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部分:設計任務書
設計任務書是業主對項目設計的要求,是項目設計的主要依據。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可以用批準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代替設計任務書。
設計任務書壹般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設計項目名稱、建設地點。批準的設計項目的文號、協議的文號及其相關內容。設計項目的土地利用情況,包括建設用地的地形地貌、場地內原有建築物和構築物、樹木和需要保存的文物古跡的拆除和保存等。還應解釋現場周圍的道路和建築物等環境條件。項目區的氣象和地理條件以及施工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水、電、氣、燃料等能源供應、公共設施和交通條件。土地利用、環境保護、衛生、消防、人防、抗震等要求和資料。材料供應和施工條件。工程設計規模和項目構成。項目的使用要求或生產工藝要求。項目的設計標準和總投資。建築造型及建築物室內外裝修要求。
第二部分是建築方案設計
建築方案設計是根據設計任務書編制的文件。它由四部分組成:設計說明書、設計圖紙、投資估算和透視圖。根據項目需要,可以添加壹些大型或重要的建築作為建築模型。建築方案設計必須執行國家和地方有關工程建設的政策法令,應符合國家現行的建設標準、設計規範和制圖標準,以及確定投資的有關指標、定額和費用標準。建築方案設計的內容和深度應滿足相關規範的要求。建築方案設計壹般應包括:總平面、建築、結構、給排水、電氣、采暖、通風空調、動力及投資估算等。除總圖和建築外,其他專業都要畫圖紙,用設計說明簡要描述設計內容,但當僅用設計說明難以表達設計意圖時,可以用設計草圖表達。建築方案設計可以由業主直接委托有資質的設計單位,也可以選舉設計。方案設計活動可以采取兩種方式:公開活動和邀請活動。建築設計活動應按照相關管理辦法執行。
第三部分:初步設計。
初步設計是根據批準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或設計任務書編制的初步設計文件。初步設計文件由設計說明書(包括總體設計說明書和各專業設計說明書)、設計圖紙、主要設備材料清單和工程概算四部分組成。
初步設計文件的排列順序為:封面、扉頁、初步設計文件目錄、設計說明、圖紙、主要設備材料清單、工程概算。
在初步設計階段,各專業應對本專業內容的設計方案或重大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全面的技術經濟分析,論證其技術適用性、可靠性和經濟合理性,並將主要內容寫入本專業的初步設計任務書。總體設計規範中討論了首席設計官對項目的總體設計。為編制初步設計文件,應進行必要的內部作業,相關計算、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資料、方案比較資料、內部作業草圖、概算所依據的補充資料等。應該妥善保存。
初步設計文件深度應滿足審批要求:根據批準的設計方案確定征地範圍,相應準備主要設備材料,提供工程設計和概算作為審批依據確定項目投資,可據此進行施工圖設計,可據此進行施工準備。初步設計文件的深度可參照《建築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的規定》執行。
第四部分:施工圖設計。
施工圖設計是根據批準的初步設計或設計方案,為建築安裝而編制的設計文件。施工圖設計的內容主要是圖紙,應包括封面、圖紙目錄、設計說明(或主頁)、圖紙、工程預算等。施工圖設計文件的編制深度應按《建設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的相關部分執行。設計文件應完整齊全,內容和深度應符合規定,文字說明和圖紙應準確清晰,整個設計文件在提出前應經過各級設計人員的嚴格檢查和簽字。
施工圖設計文件深度應符合以下要求:施工圖預算可據此編制。能相應安排物料、設備訂單和非標設備的生產;可用於建築安裝;可用於工程驗收。
施工圖設計施工圖設計是根據批準的初步設計或設計方案,為建築安裝而編制的設計文件。施工圖設計的內容主要是圖紙,應包括:封面、圖紙目錄、設計說明(或主頁)、圖紙、工程預算等。施工圖設計文件的編制深度應按《建設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的相關部分執行。設計文件應完整齊全,內容和深度應符合規定,文字說明和圖紙應準確清晰,整個設計文件在提出前應經過各級設計人員的嚴格檢查和簽字。
