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文化上,南陽有著輝煌的歷史,人民優秀。
經濟可能不是很發達,但是南陽發展潛力很大,發展很快。
歷史和文化
南陽是國務院命名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壹。這裏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出生地,因此被稱為“南都”和“帝王之地”。城西的臥龍崗,是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前的耕田之地。
南陽歷史上誕生了張衡、張仲景、、諸葛亮,哺育了哲學家馮友蘭、軍事家彭雪楓、文學家姚、科技發明家王永民、文學家二月河等當代名人。南陽榮獲“中國對聯文化城”稱號。荊紫關鎮位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南陽板頭曲、內鄉萬邦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自然資源
南陽位於北緯32017 '-33048 ',東經110058-113049。它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具有典型的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南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和渠首。全市河流眾多,分屬長江和淮河,長度在100公裏以上的河流有10條。市內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水資源總量70.35億立方米,水資源儲量、平均畝用水量、人均用水量均居全省第壹。全市有林地面積1451000畝,森林覆蓋率34.3%,有植物資源1500多種,森林野生動物50多種。南陽是中國中藥材的主要產地之壹。藥用植物資源豐富,具有種植和加工中藥材的天然優勢和傳統習慣。盛產中藥材2340種,產量2.5億公斤,其中道地名優藥材30余種。山茱萸產量約占全國的80%,居全國首位。辛夷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0%以上;杜仲有2000多萬棵。南陽是中國礦產最密集的地區之壹,有80多種礦產,452處。其中天然堿和紅柱石儲量亞洲第壹,藍晶石和金紅石居中國第壹。南陽以玉雕業聞名海內外。是中國三大玉石加工基地之壹。1995年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玉雕之鄉”。南陽獨玉是中國四大名玉之壹,素有“東方玉”之稱。金、油儲量居全省第二位,分布集中,組合良好,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目前已開發利用46種,累計開采產值28.6億元。
基礎設施
南陽地理位置優越,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焦枝鐵路縱貫南北,寧西鐵路貫穿7縣市。國道312、207、209,省道豫01、豫02分別穿城而過。徐平南、鄧楠高速公路建成通車,2957個行政村通了油路或水泥路。新南高速公路有望於2006年底前建成通車,宛平、嶺南、易牟(駐馬店)皖南高速公路正在加緊建設。南陽將成為鐵路和高速公路相互交叉的交通樞紐。南陽機場是河南三大民用機場之壹。南陽被華中電網覆蓋。已建成裝機容量70萬千瓦的鴨河口熱電廠和裝機容量25萬千瓦的蒲山電廠進行發電。雅甸電廠二期2× 60萬千瓦,熱電廠壹期2×21萬千瓦。固定電話號碼升至8位數。
南陽中心城區人口70萬,建成區面積70平方公裏。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供水、供電、道路建設、園林綠化等城市基礎設施發展迅速,城市服務功能顯著增強。中心城區白河旅遊區水面萬畝,形成北方內陸城市少有的水城綠城景觀。先後被評為“中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中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經濟學會
農業南陽素有“中州糧倉”之稱,是全國糧棉油煙集中產區。正常年份糧食總產量約占全省11%,占全國1%。棉花占全省的20%,全國的4%;油料占全省13%,占全國2%。6個縣市為國家商品糧棉基地,3個縣市為國家優質基地。南陽黃牛居全國五大優良品系之首。
全市工業經濟總量居全省第三位。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機械電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紡織、
醫藥、輕工食品等主要行業工業企業1.3萬余家。天冠酒精集團、金冠電氣集團、普康藥業集團、南洋紡織集團、新野棉紡集團、河南油田、樂凱膠片廠等進入全國520家重點企業行列。酒精、石油、膠片、中西藥、紡織、防爆電機、卷煙、水泥、天然堿、汽車配件等產品在全省乃至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燃料乙醇被列為國家“十五”試點推廣項目。
