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束白花送妳,我淚眼婆娑看到妳的身影。妳短暫的生命就像壹道彩虹。妳把青春獻給人民,用生命書寫忠誠……”
捐身國難,猝死!26歲的二炮某旅羌族排長陳,27歲的藏族教師,在四川汶川大地震面前,表演了壹曲大愛絕唱,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2008年6月5438+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追授陳“全國抗震救災模範”榮譽稱號。
主人公離去的痛苦
2008年5月12日,正在四川北川縣古雷鎮陳山村度假的陳、按照當地習俗,請人裝修房屋,準備婚宴。
原本是普通的婚姻,大圭和楊歡已經期待了兩年多——
2007年3月,大圭的婚假報告剛批下來,新兵的專業理論訓練和實際操作訓練就開始了。楊歡在電話那頭鼓勵他:“工作要緊,我不趕時間。”
同年7月,在楊歡度暑假期間,柯·大圭到壹家武器制造廠執行開箱檢查和測試設備的任務。
8月,大圭回到部隊後,帶隊到西北某地參加導彈發射任務。在家苦苦等待的楊歡終於盼來了電話:“真的很抱歉……”“妳不是常說羌鷹總是飛得又高又遠嗎?”楊歡興高采烈地勸大圭,“讓我們完成任務吧。”
大圭的任務壹個接壹個。2007年9月29日,楊歡高高興興來到部隊,準備在國慶節和大圭結婚。當晚,大圭接到通知,他將於30日壹早去北京整理和審核科研資料。於是,楊歡從2000多公裏外趕來參軍30多個小時。過了不到壹天,他無奈的離開了...
終於在5438年6月+2008年10月,楊歡冒著冰天雪地的阻隔,跋涉千裏,參加了部隊舉辦的集體婚禮。
他們原計劃於2008年5月6日+5月438日在家鄉補辦婚宴。然而,誰也沒想到,5月28日12時,14: 28,山上傳來隆隆巨響,大地開始劇烈搖晃。
“地震!跑——”聽著千軍萬馬的吼聲,看到山體滑坡的慘狀,村民們驚慌失措。
當大圭遇到危險時,他迅速環顧四周,發現西南方向的山體沒有滑坡。他馬上擺手,對大家喊道:“快,往那邊跑!”
跑了10多米後,壹條寬約1.2米,深約1.5米的水溝擋住了大家的退路。這條平時不算障礙的溝,在地動山搖的時候,成了村民們難以跨越的生死線。陳站在溝邊,先抓住離他最近的村民桂正國的衣服,把他拖過溝去。
此刻,陳的家人依然擠在人群後面。楊歡攙扶著奶奶,拉著另壹個老年村民,艱難地向前跑去。單獨和她在壹起的婆婆叫道,“大圭,大圭!快,快!”
時間就是生命。陳不顧家人,把身邊的村民壹個個推到溝的另壹邊。很多被救的村民邊跑邊喊:“快!大圭,妳也跑!”
就在這時,急速滑動的山體發出了奇怪的隆隆聲,壹股巨大的泥石流俯沖而下。陳壹家五口和其他四個村民都被吞了,被吞了,陳也被吞了...
這些年來,妳可以測試妳人格的完整性;瞬間行為是整個生活質量的積累、生成。陳帶兵三年,壹次次用“生命的生成”塑造了壹個個閃亮耀眼的當代革命軍人形象——
2006年春,部隊駐地發生森林火災,陳奉命帶領官兵前往撲救。二班戰士劉清華被困在火海中,左右搖擺,難以突圍。最後因缺氧窒息,暈倒在火海中。危急時刻,陳拿出水壺,潑著迷彩服,冒險進入火場,將小劉背到安全地帶...
2008年初,中國南方發生了大面積的雨雪冰凍災害。大圭自告奮勇,帶領五班班長阮冠雲和戰士高新偉趕往訓練場清雪。棚子突然塌了,高新偉正站在棚子底下。大圭沖上前去,用力把郜新偉推了回去...高新衛毫發無傷,大圭躲閃不及,掉落的鋼筋擊中了他的小腿,血流如註...
