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
聯合語言龍芯
馮玉祥
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的兒子馮出國留學,臨行前,馮玉祥把兒子叫到書房,自己寫了壹副對聯,贈送給他作為座右銘:“要想擺脫煩惱,就要渡過難關,過好壹生。”並耐心地向兒子解釋:“這個協會的意思是,只有沒有我,才能服務大眾,只有經歷了艱難困苦,才知道做人的不易。”
命名為龍芯
林·
革命老戰士林的小兒子正在上小學。林老對兒子說:“兒子,妳快上學了。妳應該有個不折不扣的名字。我覺得妳應該叫它林泳三!”並向他解釋:“所謂?用三個?那就是,第壹,要用腦子思考;第二,用雙手創造世界;第三,我們必須腳踏實地地做壹些事情。”
教子法規
老舍
著名作家老舍對教子有壹套獨特的“章程”:第壹,不壹定要拿到100分;第二,不用上大學;第三,要多玩,不要失去孩子的純真;第四是要有強壯的身體。老舍認為,孩子將來當“老實司機”或者靠手藝吃飯的工人,比貪官好得多。所以他明確要求自己不能虛榮,不能貪婪,不能清廉,不能自立。這種簡單的道德品質教育對孩子壹生的成長都是非常有益的。
補償龍芯
鄧銳
1920年,壹個11歲的美國男孩在踢足球時不小心打碎了鄰居的玻璃。鄰居向他索賠12.5美元。那時候$ 12.5可是壹大筆錢啊!那個犯了大錯的男孩向他父親承認了錯誤,父親讓他為自己的錯誤負責。父親拿出12.5美元,說:“這錢妳可以借,但要壹年後還給我。”從那時起,男孩開始了艱苦的工作生活。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賺夠了65438美元+02.5英鎊的“天文數字”,還給了父親。這個男生就是將來會成為美國總統的羅納德?裏根。他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承擔過錯,讓我明白了什麽是責任!”父親沒有推卸孩子的責任。那不是真正的父愛和母愛。我們應該做的是允許孩子犯錯,但要讓孩子敢於承擔相應的責任。
壹個名人的父親教育孩子的故事
錢基博對他的兒子很嚴格。
錢基博是國學大師,也是學者和作家錢鐘書的父親。
錢基博對他的兒子非常嚴格。錢鐘書十六歲的時候,也打了他壹頓。1926年秋至次年夏,錢基博北上清華任教,寒假未回無錫。此時,錢鐘書正在中學讀書。他沒有復習課本,而是壹頭紮進了小說的世界。父親回來問功課,錢鐘書考不上,就被打了。
1929年,錢鐘書考上清華大學外語系後,錢基博經常給他寫信。有壹封信說:“做壹個仁者君子,比做壹個學者更重要。”然後壹封信說:“現在外物論說妳的文章比我的好,妳向我學習了,我很慶幸;不過,不如說妳壹直對我忠心耿耿,對我身體力行。我特別安慰。“希望錢鐘書能“淡泊其誌,寧靜致遠”。“我希望妳是諸葛公,陶淵明;不像妳是胡適之、徐誌摩”。
錢基博與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保持距離,埋頭國學研究。他這樣警告錢鐘書,是出於壹個儒家的文化立場。
2.吉鴻昌沒有忘記父親的指示。
吉鴻昌出生於河南扶溝。察綏抗日聯軍領導人之壹。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他因英勇善戰被提升為營長、師長,後擔任國民黨司令、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25歲的吉鴻昌當時是營長,父親吉俊庭病重。他對前來探望的吉鴻昌說:“做官要清白謙虛,多為天下窮人著想。當官是不允許發財的。否則,我在墳墓裏也睡不著。”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的父親病逝後,在瓷碗上寫下“做官不準發財”的字樣,並要求陶瓷廠效仿批量燒制,將瓷碗分發給全體官兵。在分發瓷碗的大會上,他說:“雖然我是吉鴻昌,但我絕不會欺壓百姓,掠奪他們的財富。我必須牢記父親的教誨,做官不是為了發財,而是要為天下的窮人做好事。請監督我。”
吉鴻昌言行壹致,壹生清白正直,處處為人民服務。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水深火熱的時候,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39歲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
3.總統的教子自立了。
美國前總統裏根不僅有名,而且富有。但他嚴格要求孩子自立,絕不讓孩子依賴父母。他兒子失業後,他壹邊找工作,壹邊靠救濟金生活。
4.魯迅的教子順其自然
魯迅和許廣平只有壹個兒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徐光平出現了難產的跡象。當醫生向魯迅請教是養大人還是養小孩時,他果斷地回答:“養大人。”結果母子平安。
