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單位級別:國家級
是譚嗣同15-17歲時居住的地方。譚嗣同祖上多以教書和讀書為生。他的祖父譚雪芹是個縣官,有四個兒子。譚嗣同的父親譚繼勛排名第三。鹹豐九年(1859)考取秀才,入京為官。因為性格偏好,他把原本屬於周的祠堂買了下來作為私有財產。幾經修建,成為現存的四合院式住宅。這座建築建於明末。譚嗣同的父親譚繼勛擔任湖北巡撫時,因官職顯赫,被皇帝敕令赦免為“大福地官邸”。
“大夫第”之所以吸引眾多遊客,不僅因為其裝飾精美、富麗堂皇,還因為它曾是中國近代史上“戊戌六君子”之壹譚嗣同的故居。1865(清同治4年)3月10,譚嗣同出生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蘭棉胡同。他跟隨父親,從小跟著老師學習。13 (1877)歲時,先回到祖籍瀏陽,住進了“大福地”。雖然時間不長,但我留下了很多耐人尋味的故事:譚夫有壹位家人——陸,受到丈夫的寵愛,對譚嗣同百般歧視和辱罵。除夕夜,譚壹家人圍坐在火爐旁。這下惹怒了譚繼準,指責譚嗣同,父親卻喜出望外。他覺得兒子不錯,敢和老師爭論。他當場出示第壹副對聯考譚嗣同:“除夕天黑,點燈為幹坤添彩。”第二天早上,譚嗣同壹路跑到祠堂,對準東廊掛的鼓,在三通上猛敲。父親驚醒,問對聯的事。譚嗣同曰:“早春雷不動,三鼓送助天地揚名。”可見譚嗣同從小就勤奮好學。故居陳列著譚嗣同的臥室和書房,以及譚嗣同讀過的詩詞。1879年(光緒五年),譚嗣同從甘肅回到瀏陽。在瀏陽生活的三年間,他學經、學史,博覽群書,在“大夫第”(曾師從王五)舞棍、鑄劍。有壹次,他的好朋友唐和表哥看見他在花園裏練武,想試試他的功夫。他們說:“聽說妳的辮子很厲害。我們玩吧。”譚讓唐抓住辮子,果然,辮子飛走了。從此,唐跟隨譚嗣同學習劍術和武術,並發展成為誌同道合的朋友。1881年,“大福地”院子裏有兩棵支撐天空的梧桐樹,其中壹棵被雷擊中。譚嗣同用老樹枝做了兩把七弦琴,取名“雷參”(已分離)和“崩聽”(現藏省博物館)。“崩庭”琴有泥金楷書銘文,音色純凈悠揚。譚嗣同尤為珍惜。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要麽彈著“蹦婷”琴,要麽舞著“風時刻”劍。可見譚嗣同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真是文武全才。
1890-1897年,譚嗣同多次回到瀏陽,住在“大福地”,與友人共商愛國方略,探索救國之道。他在這裏受到很多愛國思想的影響,對物理、天文、地質、數學產生了興趣。他認為八股文救不了國家。1896年,瀏陽大旱,百姓生活貧困。他積極組織救災,深得地方官紳的信任。於是,在臺南學院計算機社停辦後的第二年,他與唐、歐陽中谷等人壹起,成功創辦了中國近代史上第壹個科技組織——新計算館(壹中境內),推廣新學,倡導科學。
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因參與變法,在北京菜市口被殺。譚嗣同殉國時,他的父親譚繼勛正巧遇到朝廷的降官,正在家中聽候命令。此時戊戌變法失敗,他不得不回到家鄉“大福地”休養生息。自與譚嗣同結婚以來,他的妻子李潤積極支持丈夫的改革事業,並向非纏足協會捐贈了陰陽。當她得知譚嗣同犧牲的消息後,非常難過,經常在夜裏哭泣。有壹次,公公譚繼勛走到窗前安慰說:“嫂子,妳死也回不來了。以後他的名氣很可能會比我高,妳放心。”於是李閏化悲痛為力量,改名易生。1912年,瀏陽第壹所女子學校成立。因為年事已高,她擔任了名譽校長。她熱衷於辦學,創辦育嬰局和其他公益事業。李潤60歲時,康有為和梁啟超共同贈送了壹塊橫匾“完人”,掛在“大福地”故居二廳。可惜文革中被毀,她壹直以“大福地”的身份生活,在這裏度過晚年。
譚烈士犧牲後,譚家開始慢慢衰落,“大福地”面積逐漸縮小。到民國25年,以前的門樓改為鋪面,現有建築面積762平方米,經歷了300多年的風風雨雨。1944年,日軍進入瀏陽,譚家後人在此開了壹家“花園旅社”,保護自己的房屋。所以故居沒有被洗劫,沒有受到沖擊。解放後,這裏壹直保留著65,438+02戶,直到65,438+0,996,65,438+0,654,38+0.00被申報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後,才正式搬遷。目前,在國家文物局、省市領導及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大福地”已全面修繕完畢。
故居的窗戶兩邊都是雕的,也就是說,前後都是壹樣的,中間是雕的,鏤空的。這個屏蔽門壹般是中間關著的。但是有兩個例外,哪兩個?壹種是家裏有比較重要的客人,所以把紗門攤開,打開中門迎客,而不是讓客人從側門走,這是壹種很高的禮遇;另壹方面,如果家裏有婚禮或葬禮,不僅要開屏蔽門,還要開正德山門,這樣行人進出會非常方便。門後有壹個小小的活動板,類似於現在家裏防盜門的貓眼,但我們的貓眼主要是開門警戒;而這個活動的小木板就是為了方便大家。眾所周知,婦女在舊社會的地位很低,她們呆在家裏。如果家裏來了客人,在中央大廳,她也想分享外面的熱鬧景象。我該怎麽辦?只要擡起這個小小的活動板,就可以偷偷看到外面的情況。?
