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是,有人說不是。
請用更有說服力的證據?不要受西方歷史學家的影響。中國人(周)真的是蘇美爾人的後裔嗎?那他們為什麽沒有保持自己的風俗習慣,況且語言文字的演變就是最好的證明,根本不是壹脈相承的。我覺得華夏人的祖先來了西方(有可能,華夏人對西方這個方向更感興趣,比如:西方極樂(聖地)、西王母(中國聖母院)、昆侖(可能不是現在的昆侖山,可能在祁連山到黃土高原壹帶)、中國道教的創始人。中國人可能和世界上任何壹個種族都沒有關系。我估計中國人的基因和其他人種不同,是獨立的系統。。
全球科學家參與的基因變異研究表明,中國人的祖先起源於東非,漢族與藏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同源。
核心提示
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科學家正在合作完成壹項龐大的人類尋根計劃,希望通過研究人類基因的變異來繪制壹幅“人類遷徙圖”。
中國科學家的研究表明,中國人的祖先起源於東非,並通過南亞進入中國。這個南亞祖先經過多次遷徙和體內基因突變,逐漸分化成各個民族。
按照科學家的觀點,通過對個人DNA樣本的分析,中國的每個人都可以了解自己的故事,找到自己的起源。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
"這些歷史信息隱藏在我們體內DNA的分子結構中."李輝說。這位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士生熱衷於收集各個民族分支的DNA樣本,重點研究中國南方各民族之間的關系。
李輝在上海郊區奉賢長大。通過檢測她的Y染色體和線粒體,她發現他們來自廣東福建。兩萬多年前,這些DNA類型活躍在東南亞的北部灣。李輝從小說中飛出時發音為“bóng”,與侗語“本”非常相似。
很長壹段時間,他壹直以為這是奉賢話。通過DNA測試,李輝才知道他的壹些單詞來自壹種古老的奧泰語。這個語系的祖先是兩萬多年前在南方北部灣形成的。
科學家們壹直試圖用DNA分析和計算機技術來研究人類歷史,從而確定人類種族和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這項工作從未停止過。目前,壹項龐大的人類尋根計劃正在全球範圍內展開。新華社4月18日的壹條消息說,為了全面了解人類的起源和遷徙過程以及數千種語言的形成,未來幾年,中國科學家將與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合作,通過研究基因變異繪制“人類遷徙圖”,從而填補人類歷史上的空白。
這個為期五年的項目被稱為“人類遷徙遺傳地理圖項目”。這個項目將由來自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的10實驗室和大學的專家完成。科學家將收集全球不同種族的6.5438億+份DNA樣本進行分析。
復旦大學現代人類生物學中心主任李晶教授及其團隊負責東亞和東南亞的人口研究,包括人口遷移、民族和語言的產生和分化、人與人之間的基因交流等。
“我們這次研究的重點將是繪制中國祖先遷徙的地圖,以探索我們的民族和語言等許多進化環節中的未知問題。“李晶教授說,這次應該收集大約2萬份DNA樣本。每個中國人都可以知道自己的故事。
北京人不是我們的祖先。
“我們的祖先是誰?”初中課本的權威教育是,中國現代人是由生活在40萬年前的北京人進化而來的。這種說法的理論基礎是人類的多區域起源理論,認為歐洲、亞洲、非洲的現代人都是由當地的類人猿進化而來的。
李晶教授的實驗室助手錢驥說,現代人是單壹物種,但不同地方的類人猿差異很大,屬於不同的物種,並不是所有的都進化成了現代人。只有東非的猿人走上了向現代人進化的道路。因此,北京南猿不可能是我們的祖先。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蘇兵在查閱了國內現存化石的年代後,發現了壹個不容忽視的斷層。這條斷層從大約65438+萬年前到40000年前沒有出土人類化石。據推測,由於氣候惡劣,生活在東亞的直立人和智人在上個冰河時期滅絕了。而是現代人從離非洲不遠的萬裏遷徙而來。