科技教育南陽科技教育比較發達,有八所高等院校和十四所中等專業學校,勞動力素質比較高;南陽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林科院的科技示範城市。南陽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
綜合實力
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6543.8+005億元,比上年增長654.38+03.3%,其中第壹、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654.38+06.8%和654.38+03.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654.38+03億元,同比增長。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收入28.8億元,增長30%。糧食總產量466萬噸,糧油總產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31元,增長13.2%,農民人均純收入2894元,增長16%。
旅遊資源
南陽歷史悠久,山川秀美,人文景觀眾多,自然景觀迷人。南陽是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歷史文化名城之壹,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博物館64座,不同題材博物館14座。其中南陽府和內鄉郡府是我國封建社會保存最完好的兩級政府建築。南陽發現的大型恐龍蛋化石曾轟動世界,楚國國都丹陽春秋墓葬出土的稀世珍寶更是遠近聞名,被譽為“中國長城之父”的楚長城遺址更是引人註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其中寶天曼、老界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貌獨特,植被良好,風景如畫;2001,寶天曼被列入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保護區;丹江口水庫風景區是亞洲最大的水庫,也是南水北調的源頭。正在建設中的西峽恐龍蛋生物遺跡博物館將成為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基地。內鄉縣雅河、鸛河漂流在4A級風景名勝區中,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通過國家評估,葉家大莊桐柏英雄紀念館被列入全國100個經典紅色旅遊景區。南召縣雲陽鎮北3公裏的興化山“南召猿人”遺址,是中原人類的發祥地。1978年,科學家在這裏采集到壹枚猿人牙齒化石和大量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古人類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專家鑒定,命名為南詔猿人,這是壹處距今約50萬年的中更新世古人類遺址,大致相當於北京周口店猿人的時代。南詔猿人化石遺址是我國發現的重要古人類遺址,填補了中原舊石器文化的歷史空白,擴大了秦嶺地區猿人的分布,為進壹步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提供了新材料。
對外開放
南陽是中國出口商品的綜合基地之壹。全市出口產品24大類近百個品種,銷往7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創匯總額連續多年位居河南省前列。南陽先後與日本南陽市、以色列加特市、瑞典烏姆蘭省締結友好城市,與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和技術交流關系。南陽海關、商檢、口岸機構齊全,建立了南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陽生態工業園和各縣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了外商投資服務中心,可以為海內外朋友來南陽投資創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當前,南陽正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努力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名城、生態市。為此,全市把擴大對外開放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戰略,采取壹系列措施優化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大力招商引資。連續四屆“兩節壹會”成功舉辦,赴江浙滬港舉辦招商活動,南陽經濟開放度和知名度不斷提升。“十五”期間,共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33家,實際利用外資65438+6700萬美元,外貿出口7.2億美元。
南陽民歌
