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中國的地域劃分是怎樣的?

中國的地域劃分是怎樣的?

中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非常復雜,不同地區差異非常顯著。無論是民眾了解國情、科研機構和專家了解區域地理格局,還是各級政府需要有效實施區域管理,都有必要對中國進行區域劃分。

地理學中的區域劃分是根據區域分異的客觀規律,按照壹定的目的和相應的原則與方法進行的地理系統劃分。它是區域研究的重要內容和方法。

根據區劃對象和目的的不同,區劃可分為行政區劃、自然區劃、經濟區劃、農業區劃、綜合區劃等不同類型。

以下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簡要介紹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行政區劃和中國經濟區劃的主要方案和沿革。

第壹,中國的自然區劃

(壹)自然區劃的概念和意義

自然地理區劃(簡稱物理區劃)是根據自然地理環境和成分的相似性、結構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過程的統壹性,將區域劃分為壹定等級體系的研究方法。

自然區劃是在研究區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探討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部分的特征、變化和分布。它主要反映溫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區域差異,提供系統的自然生產潛力信息,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生產布局和各項規劃的基礎,也是了解區域生態環境宏觀框架、改善生態環境和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依據。

(二)自然區劃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幾代地理學家對中國的自然區劃進行了不斷的探索性研究。縱觀不同歷史時期的區劃圖,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自然區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表1),加深對中國自然地理地帶性規律的認識。自然區劃是在研究區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探討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部分的特征、變化和分布。它主要反映溫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區域差異,提供系統的自然生產潛力信息,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生產布局和各項規劃的基礎,也是了解區域生態環境宏觀框架、改善生態環境和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依據。

1.羅開復方案?

最早出版於1954,兩年後隨《中國地理》系列第1號《中國自然區劃》初稿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首先,它將全國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季風影響顯著,西部季風影響弱或無季風影響。然後提出了四個相對極端的區域:最冷、最熱、最幹、空氣稀薄,並在它們之間畫了幾個過渡區。最後將全國劃分為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內蒙古康滇、青藏、新疆七個基本區域,並根據地形進壹步劃分為23個亞區域。

該計劃註意到自然區域的差異,並討論了各種自然地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的特點,強調基本區域是根據自然特點劃分的,其含義和範圍不同於行政或經濟習慣中使用的含義和範圍。比如遼河下遊和遼東半島都包括在華北,東北就沒有。

2.黃的計劃

65438年至0956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了自然區劃工作委員會,開展了大規模的自然區劃工作。1958年,在各部門地理區劃工作的基礎上,黃主編了《中國綜合自然區劃》,由科學出版社於1959年出版。它是根據光、熱、水、土壤、植被的區域分異,以及氣候、土壤、植被的地理關系,利用地帶性規律,尋求相應的分區方法。低層分帶單元遵循無地帶性原則,體現在地形和地表物質的分異上。該規劃將全國劃分為三個自然區(東部季風區、孟新高原區和青藏高原區)、六個熱區、18個自然區和亞區、28個自然區和亞區、90個自然省。

該方案在中國自然區劃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層次單元最全,內容最豐富。為農宗旨非常明確,其區劃原則、層級單位制的設置、省級以上單位的區劃標誌和劃界指標都充分表達了為農宗旨。

此後,修改了黃的這壹計劃。

3.任美華和楊方案以及任美華和包浩生方案。

任陽方案發布於1961。《規劃》根據自然差異的主要矛盾和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將全國劃分為東北、華北、華中、華南、西南、內蒙古、西北、青藏8個自然區,劃分為23個自然區和65個自然省。

在這份規劃中,大興安嶺南段劃分為內蒙古,遼河平原劃分為華北,橫斷山脈北段劃分為青藏,柴達木盆地劃分為西北,周邊山脈劃分為青藏,在地理學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1988公布的人保方案或多或少繼承了人保方案的特點,只有兩級,包括8個區和30個亞區。

4.趙的計劃

在1983和1985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編寫的《中國自然地理通論》中提出,在當時引起強烈反響。首先,規劃將全國劃分為三個自然區域:東部季風區、西北幹旱區和青藏高原區,這是大多數學者公認的。在自然區下,根據溫度和水分條件的組合及其在土壤和植被中的反映,有7個自然區和33個自然亞區。

自然區域的命名因地區而異:在東部季風區,根據水熱條件命名,如東北濕潤半濕潤溫帶地區和華北濕潤半濕潤暖溫帶地區,本質上反映了水熱組合在劃分區域中的象征作用;西北幹旱區是根據熱量和植被類型來命名的,如內蒙古溫帶草原區、西北溫帶和暖溫帶荒漠區。

5.《中國自然地理》教材中的圖式

根據自然區劃原則、中國自然地理特點和區域分異規律,參考前人工作,並考慮教學需要,方案采用三級區劃。壹級區:全國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幹旱區、青藏高原區;二級區為自然區:全國分為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內蒙古、西北、青藏七個自然區。第三級區是自然地理亞區:全國分為35個自然地理亞區。

(3)中學地理教材中國區域地理區劃方案介紹?