譚繼勛父親的臥室。譚繼準是瀏陽人。他通過了科舉考試,走上了仕途。他的官職是壹等佐沙。他出任湖北巡撫時,因官職顯赫,其私宅簡稱“大福地府”。譚繼準是個清官,為人處事也是嚴格謹慎。1898年因牽連政變被革職,後回到家鄉,在那裏生活了很長時間,於1900年78歲去世。譚繼準是個有先見之明的老人。得知兒子在北京被朝廷斬首,他寫了壹副挽聯,“謠言必傳遍九州,無非是咒罵;趙雪在未來,我不知道!”
故居內保存著譚嗣同的臥室和書房。譚嗣同故居的建築有壹個特點。除了大廳和過道是青磚鵝卵石鋪成的,所有房間都是木地板鋪成的,臥室房間的木地板顏色也不壹樣。因為當時譚嗣同故居修繕的時候,所有房間的地板都已經不存在了,但是譚嗣同臥室和書房的地板還保留著。由於年代久遠,有些地方塌陷了,在修復過程中,並沒有完全人工更換,只是在塌陷特別嚴重的地方進行了部分修復和更換。我們現在踩的地板和以前壹樣。
李潤的臥室仍保留在故居裏。譚家是名門望族,妻子與譚嗣同同歲。他們19歲結婚,33歲去世。他們65,438+05歲結婚後,就分開了。他的妻子非常理解她的丈夫。由於兩人感情深厚,殉難後,妻子痛哭流涕。後來在家人的勸說下,她換了壹個環境,從後樓搬到了這個房間。本來有個孩子出生,兒子不到壹歲就去世了,所以沒有留下直系後代。妻子去世,1925,他們的墓地相距不到200米,葬在瀏陽裏水村。2009年3月,劉陽河賓館停車場“闖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譚嗣同故居的保護範圍。長沙市文物局依法對其進行處罰,酒店卻以越權處罰為由將其告上法庭。此後兩年,經長沙兩家法院審理,長沙市文物行政部門兩次敗訴。這壹案件引起了全國法律專家和文化保護專家的密切關註。
2012年5月30日,瀏陽譚嗣同故居的場景依然和三年前壹樣。故居南側停車場停滿了車,譚嗣同銅像被車圍得水泄不通。停車場距離故居南墻只有1.3米。故居正門旁的說明碑指出,譚嗣同故居保護範圍為周邊30米,停車場明顯位於其中。據故居的工作人員介紹,每當酒店生意高峰期,停車場都停滿了車,進出的車太多,停車場的地磚都被壓壞了。
據瀏陽市文物局負責人介紹,《文物保護法》規定,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內,不得進行其他工程建設、爆破、鉆探、挖掘等作業。然而,2009年初,劉陽河酒店擅自在譚嗣同故居南側的譚嗣同銅像廣場修建停車場。瀏陽市文物局接到報告後,立即向該酒店發出了停業通知。誰知,酒店第二天就回信了,說酒店現在正在建設的停車場地是其花200萬買下的,而且酒店在本單位花園內的正常綠化和亮化是政府批準的,而這個亮化和綠化是譚嗣同故居的保護。
2009年3月23日,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在大福地現場勘查後作出文物鑒定證明,認為該停車場建在故居核心保護區內,距離故居墻基僅1.3米,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根據上述鑒定結論,市文物局經省文物局同意,對劉陽河酒店作出拆除停車場恢復綠地原貌30萬元的行政處罰,並於4月14日向劉陽河酒店送達行政處罰通知書。
瀏陽河賓館不服該決定,向長沙市政府提起行政復議。2009年4月,市政府復議維持了市文物局的處罰決定。盡管如此,劉陽河酒店堅持要建壹個停車場。瀏陽市文物局局長趙友表示,他們正聯手規劃部門,就譚嗣同故居及周邊環境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提出壹個設想。“如果想法能夠實現,譚嗣同故居有望恢復原貌。”按照這種思路,周圍不適合的建築會被拆除。據瀏陽市規劃局副局長金賢林介紹,恢復原貌不存在政策障礙。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國家文物保護單位30米範圍內不能有建築物。"最大的困難是缺乏資金。"
得知有關部門要將譚嗣同故居恢復原貌後,譚嗣同的第四代孫、湖南株洲海聯實業發展總公司董事長譚誌紅十分欣慰:“明年是譚嗣同殉難110周年。作為後人,我們也在打算做點什麽,比如請中央美院的教授刻壹個銅像,立在故居旁邊。”
現在是實施它的最佳時機。“近年來,歷史建築保護已經成為* * *知識,有良好的輿論氛圍;其次,恢復故居、建廣場要拆遷占用的房產,大部分都是政府部門的,拆遷並不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