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415以上
2011歲及以上405
當然,文科和理科是有區別的。
多提供壹些資料供妳參考。
2010港校:分數線直逼清華北大。
納入江蘇省統招提前批次的兩所港校今年的投檔線正式公布,其錄取線依然保持了前兩年的強勁勢頭,直逼清華北大等內地重點高校。
香港中文大學獎學金基礎班今年只招收6名學生。獲得獎學金後,相當於免學費,每年給予4.5萬港元的住宿及生活津貼。學校的名氣和如此優惠的獎學金政策,使得今年這個班的理科線高達422分,文科線高達405分,與北大清華今年拋出的預估線處於壹個“重量級”。
另外,香港中文大學的文科、理科、工科、商科基礎班因為沒有獎學金優惠,投檔線略低,但還是要達到理科405分,文科390分,大致相當於人大和上海交大的實力。
另壹所納入統招的香港城市大學的投檔線,理科396分,文科378分,與南大的預估線處於壹個“重量級”。
內地高考狀元紛紛赴港讀書,吸引眼球,解讀赴港留學。
2011 8月13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尹世昌
近年來,許多優秀的內地學生,包括壹些高考狀元,都把赴港留學作為申請的重要選項,今年依然如此。人們不禁要問,花這麽多錢去香港讀大學值得嗎?香港的大學適合內地學生上嗎?面試時考官會問哪些問題?畢業後去怎麽樣?為了給有意赴港留學的同學提供壹些幫助,本報記者采訪了香港各大學的招生官、學生和畢業生。
-編輯
2011香港高校內地招生基本結束。港大今年收到內地本科申請10362,最終錄取291,其中省尖子生11,北京有三名尖子生選擇港大。香港城市大學今年在內地投放了198個名額。北京錄取線平均分理科650分,文科629分,都比壹本線高很多。可以說競爭非常激烈。這些數字讓很多想申請香港大學的學生望而卻步——門檻太高。是不是只有狀元或者成績突出的人才能考上?
冠軍可能不會被錄取。
申請確實很踴躍。然而,最終只有17人被HKU錄取,而在申請者中,有40多人擁有“狀元”的頭銜。
香港大學內地事務主任黃宜謙表示,港大內地招生絕不是“唯學者論”。學校的錄取原則是:“在優秀的學生中,選擇最適合HKU的,不壹定是考的最好的。”
香港大學實行“全人”教育,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組織、判斷、溝通和應對能力,這些是高考成績無法體現的。所謂“狀元”,只是說明考生的學習能力比較強。
“錄取狀元只會提升學校的知名度,讓學校有面子,但我們的招生決策是以學生為本的。如果我們認為他不適合HKU,來港讀書不利於他的長遠發展,我們是不會錄取他的。”黃益謙舉例說,如果壹個優秀考生喜歡的專業不是HKU的優勢專業,港大會建議他留在內地。
選擇內地還是香港?
每個想進入香港大學的內地學生都面臨過選擇,促使他們做出最終選擇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陸,2007年畢業於人大附中,高考成績677分。他畢業於香港大學精算專業,曾就職於麥肯錫(北京)。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是高考誌願填的。當時我就知道我的分數肯定會超過清華的錄取線。但是,我不確定能考上自己喜歡的專業。”港大直接告訴了他錄取專業,也正是這個“時差”讓魯下定了決心。
余樂平是今年上海高考理科狀元。他曾經面臨“清華還是HKU”的選擇,但選擇的過程並不困難。“如果我的第壹誌願是工科,我可能會在兩所大學之間猶豫。但面對清華管理和HKU國際商業與全球管理,我很快選擇了後者。”
讓這個上海青年下定決心的因素有兩個:壹個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以提供更好的實習和就業機會;第二,他認為HKU的專業在課程設置、交流活動、考核方式等方面更適合他。
蔣易畢業於廈門外國語學校,現在她在壹家國際咨詢公司的香港辦事處實習。她說:“我選擇HKU是因為我想改變環境。我看重的是香港的國際化和金融、商業方面的先進制度。”
面試考什麽,怎麽考。
面試是進入香港大學的重要壹環。記者聯系到內地招生的面試者、香港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教授馬,請他介紹壹下面試的壹些情況。
“小組面試”是面試的主要方式。六七個人壹組,在考官的引導下參與壹些話題的討論。為什麽要走這條路?馬教授解釋說,由於教學往往是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這種形式能更好地判斷壹個學生是否適合。
