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院位於浙江省臨安市西天目山南麓,昭明和旭日兩座山峰之下,是浙江省著名寺廟之壹。群山環繞,景色極為優雅。歷代僧人輩出,法制屬林佶教,遠播日本。抗日戰爭時期,這裏是浙江省第壹中學所在地,浙大遷入,壹度暫住於此。1941四月15,被日軍飛機轟炸,大雄寶殿和東廂房的建築化為灰燼,使禪寺趨於荒涼。天目山的壹塊“浮玉”,又名“天眼”,因山上有兩個湖,故稱“龍淵”。太平宇宙曰:“天目山高三千九百尺,寬五百五十裏。”天目山佛教最早是由晉代大師朱法匡創立,東晉著名學者謝安在擔任吳興太守時前來“朝拜”。簡文帝派堂邑提督“問起居”;孝武帝“邀至京,事以師禮”。唐代著名高僧林慧在天目二十余年,講學僧人,著名詩人白居易“到院求教”。在經歷了唐朝的媾和之難後,弘鸞禪師“又回到了中世紀初年的和尚服”。吳越國王錢镠年輕時,弘茂曾對他說:“愛惜自己,他極貴,當以佛法為主。”錢柳在杭州當牧民時“見佛就拜”,與吳越建國後崇佛有很大關系。宋代有壹位禪師,駐紮在天目蓮花峰腳下。
至元十六年春(1279),元代有峰僧,“天目西峰肩直築,有獅子巖綿延千裏,巖多”,故“制巖端為石,小室如舟”,“單稱“死關”。他有“三俗”之語,以考士。俗話說“來了不入死關,但也不出死關。鐵蛇入海,打到須彌山。“其詩風高古,《詠官山》詩曰:“壹山高而突兀,百裏歸市,舊翡翠掛曉,花積富春。河水與空氣的潮汐均勻,雲破月痕。森林裏有多少人對此無動於衷?“它的項鏈是‘河中空’和‘雲中斷’,有壹種韻味。其次是禪師,俗姓孫,錢塘人。幼子讀《論語》《孟子》,十五歲出家,從頂峰到獅子館理發。高峰稱贊他“桿上新成就,成功不易衡量”。大德年間,著名書法家拜李為師,封他為“法會禪師”。元末被兵滅。明朝弘熙元年(1425),智傲和尚重修,成為他的第壹個弟子。後來,他根據高僧孔戈的說法,建立了禪堂。宣德十年(1435),大雄寶殿建成。正統元年(1436),慧誠與僧雕佛繪影壁,伽藍創始人觀音、三佛、羅漢銅像,山門、僧堂、七堂頂新建,金碧輝煌。明末被兵毀。清康熙四年(1665),玉林同修佛學復興道場,再次成為叢林。雍正十壹年(1733),世宗皇帝禦書《禪院殿》掛在天王殿。當時山門的入口是天王殿和韋陀殿。東面是客堂和客樓;西邊,是雲水大廈和尊貴的客房;中間是英雄殿,東邊是藥師殿,西邊是唐傑和內克堂。大雄寶殿後面是法堂、禦書樓和韓暉樓。正殿東側有方丈室、追遠殿、慈悲閣、地藏殿。在西方,有西張世、禪堂、唐萌和唐傑。原16分院,全浸禪源寺。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修韋陀殿。嘉慶年間(1796-1820),國際邊界阻止周和尚重修寺院。鹹豐十五年(1860),廟被兵毀,只剩下藥師寺(1865)。在懸浮中,他下令出訪,請烏鎮的和尚住在禪院。在十二年內重建大廳。光緒五年(1879),興起禪堂;七年,定慧僧集資建法堂;十年重建方丈。十五年,韋陀佛求雨靈應允,德宗皇帝恩準“富友隱城”掛於寺中。
