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設計是壹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到社會、文化、經濟、市場品味、科技等諸多因素,其審美標準也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而變化。
讓我們先來看看設計的概念:
設計就是創新。如果沒有發明,設計就失去了價值;如果沒有創造,產品就會失去生命。——劉東立(港)
設計是對新可能性的追求。-武藏野(日本)
設計就是經濟效益——林(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副主任)
工業設計是滿足人類物質需求和心理欲望的想象發展活動。設計不是個人表達。設計師的任務不是保持現狀,而是努力改變現狀。-阿瑟·普羅斯(ICSID前主席)
設計是通過視覺語言傳達某種計劃、方案、理念和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
妳可以看到,設計的核心是壹種創造行為,壹個解決問題的過程,而區別於兄弟藝術範疇的壹個主要特征就是原創性,所以我們可以認為:
設計美的第壹要義是“新”。
設計需要創新,創新,改變,差異,否則設計就不叫設計了。而這個“新”有不同的層次,它可以是改進的,也可以是創造性的。但無論如何,只有新穎的設計才會在波濤中閃耀出與眾不同的光芒,邁出成功的第壹步。
設計之美的第二個本質是“理性”。
壹個設計之所以被稱為“設計”,是因為它解決了問題。設計不可能獨立於社會和市場而存在,符合價值規律是設計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設計師不能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剩余價值,我相信世界上就不會有設計行業。
設計之美的第三個本質是“人性”。
歸根結底,設計是為人而設計的,服務於人的生活需求是設計的最終目的。自然,設計之美也遵循人類的基本審美趣味。對稱,節奏,平衡,節奏,形狀,顏色,材料,技術...所有我們能想到的美學原理,似乎都能在設計中找到相應的應用。
這三個定律使得設計師不同於純藝術家和純工程師。他們註定要帶著鐐銬跳舞。
依靠設計之美
在我看來,設計的這種獨特的審美規律並非空穴來風,其背後是有客觀依據和需求的。可以說,設計之美是建立在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的,是殘酷的市場競爭和優勝劣汰的法則造就了這種審美趣味。
工業時代興起以來,傳統的手工藝審美在壹夜之間就在機器的隆隆聲中被沖走了。工業時代需要的是批量生產、程序化、符合成本利潤規律的新產品。
壹時間,功能主義似乎成了永恒的美學法則。其簡潔科學的設計原則席卷了整個文明大陸,創造了前工業時代的歷史奇跡——市場上充斥著功能相同的產品,這壹時期的設計之美以現代主義風格為主。
為什麽?
市場規則。
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功能主義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機器大批量生產的要求,同時又狡猾地照顧到了基本的美學原則,大眾也從廉價產品的批量使用中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為什麽不呢?
風格流行起來,必然會產生審美差異,自成體系。功能主義最有影響力的口號是“FormfollowsFunction”。"人們認為,壹件物品或壹座建築的美和價值取決於它對其用途的適應性。"
這個原則衍生出了自己的美學體系——極簡主義,極簡主義...產生了許多功能形態完善統壹的優秀設計,將日常用品引入工業批量生產...
然而,市場就像股市壹樣跌宕起伏。
當機器越來越多,生產能力越來越強的時候,廣大人民群眾已經不再滿足於“用”這個簡單的要求。
不可否認,功能主義具有進步意義、相當的生命力和合理的存在價值。然而,它絕不是壹條永恒的金科玉律。壹旦生產力進壹步提高,消費者終於有能力購買奢侈品,厭倦了函數式語言的簡單協調和簡單節奏的人們開始青睞新的造型語素,現代主義灌溉的冰冷造型詞匯開始遭遇市場冷遇。
後現代主義,現代主義的對立面,開始圖謀市場的變化。
65438-0966年,美國建築師羅伯特·文丘裏出版了《建築的復雜性與矛盾》壹書。針鋒相對地指出了功能主義“少即是多”的信念。宣揚壹種雜亂、復雜、曖昧和折衷的象征主義和歷史主義。由此,拉開了後現代主義設計的序幕。
可以說這是純粹的叛逆——壹種視覺上的顛覆和侵略。
現代主義是內斂的,後現代主義是張揚的。它把內心的狂熱和激情撕得淋漓盡致,市場容忍它誇張的表現。這個時代變得多姿多彩,光怪陸離。
但仔細分析,後現代主義風格(其實後現代主義沒有風格,只是它的風格是鄙視風格和制度)無非是符合市場的達爾文主義。後現代主義作為壹場激進的革命,完全符合市場規律。
我們知道,消費者是市場的主人,畢竟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男人和女人。他們需要情感的宣泄,需要理想的寄托,需要情感的生活氛圍。單純追求功能的現代主義產品,讓生活充滿了冷漠。如果不是因為它的易用性、普及性和廉價性,人們是不會把機床這樣的產品帶回家的。
在生產力和價格允許人們選擇的那壹刻,後現代主義的熱情開始在街頭吶喊。商業設計以新奇和花樣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沖動,其核心是“計劃廢除制”。犧牲功能不再是罪過。這時,視覺上的滿足和心理上的充實可以定義為高於觸覺和手感的功能要求。
可見,是市場規律讓設計風格有起有落。
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故事只是曇花壹現。
市場規則有時維護嚴格的科學設計原則,有時縱容設計師簡單的個人表現。時代的進步和壹些歷史的偶然因素造就了不可預測的有趣的設計風格,充滿了挑戰和困惑。
風格瞬息萬變,唯壹不變的是市場及其規律。
那麽我們該怎麽辦呢?
