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通信專業的前身是電氣工程和電氣工程。上海交通大學在1917電氣工程專業設置了“無線電門”,然後在1921設置了“有線通信和無線通信門”。1952部門調整後,成立“電信部”。1934清華大學在電氣工程系成立了電信組。1952,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電氣工程系電信合並後成立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系。這可以說是通信工程專業的類型。這壹時期有影響的人物有清華大學的任、朱蘭成、張明濤、、範旭雲、張。
建國初期,各相關學校在原有電信工程、電氣工程、無線電電子等專業的基礎上,為現代通信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積累了雄厚的實力。這壹時期,張恩秋、王守武、胡漢泉、吳紅石、王千等學者活躍在該專業的教學領域。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通信工程專業在“文革”的沖擊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清華大學,1969的電子工程系大部分搬到了四川綿陽,成立了清華大學綿陽分校。1978年才遷回北京,恢復為無線電電子系建制。為拓寬專業定位,適應科技發展需要,對專業設置進行了調整,新增無線電技術與信息系統、物理電子學與光電技術、微電子學3個本科專業。這壹時期湧現出壹批傑出的學者,如吳院士,他作為電子科學家和電子工程教育家,是我國數字通信領域的開拓者之壹。長期從事數字通信與數據傳輸、數字信號處理和模式識別的研究,早在1958就成功研制了我國第壹臺八路脈碼調制電話終端設備,1952研制成功的數據發射機用於我國第壹顆人造衛星。朱院士長期從事通信系統的科研工作。從50年代到70年代,他參與並主持了大量通信載波傳輸系統的總體設計和研制,並取得了制造成果。當時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特別是負責總體設計的國內第壹套中軸線有線1800載波通信系統,是我國整個載波通信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可以同時傳輸電話、電報、傳真、廣播、數據等業務,是當時國外采用的先進傳輸手段之壹。在全國長途自動電話網建設、網絡運營模式、網絡運行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確立了電信網絡學科的獨立地位。
上世紀80年代,來自美、日、英等發達國家的信息革命颶風,為我國通信工程專業的發展增添了強大的推動力,從此通信工程專業有了現在的名字。
由於信息高速公路的迅速崛起,通信技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家也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各高校都有本專業或相近專業的課程,大量實驗室也進入了大學校園。如上海交通大學的區域光纖網絡與新型光通信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通信實驗室、數字信號處理實驗室、電子技術實驗室等。此外,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東南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等壹大批重點大學。為本專業傑出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
由於社會對人才的廣泛需求,該專業每年的招生量都很大。每個學校平均每年招生200-300人,有的學校甚至更多。教育層次從大專、本科到碩士、博士,部分學校還設有博士後流動站,形成了人才的梯級培養方式。盡管如此,該專業每年的畢業生還是供不應求,供不應求。
新時期,湧現出壹大批優秀的專家學者。如清華大學周炳勛院士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晶體光纖生長與晶體光纖器件研究”。其“窄線寬可調諧半導體激光器及相關技術”通過7項成果鑒定,線寬、頻率穩定度、調諧範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相幹光通信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光纖高溫傳感器”、光纖環形腔精細度、環形激光器等研究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另外魯大教授是信號與信息處理;馮教授從事數字通信、語音信號處理和數字多路復用;姚彥教授的領域是信號檢測、估計和識別及其在電子系統、高速實時信息處理和系統中的應用;曹誌剛教授從事數字調制、編碼和健康通信、語音增強和數字信號處理技術;林興剛教授在智能圖形信息處理與識別、圖像壓縮與多媒體數據、多媒體通信與終端技術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這些專家教授為中國近代傳播事業勝利進軍21世紀鋪平了道路。