上述中國自然區劃方案雖然在目的、指標、名稱、範圍等方面存在壹定差異,但代表了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地理學家在中國自然地理區域劃分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為了在中學地理教育中更好地普及相關地理知識,特別是使學生和普通市民充分了解我國的國情和地域差異,了解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規劃,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中學地理教材采用了我國新的區域地理區劃方案:將我國地理區域劃分為北方區域、南方區域、西北區域和青藏區域四個區域。

中國的地理區劃是壹個復雜的問題。在中學地理教材中處理這個問題,既要考慮到地理區域的科學劃分,也要考慮到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程度。

該方案在地理學上三個成熟的自然地理區域——東部季風區、西北幹旱半幹旱區、青藏高寒區的基礎上,兼顧東部季風區秦嶺淮河沿線南北亞區的巨大差異,融合生產、生活、文化特點,最終形成北部區、南部區、西北區、青藏區四個區域教學方案。

因此,該規劃實際上是對上述中國自然區劃規劃的綜合、歸納和簡化。而且根據這個規劃,每個區域還可以根據情況進壹步細分為子區域。比如北方地區包括華北和東北兩個亞區,華北包括華北平原、黃土高原等地形區域。

實踐證明,四大區域方案不僅具有嚴謹紮實的科研成果基礎,而且簡明扼要,便於教與學,對我國中學地理教材的編寫和教學實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92年,原國家教委明確規定中國地理區劃分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個地區進行教學,還要求學生知道自己的地理位置和範圍。比如北方地區要記住“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等地形區域。

2001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也明確要求“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地理單元的範圍,並比較其自然地理差異”。

第二,中國的行政區劃

(壹)行政區劃的概念和意義

行政區劃是指為了便於行政管理而對國家領土進行的等級區域劃分。中國幅員遼闊,古今交流都非常重視對國家進行有效的分級管理,將國家版圖劃分為不同的行政區域。

(二)行政區劃的演變

下面只是簡單描述壹下新中國成立後行政區劃的巨大變化。

1.六個行政區的設立和撤銷

1949 10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先後設立華北、東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六個行政區,簡稱地區。華北直轄,東北有人民政府,其他主要行政區有軍政委員會。大的地區設立人民政府或軍政委員會,是壹級地方政府,分別管轄幾個省級行政單位。1952,六個行政區改為行政委員會,只作為中央政府監督地方政府的機構,不再是壹級地方政府。為加強集中統壹領導,1954撤銷6個管委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和地區直轄。

6個行政區,30個省,12個直轄市,5個行政區,1個自治區,1個地方。

根據形勢的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增加、撤銷或合並了幾個省區。

1954年,撤銷遼東、遼西兩省,合並遼寧省。撤銷松江省,並入黑龍江省;撤銷寧夏省,並入甘肅省;撤銷綏遠省,並入內蒙古自治區;沈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長春、哈爾濱、武漢、廣州、重慶、xi安11直轄市分別變更為遼寧、吉林、黑龍江、湖北、廣東、四川、陜西省轄市。

1955年,撤銷熱河省,分別並入河北、遼寧兩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撤銷西康省並入四川省;撤銷新疆省,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管理西藏和昌都。

1957年,撤銷廣西省,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建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1965年,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

3.1982後的行政區劃現狀

目前,中國行政區劃的等級制度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於1982年通過的第四部憲法。憲法第三十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劃如下: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憲法第31條也規定:“國家在必要的時候設立特別行政區”。

1988年,海南省成立。1997,重慶直轄市成立;建立香港特別行政區。1999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

截至2008年底,中國行政區域劃分為34個省級行政區劃,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因此,在現行的中國行政區劃體系中,沒有華北、東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六個行政區的行政區劃和名稱。

第三,中國的經濟分工

(壹)經濟分工的概念和意義

經濟區劃是指根據區域分工特點對國家領土進行的戰略性劃分,包括綜合經濟區、部門經濟區和經濟類型區。它根據國家或區域生產發展的要求和條件,參照已形成的區域經濟類型,全面規劃區域生產綜合體的體系:例如,科學劃定各級部門或綜合經濟區的區域範圍;確定經濟區之間的合理分工與合作;對區域內各生產部門的合理結構、發展規模和區域布局提出了建議。

經濟區劃的目的是揭示各國或各地區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專門部門和產業結構。將全國劃分為戰略經濟區,需要從經濟、生態、社會三個方面制定原則。

(B)經濟分工的演變

自1949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了滿足區域研究和區域政策分析的需要,地理學家和經濟學家也對中國的經濟區劃提出了許多方案。我們主要介紹以下三種由政府公布並在實踐中應用的中國經濟區劃。

