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這個商業化的社會,在壹個講求實效、實現價值的現實中,哲學的應用或效用壹直是個問題。為什麽「哲學無用論」能夠盛行?根本原因是哲學本身往往與現實脫節。
壹方面,與現代科技相比,哲學顯然無用,只能認輸;另壹方面,從中世紀開始,哲學逐漸進入學院圍墻,變得完全學術化,很少為世人提供實踐智慧。
今天,哲學基本等同於學術研究,只存在於大學課堂、學術研討會和理論出版物中。當然,哲學家並不是生活在壹個天堂裏,他們也在積極應對現實的變化,也在不斷尋求突破哲學的途徑。
作為現當代西方哲學的主流,現象學、分析哲學、結構主義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由德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概括)都在試圖改造哲學,發揮哲學的批判作用。
但是,面對現代人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果對比各種流行的心理治療(包括藝術治療、戲劇治療、音樂治療、談話治療等。),這些哲學還是和日常生活脫節。哲學最初的思想治療功能在今天的哲學中很難找到。
於是,在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英國等西方國家,近年來出現了將哲學應用於日常生活問題的“哲學咨詢”。“哲學咨詢”作為應用哲學的當代發展形態,能否擔負起實踐哲學的重任?
根據活躍在美國的“哲學咨詢”的重要代表l·馬林諾夫的樂觀觀點:
“如果我們想過自由的生活,這取決於我們的政治制度和我們對自由的堅定捍衛;如果我們想要長壽,這取決於我們的基因和我們醫療保健的質量;如果我們想要有壹個理性、高尚、正直、幸福和美好的生活,這取決於我們的哲學和我們的哲學實踐。用思想審視我們的生活,是壹種更好的生活,是壹種可以達到的生活。讀柏拉圖,不要吃心理學家的藥丸!”①
簡單來說,“哲學咨詢”就是用哲學的思想和方法,幫助人們解決各種思想困惑。加拿大從事“哲學咨詢”的拉伯(P.B. Raber)(他是第壹個以“哲學咨詢”為研究課題獲得博士學位的學者)曾用幾個“不”來定義“哲學咨詢”:
它不是學術哲學,它不是哲學教學,它不是心理治療,它不是科學嘗試,它不是隨意的談話,它不是宗教活動。
從積極的方面看,哲學咨詢是哲學的實踐活動,即運用各種哲學方法幫助人們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特別是壹些思想問題。根據蘇格拉底的古老教導,哲學家就像壹個助產士,其目的是幫助人們達到理性的判斷。
對於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我們習慣於向別人求教,這應該是各種思想咨詢的原始形式。非嚴格意義上的咨詢是指日常生活中咨詢父母、長輩、老師、朋友。過去,我們也可以向那些智者、聖人、牧師等知識精英請教。
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很多事情也越來越復雜。連父母長輩老師朋友都覺得無所適從。與此同時,智者不復存在,賢者也被打倒,祭司的作用被大大削弱。
我們只需要咨詢專業人士,於是各種咨詢行業迅速湧現。無論是個人戀愛、婚姻家庭事務還是我們的職業選擇、投資理財活動,都需要咨詢職業咨詢師。
正是現代社會的商業化進程滋生了各種心理問題,也催生了各種咨詢服務。其中,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是最受歡迎的咨詢服務,因為現代人有太多的負面情緒需要克服,比如焦慮、抑郁、孤獨和絕望。
既然心理咨詢可以通過壹些哲學理論暢通無阻,為什麽哲學家不直接處理日益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也許正是在這種認識背景下,壹些有哲學實踐願望的學者開始推出自己的“哲學咨詢”項目,試圖將哲學應用於個人日常生活和群體人際關系。
哲學開始以思想咨詢、生活顧問的姿態介入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幫助壹個婚姻失敗的女人從痛苦中自拔,讓壹個企圖自殺的人放棄自我毀滅的念頭,為中年人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協助公司建設企業文化。
在“哲學咨詢”活動中,哲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問題緊密聯系,從而顯示出哲學智慧的原初實踐取向。
因為從業者的理解和應用不同,“哲學咨詢”當然有不同的叫法。比如使用“哲學咨詢”、“哲學實踐”、“哲學咨詢”、“哲學指導”、哲學輔導、哲學咨詢、哲學治療、臨床哲學、實驗哲學等。
然而,更常見的術語是“哲學咨詢”和“哲學實踐”。當哲學開始走出課堂,放下自戀的態度去研究和處理日常生活中的意識形態問題時,首先會引起普通人的懷疑:哲學真的能為個人和社會的心理健康問題提供有益的解決方案嗎?哲學作為壹種咨詢服務能產生實際利益嗎?
