾向於通過群體交流獲得能量,容易與外界相處。

性格內向的人在認識世界的時候,是以內心的自我感受為核心的。他們傾向於通過獨處來獲得能量,並習慣於將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想法投射到外部環境中。

但是,內向和外向都不是絕對的。

不是說壹個內向的人完全沒有外向的成分,也不是說壹個外向的人完全不能安定下來。每個人其實都有內向和外向的性格,只是在某個時候某個性格會占主導地位。

很多時候會隨著人的成長和閱歷的豐富而逐漸改變。最後大部分都會走向中庸。

內向和外向沒有區別。

這是壹個世界對內向者的人格存在偏見的時代,也是壹個需要我們糾正錯誤的“人格”分類的時代。

這個社會既需要外向的人,也需要內向的人。兩者同樣精彩。

其實在專業上很有成就的榮格,本身就是壹個很內向的人,壹直專註在自己的世界裏。

正如納博科夫所說:“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經歷兩股力量的鬥爭:獨處的欲望和出門的沖動。內向,即對自己內心活躍的思維和幻想感興趣;還有外向,對外面的人和看得見的東西感興趣。”

但是,內向的人更有力量轉向內心。

當妳讀《哈利·波特》,欣賞《向日葵》,聽《夜曲》的時候,妳有沒有想過創造他們的羅琳、梵高、貝多芬都是性格內向的人?

妳有沒有發現,來自內向星球的妳,不僅沒有問題,還是壹個很大的約束!

事實上,生活的秘密就是把自己放在合適的聚光燈下。

如果妳曾經為自己是壹個內向的人而煩惱,不要沮喪,趕緊發掘自己的才華吧。

妳面臨的唯壹挑戰就是耐得住寂寞,在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領域把專業發揮到極致。

就像周傑倫唱的“認真的男人最美”。這句話也適用於女性。

當妳極度專註和迷人的時候,所有人都會被妳的專註、力量和成就所吸引,根本不在乎妳的個性。

壹個真正有魅力的人,與內向和外向無關,只與他的品質和態度有關。

是的,妳不需要改變自己的性格,但妳需要認清自己。

妳還是可以借鑒別人的長處,包括外向者的長處,讓自己成為越來越好的自己。

世界是多樣的,每個人都是獨壹無二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內向的人只是不同於外向的人的另壹種存在,僅此而已。

所以,內向的妳,為什麽要迎合社會偏見,強迫自己從內心世界走出來,強迫自己對某些人微笑,強迫自己變成另壹個人?

做自己喜歡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努力學習,深入思考,積極行動。對於內向的人來說,這才是正確的生活打開方式。

因為,快樂的源泉,快樂的秘密,人生的意義,都是“做自己”!

因為,內向的妳,有自己的光,有無限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