禪院的創始人是玉林佛教徒。玉林居士(1614-1675),江蘇江陰人。敏慧19歲出家,受足戒。因為聽到媽祖的禪說“壹口吸盡西江”,才恍然大悟,原來老師叫它“再來”,有句話叫“龍遮天蓋地,來年傳臨濟宗”。司法移送後,林繼宗居湖州洪基,四方過世。當時與天童密雲悟道並行,稱為“二幹路門”。清朝順治皇帝:“聲德”,十五年(1658),派使臣求詔。皇帝召見他到內園“心平氣和地問,相見恨晚”,封他為“大覺禪師”。老師“縱橫論道”,皇帝很高興,給他壹個名號和壹件法衣。順治十七年(1660)秋,再次被召至京師,入“沈達普濟能任石國”銜,賜紫衣金印,開禦壇。佛陀證悟之日,府城外慈壽寺塔內1500人說菩薩大戒。武林君子問天目山方丈。我在天目山的祖塔學的,天目山是武林的起源地,古樹參天,最美。但由於戰亂,流氓亂砍,森林被毀。玉林佛家以古德“千竹萬松,無非觸祖”的格言為訓,嚴禁切石。幾年後,我又回到了老觀點。他重修寺廟,將山腳下的“雙清莊”改為禪寺,形成了禪源寺舊址的規模。康熙十四年(1675)春,佛家欲遊五臺山,遂北漂。因為天熱,他過了河,停在了清江浦(今江蘇淮安)的慈雲寺。"他坐在浴缸裏,說他死了。"紀雲:“無生,今日無死。這是事實。”六十二歲時,弟子迎小生歸天。
禪院規模宏大,布局完整。分為三軸:天王殿、韋陀殿、大雄殿、法堂(樓上禦亭)和祖堂(樓上韓暉樓)。東軸線上是客房(又稱五樓)、客房、藥師堂(建築為凈土閣)、住持(建築為大榭閣)、追遠堂(樓上為大悲樓)、追遠堂東側的地藏堂(樓上為觀音閣)。在西軸上,是官客館(又稱貴客館,二樓)、西客館(雲水館)、唐傑(樓上的朱彜樓和東邊的內客館)、禪堂和樓雲軒(樓上的晚香閣和東邊的唐萌)。還有其他附屬建築,如烘焙茶室、唐琦和儲藏室。目前大雄寶殿以東的建築被日軍炸毀,但遺址依然存在。西軸線上的建築仍基本完整,但官方客堂已改建為“天目山賓館”,其余原有建築依然存在。
抗日戰爭時期,西天目是浙西抗日救國的聯動中心。1938年2月,浙江省第壹區首府辦事處首次遷至西天目禪院,舉辦全國抗日自衛隊幹部培訓班。然後各種抗日組織就搬進來了。1939年,1年,浙西行署再次遷至禪院。同年7月,《浙西日報》、《民族日報》相繼創刊,浙江省委浙江特委派出壹批黨員愛國人士到西天目宣傳抗日救亡運動。特別是1939年3月,周恩來還以國民政府軍委副政治部的公開身份到達西天目山禪源寺,宣傳中共中央的抗日政策,分析抗日形勢,指出抗日的光明前途,極大地鼓舞了抗日士氣。周恩來此行對黨在浙江的工作以及統壹戰線和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此,禪院成為抗日救國的基地,被日寇視為眼中釘肉中刺。1941 4月15日,漢奸放出火燒山引導目標,日寇7架飛機肆無忌憚地在禪院上空低空飛行,依次投下30余枚炸彈,轟炸浙西行署,整座寺廟毀於大火。
禪院在中國和浙江佛教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日本佛教林基宗視其為宗祠之壹,曾多次到訪浙江。西天目山,林木蔥郁,風景幽雅,是杭州整個山系和水系的發源地。其水東流大溪至苕溪,西有淹沒為紫溪之勢,與陸家之水合為浙江。《水經註》雲:“浙水出吳興縣,掛於北天目山。山勢極其險峻,懸崖疊嶂。西邊有壹個山洞,山上有霜樹,都是幾百年的樹齡,叫香風林。東西有瀑布,賭幾畝深沼,名為蛟池...東南有山有水,兩峰相交,常互相防守。十多英裏,石磊土堆建成,他們互相幫助。洞下白沙細石,狀似霜雪,與水木相映,春石爭艷,故名樓林。”旅遊資源極其豐富。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大力開辟“天目旅遊線”,這對佛教文化遺址的保存和吳越傳統文化的弘揚大有裨益。近年來,當地政府決定將禪院遺址作為修復範圍,制定方案,並通過募捐籌集資金。先是修復了大雄寶殿,恢復了官客殿的原貌,後又陸續修建了西側的藥師殿等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