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教育壹般指遠程教育。在教育部下發的壹些文件中,現代遠程教育也被稱為網絡教育,是成人教育學歷之壹。
它是指利用電視、網絡等媒體的教學模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不同於傳統的在學校住宿的教學模式。使用這種教學模式的學生通常都是業余愛好者。
因為不需要去特定的地方上課,所以隨時隨地都可以上課。學生還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互相學習,如電視廣播、互聯網、專門的輔導熱線、班級研究俱樂部和面授(函授)等。
它是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後的新概念,即利用網絡技術和環境進行的教育。招生對象不受年齡和以往學歷的限制,為已步入社會的群眾提供了提高學歷的機會。
中文名遠程教育應用學科心理學。
知識的定義是什麽?
知識的定義是什麽?在中國還是有爭議的。中國對知識的定義壹般是從哲學的角度來做的。比如遊戲《聖經》中對知識的描述就是“定義把萬物的實體和本質認定為知識的對錯。”《中國教育大百科全書》中關於“知識”的詞條是這樣的:“所謂知識,就其內容而言,是客觀事物的屬性和聯系以及客觀世界的主觀形象在人腦中的反映。就其反映活動形式而言,有時表現為對事物的主觀感知或表象,屬於感性認識,有時表現為對事物的概念或規律,屬於理性認識。”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知識是主客體統壹的產物。它來自外界,所以知識是客觀的;但是,知識本身並不是客觀現實,而是事物的特征和聯系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征。知識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通過人腦的反思活動而產生的。
上述定義為我們討論知識的內涵提供了哲學基礎。而對哲學反映論的宏觀理解,需要從個體認知的角度具體化,才能有效地用來指導學校的具體教學。
知識分類
根據現代認知心理學,知識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知識可以分為兩類,即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
1.陳述性知識
陳述性知識是描述客觀事物特征和關系的知識,也稱為描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主要包括三個不同的層次:符號表征、概念和命題。
符號表示是最簡單的陳述性知識。所謂符號表征,是指代表某種東西的符號。比如英語單詞的形式,數學中的數字,物理公式中的符號,化學元素的符號等。學生所學的都是符號表征。
概念是壹類事物本質特征的反映,是壹種復雜的陳述性知識。
命題是對事物之間關系的陳述,是最復雜的陳述性知識。命題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非壹般命題,只表達兩個或兩個以上特殊事物之間的關系。另壹類命題表示幾個事物或性質之間的關系。這種命題叫做壹般化,比如“圓的直徑是其半徑的兩倍”,這裏的倍數關系是普遍的。
2.程序知識
與哲學不同,認知心理學從知識的來源、個體知識的生成過程和表現形式等角度研究知識。比如皮亞傑認為,經驗(即知識)來源於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這種經驗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物理經驗,來自外部世界,是個體作用於對象而獲得的對客觀事物及其聯系的認識;另壹種是邏輯——數學經驗,它來源於主體的行動,是個體對行動之間的協調性認識的結果。例如,兒童通過擺弄物體獲得關於數量守恒的經驗,學生通過數學推理獲得關於數學原理的知識。皮亞傑對知識的定義是從個體知識的生成過程來表述的。布魯姆在教育目標分類中認為知識是“對具體事物和普遍原理的記憶,對方法和過程的記憶,或者對模型、結構或框架的記憶”,是從知識所包含的內容的角度對現象的描述。
教育的概念
簡單地說,教育是指壹種傳授知識、培養人才、塑造人格的社會活動,是人類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
然而,作為壹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教育在理論界並沒有壹個被廣泛接受的定義,不同的學者對教育有不同的理解。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來看,教育可以理解為包括個人社會化和社會個體化的實踐活動。
首先,教育以知識的傳承、整理和創新為己任,是知識的集散地和創造性源泉。創造知識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提出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的過程,是探索未知世界、驗證事物本質的過程,是歷盡艱辛、追求真理的過程。
在這種特殊的活動和環境中形成的教育,必然會留下“上下求索”的深深烙印,必然會把追求真理、堅持真理、捍衛真理作為自己的旗幟。其次,教育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負的壹種方式。
創造知識和傳承知識的最終目的是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使人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充分張揚人類美好的信仰和情感。壹句話,就是滿足人類永恒的需求。
教育始終以人類的未來為自己的建設對象,對人類命運充滿終極關懷,對我們的民族、社會、整個世界充滿責任感和使命感。與人類其他活動相比,教育凸顯了:執著的價值追求、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神聖使命。
第三,教育拒絕壹切意識形態和教條主義的禁錮和羈絆,不僅僅關註書本,更關註實用。它始終強調獨立人格、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要求在自由的氛圍中進行學術理性的思考和研究,從而在開放的環境中實現科學的創新和發展。第四,教育是壹種嚴謹的求真活動,主要涉及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人與規律、人與邏輯、人與道德、人與社會、人與命運的思考與對話。這種思考和對話本身就是壹個嚴謹的學術過程。
所以,教育鄙視淺薄、浮躁、虛假、急功近利、隨波逐流,提倡嚴謹、邏輯、示範、經驗,提倡腳踏實地的艱苦攀登,壹步壹步的艱苦奮鬥。第五,教育是壹種批判精神很強的活動。
數學中定義概念的方法有哪些?