然而,仍然有科學家支持多區域起源的理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人類研究所吳新智院士仔細對比了北京人、穴居人和現代人的骨骼特征,發現70%的中國人頭骨中有三個特征與北京人壹致。所以他仍然認為北京人可能是中國人的祖先。然而,當他的學生劉武訪問非洲時,他發現30%的東非人在這三個頭骨特征上也與北京人壹致。
從65438年到0998年,中國的科學家意識到了DNA遺傳密碼的重要性。在那些雙螺旋DNA鏈上,有四種顏色的球,分別是紅、黃、藍、綠。a、T、C、G掌管著整個人類的遷徙和發展歷史。
根據科學解釋,每個球是壹個核苷酸單位。所謂基因,就是這些球按照壹定的順序連接在壹起,有相應的遺傳信息。它具有很強的功能性,控制著人類的膚色、形狀和健康。例如,人類的高血壓由數百個基因控制。他們的順序不能隨便改變。如果改變,會影響身體狀況。
但有些珠子的序列是沒有功能的,它們的性質就像DNA分子中的填充物。他們的安排是自由的。它們會在千百年後自由變化,比如c,這種變化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響,不承受自然選擇的壓力。他們的變化不會影響健康。正是這些基因突變記錄了人類遷徙的歷史信息。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褚家友重點研究了DNA排列中壹種叫做微衛星的特殊排列序列,這是壹種公認的遺傳標記。DNA排列中存在短重復,如TGTGT-GTG,其重復的字母和次數是可以遺傳的。傳到後代,原來G的位置可能變成A,也可能重復9次,在後代突然變成重復10次。根據這壹原理,儲嘉佑分析了28個東亞人,推算出中國現代人的起源時間不會早於5萬年。
有人認為儲嘉佑的樣本量太小,沒有說服力。2001年,金立學生柯躍海及其研究團隊對以中國人為主的東亞人群進行了大規模基因分析。他進入了Y染色體的世界。他們是代代相傳的世代相傳,他們的“個性”是穩定的。壹般幾十代後會有壹兩個基因位點發生變化。這些基因突變位點的結構就像壹棵樹,正是這棵基因樹記錄了人類在不同時期向地球上不同地方擴散的路徑。
柯躍海* * *分析了12127個男性個體,發現那些Y染色體的YAP、M130、M89上的某壹個位點會發生突變。它們是基因樹上的三個分支。它們匯聚在壹個名為M168的根上。這個M168就是非洲人身上的突變位點。也就是說,中國人和居住在東非的非洲人有血緣關系。
柯躍海說,中國人Y染色體的有效人群並不多,種類也不多。這12000多個樣本幾乎涵蓋了中國人的大部分染色體類型。這可以充分證明,以華人為主的東亞人口起源於非洲。
真正的亞當和夏娃
領導“人類遷徙遺傳地理圖譜項目”的人類基因組科學家斯潘塞·威爾斯說,“我們都屬於同壹個祖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被分開了。”他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現代人,無論是亞洲人、美洲人還是歐洲人,都是由東非直立人進化而來的。他們在50,000-654.38+萬年前開始在世界各地傳播。
從DNA開始,對人類的研究已經逐漸超越了文化層面,人們正在學習從自己的身體中尋找失落的歷史。20世紀80年代末,人類學壹個奇怪的分支——分子人類學誕生了。它從誕生之日起就顯示出了令人震驚的力量。它不僅使非洲起源理論的面貌清晰可信,而且有助於分子人類學家在非洲找到亞當和夏娃。
1987年,夏威夷大學的麗貝卡·坎(Rebecca Cann)破譯了世界各地女性的線粒體DNA,發現現代女性的線粒體DNA全部來自壹位生活在非洲的女性,時間約為15000年前。
線粒體存在於細胞質中,是細胞的“能量工廠”。它們含有少量的遺傳物質——DNA。每個人的線粒體都來自母親,所以線粒體是從母系遺傳角度研究人類進化的重要工具,就像Y染色體是研究父系遺傳的工具壹樣。
隨後,分子人類學家再次成功破譯了男性遺傳密碼的Y染色體。通過研究,他們得出結論,所有現代人都有同壹個父親,他應該生活在大約1.5萬年前的東非。
“DNA中的遺傳密碼使亞當和夏娃離開了神話世界,成為有血有肉的非洲人。
他們成了所有人的祖先,包括中國人。".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李輝說。
李輝解釋道。大約654.38+0.5萬年前,東非分化出許多種族和部落,包括現在的黑、棕、黃、白四個種族的祖先。Y染色體上的M168是目前發現的非常古老的突變位點,大約發生在65438+百萬年前人類離開非洲的時候。正是有了這種古老的變異,那些棕色人種和黃色人種才開始向世界擴散。除了非洲的所有現代人都在這個位點有突變。