2008年4月,該營組織陣地偽裝。壹輛滿載砂石的翻鬥車高速倒車,大圭發現壹名士兵在車後整理偽裝網。眼看就要撞上了,大圭大喊:“讓開!”壹個箭步沖上去,把戰士推到壹邊,但他的右臂被大車重重撞了壹下,造成右肩和肱骨關節脫臼...
“哪裏有危險,哪裏就會出現,無愧於* * *黨員的稱號!”2006年5月20日,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上,陳在學習筆記的扉頁上鄭重地寫下了這句話。兩年來,他壹直在踐行這個莊嚴的承諾。
汶川大地震後,從陳和在救人過程中被吞沒的那壹刻起,人們就開始在撕心裂肺的傷痛中尋找英雄。被救的人,陌生人,地方黨組織,部隊官兵,在這片令人心碎的土地上跋涉馬拉松。
40歲的村村民桂的指甲掉了,手上滿是傷疤——這是她徒手挖泥石尋找英雄時留下的。陳的同鄉、戰友楊琦說,英氣永垂不朽,英氣留在了遙遠的羌山瞭望塔和神秘的導彈陣地...
英雄走過的路
北川縣是壹座英雄城市,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犧牲。1935年夏天,3000多名羌族、藏族兒女為了順利送紅四方面軍西進,冒著生命危險打通了郁江峽谷。1953年被國家定為“革命老區根據地”。
大圭和楊歡從小就生活在這片熱土上。大圭的家庭很窮。9歲時,在北川中學教書的叔叔陳付青收他為養子,帶他到縣城讀書。從北川縣到古雷鎮,再到陳山村,20多裏的山路,大圭總是半坐半走,省下車費,買點吃的孝敬奶奶和父母。
聽著紅軍西進的故事,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感受著黨的民族政策的溫暖,優秀羌族青年大圭從小就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進入高中後,先後擔任班團支部書記、校學生會學習部副主任,獲得北川首屆縣長獎學金,被評為縣級優秀學生幹部。高三那年,北川中學首次發展黨員,大圭成為全校1400多名學生中首批入黨的三名學生之壹。
相愛的人總有幾分相似。楊歡出生在北川縣桂溪鄉,壹個羌族、藏族、漢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小山村。紅軍轉戰羌山的故事很多。
說起楊歡,曾經的小學老師劉光舉連連稱贊:“楊歡上小學的時候,每年都被評為優秀少先隊員;初中三年,學習成績是年級前三。她學習成績優異,是村裏第壹個靠政府資助上高中的藏族女孩。”
2001高考,大圭和楊歡都享受了少數民族加分政策,順利考上了大學——大圭考上了第二炮兵工程學院,成為陳山村第壹名軍校大學生;楊歡考上了華西師範大學,成為魏溝村的第壹名大學生。
大圭的父親捧著兒子的軍校錄取通知書,激動得滿臉淚水:“寶貝,以前只有土司家的孩子才能上得起大學!”
在軍校,大圭如饑似渴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大學期間,他的44門課程中大多數都是優秀或以上。作為學生隊黨支部的組織成員,他真誠關心戰友的成長進步,用黨的創新理論引導入黨積極分子“做黨的人再入黨”。畢業前夕,陳所在班級的10名學生中,有8人入黨。
出身貧寒的楊歡也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在入學座談會上,楊歡深情地說:“是黨的民族政策給了我上大學的機會。我壹定不辜負黨的培養和親人的期望!”畢業前夕,學校舉行教師技能競賽,她獲得了壹等獎。“楊桓仁,人如其名,走到哪裏都能帶來歡樂!”有壹次,學校為農村貧困兒童組織了壹次募捐活動。作為壹名年輕的誌願者,楊歡因為壹些事情錯過了它。得知此事後,她主動找到募捐活動的組織者,堅持要補上...
