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義:是客觀物體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整體反映。與感覺的區別在於,感覺是單壹感官活動的結果,反映了物體的個體屬性,不依賴於個人的知識和經驗;感知是各種感官協調活動的結果。對整個對象的理解受到個人知識和經驗的影響。知識和經驗越豐富,對對象的適應就越完善和全面。聯系:知覺和感覺反映了事物的外在現象,屬於對事物的感性認識。
2.基本特征:1)整體性: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將壹個物體的所有部分和屬性組合成壹個整體。(2)選擇性:由於感覺通道的容量限制,不可能感知所有作用於感覺器官的物體,只能將部分物體視為感知物體,感知特別清晰,而將其他物體視為背景,感知相對模糊。這種有選擇地感知外界物體的特征,如花瓶臉的模糊性(3)恒常性(constancy):在壹定範圍內,感知條件發生了變化,而感知形象保持相對穩定。包括大小、顏色、明度、形狀、運動恒常性,我感覺高度沒有遠近變化,石灰在黑暗中比燈裏的煤還要亮,橙燈照出來的白紙看起來還是白的。(4)領悟:人們在感知外界事物時,總是用過去的經驗來解釋所感知的事物,並用文字來揭示。?妳能不能看門道,不要看熱鬧?。
第六,感知類型:(空運誤差)
1、空間:(1)大小:由物體在視網膜上形成的視覺圖像的大小、物體與觀察者的距離、周圍的參照物等因素決定。(2)形狀:結合視網膜提供的視覺信息、視線沿物體邊界掃描運動提供的動覺信息、手觸摸提供的觸覺信息。(3)方位:參照自身或雙耳。用耳朵判斷左右(4)距離(深度、距離、立體):距離①肌肉運動線索:眼球調節和雙眼視軸會聚②單目線索:物體重疊、線透視(軌交)、空氣透視、明暗陰影、運動視差。③雙眼線索:兩眼瞳距約65mm。看同壹物體時,在雙眼視網膜上形成的兩個略有不同的視覺圖像稱為雙眼視差,是形成深度知覺的主要線索。立體電影和立體攝影都是利用雙眼視差的原理。
2.時間:物質現象的連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映。可以用計時器,日出日落晝夜交替,壹年四季生理心理活動的周期性變化。影響時間估計準確性的因素包括感覺器官、估計時間的長短、活動內容、對事件的態度和情緒。準確性聽覺最高,視覺最低,觸覺居中。人體生理變化的節律稱為生物節律,也叫生物鐘。
3.運動:對物體在空間中位移的感知。只有當物體的速度在壹定範圍內時,人們才能感知運動。太慢太快都沒註意到。包括①真實運動②似運動(運動場景,?現象):物體在空間中不運動,但可以被感知為運動的現象,如電影和霓虹燈的運動,建築物輪廓上裝飾燈的誘導運動,如月亮出雲;自主運動,比如盯著屏幕上的壹個光點。類運動、誘導運動、隨意運動都是視錯覺運動,都把不動的東西看成在動。
4.錯覺:(1)在壹定條件下,對客觀事物的扭曲感知往往具有固定的傾向。(2)只要滿足相應的條件,幻覺就壹定會產生,無法克服。所有人都是壹致的,不會有個體差異。是客觀的,不是主觀的。不同感覺器官之間的相互作用(3)每壹種錯覺都有其特殊的原因,不可能用某種原因來解釋所有的錯覺。錯覺的類型包括線長、線方向、面積大小等等。不同感覺器官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會產生錯覺,如形狀-重量錯覺(拿起來會覺得又大又輕)和視聽錯覺(從揚聲器裏傳來,但仍被認為是從講臺上傳來)。有時候會帶來負面影響,比如飛行員產生向後飛的錯覺。
七、記憶和記憶過程
1.定義:是過去經驗在頭腦中的反應。過去的經歷是指過去對事物的感知,對問題的思考,對事物引起的情緒體驗,以及行動。功能:是智慧的根源,是心理發展的基石。
2.範疇(1)分為:①形象:被感知事物的形象②場景:有自己經歷的時間、地點、人物、情節的事件③情感:自己經歷的情緒和情感④語義(詞?邏輯):用文字概括的各種有組織的知識⑤動作:身體的運動狀態和運動技能(2)根據意識,否:①顯性(受意識控制):過去經驗對當前作業的有意識影響②隱性(自動、無意識):過去經驗對當前活動的影響(3)根據能否陳述:①陳述性:可以用語言教授,壹次性獲得,需要意識。(2)程序性:如何做壹件事,包括知識、認知和動作技能,需要通過多次記憶來獲得。(4)時間模式:①瞬時(感覺記憶或感覺登記1”):容量大②時間短(1ˊ):容量7?2、又稱記憶廣度(與註意廣度壹致)。對於語言材料,記錄的是聲音,也就是聽覺記憶,而對於非語言材料,記錄的是圖像。③持續時間:種類和數量的容量是無限的。
3.過程:①識記:是壹個學習和獲取知識經驗的過程,而閱讀、傾聽和體驗某樣東西②保持是壹個在大腦中儲存和鞏固知識經驗的過程③從大腦中提取知識經驗的過程稱為記憶(再現)。雖然妳無法回憶起記憶過的材料,但當它再次出現時,妳會有壹種熟悉感,這種確認它就是妳曾經接觸過的材料的過程,叫做再認知。記憶是記憶和記憶的中間環節;記憶是記憶和保持的結果,也是對它的考驗,有助於鞏固所學知識。
4.遺忘與規律性:(1)定義:遺忘是指不能回憶或辨認已記憶的材料,或辨認出錯誤的記憶。(2)保持(遺忘)曲線:艾賓浩斯是記憶與遺忘實驗研究的創始人,以無意義音節為記憶材料,用保存法(再學習法)計算保持。後人畫了壹條保持曲線(遺忘曲線:以間隔時間為橫坐標,存儲量為縱坐標)。保持曲線顯示,遺忘過程隨時間推移呈負加速,遺忘過程先快後慢。所以要及時復習才能事半功倍。
5.遺忘原因及系列位置效應:自然衰退或幹擾。幹擾可分為前向抑制和後向抑制。前攝抑制是指記憶和回憶後,先前學習的材料對所學材料的幹擾;反壓制則相反。系列位置效應:指記憶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對記憶效應的影響。系列開頭和結尾的材料比中間的材料更好記,分別稱為首因效應(第壹效應)和近因效應效應(最近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