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它與人類的關系由來已久。土壤中蘊藏著豐富而非凡的養分,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民間繪畫就是其中的奇葩。民間繪畫既是民族的,又是地方的。換句話說,每幅畫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慈溪農民畫因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在浙江乃至全國脫穎而出。
慈溪農民畫在構思、構圖、造型、劃線、設色等方面充分體現了當地農民的智慧。慈溪有很多農民喜歡書畫,所以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慈溪的農民畫獲獎無數,不僅在國內受到喜愛,也受到美國、日本、韓國、西歐國家等外國觀眾的喜愛。
慈溪優秀的農民畫,或豪放,或粗獷,或簡潔。在稚氣的造型中,我們可以看到畫家們對生活的熱愛,對新事物的謳歌。在藝術表現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巧妙的處理方法。它們有粗有細,剛柔並濟。從構圖上看,慈溪的農民畫相當自然有趣,無疑是中國現代農民畫的壹種新的表現形式,值得關註和欣賞。
慈溪於1988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慈溪每年舉辦壹至兩次展覽,每次展出作品30-50件,作者約10-20人。經常性的創作活動使慈溪湧現出了壹些優秀的創作人才,如的《鄉愁》、孫的《三北人》、王建江的《農民新家》、孫中山的《雙磨》和惠等。
/zjnb/mjys/2005-9-14/6709-1 . ASP
奉化布龍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說已經有300年的歷史了。它是由敬神娛神逐漸發展起來的民間舞蹈,舞姿優美,風格獨特,藝術感染力強。
布龍主要由分形、舞蹈、音樂三部分組成。造型上,以彩布為主要原料,配以竹、木等輔料,制成逼真、雄渾、華麗的布龍。舞蹈中,舞龍者用翻滾、轉身、舒展、跳躍等全身動作,舞出龍騰雲駕霧、翻江倒海、動如脫兔的動感,展現了龍的柔韌、吞山河鬥天的雄姿,反映了人類敢於與天鬥、人定勝天的美好願望和英雄氣概。曲的應用是緩慢的,或激烈的,或像夜晚的雨,或像微風搖曳。舞蹈語言,承上啟下,描繪了龍從靜態到動態,從開場、高潮、結局、收尾的全過程。
奉化布龍在民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每逢佳節,民間都有舞龍、賽龍的傳統,規模相當可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奉化布龍的影響遠播四方,多次代表省市進京演出,獲得很高的榮譽。1955年3月,奉化布龍參加全國業余音樂舞蹈表演,獲得優秀表演獎。周總理看了奉化布龍的精彩表演後,稱贊道:“這個布龍可以代表國家走出國門了!”
1988年9月,奉化布龍獲全國舞龍比賽二等獎。
1997年7月獲北京市首屆舞龍藝術節暨“龍慶杯”邀請賽“最佳獎”、“玉璽獎”。同年9月參加第六屆全國萬裏邊疆文化走廊建設大會暨浙江“東海明珠”大型文藝晚會,獲演出金獎。
奉化因其精湛的布龍藝術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布龍)之鄉..
/zjnb/mjys/2005-9-14/6707-1 . ASP
舞獅源於佛教,始於唐代,盛行於明清。有“舞獅之鄉”之稱的寧海舞獅,俗稱“打獅”、“獅燈”,已流行近千年。在寧海村的房屋入口處,橋的兩側和公共場地仍然有不同形式的石獅。人們視獅子為邪靈和吉祥的象征,在祭拜祖先時,以舞獅的習俗寄托對豐收與和平的美好祝願。舞獅壹般在正月或喜慶節日由特定的獅班達組織舉行。每次獅子班進村演出,都有專門的使者,喇叭、鑼、鼓、鞭炮,熱烈非凡,預示著吉祥的到來。首先在傳送大廳。廟會舞蹈是讓祖先和神靈觀看,以示坦蕩和虔誠的心,然後到廣場上形成舞獅的高潮。由於文化地理和文化心理的差異,寧海舞獅在長期的流行和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中有表現山獅勇猛性格的武獅舞,以跳、爬、落、躍為主體;阿文舞獅表現了沿海地區獅子的溫順性格,主要表現為搔癢、抖毛、舔舌頭和沈思。在山海之間的地區,融合了兩種野訓風格,稱為文武舞獅。在這場舞獅中,既有攻擊性的、粗暴的“抓咬”,也有微妙的“友誼”等描述性動作。
/zjnb/mjys/2005-9-14/6708-1 . ASP
始於清朝光緒年間的鹹祥鎮花車,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鹹香鎮位於東海之濱的象山港,自然形成了壹種有彩車的漁鹽豐收慶典。隨著時間的延長,每年農歷八九月棉花和早稻豐收。人們以廟會的形式制作花車來慶祝。在交易會期間,人們要評估他們的生產技術,所以他們彼此之間相當有競爭力。
解放後,為慶祝新中國成立、抗美援朝成立、工商聯、互助合作社、人民公社、革委會、重大國慶活動、黨的生日等壹系列重大活動,鹹香菜串成為人們心中的吉祥物,是群眾文化活動形式中不可或缺的傳統項目。群眾總是壹邊看壹邊樂此不疲,壹邊參與。1992年,鹹祥鎮有四輛鄉村彩車代表鄞州隊參加寧波國際文化旅遊節。1993、1997第二屆文化藝術節有鹹香菜車隊。1999鹹祥鎮雙龍花車轉杭城參加浙江群星視覺藝術展;同年10月,三輛花車參加中國首屆良渚婚俗節,參加寧波中山路踩街活動。其中,來自劉閑村的彩車代表鄞州參加了寧波燈會,並獲得了壹等獎。縣裏歷屆藝術節、交易會都有鹹香菜車隊。
彩車的具體介紹:
浮船(俗稱紗船)規格:寬1.2m,長3m,高3m。
名稱:龍船、鳳船、魚船、葵花船、華嬌船。隨著歷史的進程,它們發展到了南湖船、天安門廣場和坦克船。
制作材料:原來是用竹子做架子,彩紙紮上彩色的花。目前木材、油漆、雕塑已經取代了竹子和紙張,規格也有所增加。現在它有5米高,4米長。
內容:壹艘浮舟參加了活動。先是有壹面高約5米(俗稱大肚)的旗子,四人擡,八人輪換(現在是輪式),還有壹群約15人的民間樂隊,總共20多人。船上配有大、中、小鼓,壹人在裏面敲,船上配有四面鑼,也是壹人壹面,然後有壹面小鑼(狗的名字叫羅)弦樂演奏包括:板胡、二胡、中大胡、小提琴、演奏竹笛、哨子、小號等。彈撥,三弦,秦越,電子琴。曲目內容:梅花36、柳青娘、戲規、賣花絮、紫竹調、學大寨、追蹤者之戀、大中國等。
活動形式:移動走在街上,舉著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