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人吃完飯後,要把筷子放在桌上,表示吃飽了(這種習俗在各地都很普遍)。如果妳把筷子放在碗裏,主人會認為妳沒有吃飽。吃飯時,不要用筷子指著人,這被認為是粗魯的。閩南也禁止斷筷子。認為這種行為預示著人會死在家裏。閩南的壹些漁民,吃完魚,筷子都放不到碗邊上。相反,他們應該把它們包在碗裏幾個星期,然後放下。這主要是因為害怕船擱淺。筷子繞碗幾圈,表示漁船繞過暗礁淺灘,可以安全拋錨。
有些地方還禁止在宴席上帶走空盤子,因為這意味著“謝客請走”,這是吃貨的大忌。在福州、長樂,酒席上端空時,忌重疊;葬禮上特別忌諱,就是忌諱不好的事情再來。這種習俗也延伸到其他宴會上(如婚宴)。
在閩南人的傳統中,拜年有很多禁忌。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禁忌已經基本消失了。
第壹,廈門的傳統習俗不是正月初三登門拜訪,而是在家祭拜死者。有句諺語說“第壹天早,第二天早,第三天飽(或無惡意)”,意思是第三天晚起床沒有壞處。那麽這個習俗是怎麽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海賊占領廈門外島吳嶼。有壹年除夕,官兵們忙著過年,疏於防守。大批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抗敵。經過兩天三夜的激戰,日軍戰敗,但城內軍民傷亡慘重。第三天,人們埋葬親友,哀悼死者,大聲哭泣,因此他們沒有時間去其他家庭拜年。第二年的初三,廈門居民就把這壹天作為忌日,久而久之,就成了壹種慣例。
第二,春節期間,是閩南人壹年中最重要的壹天。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希望。除了初三不能拜年,還有很多其他禁忌。第壹天禁忌最多。早上吃素菜,不吃肉也不做飯,吃的菜必須是除夕預先做好的,也就是所謂的“來年飯”。意思是去年的飯吃不完還剩下壹些。初壹要吃幹飯或者其他食物,不要吃粥,否則今年出門會被雨淋或者被驚到。初壹到初五不能掃地,不能鏟肥。如果非要打掃,就把垃圾留在家裏,不要拿到外面去扔,否則就像把家裏的金銀財寶扔出去壹樣,讓家裏壹貧如洗。不罵人,不打架,不要債,不要傷害。如果受傷了,就是“痛過年”,極其不吉利。不要打碎或損壞瓷碗和瓷盤。如果不小心弄壞了,就用紅紙包起來,等到“分離”的第五天再扔到河裏。說些安慰的話,比如“打碎瓷器,大把銀子”,這樣妳就可以力挽狂瀾了。千萬不要午睡。人們認為,當壹個人在每月的第壹天午睡時,他的能量場就會崩潰。女人睡午覺,廚房就塌了。
閩南春節習俗
閩南農村的過年習俗與城市不同。農村的農家樂,房間多,門多。除了貼春聯,門的兩邊還擱著兩棵紅紙的甘蔗,稱為“門蔗”。方言“蔗”與“賈”相近,意為入佳境。大廳裏,桌上擺著年夜飯、長菜、糕點,插著用紅黃紙紮好的“春枝”,寓意壹年四季食物豐足,吉祥富貴。家家戶戶都要把紅薯、藤蔓、棍子堆在門外,點著,直到火周圍都是煙。男人按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想:“跳進去,年年發大財;跳出來,暢快* * *暢快;跳過東,五谷不空;跳過西方,錢就滾滾而來。”這被稱為“火團”,象征著燃燒舊年的邪氣,消除災難,迎來幹凈繁榮的新年。“跳火團”結束後,我們必須用新掃帚打掃大廳。掃完之後把掃把櫃子放在壹起,垃圾堆在門邊,希望能再從掃把裏出來,幫忙發個財。同時,還要從跳火堆裏收集壹些骨灰,放在炭爐裏,稱之為“添旺”,象征著更加興旺。父母領著孩子圍坐在竈臺前,稱為“圍著竈臺守歲”。最好是熬夜。據說這是為了給父母添壽。這時候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閩南農村壹些復雜的習俗逐漸被廢除,但農民期盼好年景的習俗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臘月的寒冬,全家人圍在溫暖的小火爐旁,談論著在舊年展望未來是多麽的溫暖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