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個商人,吳秉鑒的財富並不比這些人少。那麽,吳秉鑒最後的結局是什麽?吳秉鑒生於乾隆三十四年,家族世代從事茶葉生意。事實上,吳秉鑒的祖先是福建人。他最初靠種茶謀生。他在康熙時期搬到廣州,開始經營茶葉生意。吳秉鑒的父親吳國迎到任時,先在廣州首富家裏做會計,後來積累了壹些資金和經驗,參與了源順商行的經營。乾隆五十七年,吳國迎因精力不濟,把生意交給了長子吳秉鈞。
經過吳秉鈞的努力,他終於成立了獨立的事務所——怡和事務所。1801年,35歲的吳秉軍因重病去世。作為弟弟,吳秉建接手怡和。早在康熙統治時期,列強為了貿易,就壹直想開放中國的通商口岸。而清政府自視大國,不屑與外國交流。此外,他們認為向列強打開國門會損害他們的主權,所以在乾隆在位時就開始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
幾經列強溝通,乾隆心軟,同意開放廣州通商口岸。當然,面對源源不斷前來中國進行貿易的列強,清政府也采取了壹些措施,如招募有實力、有信譽的行商,與外國人進行貿易,為政府征收關稅等。由於在經商和各種生意上的誠實,吳秉鑒不僅積累了大量資本,而且是當地商會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於是,他不僅成為了政府招聘的13商行之壹,還在大家的推薦下成為了商戶中的第壹名。
這意味著這些公司享有與外國人進行貿易的合法權利,無疑為他們創造了巨大的商機。茶葉、絲綢、瓷器等。列強所熱衷的,從他們那裏買不到,當然,外商運來的貨物也由他們消化。這樣,在他們之間,利潤極其可觀。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這些商家中就湧現出了很多商家。
擅長管理和開發的吳秉建利用這壹得天獨厚的條件攫取了可觀的資金。有壹次,壹個叫阿斯特的美國人聽說吳秉鑒出手大方,就跟他說自己資金短缺,希望賒購七萬多元的茶葉和絲綢。並寫下欠條,同意下次來中國時還清債務。吳秉鑒壹直和西方商人有經濟往來,所以他知道阿斯特是個倒黴的商人。但出於憐憫,他同意了阿斯特的要求。
結果,阿斯特滿載貨物的商船在返回美國時遭遇大風暴,船和貨物都沈入海底。阿斯特很幸運,救了他壹命。他沒有逃回美國,而是回到廣州,把真相告訴了吳秉鑒。並表示不還清錢絕不離開廣州。吳秉建拿出七萬多的欠條,告訴阿斯特,妳只是運氣不好。說完,吳秉鑒將欠條撕掉,並給阿斯特壹筆錢,表示他願意回美國去,並非不可能。
阿斯特非常感激,幾經掙紮終於在生意上獲得成功。為了感謝吳秉鑒的慷慨,他特意用吳秉鑒的名字作為商船的名字。同時,他把吳秉鑒的遺像掛在家裏,經常給朋友們講吳秉鑒的事跡。其實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所以吳秉鑒在外國人中的名氣很大,口碑很好。
因為外國人喜歡和吳秉鑒做生意,吳秉鑒的生意逐漸從國內擴展到國外。在茶葉、絲綢等實體經濟的基礎上,他還投資了房地產、商鋪和外國鐵路、證券、保險。到鴉片戰爭前夕,據不完全統計,吳秉鑒的財富已達2600萬銀元,因此吳秉鑒被洋人公認為“天下首富”。
當時,外國人想在中國進行貿易,必須找到擔保人。吳秉建出於業務需要,擔保過很多外國人。但洋人貪得無厭,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不斷在貨物中夾帶鴉片。久而久之,鴉片讓中國人深受其害。壹些有識之士對此極為憤怒,吳秉鑒成了眾人眼中的“漢奸”,自然也讓他在國人中名聲不好。清政府也感受到了鴉片的危害,在林則徐等人的大力倡導下,開展了禁煙運動。
另壹方面,洋人不願意停止向清朝輸送鴉片。吳秉鑒被夾在中間。他不敢得罪官員,不想失去多年的經濟夥伴。所以他只能努力平衡雙方的關系,希望戰爭不要爆發。林則徐作為清政府派往廣州的欽差大臣,暗訪得知吳秉鑒與外國列強交往最為密切。但吳秉鑒不得不向洋人購買1037箱鴉片,交給林則徐,希望平息此事。
但林則徐認定吳秉鑒與外商勾結,故意拿這種鴉片欺騙政府。壹氣之下,吳秉鑒被五花大綁,然後和洋人關在壹起,聲稱洋人不交出鴉片就要問吳秉鑒。結果外國人根本不關心吳秉鑒的生死。幾天後,沒有外國人交出鴉片。林則徐也知道,在外國人眼裏,吳秉鑒不過是他們可以利用的棋子,於是釋放了吳秉鑒。但這畢竟讓吳秉鑒丟了臉,讓他在事務所的地位壹落千丈。
鴉片戰爭爆發後,吳秉鑒看到和平解決鴉片問題無望,於是拿出巨資幫助修建城墻,購買軍艦。但是清軍膽子小,根本不敢打洋人,最後以600萬賠款的代價結束了戰爭。因為當時清政府已經千瘡百孔,拿不出這麽多錢,所以分攤到商家,光是吳秉鑒就承諾了1萬多。但給錢的吳秉鑒還是對清政府和人民不滿意。大家都認定他是鴉片戰爭的“罪魁禍首”,批評不斷。
雖然吳秉鑒後來數次向清政府捐贈巨款,但仍然沒有減輕大家對他的仇恨。最後,74歲的吳秉鑒在絕望中突然離世,結束了他傳奇卻卑微的壹生。吳秉鑒死後不久,清政府迫於外國勢力的壓力,開放了廈門、福州、寧波等通商口岸。再加上清政府的不斷壓榨,壹度輝煌的廣州商行逐漸沒落,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參考史料:《晚清首富吳秉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