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民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深刻而生動地表現了人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誌和願望。南陽民歌反映了各民族和時代的社會實踐,是南陽地區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經過不斷創新和錘煉而形成的壹種音樂藝術體裁。
千百年來,它凝聚著南陽人民的精神世界。表達了他們的想法、感受和願望。同時也創造了各種藝術表現形式來表達人們的情感。它不僅對中國族際音樂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社會、民族、地理、歷史、語言、文學、風俗習慣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在各級有關領導和全體編輯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南陽在民間音樂的整理、研究、編輯和出版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南陽民歌集成》的出版在民歌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壹方面,它融合了社會習俗、音樂風格和民歌歌詞的完整性。根據南陽民歌體裁和形式的發展和完善,南陽民歌分為號子、民歌、田歌、花燈、小調和叫賣三大類。記敘文等,* * *八大類,這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另壹方面,內容和主題,也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地的歷史、社會、民族、文化、生產鬥爭和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它不僅是研究這壹地區的社會、文化、歷史、人物、文學和美學的寶貴參考資料,也是音樂家、作曲家、歌唱家和音樂愛好者的珍貴案頭參考書。
南陽,地處豫西南鄂豫陜三省交界處,位置特殊。民歌歷經千年積澱,分布在十三個縣(市),寬約110公裏,長約150公裏。有民歌、歌謠、田歌、小調、花燈、兒歌和風俗。因此,在探討和分析南陽地區民歌的色彩劃分、流傳和風格特征時,意在開拓以往的研究領域,不僅將民歌視為壹種孤立的文化,更要著眼於與本民族(主要是南陽地區的漢族)的歷史、文化、自然、社會的多方關系,特別是將其視為根植於其土壤即文化背景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廣泛吸收地理、文化、考古、民族等方面的內容。學習陳述音樂思想的科學方法,學習表達中國人民思想感情的民族音樂語言的思維方法和表達手段,對於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優秀傳統,振興民族音樂,讓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無疑是壹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壹.地理和背景
特定的地理和自然環境是人類自下而上發展生產的前提條件,也是不同種族和地區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特征產生和形成的基礎。正是由於自然條件、物質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差異,傳統文化面貌才深刻多樣,豐富多彩。民歌作為傳統文化的壹個門類,受地理和自然條件的影響,在體裁、歌曲類型和風格上也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跟班歌》是在西北黃土高原的特殊環境中形成的壹種民歌,它的音調高亢、奔放、激憤而富有感情,飽含辛酸。但在江南水鄉,妳可以聽到各種婉轉動聽的稻作歌,在稻作區廣為流傳。南陽也是。西部山區柘川縣緊張、高亢、淳樸的“淅川鑼鼓”,與東南部桐柏縣月河悠揚、慢節奏、自由自在的桐柏山歌、田陽歌形成鮮明對比。可見,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對民歌的風格特征有著深刻的影響。這就是為什麽要研究南陽地區民歌的分布和全貌,必須首先研究和分析南陽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的主要原因。
構成地理環境的主要因素是山脈、河流、地形和氣候。山脈常常阻礙和分割文化的形成和傳播。很多情況下,自然區和音樂(民歌)區是壹致的。也可以說,這種天然的障礙影響了音樂文化(民歌)的邊界。南陽西部的秦嶺,北部的伏牛山,東南部的桐柏山和淮河,在“中原宗族文化中心”和“江漢宗族文化中心”之間劃分了壹道天然的分界線。以至於我國南北在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上呈現出明顯的差異。陜南、豫西北、豫西南(南陽)、鄂西北的民歌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特點。河流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比長江和黃河更深,自然將中國文化分為南北兩大體系。南陽雖地處中原,但境內丹江、白河、唐河三大水系流入湖北,在襄樊匯入漢水,屬於長江水系。淮河源頭在桐柏山腳下,向東流經信陽進入安徽。最重要的是,南北水系、氣候和植被因山脈走向而不同。反映在人們的生產、生活、風俗、語言、氣質和風格特征上也是不同的。但也要看到,水作為背景,對文化的形成有著不同的影響,這往往不是壹個自然的界限。相反,在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它成了壹個天然的傳播渠道。漢水支流丹江號子的風格特點,與漢水船夫有很多相似之處,就是壹例。
