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物流企業信息化

物流企業信息化

物流企業信息化

物流業是現代商品流通的基礎產業,對商業流通體系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具有重要意義。物流信息化水平是衡量現代物流企業實力的重要標誌,也是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中的表現。現在物流企業信息化怎麽樣?我們來看看吧!

壹、物流企業信息化的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不斷推進,現代企業的生產過程、物質流通和商品交易早已突破地域限制,生產要素、商品、服務和信息跨區域流動的規模和形式也日益增多。這客觀上要求物流企業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打破運輸與生產的界限,通過供應鏈管理建立供、產、銷、儲、運全過程的計劃與控制,實現生產系統設計、企業運營與管理的整體優化,實現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有機統壹,降低整個經營活動的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20世紀90年代,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轉變。現代物流與傳統物流最大的區別在於,以各種信息技術為核心,應用數據采集系統、電子商務(e-commerce)、電子數據交換(EDI)、倉儲管理系統(WMS)、供應鏈管理系統(SCM)、全球定位系統(GPS)等信息技術,推動物流單元數字化、物流流程信息化、物流網絡數字化、物流中心管理數字化,最終形成“物流”。IT技術是提高物流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可以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為客戶提供盡可能多的增值服務。可以說,誰掌握了IT技術,誰就獲得了市場競爭的制高點。現代物流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滿足客戶需求,並日益呈現出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智能化、標準化的發展趨勢,其中信息化是現代物流的核心。

二、物流企業信息化的內涵

物流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美國。20世紀80年代後,通信衛星和計算機系統首先在美國汽車公司得到應用,開始了整合供應鏈資源和信息系統的管理。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國際物流企業煥然壹新。國際經驗表明,物流不屬於勞動密集型或資產密集型行業,其關鍵是整合資源的能力。

物流是指物質實體從供應商到需求者的物理移動。它由壹系列創造時間價值的經濟活動組成,包括運輸、儲存、配送、包裝、裝卸、交通處理和物流信息處理,是這些活動的統壹體。物流企業是指經營貨物流動的行業,它整合了貨物儲存和運輸的過程,並將貨物從生產地運送到用戶手中。

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企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物流過程中產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進行收集、分類、傳遞、匯總、識別、跟蹤、查詢等壹系列處理活動,以控制貨物的流向,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物流信息化有著深刻的內涵,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基於現代物流信息技術,2。以物流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為核心,3 .物流信息化涵蓋了物流活動的各個方面。物流信息化的最終目標是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物流信息化是壹個過程。

物流信息化分為三個層次:1。基礎信息化。主要解決信息的收集、傳遞、處理和共享問題,從而提高企業的決策水平,產生效益。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解決了信息共享和信息傳遞的標準問題和成本問題。信息系統的任務是為決策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在這個層面上,基本不涉及或很少涉及流程改造和優化。2.流程變革的信息化。為了不斷降低成本,加快資金周轉,企業將系統理論和優化技術應用於物流的流程設計和改造,並將其融入到新的管理體系中。信息系統的作用是固化新的流程和管理系統,並在指定的流程中提供優化的解決方案,如倉庫優化和運輸路徑優化。3.物流管理是供應鏈形成和提升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和競爭力,主要是通過對上下遊企業的信息反饋服務來提高供應鏈的協調性和整體效率。供應鏈管理的基礎是建立互利的利益機制,而物流信息系統是實現這種互利機制的重要技術手段。

根據物流理念的創新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階段,企業物流信息化的過程可以概括為四個時期。在第壹個時期(20世紀50年代以前),企業物流信息的收集和傳遞主要依靠普通信件、電話和人工記錄。第二個時期(50年代初),企業物流信息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庫存和交易上,企業開始使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第三個時期(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企業的信息管理流程逐漸走向標準化,信息管理已經逐漸體現出物流管理的中樞神經作用。第四個時期(80年代中後期~),全面質量管理(TQM)、準時制工作法(JIT)、業務流程再造(BPR)、企業資源計劃(ERP)、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系管理(CRH)和電子商務(EC)的逐步提出,使物流信息管理進入了“高級”階段。

物流業是現代商品流通的基礎產業,對商業流通體系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具有重要意義。物流信息化水平是衡量現代物流企業實力的重要標誌,也是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中的表現。有幾臺電腦,開發幾個信息系統,買幾個物流設備,不能叫物流信息化。物流信息化是指從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包裝、配送加工到配送的整個物流運作中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三、我國物流企業信息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物流信息化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鋪墊於80年代,90年代中後期進入發展階段。目前,信息技術在我國物流企業的應用和普及程度還不高,發展也很不平衡。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物流業效率特別低,浪費特別大。據相關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社會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為18.6%,而發達國家在9%左右,差距超過1倍。造成這壹問題的原因是我國的道路基礎設施建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我國物流企業管理水平低、信息化設備差也是重要原因之壹。

現代物流管理意識薄弱。現代物流不僅要求物流管理各個環節的自動化和智能化,而且要求采購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回收物流等各種物流運作的專業化和高效化,這就要求獨立的物流企業利用各種先進的物流設備和軟件系統來組織物流活動。

物流信息資源管理混亂。目前,許多物流企業的物流信息化工作沒有解決作業層和運營管理層的信息收集問題,使系統缺乏足夠的信息源,極大地影響了整個企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另壹方面,許多企業忽視了信息資源規劃,缺乏整體規劃和統壹的信息標準,導致設計、生產和管理信息不能快速流通,不能共享,形成了許多“信息孤島”,企業尚未享受到信息投資應該產生的效益,從而嚴重阻礙了物流管理信息化的進程。

信息技術應用和物流設備落後。信息技術和物流設備的落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物流企業發展的瓶頸。目前,信息技術在物流企業中的應用不僅較少,而且處於較低水平,計算機應用大多局限於辦公自動化和日常事務處理。在有信息系統的物流企業中,信息系統的業務功能和系統功能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訂單管理、貨物跟蹤、倉儲管理系統、運輸管理系統等物流服務系統,物流信息資源的整合能力尚未形成。國內大部分物流設備也比較老舊,物流自動化設施,包括立體倉庫、自動條碼識別系統、自動引導車系統、自動貨物追蹤系統等都沒有廣泛應用。與國外以機電壹體化、智能化為特征的物流管理自動化相比,差距較大。

缺乏物流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大部分物流企業很多員工都不知道什麽是現代物流,對信息管理壹知半解。相當比例的員工不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技能,使得很多自動化處理流程無法實施,阻礙了企業發展壯大的步伐。

信息化尚未在企業管理中確立權威地位。企業信息化是壹項系統工程。從項目立項、設計、開發到實施,需要很長時間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也隨著企業的發展不斷深入。因此,隨著信息化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需要有壹個獨立的it部門來負責相關工作。雖然大部分企業的信息系統都經過了規劃和設計(占90%),但只有55%的企業有獨立的IT部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壹方面與企業信息化人才缺乏有關,另壹方面也說明現階段信息化在企業管理中發揮的作用有限,尚未樹立權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