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工人醫院知識教育講座歐陽玉婷/攝
狀態
護患關系帶來的身心壓力最明顯。
疲勞、緊張、焦慮、抑郁...2021年3月,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2020年醫務工作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我國醫務工作者的抑郁、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27.7%的醫務工作者可能易患抑郁癥,65438+。
為什麽護士會成為心理憂慮的高危人群?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高強度的工作、長時間的夜班、護患關系、工作家庭沖突都是影響護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中,護患關系帶來的身心壓力最為明顯。
“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隨著人們對健康服務需求的不斷增長,社會對護理工作的期望也會更高。另壹方面,護士人力配置不足,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護理需求。據了解,按照衛生部的要求,病房床位與病房護士的比例至少要達到1 0.4,但目前很多醫院都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無形中增加了護士的工作強度。
“工作就像‘打仗’,很少有人按時下班。有時候確實會崩潰。”壹位受訪護士說。在日常工作中,重癥監護室、心理科、老年病科、腫瘤科、化療科、兒科、血液科的護士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心理壓力。
“他們面對的是有焦慮、抑郁、躁狂等癥狀的心理病人,有抑郁的腫瘤病人,還有年老體弱的病人。護理難度更大,對護士的要求也會更高。此外,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傳染科和發熱門診的護士也面臨更大的心理挑戰。”南方醫院匯僑醫療中心護士長李莉向記者介紹。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護理部主任陳小芳表示,護士的工作壓力主要與患者病情的復雜性有關。患者病情越復雜,護士承擔的工作量越重,身體和心理上的挑戰也越大。比如急診科和重癥監護室的護士,就比其他科室的護士不可預測和復雜得多,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況。時間長了,可能會出現職業倦怠。
此外,工作中的競爭壓力也是護士心理壓力的另壹個重要原因。從護士到護師,再到主管護士、護士長,選擇從事護理工作,就得不斷前進,努力走好職業生涯的每壹步。
“工作學習兩不誤,實踐理論兩手抓。”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醫院脊柱外科護士王浩這樣總結自己的職業要求。王皓2018大學畢業後在醫院待了壹年,然後出國學習壹年,今年3月回來工作。她告訴記者,醫院每年都會對護士進行考核,不僅包括技能培訓比賽,還有理論筆試,鞏固課本的專業知識。對於未來的職業道路,她打算繼續報考護士資格證。通過證書後,五年後可以報考主管護士,然後是護士長。“這樣做了之後,學習和進步就停不下來了。”
南醫大三院護士用b超檢查患者導尿管留置單元位置供圖。
作出反應
成立心理咨詢小組,隨時“接受治療”
記者了解到,不少醫院通過事前檢測、事後幹預等措施應對護士的心理健康問題。
王皓說,在訓練階段的體檢中,有壹項是心理測試。日常護理部也會發放心理健康問卷。“如果工作中有難以化解的情緒,我們會和護士長溝通,或者臨時請假休息。正常情況下,我們可以慢下來。”
“護士的工作也是服務行業,心理壓力肯定是有的。怕打錯針,用錯藥,怕病人投訴,會帶來心理壓力。“李麗說,平時上班的護士都會通過吐槽來調節情緒。近年來,南方醫院還組建了精神心理護理團隊,不僅關愛患者的“心靈”,更註重保護壹線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
“南醫大三院成立了醫護人員心理咨詢小組,隨時接受‘咨詢’,護理部每季度都會召開護士座談會,及時疏導護士工作生活中的困惑和壓力。”陳小芳告訴記者。
為了更好地幫助醫務人員解決“後顧之憂”,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和醫院工會分別成立了同事間心理咨詢小組和同事間幫扶委員會。“只要我們有需求,就可以向心理咨詢小組和同事中的後援會求助,有專門的醫生幫我們緩解壓力,解決困難。”護士陳對說。
作為廣大職工的“父母”,廣東省各級工會也在以實際行動關愛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為緩解壹線醫護人員及家屬面臨的精神和身體壓力,省總工會迅速組建了心理醫生隊伍,充分發揮工會工作者站員的作用,通過廣東熱線12351為醫護人員及家屬提供心理咨詢和困難幫助服務。每年護士節期間,省教科文衛工會還會組織慰問活動,把工會組織的關懷和溫暖送到護士們的身邊。醫院的工會組織了集體戶外拓展活動,讓醫護人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壹下。