施工圖設計文件深度應符合以下要求:施工圖預算可據此編制。能相應安排物料、設備訂單和非標設備的生產;可用於建築安裝;可用於工程驗收。
設計周期按有關設計深度和設計質量標準規定的基本要求完成設計文件所需要的時間稱為設計周期。設計周期是項目總建設周期的壹部分。根據有關建設工程設計法律法規、基本建設程序和有關規定以及建設工程設計文件深度的規定,制定本設計周期定額。設計周期定額考慮了每個設計任務壹般需要投入的力量。對於技術復雜、缺乏設計經驗的重要項目,經主管部門批準,可在初步設計批復後增加技術設計階段。技術設計階段的設計周期根據工程特點具體約定。設計周期定額壹般分為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周期可在總設計周期的控制範圍內進行調整。
第五部分:城市設計知識素養。
20世紀40年代中期,沙裏寧明確提出了城市設計的概念,並在60年代被廣泛接受。比如紐約在1964大力推廣城市設計,作為改善城市環境的新政策。近10年來,各國都在強調城市設計要提高城市的特色形象,改善城市環境,促進人、城市、環境的協調發展。城市設計有兩種定義:壹種是城市設計是環境設計。另壹種觀點認為,城市設計是各種物質要素的壹種空間布局、空間設計或空間關系設計。另外,對城市設計的理解可以表述為:城市設計也是壹種社會幹預和行政管理的手段。城市設計是造型設計,但不是單個建築的造型,而是將城市的各種元素按順序排列。所謂城市設計,就是建立秩序,使之符合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城市設計的目標是為人們創造壹個舒適、方便、衛生、優美的物質空間環境,即城市通過對壹定地理空間中各種物質要素的綜合設計,達到各種設施和功能的相互配合與協調,以及空間形態的統壹與完善和綜合效益的最優化。
城市設計的基本原則:遵循總體規劃制定的指導精神。城市設計是城市規劃的組成部分,應在總體規劃的指導精神下進行,包括城市性質、城市規模、城市發展方向和城市經濟容量的約束。滿足人們生產生活活動的要求。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心理需求和自我提升需求。城市設計應充分考慮人類活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以滿足這些活動的要求為出發點和最終檢驗標準。保持環境特色。每個地區在自然環境、歷史傳統、地域氣候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城市設計要突出特色以增強辨識度和興奮點,以特色帶動區域發展。
第六部分:居住區的設計原則。
居住區規劃布局應綜合考慮路網結構、公共建設與居住布局、組團組合、綠地系統、空間環境的內在聯系,形成壹個完善的、相對獨立的有機整體,並應遵循以下原則:方便居民生活,有利於組織管理;組織與常住人口規模相適應的公共活動中心,方便運營、使用和社會化服務;合理組織人流、車流,有利於安全防衛;布局合理,空間豐富,環境優美,體現地方特色。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合理布置公共服務設施,避免煙、氣、味、塵、噪聲對居民的汙染和幹擾;建築要體現地方風格,突出個性,群體建築和空間層次要在協調中求變;精心設置建築小品,豐富美化環境;註重景觀和空間的整體性,市政公共場地、停車庫等小型建築應與住宅或公共建築結合布置;供電、電信、路燈等管線應埋於地下;公共活動空間的環境設計要處理好建築、道路、廣場、庭院、綠地、建築小品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第七部分:建築設計術語。
建築基地也可以叫建築用地。是指經有關土地管理部門批準的建築用地。建築基底應給出周圍區域的尺寸或坐標。基地應與道路紅線連接,否則應設置通道與道路紅線連接。當基地與道路紅線相連時,壹般以道路紅線作為建築控制線。如城市規劃需要,主管部門可在道路紅線外設立建築控制線。施工基地的地面應高於城市道路的路面,否則應有排除地表水的措施。如果基地有滑坡、洪水或潮汐入侵的可能,應有安全防護措施。對於人流量大的基地(包括出租車站、停車場等。),其接入城市道路的位置應符合相關規定。人口密集建築(電影院、劇院、禮堂、博覽建築、商業中心等)的底部。)應考慮人員疏散的安全和不影響城市的正常交通,並符合當地規劃部門和有關特殊建築設計規範的規定。
住宅容積率是指每公頃住宅用地上的住宅建築面積,或者用住宅建築總面積與住宅用地的比率來表示。建築容積率是建築規劃設計中的壹個重要指標。可以控制建築基地內建築的規模和高度,從而留出壹定的空地用於綠化交通廣場,也可以控制建築的層數,以滿足城市規劃的要求。對於需要建設的基地,當地城市規劃主管部門應提出建築容積率指標。