馬教授介紹,面試沒有書面評分標準,但考官都是很有經驗的老師。英語面試整體考察的不僅僅是學生的英語能力,還考察壹個學生的視野是否開闊,是否能很好的與人溝通,聽取別人的意見,看考生是否了解自己的專業。
俞樂平介紹,HKU的面試主要分為兩部分:小組面試和個人面試。小組面試的形式是7個左右的學生為壹組,共同討論壹個話題,然後每組選出優秀的學生進行壹對壹的個人面試。在個人面試結束時,教授還會讓考生向他提壹個問題。
教學方法:更加國際化
壹些家長擔心他們的孩子在內地接受中文教育。他們能跟上香港的純英語教學環境嗎?黃益謙表示,全英文教育是港大的優勢,讓學校更加國際化。內地學生去香港讀書,最大的好處來自於這種國際化的氛圍和英語教育。而且在進入港大之前,會安排壹年的內地培訓,給學生壹個緩沖期。
據壹些在香港留學的內地學生反映,香港大學的環境非常自由,給學生提供了很多資源,在專業學習上也給了他們很大的自主權。這也要求學生有很強的自主性,很多機會擺在面前,但是要自己規劃。
HKU很少安排學生的學習。每個大壹新生都會拿到自己的專業培養計劃,然後自己選課,自己制定計劃。那麽,這種在大陸家長看來“放羊”的教學方式,會讓剛進入陌生環境的大陸學生迷失嗎?馬建議,慢慢調整的同學不壹定來港讀本科,也可能來港讀研究生。
獎學金:拿全獎不容易。
HKU向內地學生提供不同金額的獎學金,全額獎學金為每年654.38+0.6萬元(港幣,下同),以滿足學生在學費(每年654.38+0.1.9萬)、住宿費(每年654.38+0.0萬以上)、基本生活費等方面的開支。預計30人左右獲得全獎,60人獲得半獎。
黃益謙說,在收到錄取通知書後,如果有學生最終拒絕了HKU,那多半是因為經濟原因。畢竟能拿到全額獎學金的同學還是少數。
日常生活:會很快適應。
很多內地家長擔心十七八歲的孩子壹個人去壹個陌生的城市會不適應。香港大學對此做了壹些特殊安排。據黃益謙介紹,香港大學保證內地學生第壹年壹定住學校宿舍,而本地學生沒有這個保證。而且,就算學生以後出去租房,學校也會幫他們找房子。
對於香港的生活,很多內地同學認為南方的同學不會不舒服,北方的同學飲食習慣需要壹些調整,但問題不大。
對於內地新生,香港城市大學有專責小組協助辦理簽證等事宜。而且錄取通知書發出後,學校還在學生家門口安排了迎新活動——在北京、上海、重慶、廣州,派出學院、老師、學生代表,向新生介紹赴港前的準備工作、簽證安排、大學有哪些資源等等。
如何查找註冊信息
在香港的大學中,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列入全國高考。考生在填報高考誌願時可以提前選擇。其他大學,如香港大學,采取自主招生。據香港理工大學介紹,內地學生申請理大非常簡單。他們可以在內地參加高考,直接在理大的網站報名系統上報名。
特別提醒的是,要利用好高校招生網站的資源,這些網站會提供最權威、最快、最詳細的信息。比如內地家長關心的招生程序、收費、專業介紹等,都會在香港高校的網站上公布。
畢業有很多選擇。
每年約654.38+萬元的學費和3-4萬元的食宿費,去香港讀大學值得嗎?這種“投資”的回報好嗎?除了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最直接的指標就是學生畢業後的去向。
香港大學每年都會統計內地學生的畢業去向。2008年內地本科畢業生中,45%留港就業,25%出國繼續深造,265,438+0%留港繼續深造,5%出國就業,只有4%回內地就業。2009年,除了出國繼續教育比例提高到35%,海外就業提高到10%,其他項目變化不大。到2010,在內地就業的比例大幅上升,達到10%。
根據香港城市大學的數據,54%的內地學生畢業後會繼續在香港或海外攻讀碩士學位,只有約6%會返回內地,其余的會在香港或海外工作。根據香港理工大學的統計,大部分內地畢業生留港就業、赴港留學和出國留學,約占80%。
畢業於的陸表示,對於畢業生來說,不存在所謂的“就業難”,更多的是能否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工作。對於金融專業的畢業生來說,由於金融行業不太穩定,每年的就業情況都不壹樣。他還告誡學弟學妹們,在選擇專業的時候不要太功利,因為像所謂的就業形勢之類的東西總是在變的。“會壹直伴隨妳壹生的,是妳四年積累的知識和更重要的人生經歷。”香港大學內地事務主任黃宜謙表示,香港政府允許學生畢業後留港壹年找工作,但大部分學生在畢業前已經找到工作。
黃益謙也提醒孩子被錄取的大陸家長,不要以為這麽優秀的孩子去了HKU自然會繼續優秀,要多和孩子保持聯系。畢竟學校只是為孩子成才提供條件。有意進入HKU的同學,要勇於嘗試,不怕失敗,也要以平常心看待成敗。家長也應該讓學生嘗試,不要給他們太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