建議
強化休假制度,積極進行心理調適。
南醫大三院護理部主任陳小芳:護士短缺應該是全世界的難題。希望國家能給予壹定的支持,配備足夠的人力。另外就是改善醫療環境,促進護患關系和諧。以前護理工作的社會認知度不高,壹直被認為是壹個比較低級的服務性工作。其實護理是壹個精細化的技能崗位。同時希望全社會給予護士更多的人文關懷,給予護士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著名心理學家楊靜:我認為護士由於長期的工作壓力、睡眠障礙以及值班休息不足和熬夜,最容易造成職業倦怠。再加上沒有時間撫養孩子,情緒壓力傳導到家庭,導致家庭矛盾。建議單位領導加強休假制度和實施公平的績效考核,為醫務人員提供心理援助服務。護士也要主動進行心理調整,必要時及時做心理咨詢。
《報告》建議:加強醫務工作者整體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保障其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健康素養。在維護醫務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時,需要從內外兩方面減少工作對家庭的不利影響。對內,要通過講座、培訓、宣傳等方式,增強醫務人員維護工作家庭平衡的意識,提高應對技能。對外,要從制度上給予壹定的保障,措施上減少他們的後顧之憂。
故事
陳感染性疾病科護士長:疫情防控這根弦始終是繃緊的。
說到傳染病患者,人們都不敢回避,但作為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的護士長,陳每天都在和這樣的患者打交道。從事臨床護理33年,參與了SARS、乙腦、霍亂、豬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熱、艾滋病等傳染病的治療。
陳(左三)始終堅守在疫情防控第壹線。
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她再次奔赴壹線,肩負起隔離病房和發熱門診的管理工作。材料準備,計劃流程,病房布置,病人劃分,治療護理,人員培訓,人力安排,醫院和科室信息上傳發布,工作繁雜,她什麽都要親力親為。
如今,疫情防控的重點轉移到了外來輸入者身上,陳也在最前線,工作在最危險的外來輸入者隔離觀察區,照顧這些“潛在病例”。陳和她的同事不能回家,直到外國工人脫離危險。“我們也是普通人,也會緊張害怕,但工作總要有人做。我們是專業的醫護人員。沒有人比我們更合適了。我們不會退縮。我們責無旁貸。”
對於壹線醫務人員來說,在“戰鬥”狀態下防控各種疫情已經成為他們的日常工作。他們始終緊繃著疫情防控這根弦,壹刻也不敢放松。“去年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比較緊張。現在我們有了這些知識。只要做好科學防護,就不會有問題,可以克服恐懼心理。”
為了感謝醫護人員自疫情以來的默默奉獻,5月8日,醫院舉辦了文藝晚會,通過豐富的娛樂節目,緩解每天辛苦工作的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
對於今後的工作,陳說:“壹方面要做好的預防接種工作;另壹方面,要做好與疫情打持久戰的準備,時刻保持警惕,高度警惕,守住疫情防控的屏障。”
老年病科護理主任鐘:安撫病人的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的安全。
“老年病科護士的工作狀態總是高度緊張。護士除了要保證病人的安全,還要保護好自己。”廣東省工人醫院老年病科負責人鐘坦言,由於護士照顧老年患者,經常精神失常,所以偶爾會摔東西、打人。作為護士,不僅要安撫病人,還要保護病人的人身安全。
廣東省工人醫院老年病科護理主任鐘在講座上作了介紹。
隨著社會的老齡化,近年來老年患者並發癡呆或精神障礙的人數有所增加。鐘坦言,老年病科護士的工作壓力體現在家屬送老人的期望很高。但老年精神障礙患者在康復過程中需要長期堅持藥物控制和治療。壹旦漏服壹次藥,就容易反復,達不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另壹方面,由於經濟壓力等問題,部分患者家屬會將壓力轉化為尖刻的言語和沖動的行為轉移給護士,容易影響護士的正常工作和日常生活。
由於老年護士的社會認可度和價值認可度較低,當被問及工作部門時,鐘羞愧地說,“我怕別人對我另眼相看,說我是個有愛心的老太太。”為了提升老年病科護士的社會認可度,今年,鐘受邀參加知識教育講座時,特別分享了護士負面情緒的話題分析與幹預,聚焦老年病科護士的工作環境、特點和面臨的壓力,以肯定護士的工作價值。
廣東省工人醫院護理部副主任謝玲說,醫院鼓勵老年醫學的護士參加知識教育講座,向外界介紹老年醫學的工作、探索和經驗。醫院還定期邀請院內外專家以“快樂工作,快樂生活”為主題進行講座,緩解護士的工作壓力。因為老年病科是半封閉的,和其他科室交流很少。但醫院工會對老年病科護士的關愛措施很多,經常組織集體戶外拓展活動,比如打羽毛球、爬山等。為了幫助老年病科護士爭取更多的再培訓和再教育機會,醫院打造了壹個與專家交流護理知識的平臺,以增強他們的職業榮譽感、獲得感和認同感。
規劃:編輯中心
協調員:劉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