什麽是定義概念,就是用已知的概念去理解未知的概念,把未知的概念轉化為已知的概念,這就叫定義概念。概念的定義由兩部分組成:已定義的概念(已知概念)和已定義的概念(未知概念)。比如有理數和無理數(定義概念)統稱為實數(定義概念);平行四邊形(定義的概念)是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定義的概念)。其定義方法如下。1.直覺定義也叫原始定義,是直覺產生的原始概念。這些概念不能用其他概念來解釋。原始概念的意義只能用其他術語及其各自的特征來形象地描述,如點、線、面、* * *、對應等元素。原始概念是人們在長期實踐活動中對壹類事物進行概括和抽象的結果。它是原始抽象思維活動的產物。很少有直觀的定義。2.“種+級差”的定義“種+級差”的方法:定義的概念=最近種+級差。這是壹種常用的內涵定義法。“最近種概念”是已定義概念的最近種,“類差”是其中已定義概念的定義。以平行四邊形為最接近概念的類概念有長方形和菱形,菱形的“等鄰邊”是區別於長方形的本質屬性。“鄰邊相等”是“鉆石”的階級差別。我們來看幾個“物種+階級差別”定義的例子:壹個等腰梯形是兩個腰相等的梯形;直角梯形是有直角的梯形;等腰三角形是有兩條等邊或兩個等角的三角形。邏輯上可以通過總結和延伸來定義。比如“有理數和無理數統稱實數”等等。用“種加類差”的方法定義壹個概念,首先要找出被定義概念的最近種,然後比較被定義概念所反映的同壹概念的其他種所反映的對象,找出“類差”,最後把類差加到概念的最近種上來定義概念,給出定義。物種加類差的定義在形式邏輯中也叫實質定義,屬於演繹定義,其順序是從壹般到特殊。既揭示了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特殊性,又指出了壹般性。這是壹種有效的定義方法。由於概念本身的類別特征和類別差異不同,敘事形式也有差異。這種定義方法可以用概念的已知內涵來揭示被定義概念的內涵。它揭示了概念的內涵,準確清晰,有助於建立概念之間的聯系,使知識系統化。因此在中學數學概念的定義中被廣泛使用。3.生成式定義法(也稱構造性定義法):通過對對象的發生過程或被定義概念所形成的特征的描述來揭示被定義概念的本質屬性的定義方法稱為生成式定義法。這種定義方法是“物種+階級差別”定義的特殊形式。定義中的階級差異描述了被定義的概念所形成的發生過程或特征。而不是揭示所定義概念的獨特本質屬性,例如,平面(空間)上與固定點等距的點的軌跡稱為圓(球面)。此外,圓柱、圓錐、圓臺、微分、積分、坐標系等概念在中學數學中也有定義。另壹個例子是,壹個點到平面上兩個固定點的距離之和等於壹個固定長度的點的軌跡叫做橢圓。它圍繞壹個中心點或軸旋轉。同時,動點逐漸遠離圓的軌跡稱為螺線。壹根直桿與圓相切,無滑動地滾動,直桿上壹點的軌跡稱為圓的漸開線。設它是實驗E中的壹個事件,如果E重復n次,其中A出現n次,稱為事件A出現的頻率,在壹定條件下,隨著實驗次數的增加,事件A出現的頻率逐漸穩定在壹個固定常數p,稱為p事件A出現的概率,因此,只要有人類的數學活動,就有概念的生成性定義。4.逆定義法這是壹種給出概念外延的定義方法,也叫歸納定義法。比如整數和分數統稱為有理數;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函數稱為三角函數;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稱為圓錐曲線;邏輯和、否定和乘積運算稱為邏輯運算等。都是這種定義方法規定的數學概念。5.約定性定義方法是由於實踐的需要還是數學本身的發展。在實際活動中,人們發現壹些概念非常重要,以至於可以用在數學活動中。比如壹些特定的數字:圓周率,自然對數的底e等。壹些重要的值:平均值、頻率、方差等。對某些數學活動的概括:如代數是指研究有限多元有限運算的數學活動;幾何學是指研究空間和空間結構中物體的結構和形式的數學活動;隨機事件是指在社會和自然界相同條件下,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但在大量重復實驗中,其發生頻率是穩定的事情;概率是指隨機事件發生的概率的數學度量;諸如此類。同時,在數學的發展過程中,有時需要對數學概念達成壹致。比如零冪協議,模為零的向量定義為零向量,模為1的向量定義為單位向量。再比如矢量積的方向由右手定則定義。在數學教學中,要向學生灌輸數學概念是可以約定的概念(其更深層次的含義是數學是可以創造的)。壹致是簡單思考的結果。因為這個約定,使得數學很容易操作。約定俗成不是唯壹的,但要合理或者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比如根據左手定則指定矢量積的方向,也不是不可以。約定俗成不是任意的,壹般只是那些有重要作用的概念,比如約定n趨於無窮大的極限是自然對數的底e,因為這個數對於計算非常重要。6.描述性定義,也稱描述性定義,在數學中體現運動。
「知識」的定義是什麽?
究竟什麽是知識,目前仍有爭議。
中國對知識的定義壹般是從哲學的角度來做的。比如《中國教育大百科》中“知識”的詞條就寫明:“就其反映的內容而言,所謂知識,就是客觀事物的屬性和聯系以及客觀世界的主觀形象在人腦中的反映。就其反映活動形式而言,有時表現為對事物的主觀感知或表象,屬於感性認識,有時表現為對事物的概念或規律,屬於理性認識。”
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知識是主客體統壹的產物。它來自外界,所以知識是客觀的;但是,知識本身並不是客觀現實,而是事物的特征和聯系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征。知識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通過人腦的反思活動而產生的。
知識是人類自由的愛和原則的唯壹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