其次,“哲學咨詢”也會遭到心理咨詢從業者出於職業興趣的反對:沒有經過專門培訓,哲學咨詢師無法分辨嚴重的心理疾病,自然會誤導或延誤患者的治療。
最後,“哲學咨詢”是不被學院派哲學家認可的,因為在他們看來,哲學的實際應用必然導致哲學的庸俗化。所以“哲學咨詢”從壹開始就要盡力證明自己的功效和導向。
《哲學咨詢》壹直宣稱自己是古代哲學實踐傳統的復興,是對“蘇格拉底對話”的繼承,那麽傳統的哲學形態在今天是否能夠復興?長期以來,哲學成為現代學術體系下的書本知識。它能把思想和生活重新聯系起來嗎?
其實哲學咨詢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與心理咨詢劃清界限。從目前哲學咨詢的方法來看,很難將其與心理咨詢完全區分開來。就心理咨詢的手段和方法而言,今天的心理咨詢往往運用了大量的哲學內容,很多心理咨詢實際上是壹些哲學實踐的變體。
比如,存在主義治療就是應用存在主義理論,幫助有心理問題的人實現自由和責任,使人勇敢面對自己的人生選擇和現實困境;就咨詢的對象而言,壹些“來訪者”往往處於壹種模糊的狀態。比如面對壹個試圖自殺的人,哲學咨詢有效還是心理咨詢有效?有壹個區分“咨詢”和“治療”的問題。
有哪些心理問題只是需要心理咨詢?有哪些心理問題還需要治療?加拿大哲學顧問拉伯(P.B. Raber)認為,大多數心理健康問題都可以通過咨詢來解決,只有壹小部分需要治療。當然,也有壹些心理問題,既需要咨詢,也需要治療。
可以說,“哲學咨詢”主要是處理觀念沖突帶來的困惑和矛盾;“心理咨詢”側重於精神障礙的治療,而精神障礙往往是由各種心理“情結”而產生的。
簡單來說,“哲學咨詢”是有意識層面的思想交流,“心理咨詢”更多的是無意識層面的動機分析。
所以哲學咨詢師總是強調“調解意味著冥想而不是治療”(調解意味著治療)。
在哲學咨詢和心理咨詢之間,可以有以下區別:
首先,“哲學咨詢”采取的是“對話”的形式,而不是“診斷”。咨詢師和來訪者的關系是平等的,不存在指令和服從的關系。
其次,“哲學咨詢”並沒有把來訪者當作壹個病人,而是當作壹個可以交流和對話的心智健全的人。“哲學咨詢”的基本形式是在咨詢者和來訪者之間展開自由而充分的對話。
再次,哲學咨詢師不會屈尊大談深奧的哲學原理或者簡單地從柏拉圖或者康德的角度來教導來訪者,為他們提供壹些現成的答案,甚至代替來訪者做出選擇。
最後,與心理咨詢最大的不同是,“哲學咨詢”從不糾纏來訪者的隱私和過往經歷,不需要在躲藏中進行私人談話。相反,它可以在公共場所進行討論,並啟發遊客以面向未來的態度作為積極改變生活的重要原則。
所以,哲學咨詢除了壹對壹的交談,還可以分組進行(如政府咨詢、公司咨詢、子女咨詢等。),在法國等地開展的“哲學咖啡館”活動就是明證。
作為壹種應用哲學或實踐哲學,“哲學咨詢”正式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初,壹般認為是德國學者格爾德·阿申巴赫率先舉起了這面旗幟。1981年,他在科隆創辦了世界上第壹家名為“哲學實踐”的咨詢機構,公開掛上了“哲學咨詢”的招牌。他還創建了德國哲學實踐學會,經過壹些發展後,該學會更名為IGPP哲學實踐國際協會。這個協會以促進“哲學協商”為宗旨,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創辦了理論刊物《Agora》(原意為古希臘公民辯論的場所),正式更名為《zeitschrift Fur Philosophische Praxis》。
阿森巴赫在他的重要著作《哲學實踐》中提出“哲學人生咨詢”可以作為心理治療的替代方案。隨後,“哲學咨詢”在西方國家迅速發展。
在美國,哲學顧問馬林諾夫出版了《想讓柏拉圖不是萬能的——哲學在日常問題中的應用》(柏拉圖,不是百憂解!——將哲學應用於日常問題)、《哲學實踐》等著作;
在加拿大,P. Raber出版了《哲學咨詢:理論與實踐和哲學咨詢中的問題》。
在英國,咨詢師蒂姆·勒邦(英國實用哲學協會主席)出版了壹本書《明智療法》。其他活躍的哲學顧問還有舒斯特(S. Schuster),其代表作是《哲學實踐:咨詢和心理治療的替代方案》。
法國人馬克·索泰(Marc Sautet)是“哲學咖啡館運動”(Philosophy Cafe Movement)的發起人,代表作有《Unfcafé pour socrate》。
他們以哲學咨詢的名義成立了各種咨詢組織,並成立了相關的專業協會,如德國的國際哲學實踐協會(IGPP)、美國的哲學實踐者協會(APPA)和美國的哲學、咨詢和心理治療協會(ASCPP)、加拿大的哲學實踐協會(NSPP)、加拿大的哲學實踐協會等。