1.1958經濟合作區

1949新中國成立後,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

1958年,為了逐步改變生產力分布不平衡、不合理的狀況,國家計委充分合理利用各地區的人力、物力資源,同時試圖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試圖在地方建立不同層次、各具特色的工業體系,於是在六個行政區(1954年撤銷)的基礎上,將全國劃分為七個經濟協作區。

七大經濟合作區包括:東北經濟合作區(黑龍江、吉林、遼寧)、華北經濟合作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西北經濟合作區(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加坡)和華東經濟合作區(山東、江蘇、安徽、上海、浙江、江西、福建、臺灣)。

1961年,國家將華中、華南經濟合作區合並為中南經濟合作區,於是全國調整為六個經濟合作區。每個主要經濟合作區都有壹個中央局和壹個地區計劃委員會,負責協調該地區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並組織各種經濟合作。所以,這是壹個按照行政體制組織起來的經濟區。

中國的經濟合作區計劃對當時國民經濟的調整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也為後來的經濟區劃積累了經驗。

2.第七個五年計劃中提出的三個經濟區

我國在七五期間(1986-1990)提出了區域經濟梯度發展的思路,以沿海地區為基地,以其經濟技術優勢開發內陸資源,再向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形成東部沿海、中部內陸和西部三個經濟區(圖10)。

東部地區:包括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瓊、廣西等12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不含港澳臺),是中國人口密度和經濟密度最大、經濟實力最強、市場經濟發達的地區。

中部地區:包括黑龍江、吉爾吉斯斯坦、內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9個省區,是經濟相對發達、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

西部地區:包括四川(含重慶)、貴州、雲南、西藏、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西蘭,是壹個經濟相對落後、人口相對稀少的地區。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三大地帶的地理覆蓋範圍發生了變化(圖11)。廣西、內蒙古劃入西區後,調整為包括東區11省市,中區8省,西區12省市自治區。

三大經濟區是我國最高層次的經濟區,客觀地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梯度差異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狀況,總體上指出我國從沿海到內陸形成了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功能不同的三個區域,為確定整個國民經濟的戰略部署和制定區域經濟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3.?“九五”計劃提出的七大經濟區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三大經濟區在經濟發展水平、特點和條件上仍存在明顯差異,如產業布局上“重北輕南”的結構差異和“北煤南水”的能源賦存差異,農業上的水熱結合條件和農業利用結構差異等。

因此,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第九個五年計劃(1996-2000)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提出了中國七大經濟區的新規劃。

(壹)環渤海經濟區:位於以北京、天津、沈陽、大連、濟南、青島、石家莊、唐山、太原、呼和浩特為核心的東北亞中心,是國家政策引導的重點區域。

(b)東北經濟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東部。地處東北亞開放地帶,石油化工、礦冶機電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制造在全國占有突出地位。

(c)長三角和沿江經濟區:包括長三角15城市和沿江28城市。中國最大的經濟技術核心區,成為中國與連接中西部的亞太經濟區的結合部。以當地農副產品資源優勢為基礎,以紡織工業為主體,輕重工業發達的綜合經濟區。

(d)中部五省經濟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是中國經濟發達地區向西部的過渡區,也是上海、連雲港和廣州的連接區。中國水、土、光、熱等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是重要的農業基地。

(e)東南沿海經濟區:包括廣東、福建兩省和浙江南部沿海地區(將來可包括港澳臺)。它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特區集中的地帶,是中國收入水平最高的地區。

(f)大西南經濟區:包括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廣西、西藏、海南和粵西。資源組合條件較好,但資源開發水平較低。中國處於向東南亞和南亞開放的前沿。廣西、西藏、海南是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是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前沿。

(g)西北經濟區:包括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和內蒙古西部。生態環境脆弱,但自然資源特別是能源、礦產豐富,少數民族聚居,整體經濟水平較低。是中國通往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重要門戶。

四。摘要

通過對中國自然區劃和中國行政區劃以及中國經濟區劃的主要方案和演變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類型的區劃具有不同的目的、功能和意義,其名稱和範圍相同或重疊,公眾的理解程度也大不相同。

比如“華北”,作為壹個地理名詞,用在不同類型的區劃中。作為壹個自然區名,它包括四個地理單元,即遼東低山丘陵、華北平原和遼河下遊、黃土高原和冀北山區。作為舊大行政區(六個行政區)的名稱,於1949年設立,覆蓋河北、山西、綏遠、察哈爾、平原四省(1952撤銷察哈爾、平原兩省,1954撤銷綏遠省),1952撤銷北京、天津。作為舊經濟協作區(六個經濟協作區)的名稱,成立於1961年,包括北京和天津、河北和山西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1978年後廢止。

今天很多人認為華北應該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這基本源於新中國成立初期華北行政區和華北經濟合作區的建立。因為這些信息可能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接觸的相對越來越多,越來越熟悉。相比較而言,我們對更專業的自然區劃中的華北概念知之甚少,或者說很容易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