解讀大圭和楊歡的“愛情密碼”,他們的好朋友王芳熱淚盈眶,說出了16個字:好學、有愛心、樂於奉獻、追求進步。
英雄留下的愛
這是1獻血卡。姓名:陳,編號:0070068J。
在Xi安西京醫院的記錄中,我們查到了大圭獻血的時間:2002年6月65438+10月65438+3月。事實上,大圭不止壹次獻血。他是O型血,總是充滿清澈,率真,熱情。他對家鄉,對親人,對戰友,甚至對陌生人,總是充滿了愛。
參軍後,大圭壹直擔心陳山村的未來。從領工資開始,她每年給村裏6個家境不好的孩子每人100元學雜費。
2006年家訪時,大圭得知村民陳延慶買不起化肥,急中生智,當即匯去200元。他還組織了幾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幫陳家挖渠。
在陳烈士紀念館,37份榮譽證書、1份獻血證、17張匯款單、壹行行嘔心瀝血寫下的政治理論學習筆記,吸引著人們駐足。
* * *走出巴山羌寨的大圭和楊歡,對家鄉的美好未來充滿憧憬。他們有壹個共同的願望:讓羌山變美,讓家鄉變富-
上大學後,他們經常通過信件和電話交流學習經驗。隨著對黨的創新理論和民族政策的不斷了解和深入,他們壹致認為,大學畢業後要用所學為家鄉建設出謀劃策。每次大圭走親戚,都會帶回壹些科學種田、種養、科技致富的信息。以前交通不便,藥材只能靠肩膀運到10多公裏外的鄉鎮。大圭反復動員村幹部和村民,決心投資修路。2006年底,高速公路終於貫通了。第二年,陳山村的人均收入翻了兩番。
看著陳山村人們臉上的笑容,楊歡也照著做了。
楊歡生來就有壹顆“熱心腸”。大學的時候,周末去南充社會福利院看望老人和孤兒。有壹次,她在福利院得知壹位殘疾的退休老兵有自殺的念頭,於是經常利用業余時間和周末買水果去看望老人,陪他聊天,這更加堅定了他戰勝病魔的勇氣。
2003年非典期間,系裏有兩個女同學因為沒有離家,被學校隔離。她主動給他們送水送飯,帶著口罩去病房和他們說話,感動了全校師生...
2006年6月,大圭的母親病重住院,她的親戚都不在身邊。得知這壹情況後,壹直在上海某教育集團做文員的楊歡毅然辭去工作,回到北川照顧老人。
2008年7月21日,壹封沈甸甸的信從北川羌寨寄出。村民們聯名寫信給國家民委領導,贊揚大圭和楊歡、阿強和藏族夫婦為家鄉的民族團結和繁榮所作的貢獻。信的底部有九個鮮紅的手印...
英雄的真實詮釋
夜空下,月色朦朧,燭淚點點。“戰友歸來”四個大字隨風飄蕩,像是在哭泣。
大圭和楊歡被殺的消息傳到了軍隊。當晚,全營戰友點起512支蠟燭,組成心形圖案,徹夜叫醒他們。
至今,戰士們保留著大圭的壹切,就像他從未離開過連隊壹樣:在陣地測試操作室,大圭的戰位依然是第壹;在櫃子裏,他的衣服仍然整齊地掛在那裏;餐桌上,他的筷子還在...
中央社記者到部隊采訪,大圭的戰友爭相講述他的身世——
小號手楊洋說,2007年2月,大圭帶領士兵到壹個中轉站去接他們,還少點了壹份午餐。大圭見了,合上自己打開的飯盒,悄悄遞給楊洋:“軍人的份兒,少不了!”
新兵葛海東說,2008年冬天,新兵夜間訓練宿營時,新訓排長陳每天晚上都給新兵打熱水泡腳,幫戰士挑水泡、清洗傷口。在結束巡視的前壹天,小哥發現排長的腳上也起了水泡,有些已經破了很久了。
戰友黃鎮和羅恩祿說,他們是從兄弟單位調到大圭排的,當時最擔心的就是把他們當“外人”。當大圭知道他們有申請軍校的想法時,他為他們找到復習資料,並經常利用晚上幫助他們補課。當時,小羅考上了工程學院,黃嘯考上了士官學校。
時任營長的司軍江說,2007年底,他在幹部述職會上隨機抽取了陳:“請妳介紹壹下全排戰士的基本情況好嗎?”全排每個戰士的大圭愛好、性格特點、家庭狀況、思想心理變化數不勝數,全營21少數民族官兵的名字永遠是公開的...