這些協會定期舉行會議,與同行交流,並建立專業的在線網站進行哲學咨詢。1994年,首屆國際哲學咨詢會在加拿大召開。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位哲學家和顧問參加了會議,並發表了他們的最新實踐成果。近年來,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也成立了壹些“哲學咨詢”機構。
從某種意義上說,“哲學咨詢”的興起與現代人的心理健康有關。西方國家流行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這使得西方社會幾乎成為壹個“治療社會”。
精神障礙和精神疾病的種類越來越多,這與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有直接關系,也與精神科醫生的職業興趣有關。
根據美國壹個精神病學分類的統計,1952中有112種精神疾病;1968增加到163種;1980為224種;1994變成了374種。在20世紀80年代,精神病學家估計每65,438+00名美國人中有65,438+0名精神病人。到了90年代,每兩個美國人中就有1個精神病人。
還有,在中國大陸,2011,新聞媒體刊登了相關機構的研究報告,稱中國約有65438+3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按這個統計,中國每10人中不是有1個精神病人嗎?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雖然人的物質欲望得到了更多的滿足,但是人的心理卻在不斷的出現問題。
當科技文明動搖了上帝的威信,教會牧師的作用被淡化,感到焦慮和抑郁的人不得不求助於心理學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哲學咨詢”以壹種返本開新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
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就以“對話”的方式開創了哲學的實踐形態,其目的是通過“哲學對話”來明辨是非,讓世界更好地“認識自己”、“關心自己”。
他每天都要去雅典市場,在公共場所和別人討論“幸福”、“生死”甚至“善良”等人生問題。伊壁鳩魯強調,哲學是壹種“靈魂的療法”,是服務於生活實踐的學問。塞內卡明確提出了哲學咨詢的概念,認為哲學是幫助人們面對貧窮、財富和死亡。
他是這樣說的:“哲學會給人類帶來什麽?是咨詢。當壹個人面臨死亡,另壹個人面臨貧窮,他們可以從哲學中找到希望和幫助。”④
今天,“哲學咨詢”的目標是扮演思想咨詢師的角色,發揮哲學本身的思想治療功能,幫助個人或群體化解各種思想問題。其實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更多的是思想問題。解決思想問題,當然需要采用思想方法。
比如那些倫理道德問題,認識論問題,人生觀問題,其實都是思維偏差或者觀念選擇的問題。
就哲學咨詢而言,當然不可能按照醫學方法對來訪者進行臨床診斷,因為來訪者沒有身體疾病,也沒有精神異常,只是因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產生了觀念上的沖突,思想上總有壹些混亂和困惑。
所以哲學咨詢的對象和心理咨詢的對象有很大不同,心理咨詢的對象主要是針對心理正常的個人來訪者和公司組織。
比較獨特的是法國人M. Souter經營的“哲學咖啡館”。“哲學咖啡館”作為壹種流行的“哲學咨詢”形式,並不是哲學講座活動,而是以哲學家為主持人或協調人的思想辯論。
哲學咨詢的主要對話方式是哲學咨詢師利用自己的哲學資源與來訪者進行對話,討論來訪者遇到的問題,提出可能的選擇。
在這個過程中,哲學咨詢師可以引用壹個哲學家或者哲學流派的觀點,比如尼采的超人理論,薩特的自由選擇理論,佛教的四大真理。也可以推薦參觀者閱讀亞裏士多德的《尼科凱爾倫理學》,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或者老子的《道德經》。
所以“哲學咨詢”對壹個哲學咨詢師的理論儲備要求很高。他不僅需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還要非常熟悉哲學史上的各種哲學觀點,能夠很容易地掌握不同時期哲學家或哲學派別對人生問題的各種見解。
阿申巴赫曾表示,“哲學磋商”沒有統壹的方法,只有開放的對話方法,他稱之為“超越方法的方法”。
Aschenbach的“哲學實踐”是為那些願意尋求哲學幫助的人提供咨詢服務,完全根據來訪者的具體問題場景選擇不同的方式進入對話。
