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義烏經濟和昆山經濟哪個更發達?

義烏經濟和昆山經濟哪個更發達?

義烏和昆山都是百強縣,兩個縣級市的風格完全不同。昆山的發展可能更好,但義烏人肯定更有錢。昆山都是外資,所以稅有點高。也許公務員會更有錢!!

毫無疑問,義烏和昆山是國內兩個值得特書的地方。

壹個地方經濟要發展,最重要的是招商引資,自主發展。

昆山很擅長吸引外資。當然,我們不指望義烏有昆山那麽多外資,但我們總能吸引成渝、Xi、蘭州的資金。

義烏的自然環境和漢中差不多(嚴格來說和漢中的西鄉縣差不多)。原來真的很窮,但是短短20年,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市場,初步建成了壹個國際小城市。更重要的是,它促進了當地工業和周邊經濟的發展。...

說到這些,最重要的是政府的服務意識。

1.昆山經驗與義烏經驗的比較研究

素有農業大縣之稱的昆山,十余年引進註冊外資200多億美元,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的IT產業制造基地,2005年、2006年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百強縣之首。義烏,壹個不臨海的內陸城市,十多年來培育了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市場,每天有20萬客商來來往往,其中包括130多個國家的8000多位外國客商。今年,江蘇省、浙江省分別設立昆山、義烏兩個縣級市作為全省學習的先進典型進行總結宣傳,並邀請中央主要新聞媒體、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黨校等機構進行深入調研總結。昆山經驗和義烏經驗的推廣是在中央大力倡導科學發展觀、推進基本現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下進行的。對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兩地經驗進行比較研究,有助於我們進壹步理解其發展的本質內涵,更好地借鑒其發展經驗。本文主要從兩地的相似之處做壹些粗淺的對比分析。

壹、時時深入調研,堅定不移地實施既定發展戰略,是昆山、義烏成功的重要前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中壹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無論國際國內形勢如何變化,中央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的大方向。不謀而合的是,這壹點在昆山和義烏這兩個先進縣級區域的經濟發展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

20世紀80年代以來,昆山壹直堅持外向帶動戰略,把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作為重中之重,義烏壹直堅持興商建市戰略,把建設和完善小商品市場作為重中之重。兩地發展戰略確定以來,雖然經歷了國家宏觀調控和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領導班子幾經輪換,但經濟發展的大戰略沒有偏離,主要思路沒有調整,真正實現了守住青山、堅持發展的目標。雖然每個市委(縣委)書記都有自己的執政風格和特點,但在重大決策上總是目標壹致,方向壹致。這是昆山和義烏取得今天經濟社會成就的重要前提。

昆山經驗的顯著特點是“外向驅動”,義烏經驗是“市場驅動”。昆山路的重要入口和載體是國家級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義烏經驗的入口和主要載體是義烏國際小商品市場。昆山,壹個縣級市的規模,從開發區做起,把外向型經濟這篇文章做透,最終讓昆山成為全國第壹個縣級市。而義烏則是把“小商品市場”這篇之前不起眼,在浙江遍地開花的文章發揮到了極致,讓義烏小商品市場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專業市場。

明確方向,戰略鎖定,堅持不懈,其實是很多企業和個人成功的簡單法寶。相反,有些地區每年都提出壹個戰略,每個新領導都想打出自己鮮明的品牌,做出全新的發展成績,這必然會對壹個地方的長遠發展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二是從創新的節點上,將每次發展面臨的困難轉化為創新的發展思路和提升發展水平的重要環節,這是昆山和義烏成功的亮點支撐。

有意思的是,回顧十幾年的發展歷史,在江蘇,尤其是蘇南地區,昆山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並不是獨壹無二的優勢,後期競爭壹直異常激烈;在浙江,小商品市場的發展並不是義烏獨有的,也出現過很多非常有名的小商品市場。上世紀80年代,昆山的外向型經濟和義烏的小商品市場與周邊縣市相比並不突出。但在隨後的具體發展過程中,面對國際國內的困難,昆山和義烏力挽狂瀾,化腐朽為神奇,制定了壹系列創新舉措,推動兩地經濟不斷克服困難、戰勝危機、創造輝煌。詳細解讀昆山和義烏十幾年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也有很多創新節點支撐著他們的成功。