南陽這種復雜多樣的地理結構,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對南陽這壹帶的古代文化、社會經濟、風土人情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產生了地域差異。因為南陽地處水稻種植區和谷子種植區的南北過渡帶。因此,它具有南北兩種特征,在民歌分布上既有北方的,也有南方的。這是特定地理環境下形成的不同生產方式對南陽民歌形成和分布的直接影響。因此,研究南陽民歌的地理背景成為這方面的首要課題。
二,歷史文化背景
民歌是古老原始文化的壹個組成部分,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有學者指出,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已經形成了八個氏族文化中心,南陽地區處於兩個中心的南北交匯處,即中原氏族文化中心和江漢氏族文化中心。仰韶文化是中原氏族文化的中心,有著6000多年前的代表性文化遺產。這個文化區是中國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民歌區之壹。《詩經》是證明南陽在當時屬於《詩經》中的周南江漢宗族文化區,包括豫南和豫西南(今南陽地區)的廣大地區,其古文化為“屈家嶺文化”。
近年來,通過考古,在南陽淅川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遺址,其文化明顯包含了“仰韶龍山”和“屈家嶺”的文化特征。從湖北睢縣和淅川司夏廟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兩個相鄰地區就有了相同的冶煉技術。文學上的“楚辭”,音樂上的“春雪”和“下裏巴人”是我國南方文化的光輝代表,而楚辭又是這壹地區最流行的歌曲,所以有“楚人和和氣氣”的習俗。南北朝時期,長江中上遊的荊、郢、樊、鄧(信鄧州、南陽)是當時最流行、最著名的“戲曲”傳播地區。“戲曲”的出現和淬火,與南陽乃至中原的民歌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
中國近代漢族民歌的評獎格局形成於明清前後。南陽地區的民歌也是千百年來逐漸積累、演變、發展的結果。其色彩劃分的體裁分布和風格特征,應該是南北方的過渡特征。深受楚地音俗古老地域傳統的影響,與周邊地區長期交流融合,使得桐柏與大別山、淅川、西夏與陜南民歌之間,豫西與豫西南之間的民歌有壹定的親緣關系,這也說明南陽地區的風格特征並不單壹。而是以多樣性為特征。尤其是東漢時期,這裏也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南陽出土的大量漢畫像石中,各種音樂、數百種劇目和舞曲畫面充分反映了南陽音樂文化,尤其是豐富多彩的舞曲和舞曲。
千百年來,南陽民歌伴隨著民間歌舞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演變發展。民歌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伴侶,優雅而繁榮。所以“逢良辰,為趙女分頭唱;坐在面上,載歌載舞”,“春日司放牧,東郊迎春,社稷百姓領管弦,官民皆戴花彩,孩童穿鮮衣,爭看本地牛,老農觀各種事占放牧,元宵節其樂融融。”不輸“歌舞之鄉”的美譽。這些都為南陽民歌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深遠的基礎。
第三,民歌的體裁和分布
由於地形的影響,該地區的農業種植也有南北向的特點,以小麥、棉花、玉米為主,東南部的桐柏多為水稻種植區。這壹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人們的心理、性格、氣質和藝術品種都直接而強烈地受到地理和地貌的影響。各種民歌的第壹體裁是山歌、田歌、勞動歌,其次是花燈歌和小調。
(1)第2名:由於南陽的特殊位置,境內自西向東有丹江、白河、唐河、淮河四大水系。自古西接秦嶺,南接荊襄,上西北,下東南。決定了它在中國古代交通史上的地位,成為溝通南北水陸交通的天然橋梁。以前信用店、源潭、靜觀的很多碼頭都異常繁忙。然而,大多數船民正日夜掙紮著死去。他們常年以船為家,以水為命。有壹首童謠:“船夫胸前三刀,河霸、匪礁,船夫面前三條路。饑餓、洪水和監禁是對舊社會的控訴,也是大多數船民悲慘生活的寫照。
號子,勞動歌曲的壹種,是船工在繁重、連續的勞動過程中,為解除疲勞、振奮情緒、調節精神、感動現場、抒發心聲而唱的歌曲。它是勞動人民巨大力量的藝術表現,是在勞動中產生的,直接為過去的生產服務。
丹江、白河、唐河的船夫歌雖然沒有川江歌那麽系統完整,但就丹江歌而言,它也有自己的壹套歌,比如水上土豪、水中搖槳、灣中上船、過檔、過街、載船。
船夫號聲音樂的基本表現方法和典型的個性特征是直截了當、清晰易懂,表達方式非常樸實自然、生動樸實。比如西川的《上水拓浩》,雖然不唱正字法,只有壹些呼號式的詞來烘托腔,但在高亢有力的音調中,卻充滿了磅礴之氣,音樂個性緊而精。