6.5438億年前,地球處於冰河期,大部分陸地被冰川覆蓋。整個海平面比現在低了約120米,很多海底裸露在地面上。在東非,部落擁擠在這片熱土上,搶奪有限的食物。或許是類似盧旺達的種族清洗事件頻發,壹些人開始離開非洲。
“幾萬年後,現代人在Y染色體基因突變M168的基礎上出現了兩種突變類型,M130和M89。前者發生在8萬年前,後者發生在4.5萬年前。人類通過北非進入了歐亞大陸。”李輝說棕色人種最先出現。它們主要以在海邊捕魚為生,在沙灘上撿拾高蛋白食物。他們帶著舊石器時代的工具沿著印度洋海岸行走,指向木叉。5萬年前,他們占領了南亞和東南亞的土地和島嶼。在隨後的幾萬年裏,漫無邊際的捕魚和覓食生活帶領他們壹路沿著壹望無際的海岸線來到東亞,然後很可能穿越白令海峽到達北美和南美。
黃種人離開非洲比黃種人晚了近5萬年。
但是它們傳播得很快。他們只用了1/5的時間就到達了東南亞。柯躍海抽樣的12000個中國人中,有165,438+065,438+0個樣本在M89發生突變。這個突變標記是黃種人到達東南亞時形成的,他們長期在這裏做活動,然後會進入中國,分化現有的漢族。
漢藏同源
無論從外貌還是文化上,都很難讓人相信漢族人和藏族人是同源的,但分子人類學家對此深信不疑。
最早提出漢藏同源的是中國的壹些語言學家。最初認為南方的侗傣語最接近漢語,後來發現藏語最接近漢語。
藏語中大多數數字的讀音在中國東南部的方言中都可以找到,它們的意思是壹樣的。
藏漢之間不是壹般的對應關系,而是系統的壹壹對應關系。從語言上來說,漢藏民族表現出壹種不尋常的關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蘇兵在1996的DNA中發現了漢藏同源的證據。他發現漢族人和藏族人在M122及其分支M134有相同的突變。通過Y染色體的主成分分析,蘇兵發現藏族的突變頻率與漢族最為接近,這意味著藏緬語族中的眾多民族中,藏族與漢族最為接近。它們分化的年代大約在5000年前。
李晶教授的實驗室助理錢驥說,事實上,中國利用DNA分析其祖先的遷徙路線已經相對成熟。中科院雲南動物研究所的、褚家友,哈爾濱醫科大學的付、李普,中科院細胞遺傳學所的許都在做這方面的研究。只要把他們零散的路線拼湊起來,對中國人來說就是壹條完整的遷徙路線。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中國的56個民族和東亞、東南亞的民族都是由南亞語系的祖先分化出來的,因為他們都有M122的突變。
M122的突變發生在大約30000年前,當時中國大地上的許多高山終年積雪。除了少數生活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棕色人種,更多的地方是空的。此時,在東南亞的緬甸壹帶,黃種人的部落已經獲得了壹些權力,棕色人種壹直在向南收縮。
“當中國大地上的冰川持續融化時,壹個M122突變的南亞人群開始進入中國。”李輝說,目前南亞先民進入中國後的分化路線有三條,而* * *有兩個入口,壹個在雲南,壹個在珠江流域。
其中壹支沿著雲貴高原西側向北跋涉,最終到達了1萬年前黃河中上遊的盆地——河套地區。這些漢藏語系的祖先也被後人稱為錢強,是漢藏民族的共同祖先。
這個南亞祖先出發的時候是圓頭,因為地中海貧血基因,鼻子很大,嘴唇很厚。但它們順著河流,沿著山谷,從雲南來到甘肅,體型也發生了變化。到了高原後,有地中海貧血基因的人不再受瘧疾和缺氧的影響,所以他們活下來並不容易。於是活下來的人,臉變得很長,線條和棱角變得僵硬,像壹把刀。
在長征中,他們使用的語言也發生了變化。有壹種理論認為這是口碑帶來的改變。聽者以為妳在說另壹個詞,當妳重復的時候,就變成了另壹個聲音。
李輝說,更重要的是,經過1000多年的遷徙,他們體內誕生了壹個新的突變,M134。於是直到五六千年前,人體內部的DNA又開始“躁動不安”。當時,由於小米農業的出現,出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人口的增長使得這個團體有必要擴大它的新住所。漢藏語系兩大語系開始分化。
壹個亞群在M134的基礎上有壹個M117的突變。他們帶著這種突變向東走,直到渭河流域才停下來。他們掌握了農業文明,開始以務農為生。這個群體就是中國人,也就是後來所說的漢人。" M117是漢族人群中壹個古老的基因突變."李輝說。
另壹個分支叫做藏緬語族。他們離開黃河流域,向西向南遷徙,最後定居在喜馬拉雅山的南北。