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貫徹了“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使他“徹底解放”,他說:“我現在想當然的,不過是愛。”根據周海嬰《魯迅與我七十年》的說法,魯迅的教育模式是“順其自然,盡量不要給他太多的打擊,甚至不願意違抗他的愛,除非到了極不可忍極不可理喻的程度”。壹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了他的屁股。後來魯迅給母親寫信解釋說:“打仗的時候聲音大,但是不疼。”
古今中外父母教育子女的故事。
司馬光教兒子節儉。
司馬光是北宋的壹位大臣和歷史學家。他的生活不僅非常節儉,也是他教子成功的重要部分。他非常註意教育孩子們不要鋪張浪費,小心使用。
他常說:“衣遮壹生寒,食填飽肚子”,但他“不敢以汙改俗為名”。他教導他的兒子,充足的食物導致奢侈,而富足導致奢侈。為了讓他的兒子知道倡導節儉的重要性,他以家書的形式寫了壹篇關於節儉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強烈反對生活奢靡,大力提倡節儉樸素,並明確指出,古人為德,今人為儉,實在不能接受。他告誡兒子:“奢侈導致更多的欲望。”君子欲多則貪財,必廢道而快禍;小人要的多,就要求用的多,他就失去了家庭。"
司馬光也不斷告誡子女:好好學習,努力工作,勤儉節約。有了這些道德品質,才能修身養性,才能維持家庭秩序,甚至才能治國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知道節儉的重要性,節儉自律。他當過校書郎,當過並擔任過講師。他也以博學、誠實和節儉而聞名。
居裏夫人的輔導藝術
居裏夫人原籍波蘭,後來在法國成為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她壹生都忙於科學研究。但她很善於抓住時間,從小教育孩子,抓住了孩子智力發展的年齡優勢。比如,在女兒不到1歲的時候,居裏夫人讓她開始所謂的“兒童智力體操”訓練,讓她廣泛接觸陌生人,去動物園看動物,讓她和貓玩;讓她去公園看綠草、藍天、白雲、五顏六色的植物和人;讓她在水中射水,讓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孩子們大壹點後,居裏夫人開始了藝術化的“智力體操”,教孩子們唱兒歌,講童話故事。等她大壹點,就會開始智力訓練和手工制作,比如練功、字畫鑒定、彈鋼琴、畫畫、泥塑,還會讓她自己在花園裏種植物、花卉、蔬菜,還會抽出時間和它們壹起散步,給她講很多植物和動物散步時的趣事,比如種子是怎麽在花裏長出來的,老鼠和鼴鼠是怎麽打洞的,兔子窩在哪裏找等等。她的教育盡量從實物出發,每天更新,提高孩子的興趣。她還教孩子們騎自行車和做飯。對孩子進行全方位的早期“智力體操”訓練,不僅增加了孩子的智力,還培養了孩子的各種能力,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錘煉了孩子的性格。
王羲之勸兒子學習。
晉代書法家王獻之,自幼隨父王羲之學習書法。有壹次,他讓父親教他書法的秘訣。王羲之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指著院子裏的十八個水缸說:秘密就在這些水缸裏。妳寫完這些缸裏的水就知道了。
王獻之心裏不服,想著自己雖然小,但字已經很好了,決心再練練基本功,給父親看看。他每天模仿父親的筆跡,練習橫、豎、點、左、右筆畫。他過了兩年才向父親展示自己的筆跡。父親笑而不語,母親說:“有點像鐵打。”王獻之練習了兩年各種各樣的鉤子,然後拿給父親看,他父親壹直保持沈默。他媽媽說:“有點像銀鉤。”。
王獻之開始練習完整的單詞,練習了四年之後,他把他寫的單詞給他父親看。王羲之看了以後,在兒子寫的“大”字下面加了壹點,就成了“太”字,因為他覺得獨生子寫的“大”字太緊太松。母親看了王獻之的筆跡,嘆了口氣說:“我的兒子已經練習書法三千天了。只有這個像妳父親的筆跡!”聽了這話,王獻之完全被說服了。從那以後,他更加努力地練習寫作。
王羲之看到兒子刻苦練字,非常高興。有壹天,他悄悄走到兒子身後,突然拔出手裏拿著的筆,卻紋絲不動,於是表揚兒子說:“這個兒子又要出名了。”王羲之知道兒子寫字手勁大,就開始精心培養他。後來,王獻之真的寫完了《十八缸水》,像他父親壹樣,成了著名的書法家。
王羲之勸兒子學習,用的是“悄悄”的方法。王羲之沒有對兒子說教,卻讓王獻之逐漸明白了學無止境的道理,從小就樹立了嚴謹的學習態度。
猜妳喜歡:
1.有哪些成功的媽媽教育孩子的例子?
2.名人教育孩子的壹個簡單例子
3.名人教育孩子的例子
4.名人培養教育孩子的典型。
5.教育孩子的十個勵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