號子音樂的形成特點是勞動節奏賦予號子的節奏。壹般是2/4和4/4拍單位。節拍感強,聲音強,效果強。而西川的《灣船拋錨曲》和《下蕩》中,有3/4拍,樂音寬長,節奏起伏,有明顯的驚感。音調嘹亮,帶有壹些民歌的特點。
此外,丹江號子多年來壹直以導和和聲的形式演唱,相互結合,相互呼應,形成了壹個完整的藝術整體,完成了它的藝術使命。其音樂結構的特點是結構簡單,音樂結構獨立性弱,段落感弱。打夯歌和唱歌是例外。
(2)民歌與田歌:民歌直接產生於山野的工作生活中。他們簡單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情,音調高亢嘹亮,節奏自由。它們的內容非常廣泛,反映階級壓迫和愛情生活,通過民歌敘事和傳播知識。這壹帶的民歌多分布在桐柏、西峽、淅川等山區,如桐柏的《石榴花開葉兒》、西峽、淅川的《壹輪紅日山河》、《山歌伴滾滾》。前者音調高而長,大多節奏自由,沒有形成規律的節奏,感情簡單流暢。後者音調“上升”婉轉、優美、有規律,而“民歌滾”形式簡單,自由唱,即興發揮,活潑獨特。
田歌:它是在野外工作中產生的,主要用於刺激勞動情緒,解除煩悶,消除疲勞。如桐柏的《車水之歌》、西川的《哈哈調》、西峽的《打吼》、田歌的《打燈謎》,都是農民在農活中唱的。演唱形式,多為壹人領眾,在農忙季節,往往從早唱到晚,此起彼伏,熱烈而繁榮。這種領唱形式,以及結構特點,與勞動號子十分相似。
(3)燈歌:燈歌是南陽民俗的產物。漢族的習俗主要有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三月的清明節,五月的端陽節和八月的中秋節。其中,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南陽人壹年中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家家戶戶點燈取樂”成為辭舊迎新的好時機。人們期待著壹個好年和壹個好收成,許多民歌專門為此而唱。
在古代南陽,有玩燈籠的傳統習慣。花燈歌在十三個縣市廣為流傳,尤以南陽縣(市)、鎮平、淅川為盛。這部分民歌實際上是歌、舞、樂融為壹體的民間歌舞形式。主要有九蓮燈、雲舞、旱船、高蹺、小車、竹馬等。唱的歌叫旱船調或竹馬調等。也是他們的基本基調。除此之外,還吸收了很多民謠作為輕音樂,比如十思、滿滿、雙層料理、開門、趕集、賣扁食等等。常用作旱船、竹馬的歌牌。
在流行花燈和歌曲的城鎮,許多人擅長寫作和唱歌,即興演唱。歌詞會簡單幽默,均勻押韻,善用比喻。運用“聯想”和“雙關”的手法。編制方法獨特,或按時間或數字或方向順序觸發,如春夏秋冬、正月、二月、三月等。《天上地下十二個月》、《內鄉牛郎看燈》、《淅川宋冠鈺》、《鎮平十燈》等。在整合中,它無處不在。這些歌舞的曲調活潑明快,配以富有民間特色的鼓點,歌舞熱烈歡騰,也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花燈歌,在與400首民歌的“融合”中,有124首,占31%。南陽民歌數量眾多,內容豐富,在南陽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
(4)小調:是南陽民間流傳最廣、結構規整、風格短小精悍的小民歌。它產生於人們生活中休息、娛樂和慶祝的場合。它具有表現形式多樣、曲折多變、精妙絕倫等特點,其內容和體裁也非常廣泛。除了反映社會矛盾和愛情生活之外,還有大量不時展現家庭生活、傳說故事、戲謔趣味、風俗人情的體裁。它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具有突出的宣傳、教育和娛樂功能。
小調的音樂形式是民歌中最豐富多樣的,其主要特點是節奏的規律性和靈活性。如新野的《賣推銷員》,西川的《十勸郎》。南陽民歌的旋律起伏不定,多為偏旁部首,但旋律跳躍四度、五度、七度甚至八度的也不少見,體現了南陽民歌的壹些地方特色。如下揚州,燒石榴火。
《南洋小調》的歌詞與民歌和田歌的歌詞幾乎相同,它們也使用數字序列,如四季、五月五日和十二月。襯字和襯腔的使用有獨特的特點。襯詞和詞匯沒有呼號“嗨喲”“李婭嗨”那麽長,但朝鮮襯詞是有旋律的,或者襯成長腔的,比如南洋郡。哦!“等等。這些旋律口音的廣泛運用,使民歌的表演功能超過了歌曲和民歌。它們不僅能起到補充和襯托的作用,還能深化內容,豐富形象,有時還能起到對比和襯托的作用。
小調是南陽民歌眾多體裁中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流傳最廣的壹種。在整合的400首民歌中,小調有178首,占45%。
第四,民歌中的調式
我國各民族傳統音樂中使用的調式多種多樣,但由五聲音階或以五聲音階為主幹構成的五聲旋律調式在民間音樂中普遍存在和應用,南陽地區的民歌調式也是如此。
最近通過對《綜合》400首民歌的統計結果發現,該地區民歌有官腔、商腔、號角聲、招牌(停讀)等多種五種調式,各種調式的歌曲具體數量如下:
官方歌曲:125,約占總數的31%。
上調歌曲:16首,約占總數的4%。
角度模式歌曲:6首,約占總數的1。5%
需求歌曲:245首,約占總數的41%。
羽歌:9首,約占總數的2%。
其他:1首歌曲
以上統計表明,在五種調式中,尋音調式占據首位。官方模式其次。這兩個調式是南陽民歌中最基本的調式。許多溪流分布在這個地區的中心。其他三種模式數量較少,多分布在毗鄰湖北、陜西的邊緣地區。比如商模式,多分布在新野、唐河、淅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