從歷史的長夢中醒來,我們遺憾地發現,我們仍然是設計長河中的壹個小點。
我們不是天才,不能揮壹揮袖子就讓世界為所欲為。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創造出壹場劃時代的設計革命——看看現在所謂的設計革命,十有八九是壹場鬧劇。未來,我們將肩負起祖國工業崛起、走向國際市場的重任;如果妳年輕,妳需要養家糊口。至少壹個人吃飽,全家不餓。所以,腳踏實地,直面人生,才是我們應該做的重中之重。
把握市場脈搏,緊跟時代潮流,是對壹個普通設計師最起碼的要求。我們暫時的目標是設計出60分的產品。
這個及格分數其實很難達到。目前國內的大企業現在很少有能在國際市場做到60分的。
這60點需要設計師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抽象能力,這是理論很難培養的。只有在現實市場中多做,多做,多失敗,才能磨練出來。
幾個畢業生開玩笑——而且等我拿下這第三家公司,我的能力會提高壹個層次。
公布他們用資本家的血淚換來的經驗:
總結目前流行的造型元素,可以事半功倍。
註意細節。
熟悉流程,確保任何壹個環節都不會出錯。
要知道妳設計的東西明年就過時了。
相信自己的能力,至少在口頭上。
……
關於形式和功能
我也思考過很多次形式和功能。設計作為創造的藝術,必然是壹體的。沒有功能的形式設計是累贅的裝飾品,沒有形式的功能設計是惡心的東西。
但是我覺得兩者沒有區別。
為什麽要分清主次?就算分了輕重緩急,有了輕重緩急又能怎麽樣呢?
如果形式和功能最終只不過是壹個方法和手段的問題,壹個從哪裏開始的問題,我們可以大膽而自信地選擇。
形式不壹定要完全追隨功能,功能也不壹定要完全讓位於形式。在不同的產品設計中,對待具體問題是實事求是的風格。
那麽具體應該怎麽做呢?
我想我只是不知道怎麽做才能真正接近真相。
我們不需要知道哪個更重要。強行定義某壹方面的重要性,只會導致迂腐,不利於設計的進步和學習的改變。
在實際的設計案例中,我們只需要知道兩者都很重要。就像人有千萬張臉,都是不壹樣的;產品也有不同的屬性和側重點。
機器、工具等。可以算是功能性產品,形式可以退居其次;
家用電器、家具等。都算半功能半形態的產品,兩方面都很重要;
珠寶、展示品等。屬於表單優先的範疇,它們的功能都很簡單,不用想太多。
……
其中分類較多,有些產品在功能和形式上結合緊密,難以分開,如工業機械;有些產品核心有功能,形式可以相對自由,比如IT產品...這樣壹來,形式與功能之爭就更加復雜和不必要了,最終還是要就事論事,循序漸進。
畢竟,設計關乎靈感。當形式與功能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時,我們可以根據直覺大膽假設,然後仔細驗證。壹切以滿足和適度為原則。
這是我最喜歡的“滿足原則”。
總而言之
我不認為設計風格有進步和落後之分。功能主義等只是歷史長河中的壹個分支——現在我們的流線型未必比三星堆的神秘曲線更有說服力。
看50年前意大利的設計,和現在壹樣寒酸,但我們應該佩服——就像我們佩服四羊方瓶和兵馬俑壹樣。它是壹個時代的見證,也是那個時代的精華。我相信10年後,我們的蘋果電腦會比他們更差。
在市場的懷抱中,設計感受到的只有動蕩和對舊的厭惡,而我們設計師要做的,就是對它感恩,並跟風。設計的時效性是我們飯碗存在的原因。
科學可以不斷積累進步,而設計只認天才。如果我有幸認識金字塔或三星堆的創始人,我會含淚向他致敬,比崇拜羅微多十倍。
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範文1
中學生社會實踐是引導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社會、接觸社會、融入社會、融入社會的良好形式。是培養鍛煉能力的好渠道;是提高思維、培養修養、樹立服務社會理念的有效途徑。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助於中學生更新觀念,吸收新的思想和知識。
社會實踐加深了學生與社會各界人士的感情,拉近了學生與社會的距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