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規定》涉及的修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刪除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申請準入中關於“設計開發能力”的要求;將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停產時間由12個月調整為24個月;刪除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還應符合《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管理條例》的規定。
工信部表示,隨著國內外形勢發展,為更好地適應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需要,進壹步放寬準入門檻,激發市場活力,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有必要對《準入條例》部分條款進行修訂。
業內專家指出,管理規定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準入門檻,提高驗證門檻,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市場化發展。
設計和制造分離?把新能源汽車交給市場
從《管理規定》來看,內容的變化都指向同壹個目的,那就是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松綁”。
首先,《管理規定》刪除了此前要求申請新能源汽車的企業的“設計能力開發要求”。壹方面降低了企業的準入門檻,另壹方面加強了對企業生產壹致性和售後服務支持能力的要求。
在中國電動汽車100委員會副理事長董陽看來,刪除“設計能力開發要求”並不是開放準入門檻,而是減少政府準入管理的內容,意味著新能源汽車接下來的發展要交給市場。
那麽,刪除“設計能力開發要求”是否意味著企業的設計能力不重要?
對此,協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的主要職責是生產、銷售和保持產品質量,因此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產品設計能力應該與企業的生產制造相分離,即目前很多集團都有設計能力,然後將其產品交給下屬企業生產。這些生產企業不需要具備新能源設計能力。
“未來,其他外國汽車集團可能會在中國設立新能源汽車制造商,以引進外國產品。我們必須適應未來這種趨勢的變化,確保我們的規則,使所有市場主體都能參與中國的市場競爭。”崔東樹指出。
其次,《管理規定》將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停產時間由12個月調整為24個月。根據之前的規定(工信部令第39號),對於停產12個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企業,重新生產需要經過工信部核實。企業達不到準入條件或破產的,其資格將被撤銷,無法申報產品。
這壹調整使得新能源汽車生產比傳統機動車生產有更長的管理周期(12個月),被業內認為與疫情帶來的影響有壹定關系。
乘聯會數據顯示,2月新能源乘用車銷量1.1萬輛,同比下降77.7%,環比下降70%。5438+0-2月6月累計銷量為5.2萬輛,同比下降64%,是繼2019新能源市場產銷雙降(同比分別下降2.20%和3.98%)後的進壹步擴大。此次管理規定的調整,將為困難中的新能源生產企業提供更多的復蘇機會。
“雙資格”取消?評估從生產變成了消費。
《管理規定》的壹大變化是取消了之前的新能源行業準入“雙重資格”。
所謂新能源汽車“雙資質”,是指2017年7月1日起實施的《準入規定》和2015年6月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新建純電動小客車管理規定》。此前,新能源汽車“雙資質”極難獲得,這是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選擇代工的原因之壹,也是博駿汽車收購壹汽李霞、拜騰汽車收購壹汽華力的重要因素。
車圖騰了解到,國家發改委於此前的2019 10發布了新版《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取代了2015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管理規定》,因此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由事前審批轉為備案管理。
這份《管理規定》刪除了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應同時滿足《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管理規定》的內容,意味著取消了“雙重資質”。要獲得生產資質,地方政府只需要對資質進行審批,然後將這個信息上報國家發改委備案,審批只需要滿足工信部新修訂的管理規定即可。
“有些車拿到了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資質卻不具備生產汽車的實力。相反,他們用“資格”來尋找投資。很多有能力又想生產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拿不到生產資質。”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曾直言,“雙資質”只是部分車企融資的敲門磚。
從郅都汽車、長江汽車、未來汽車等企業的發展現狀來看,“雙資質”不可能成為他們的護身符。除了資質,資金、技術、人才儲備是影響新能源汽車項目進度的關鍵因素。
業內專家指出,從新能源發展來看,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監管重點正在從生產轉向消費和產品,這更符合市場要求。對於企業來說,管理規定的這壹調整有利於公平考核。重心轉移後,是對企業的產品和R&D能力的長期評估,而不僅僅是準入制度的詳細規定。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即將實施。
值得壹提的是,就在管理規定發布的同壹天,在國家副主席萬鋼主持召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咨詢委員會會議上,工信部副部長新透露,規劃的主要內容已經達成,將盡快推進。
2019,12之前,《規劃》征求意見稿發布。其中提到:經過15年的持續努力,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25%左右。
新郭斌表示,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受疫情疊加和全球油價下跌影響,市場下行壓力加大。下壹步,工信部將進壹步加強部門協調,完善支持政策,積極穩定和擴大新能源汽車消費,堅定不移地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業內人士指出,作為我國當前和未來15年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將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未來發展提供政策支持,長期利好新能源汽車產業。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