所謂“方法之外的方法”,就是不要像心理治療壹樣,把壹種預定的心理類型套在“當事人”頭上,按照壹定的治療程序壹步步進行。
哲學咨詢不應該被壹個哲學家或某些哲學家的思想和觀念所界定,不應該有固定的、封閉的、僵化的咨詢方法。哲學咨詢師和來訪者壹對壹真誠對話,雙方要敞開心扉消除偏見。
通過真誠的對話,可以逐漸明確存在的意義。來訪者求助於“哲學咨詢”,以尋求對生活問題的解釋或答案。哲學咨詢者不能把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強加給來訪者,因為哲學咨詢的目的是打開思想空間,而不是封鎖思想活動。
用哲學咨詢來咨詢來訪者的積極結果應該是喚起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和自信,而不是給他們壹個標準答案或最終結論。
但在“哲學咨詢”的實踐中,哲學咨詢師也在不斷總結經驗,試圖提煉出壹些行之有效的咨詢方法。這裏我們引用馬林諾夫的“和平”和p .拉伯的“菲特”作為哲學咨詢方法的兩種模式,從而了解哲學咨詢的具體實施步驟。
馬林諾夫的“平靜法”分為五步:第壹步,找出思想沖突的“問題”。生活中,父母親人去世,夫妻離婚,朋友背叛,工作上的矛盾,都會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在內心思想的沖突中,往往各種因素交織在壹起,導致思想矛盾,難以化解。
所以,哲學咨詢的首要任務是找到問題的源頭。第二步,抓住問題引起的“情緒”。
這是壹個內在的反思過程,有意識地思考自己的悲傷和憤怒,從而達到釋放情緒的目的,是哲學咨詢的必經過程。
第三步是“分析”出路。現在惱人的問題找到了,心情也緩和了,就要選擇解決問題的方式。
解決問題的方式總是有很多選擇,這就需要分析,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
第四步,對自己的生活狀況進行必要的“概述”。對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無論是個人的還是社會的,都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我們需要用哲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壹個能夠指導人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第五步,達到思想的“平衡”。
當問題把握住了,人生前景明朗了,心靈就會安定下來,走向“平靜”。這五個步驟結合起來就是單詞的第壹個字母,正好是“和平”,也就是“平安”。
在拉伯的“菲特”咨詢法中,第壹個字母“F”代表“自由浮動”,意為緩解心情和壓力,從而達到思想的“自由浮動”。在哲學咨詢的對話過程中,哲學咨詢師的職責是讓來訪者盡可能地擺脫心中的陰影,消除原有的偏見,克服觀念的沖突,緩解來訪者的精神壓力。
第二個字母“I”代表“即時問題解決方案”,意思是敦促來訪者跳出問題的陷阱,找到問題的答案。壹旦來訪者有了解決問題的想法,哲學顧問就可以進入下壹步。
第三個字母“T”代表“教學是壹種有意的行為”,意思是哲學顧問教授壹些哲學理論,為來訪者改變自以為是的思維慣性提供壹些工具。
第四個字母“T”代表“超越”,意味著心靈不再沈溺於過去和現在,而是以超然的心態面對未來的生活。拉伯特別強調哲學的治療作用,因為哲學可以增進個人的自我理解和個人的幸福。
哲學咨詢的本質是以來訪者為中心,其方法是完全開放的。哲學咨詢不能局限於某壹種哲學理論,而應該采取博采眾長的態度,讓來訪者改變思維方式。
作為壹種實踐哲學,“哲學咨詢”並不是從零開始的。事實上,哲學咨詢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傳統。如上所述,古希臘哲學具有非常鮮明的實踐特征。最初的哲學是用哲學思想來處理“人的問題”,而不是爭論“哲學家的問題”。
哲學家應該是思想的醫生,應該是生活的顧問。從詞源上來說,心理療法是兩個希臘單詞psukhe和therapeuein的組合。這兩個詞的意思和醫學無關:psukhe的意思是靈魂和呼吸,therapeuein的意思是關註和照顧。
在古代哲學傳統中,哲學思維主要被認為是導致幸福生活的思維活動。蘇格拉底喜歡用他的“辯證法”來幫助人們澄清概念,讓人失去自以為是的思維習慣。他只是想讓人們想得更清楚,活得更明白。
在古代,哲學家或智者做政治顧問、軍事顧問、生活顧問是很常見的。
給別人當顧問似乎是古代哲學家的主要實踐活動。雖然今天的情況和古代有很大不同,但是哲學是不是沒用了?世界不需要哲學嗎?