汶川地震後,戰士惠建明在家休假。他在電視上看到北川是重災區的新聞後,心裏咯噔壹下——排長在北川休假!他壹次又壹次給陳打電話,但都打不通。小輝清楚地記得,2007年,他正在大山深處訓練新兵,正在西北執行任務的陳打來電話。“建明,我申請了今年的困難補助。”前年家裏幹旱,排長說給他申請補助。沒想到,半年過去了,他壹直在想這件事。惠建明後來才知道,這個補助是家裏同樣困難的排長給的。
2008年4月,大圭和惠建明同時探親。小輝的家遠在雲南,母親在壹次事故中受了重傷。急於返回,大圭為他請了假。看到他沒有手提箱,大圭拿出了他的新手提箱。“排長,這可不行。妳馬上就要回家了,還得用箱子……”惠建明知道這是給排長立功的獎品,他自己也不願意用。拗不過排長的堅持,惠建明帶著新皮箱上路了...
笑容還在,聲音還在。連隊同誌在網上制作FLASH動畫,還原大圭的英雄壯舉;排裏的戰友謝回憶起自己平時的故事,三萬字的長文怎麽也合不上。畢業於美術學院的大學生士兵宋紛紛為他畫像...
英雄鑄造的靈魂
5438年6月+2009年10月,冬天的戈壁寒冷,田野茫茫。
“點火——”伴隨著驚天動地的巨響,兩枚新型導彈攜雷裹電直刺蒼穹,火焰在天地間劃出兩道明亮的彩虹...
這壯麗的畫面,大圭再也看不到了!該旅參謀長石向陽動情地說:“這兩枚導彈是大圭親自試射的!”
翻看大圭7年軍旅履歷,“六個第壹”尤為引人註目:同批畢業生中,第壹個被評為“壹流技術能手”,第壹個成為試驗指揮員,第壹個榮立三等功,第壹個實現“百次操作無差錯”..."他滿腦子都是戰鬥訓練。"營長胡不假思索地總結了的特點。
從中國戰略導彈大學畢業前夕,陳主動申請到壹個名為“神劍第壹旅”的新導彈旅。學員隊隊長張軍川知道,這是“導彈司令”楊業功率領的精銳之師,曾榮立集體壹等功,三次受到中央軍委表彰。"大圭申請去那裏,因為他想成為壹名真正的士兵!"
導彈專業博大精深,錯綜復雜。到部隊後,陳花了壹點時間通讀了20多本專業教材,記下了6本學習筆記和5萬多字的訓練日誌。
入伍壹年,大圭掌握了10多種不同崗位的操作技能,參加了全旅技術能手評比,被評為“測試專業壹級技術能手”,理論答辯、故障診斷、操作指揮等方面表現優異。成為試運行指揮員,在全旅37名大中專畢業生中獲得“壹等獎”。
7月的戈壁,驕陽似火。某新型導彈實彈發射進入倒計時。在導彈武器系統最後壹次綜合測試中,陳發現測試參數出現了短暫的2秒異常:“停!”作為現場指揮,他立即停止了作業。
再次檢測後,異常消失的無影無蹤。有人勸陳:可能是剛才的操作失誤造成的,但妳要對推遲發射負責!
陳仔細看了壹遍操作記錄,沒有發現錯誤。“肯定有問題。”突然,他想起前幾天有專家提到過武器型號與測試軟件的兼容性問題,馬上輸入幾組測試數據,輸入:“找到了!”測試軟件存在設計缺陷。如果不排除,很可能造成嚴重後果。陳立即拿起電話,向上級匯報了情況。
專家馬上來了,檢查後發現測試軟件其實是舊版本,馬上升級了軟件。事後,壹位專家當著旅領導的面豎起大拇指:“妳這個排長,敢擔大責任,太棒了!”
從2005年7月到2008年4月,大圭在兩年多的時間裏8次參加重大訓練演習,經他測試的數十枚戰鬥彈發射成功率為100%。他為某新型導彈編寫的3個8萬字的測試程序,被二炮指定為訓練教材...
大圭和楊歡是不朽的,他們的根已經深深紮在導彈陣地上;他們的精神在導彈起飛的火焰中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