昆山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過程中,經歷了起步艱難、亞洲金融風暴、國家宏觀調控、縣域經濟事權與事權錯位等諸多困境。正是這些煩惱,催生並激發了昆山的壹系列創新。這些重要的創新節點包括:1。引進省內第壹家外商獨資企業;2.有償出讓第壹塊土地;3.自費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4.啟動並率先關閉出口加工區。

義烏在發展小商品市場的過程中,也經歷了體制和政策障礙、市場惡性競爭等困難。但義烏市委市政府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大力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積極引導小商品加工業發展,以壹系列創新舉措,推動義烏小商品市場鳳凰涅槃。義烏重要創新節點有:1。開放縣域商品市場,提出“四個許可”。2.創新發展戰略——“以商促業,貿工聯動”,發展與市場相關的小商品加工業,將義烏市場從銷售地拓展到原產地,將義烏產品從“買全國、賣全國、買全球、賣全球”轉變為“做義烏小商品”。3.提出建設國際商貿城的戰略目標,將義烏小商品推向國際市場。4.率先開展國有土地使用權有償使用改革;率先引入民間投資,實施投融資體制改革;率先實行跨區域水權交易等等。每壹個創新節點都有很多故事,每壹個創新節點都是思想的激烈碰撞,每壹個創新節點都是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區域競爭力差異的直觀表現是各地為應對各個時期的發展困境而留下的歷史“節點”。值得壹提的是,昆山之路本身就是對蘇南傳統經驗的改進和創新,義烏經驗也是對以溫州模式為代表的浙江經濟的繼承和發展。

第三,從環境因素對比分析,營造開放、公平、舒適的軟硬環境是昆山和義烏成功的必要保證。

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直接體現在環境的差異上。壹個經濟快速發展的地區,必然有壹個良好的環境,可以為經濟發展引入和激發各種“活力因子”。

合理定位的政府環境。經濟轉型時期的政府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在影響經濟發展的各種變量中,政府環境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政府行為的取向和力度直接影響壹個地方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速度。昆山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過程中,始終把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自身建設的重要目標。“親商、安商、富商”、“誠信服務、規範行政、降本增效”、“國際慣例、團隊協作、效率效益”、“守信規範、透明高效、合作共贏”、“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全流程、高績效、專業化”等等,從昆山近年來提出的這些政府工作理念中可以看出來。所有部門都在圍繞這些想法創造性地工作。義烏市在發展小商品市場的過程中,強調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有所不為,是指該由市場配置的資源由市場配置,政府絕不幹預,比如企業的生產經營;做壹些事情意味著政府必須管理它所管理的事情,例如創造和保護環境。經過多年倡導,這些政府工作理念逐漸成為昆山、義烏領導幹部的群體思維。包容的人文環境。按照幹部任用制度,多年來,昆山和義烏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都是異地領導,但這並沒有影響既定戰略的實施,這與兩地十多年來逐漸形成的獨特人文環境密切相關。外向型經濟和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壹樣的。因此,兩地殊途同歸,都孕育了開放包容的人文環境。經濟的國際化必然導致人文信息、思想和行為的逐漸國際化。國際化的視野和開放的視野,必然會引導地方領導在更高的層次上創造優越的投資和生活環境。這是昆山和義烏發展逐漸形成良性循環的環境因素。值得壹提的是,兩地在取得巨大經濟成就的同時,其他社會事業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形成了城鄉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日益優化的生活環境。硬環境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最直觀的體現,而環境保護、社會保障、文化教育等形成的生活環境可以說是吸引投資、信息尤其是人才的重要因素。目前,昆山和義烏的戶籍人口約為65萬,但流動人口分別達到了80多萬和654.38+0萬。昆山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十大魅力城市等稱號。義烏已經成為壹個城鄉壹體的和諧城市。先後被命名為浙江省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率先制定了城鄉壹體化行動計劃,全面實施垃圾集中收集處理、汙水集中處理和城鄉飲水安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