在遷徙的過程中,這個群體就像壹個不斷分裂的細胞,分化為藏族、羌族、彜族、景頗族、土家族。
中國人在渭河流域磨練出壹個驍勇善戰的秦人。他們占領了關中,積蓄了統壹中國的力量。壹部分漢語走出潼關,受到彜族龍山文化和瑤渺文化的影響,分別形成了祁方言群和楚方言群。
秦漢時期,分裂的中國得到統壹,漢民族從語言文字到貨幣計量單位的文化層面真正形成了整體意識。再加上強大的中央集權統治,漢族從此沒有分裂。文化實力讓漢族就像中國版圖上的壹滴濃墨,他們以M117的突變迅速向四周滲透。
模糊的南方民族身份
經過研究,李輝發現,南亞先民在雲貴高原西側形成漢藏語系的同時,分離出壹批向東南遷徙的南亞先民,繞過了老撾的山脈。654.38+萬年前,南部北部灣形成了澳泰語系的祖先。這個黃種人以M119的突變從越南和廣西進入中國,沿著海岸線向東北行走,形成了百越民族。
李輝本人屬於奧泰語系,這是他在研究不同種族分支的DNA樣本時偶然發現的。
這位博士生在大二之前並不知道自己確切的民族。他在登記的時候會填寫漢族壹欄,但是從小就發現自己雖然生活在上海奉賢,但是文化習慣和周圍的漢族人有很大的不同。他的曾祖父母有他們自己的深藍色民族服裝。他們有自己的節日。農歷四月18,他們會潑水過年。農歷九月18,他們會把魚塘裏養的魚全部抓起來,切成段,分成堆,平均分給各家各戶。他們有壹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不會和其他人結婚。
當時,長老們告訴李輝他們是土著人。
直到李輝去雲南采樣傣族人,他突然發現,他幾乎可以理解傣語。在與水族人交流時,李輝感到更加驚訝。他甚至能聽懂那裏的竊竊私語和私人談話。回到上海後,他為自己抽血,發現傣族、水族和自己都有M119的突變。
M119突變的族群在民族學上也被稱為百越民族系,其歷史覆蓋範圍從越南北部的腳尖到江浙壹帶。在幾千年的分化過程中,產生了黎、侗、水、仫佬族、仡佬族、高山族、壯族和傣族。這些民族在語言和文化上有很強的壹致性,所以也統稱為越人。“妳看,我的眉骨向下彎曲很大,這是澳泰語系的顯著特征。”李輝說。
去年,李惠和他的研究小組在上海進行了壹項調查,看看吳人和越人是否屬於同壹民族或完全屬於兩個民族。之前在語言學上有壹種觀點認為他們屬於同壹個民族,因為他們的語言可以互相交流。
通過研究發現,他們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民族。七八千年前越南人在上海松江發展。吳人直到3000年前才進入上海。“各族人群中有大量的M119突變。吳人比較少見,更多的是M7突變,是從苗、瑤語分化出來的。”當初,南亞的先民從高貴的雲貴西側進入中國後,又有壹個群體從漢藏民族中分離出來,沿著長江而下。這時,M7的突變發生在他們DNA鏈上M134的基礎上。
這些人形成了洞庭地區的苗瑤語系。吳人是在人東移和南方漢族人同化後形成的,所以他們的遺傳結構變化是眾多而復雜的
東南亞是壹個民族分化的中心。
李晶教授的實驗室助理錢驥表示,目前《人類遷徙遺傳地理圖譜》中涉及的中國人遷徙路徑研究已經相當清晰,現在只需要做壹些整理工作和補充工作。
例如,壹些研究發現,當2萬多年前奧泰語言系統形成時,有壹個部落沿著海岸線向上跑。壹路上幾乎沒有停滯的痕跡。他們壹路跑到西遼河流域,然後停了下來。他們是阿爾泰語系的核心。後來蠻夷上去了,中國人也上去了,大融合。形成繁榮的文化。這是中國最早進入新石器文化的地方。
後來阿爾泰語系的祖先遷移到周邊地區,向西分為蒙古和突厥,向東進入朝鮮和日本,向北越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這方面的DNA采樣相對薄弱。在這個基因地理地圖計劃中,這些都將得到改善。將更加重視對東南亞的研究。”李輝正在聯系中國壹些著名的民族學家,討論如何確定取樣地點和路徑。“東南亞是壹個各民族交匯的地域。* * *有近2000個民族,世界上四分之壹的民族在東南亞。因為非洲人很早就到達了東南亞,並且在這裏長期被分割,所以東南亞是壹個民族分化的中心。幾乎壹個島就有壹個民族,爬完壹座山就是壹個民族。”按照李輝的想法,研究應該從老撾和緬甸開始,因為那裏還有非常古老的部落。
李輝說:“從非洲遷移過來的黃種人首先到達緬甸,在那裏他們形成了南亞語系。目前關於南亞語系的樣本很少,這方面的研究工作非常緩慢。這個項目的重點將是老撾和緬甸。畢竟南亞的祖先和東亞的祖先是壹樣的。這部分人群的基因結構搞清楚了,將對整個人類遷徙史做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