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寫作和生活-?壹個抑郁學生的生活咨詢與治療。

寫作和生活-?壹個抑郁學生的生活咨詢與治療。

這是壹個抑郁癥患者進行心理咨詢自助的故事。但內容不限於時間、事件和心理狀態,還包括心靈對基本平面生活的三維反芻。速寫就是用文字描繪生活的場景,用筆和紙,用自己。寫作與生活,通過寫作,通向生活,既是看到並闡明既定的、實時的生活狀態,也是揭開自然生成的道。毛伊在《海洋奇緣》中說:“找路不像開船那麽簡單”。妳不僅要知道妳的目的地在哪裏,還要知道妳現在的位置和妳去過的地方。

開始

故事從張小藝的暑假開始。

研究壹側重於專業課程學習和各種論文寫作。研二上學期結束,畢業論文開了,專業壹學期兩次的論文報告會終於在研二下學期結束的同時落下帷幕。剩下31年的研究,主要任務是完成畢業論文,確定下壹步人生。這兩項工作都很重要,如果緊急,也算是緊急。然而,張小藝發現,雖然她每天都在為他們擔心,卻沒有看到任何實際行動。

這個暑假和以往無數個假期沒什麽區別——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我什麽都不想做。日常生活基本就是睡覺,吃飯,刷手機或者看視頻。如果說有什麽不同的話,這種“癱瘓”狀態的重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積越多,越來越難以承受。在整天無所事事的背景中運行的,是對自己的不滿和對可能的可怕未來的焦慮。

有時候爸爸媽媽會介入安排她的生活。叫她去外婆家,或者去市裏二姨家的米粉店幫忙,有時候甚至叫她去參加壹個親戚或者鄰居的婚宴,有關系的。張小藝聽到的第壹反應永遠是拒絕。她說她不想。但是媽媽會說,妳在家閑著沒事幹。蕭藝說,我想學習。媽媽會回到她身邊,我也沒見過妳怎麽學習。妳為什麽不幫忙?妳為什麽連外婆家都不想去?小意只好回答她,可我就是不想走,還是關上門回屋拒絕,結束了談話。家長會說,這孩子不行,這孩子怎麽可以這樣?小怡被無緣無故的問,她在想,是啊,我真的什麽都沒做。去了就好。為什麽我不能去?但我就是不想去。我覺得我心裏有很多事要做。她從來沒有真正說過這些想法。她經常做的是不斷地看似堅決地拒絕父母的建議,或者只是在多次自我反對和攻擊後時不時地順從他們的想法。雖然她似乎有自己的應對策略,但內心矛盾的想法讓她日復壹日的緊張。她怕這次拒絕,下次父母不知道什麽時候再提。拒絕這個時間意味著告訴父母其他的事情,比如更積極地做家務,或者表現出自己在學習上的努力。這次被拒絕了,也許下壹次應該多考慮壹下。這是她的“居家生活法則”。

我不知道為什麽,也不知道我怎麽了。她也看到壹家人都是壹個人躺著:媽媽有空就躺在臥室裏,爸爸下班回來或者下雨天不能出門就經常躺在沙發上,躺在自己的房間裏。我動不了了。有什麽問題嗎?不知道這麽悠閑有沒有錯?我甚至不能確認那種不舒服的感覺。

她說,“妳有抑郁癥。”

這是壹個在朋友圈做心理工作的人對小藝現狀的判斷。嗯?抑郁癥?真的嗎?小怡壹方面為被診斷出這種病感到難過,另壹方面又似乎暗暗松了口氣——原來我有問題,有病,需要幫助,需要治療,需要康復。

這個咨詢師之前加到了壹個很大的微信群,她的朋友圈或者微信官方賬號經常會寫壹些不壹樣的東西發表出來。有什麽不同?直接表達和探討自己“不適”的是她,比如在被冒犯的時候表達自己的憤怒,甚至在鼻炎發作的時候和鼻炎說話讓它發出聲音。她說的話有時候會讓小藝覺得很激動。“咦,原來她會有這樣的想法。”。小藝也覺得自己說的話不能直接用理性的對錯標準來評判。

有人告訴我,我得了抑郁癥,這發生在張小藝第壹次找心理咨詢師瑩嘉做心理咨詢的時候。

當時整個暑假已經接近尾聲,每天的無精打采還是壹如既往。當時小伊每天都練“Sulyakria”,這是壹套來自印度古典瑜伽體系的動作。除了瑜伽,她的書櫃和床頭還有很多書,都是她從各地收集來的。但這些對她現在的處境幾乎沒有幫助。其實就是這種常年的困境——無論妳買多少書,無論妳接觸到的課程資源有多好,心中的焦慮和搬家的困難都很難找到出路。小易確實關註嘉應輸出的內容很久了。壹年前,當她與交往五年的初戀男友分手時,她曾向瑩嘉尋求幫助。那不是正式的面試。小藝在私信中簡單表達了自己的問題,對方也給出了壹些實際但發自內心的建議和回應。現在壹年過去了,在這個又長又短的暑假結束時,向她求助的想法突然在蕭藝的心中升起。但對變革信心不足也是事實。

當她決定預約咨詢的時候,小藝試探性地問她:“妳好,親愛的。想約妳做心理咨詢,需要做哪些準備?比如試著準備自己的陳述?”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忐忑不安,但也很猶豫。我感覺到了推動她主動詢問的需要或沖動,習慣性的自我懷疑又把她拉了回來。所以她問這個問題看似在進步,其實是在給自己留退路——如果發現自己還沒有準備好滿足協商的條件,可以馬上撤退。畢竟沒有地方可以找到信心支撐,但是要自己掏錢,對自己所想的不放心。這個詢盤是晚上十點發的。那天晚上瑩嘉沒有回復,直到第二天中午十二點她才還給我。

在這期間,蕭藝心裏翻騰著無數的念頭,有進有退。她後悔問了,但從她開口的那壹刻起就後悔了。雖然生活不舒服,但那只是因為妳太懶,不夠努力。為什麽要把錢浪費在這些花哨無用的東西上?在對方沒有回復的情況下,小易覺得還有回頭的機會。這種心態真的在長期的心理咨詢過程中陪伴了她很久。但這是後話。

瑩嘉回答說:“咨詢的唯壹條件是決定改變。只要妳這麽有決心,就約我吧。壹切都在我們共同努力的創造中。”

沒想到會有這樣的回復。小藝再次試探著說:“壹次咨詢能觸及到問題的程度,要看個人情況吧?”蕭藝心裏想的是,心理咨詢在他自己的情況下很可能是無效的。

“是的,每個人都不壹樣,但他們總是準備得很快。”

“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準備好了。”我既害怕又沮喪。

瑩嘉說,“妳似乎準備好了。因為妳行動了。”

這句話的回復其實是憑空給了人壹點信心和力量,所以第壹次咨詢就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