今天,商業倫理和醫學倫理的發展,存在主義在心理治療中的流行,市場上的《心靈雞湯》等暢銷書,包括近年來國內流行哲學書籍的大量出版,都是很好的例子。這些現象表明,哲學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個人都會形成壹些難以擺脫的“心結”,而這些問題往往僅靠藥物是無效的,因為“心病”只能靠“心”來改善,思想問題只能靠思考來解決。
正如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所主張的,哲學應該從事2500年前蘇格拉底任命的助產士的工作。哲學從思辨到實踐,從學習到生活,並沒有降低哲學的尊嚴。哲學要改變現狀,“必須具有可操作性和實驗性”。
按照杜威的實用主義觀點,生活本身就是實驗的,所以思想也應該采用實驗的方法。“哲學咨詢”的理論基礎和方法體系還處於最後階段,但“回到蘇格拉底”是壹個非常明確的方向。
簡單地說,哲學咨詢就是復興古代哲學的實踐傳統,並將其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因此,“哲學咨詢”的首要任務是挖掘古代哲學的思想資源,從哲學史中吸取自身發展所必需的養分。
馬林諾夫曾經列出了壹個可供我們采納的哲學資源清單:
古代有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普羅泰戈拉、塞內加、奧古斯丁,中國有孔子、老子、莊子、孫子,近代有培根、貝克勒、霍布斯、笛卡爾、休謨、洛克、萊布尼茨、斯賓諾莎、盧梭、康德、黑格爾,近代有克爾凱郭爾、叔本華、尼采。
對於中國大陸“哲學咨詢”的可能性,我們不僅要借鑒和采用西方學者已有的方法和理論資源,而且要註意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豐富資源。
只要我們閱讀古代聖賢的思想著作,就會發現中國傳統哲學具有非常鮮明的實踐品格和其獨特的思想治療效果。
農耕文化雖然有很多道德理想和思想元素,但仍然保存著人類生活實踐的智慧。中國傳統哲學歷來貼近社會生活,歷來重視修德的自我修養和精神修養。尤其是儒家,從“忠孝”、“仁義”、“學問”都有自己的壹套修煉方法。
讀《論語》,似乎是壹個有問有答的“哲學咨詢”過程。儒家思想的復興其實可以從微觀層面入手,即對其修身方法進行改造和運用。
孔子和蘇格拉底在哲學思想和教學上有著奇妙的相似之處。或許“回歸孔子”是中國開展“哲學咨詢”的有效途徑。
註意事項:
①盧·馬裏諾夫,柏拉圖,不是百憂解!——將哲學應用於日常問題,紐約:哈珀·柯林斯出版社,1999。第260頁。
②彼得·b·拉貝,《哲學咨詢中的問題》,西港:普雷格出版社,2002年,第14-17頁。
③見盧·馬裏諾夫,柏拉圖,不要百憂解!—將哲學應用於日常問題。
④塞內卡,《伊壁鳩魯讀本》,劍橋:哈克特,1994,第48頁。
⑤約翰·杜威,《哲學中的重建》,波士頓:燈塔出版社,1957,第120-121頁。
⑥盧·馬裏諾夫,柏拉圖,不是百憂解!——將哲學應用於日常問題,第2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