建築紅線建築紅線由道路紅線和建築控制線組成。道路紅線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區道路)的規劃控制線;建築控制線是建築地下室位置的控制線。在基地與道路相鄰的壹側,壹般以道路紅線作為建築控制線。如因城市規劃需要,主管部門可在道路路線外另設建築控制線,壹般稱為後退道路紅線建設。任何建築都不得超出給定的建築紅線。《民用建築設計通則》規定,基地內除連接城市以外的臺階、平臺、窗井、地下建築和建築物的建築基礎等地下管線不允許突出道路紅線。允許突出道路紅線的建築突出物:人行道地面以上:(1)窗扇、窗蓋允許突出2米以上,突出寬度不大於0.4米;(2)大於2.50米的,允許突出活動遮陽,突出寬度不應大於人行道寬度減1米,且不應大於3米;(3)允許突出3.50米以上的陽臺、凸窗、雨篷、挑檐,突出寬度不宜大於1m;(4)允許伸出超過5m的雨篷和挑檐,伸出寬度不應大於人行道寬度減1m且不大於3m。2.在沒有人行道的道路上:(1)窗扇、窗蓋允許伸出2.50m以上,伸出寬度不應大於0.4m(2)雨篷和挑檐允許伸出5m以上,伸出寬度不應大於1m。
地形圖是按照壹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尺和特殊符號,在地面上對地形和地物進行測量而繪制的圖形,是規劃和總平面設計的重要數據依據。地形圖上的比例是地面上的長度與地圖上相應長度的比率。比如地形圖的比例尺是1: 1000,即地面上1000米的長度在地圖上反映出來就是1米。根據不同用途的需要,地形圖的比例尺可以不同。地理地形圖比例尺為1: 25000或1:50000;區域位置地形圖比例尺為1: 5000或1: 10000,等高線間距為1 ~ 5m。廠址地形組比例尺為1: 500、1: 1000或1: 2000,等高線間距為0.25 ~ 1米。場外工程、場外鐵路、道路、給排水管道、供熱管道、輸電線路、成品原材料的地形圖。地形圖上的方向用指北箭頭表示,指北箭頭處標有“北”或“N”字樣。壹般來說,地形圖的上半部分是北,下半部分是南,即所謂上北下南。
根據某壹地區氣象站觀測到的風氣象數據繪制的風玫瑰圖稱為風玫瑰圖。可分為風向玫瑰圖和風速玫瑰圖,壹般采用風向玫瑰圖。風向玫瑰圖顯示風向和風向的頻率。風向頻率是某壹時段內各種風向出現的次數占所有觀測次數的百分比。根據各方向風的頻率,按風向中心以相應的比例長度吹,畫在8個方向或16個方向所代表的圖上,再用直線連接所有相鄰方向的端點,以玫瑰花的形式畫出壹條閉合的折線,這就是風玫瑰圖。圖中最長的線段是當地主導風向。建築物的位置和朝向與當地主導風向密切相關。比如潔凈建築布置在主導風向的上風方向;將汙染建築布置在主導風向的下風向,避免受汙染建築排放的有害物質影響。風玫瑰圖是壹個地區,特別是平原地區的風的概況,但由於地形和地貌的不同,它對風的氣候有直接的影響。由於地形和地面條件常引起局部氣流、風向和風速的變化,所以在設計建築總平面布置時,應充分註意局部小氣候的變化,在設計中利用好地形和地貌,綜合考慮建築的布局。
第八部分:建築布局。
建築總平面布置是根據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構成和使用要求,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環境關系,因地制宜,根據國家有關政策、有關規範和規定,組織交通路線,布置綠化,使之滿足使用功能或生產工藝要求,在技術上和經濟上合理,有利於生產發展,方便職工生活的總平面布置。總平面圖應有必要的說明和設計圖紙。說明的內容應主要闡述總平面布置的依據、原則、功能分區、交通組織、街景空間組織、環境美化設計、建築草圖、綠化布置等。
總平面布置圖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地形和地物測量的坐標網和坐標值;現場施工坐標網及坐標值;現場周圍的測量坐標和施工坐標。建(構)築物位置(人防工程、地下車庫、油庫、儲水罐等隱蔽工程用虛線表示),其中主要建(構)築物的坐標(或相關尺寸)、名稱(或編號)、樓層、室內設計標高。拆除舊建築物的範圍和界限,相鄰建築物的名稱和樓層。公路、鐵路、排水溝的主要坐標(或相關尺寸)。綠化美化設施布局。風玫瑰圖,指南針。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及工程量清單。描述欄:尺寸單位、比例尺、測繪單位、日期、高程系統名稱、現場施工坐標網與測量坐標網的關系、補充圖例及其他必要說明等。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