面向新世紀,通信工程專業將迎來廣闊的發展天地。隨著通信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從太空到海底,這個專業都有各種各樣的技術人才。現在中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必將給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通信工程專業人才的短缺已經成為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壹個非常不利的因素。因此,在未來幾年,我國必將更加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更加重視通信工程教育,提高教育水平。
通信技術研發人員
職業路徑:R&D人員→ R&D工程師→高級市場或管理人員。
人才市場:幾年前,通信行業處於春天,R&D領域提供了許多高薪職位。即使在今天,華為、中興、UT斯達康等知名企業的R&D職位仍然很有競爭力。但是這樣的公司和崗位相對於我們專業每年越來越多的畢業生來說太少了。
究其原因,既有通信行業規模和市場發展停滯直接帶來的人才需求減少,也有高校對通信專業設置的態度:“有條件就去。”-很多學校其實沒有實力開設這個專業。關鍵在於師資和實驗設備。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應該喪失信心。畢竟就我們專業而言,本科生壹畢業就很難達到企業的用人要求。所以很多企業挑選新員工的標準是“專業基礎紮實,思想開放,英語好,有點創造力。”
分析建議:“大學四年能拿到畢業證,學位證,六級,計算機證,其他都靠混。”如今在畢業生中有壹種流行的觀點。我個人不這麽認為。至少傳播專業的畢業生——大部分公司招聘的時候都會考壹個專業。就像在學校考試壹樣,考前可以臨時抱佛腳,但效果有多好我深有體會:那年畢業後第壹次參加招聘考試,七道題——涉及模擬電路、數字電路、移動通信、高頻電子電路、C語言。題目很基礎,但是涉及面很廣,不能在考前突擊解題。即使僥幸逃脫,因為他可能會在接下來的面試中仔細詢問妳的解決思路(後來主管告訴我,思路比答案更重要)。
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會像妳的老師壹樣給妳考前重點。而只要妳在試卷中表現出壹絲專業技能,妳的申請就可以說是“結束”了。
重點課程:電路理論與應用、計算機技術、信號與系統、電磁場理論、數字系統與邏輯設計、數字信號處理、通信原理等。匯編與組成原理專業課還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實際工作中使用。不能要求我們精通每壹門學科,但至少可以壹知半解,掌握壹些——妳可以選擇兩到三門妳感興趣的課程來學習。
關於英語。通信工程和英語的關系不是特別密切,但是待遇好的通信公司大多是外企。即使是華為這樣的內資企業,招聘時也要求六級——在選擇面特別大的情況下,企業自然會提高入職門檻。
關於創造力。這裏的創意其實可以解釋為新穎的想法和設計開發意識。所以相對於學校組織的其他活動,參加電子設計大賽這樣的活動對我們來說是壹個很好的鍛煉。記住,在簡歷上寫作品或獲獎設計時,要認真準備設計思路,包括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和原則。如果對單片機和電路有較好的了解,可以嘗試自己做壹塊板,為畢業後的單片機開發做準備,然後在工作中積累經驗,學習嵌入式系統的知識。走這個技術路線比較合適。
技術走向市場(管理)是許多R&D人員的歸宿。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能力下降,再加上R&D部門工作設計的瓶頸,加上技術基礎比較強,工程師都在選擇做壹段時間技術部門的技術支持、客服、管理(技術背景對這個管理有明顯的優勢:在這麽高科技的部門,誰會為壹個連電路圖都看不懂的領導服務呢?)
最後,在3G前夕,如果能掌握這項技術的基礎知識,應該對就業大有裨益。這裏推薦壹個認證——摩托羅拉工程學院基於10多年的通信技術培訓,在行業內率先推出了面向社會的無線通信技術課程體系——MCNE(摩托羅拉認證網絡工程師/摩托羅拉認證無線網絡工程師)課程系列,以及相關課程。(僅供推薦,請根據自身情況謹慎判斷和選擇。)
通信產品銷售人員
職業道路:銷售助理→銷售工程師→銷售(營銷)經理
人才市場:需求量大,對專業技能要求不是特別深,適合普通本科生。最重要的是有足夠的職業發展空間。如果實在不行,可以轉行做其他行業,繼續做銷售。
分析和建議:包括各種上遊設備和通訊設備的銷售。對於上遊設備的銷售,企業在招聘時非常看重專業背景,所以壹定要對通信的壹些基礎專業課程有全面的了解。我建議那些想在畢業前做銷售實踐,努力去企業R&D部門的同學——和市場營銷的同學在銷售專業知識上較勁是不明智的,要強化專業背景的核心優勢。
另外,培養溝通能力、營銷能力、策劃能力也是自然而然的。大學裏有很多不屑於在學生會工作的同學。其實我也不知道妳在那裏能不能學到別的東西。是培養妳的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的壹種比較好的方式,尤其是當妳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做到了壹定的位置的時候。至於看銷售方面的專業書籍,我個人認為還是看專業雜誌和報紙比較好。前者幾乎是純理論和生硬,後者是理論加實踐。
妳在學校可以開始準備的就是學習做營銷策劃——妳可以在網上下載壹些優秀的策劃和策劃項目,根據它慢慢學習,這是妳在工作中必須用到的,有的公司可能在筆試中也會這麽做。最後,有規律的規劃可以幫助妳形成壹個好習慣:總是有條不紊地整理思路,分析事情。我個人覺得前景不錯,但是要想找到壹份好工作,除了技術過硬,良好的人脈關系會決定妳最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