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
所謂融合教育,是指將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齡前兒童安置在普通幼兒園,與正常兒童壹起接受保育和教育的形式。目前,我國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的實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①家庭、幼兒園、社區壹體化教育模式: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動員相關力量對兒童進行早期診斷和評估,制定並實施幹預訓練計劃。
(2)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建立個性化、結構化的教育保障方案:利用綜合評價和直接觀察的數據,確定壹體化教育保障的目標、實施方法和發展評價方法。
(3)在融合教育的內容上,應重視自閉癥兒童社會交往的發展:應特別重視自閉癥兒童社會交往、語言交流和互動能力的發展,並安排大量訓練,提高他們的註意力、模仿和遊戲能力,從而培養兒童與他人分享和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
④滲透幹預法,保持壹定量的個性化訓練:是在自然的社會生態環境中,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由家長或教師,按照個性化教育計劃,對自閉癥兒童進行的日常訓練。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鞏固效果。在矯正自閉癥的行為、培養社會交往能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可以取得明顯的效果。
(2)學齡期的教學方法。
(1)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教學計劃:在制定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想到:
這些教育教學是否能提高孩子認識自然和社會的能力;是否能促進兒童的語言交流能力、運動技能和職業技能;是否會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壹般來說,教育者根據功能性或實用性原則,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根據自閉癥的特點和程度,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教學計劃。
(2)多感官教學:自閉癥兒童由於註意力方向不確定,選擇過多,無法集中精力學習內容。比如壹個對音樂和節奏比較敏感的孩子,可以用音樂教自閉癥孩子學習乘法口訣。
(3)采用結構化教學法:運用行為分析原理,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制定個性化教育計劃。爭取家長的積極參與和社區的配合,教會家長從事壹定的教育教學工作,讓孩子的社區理解和配合自閉癥孩子的教育。
(4)采用強化教育的方法:每周對自閉癥兒童進行15 ~ 30小時的強化訓練,采用分類學習的方法鞏固訓練成果(分類學習是壹種利用生態環境的靈活教學方法)。充分強調利用課堂內外、家庭內外、幼兒園內外等不同環境,展現刺激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課程設計強調社會互動和溝通技能的發展。就教學內容而言,要盡量培養與人溝通的能力,了解群體規範,提高社會參與能力。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加強監督檢查。通過定期的檢查和督導,保證自閉癥兒童個體計劃的順利實施,及時討論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保證教育教學的有效和可持續。運用多種學習理論和訓練方法。
(3)運動療法和幹預的原則:
①通過醫學檢查和體質評估,確定自閉癥兒童的運動治療和幹預方案,制定個體化的運動治療和幹預方案。
②控制運動量和幹預計劃,根據兒童的身心狀況制定控制運動和幹預的個體計劃,確定自閉癥兒童運動治療和幹預的時間和強度,避免出現難以恢復的疲勞感。
(3)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由少到多增加運動量。
④配合其他方法調動自閉癥兒童的主動性,鞏固運動療法和幹預的實施步驟,進行醫學檢查和運動體能評價。
⑤確定運動療法和幹預的具體目標是平復情緒還是提高運動技能。
⑥選擇運動療法的種類,包括放松運動、呼吸運動、拉伸運動、耐力運動等。
⑦確定運動療法的時間、頻率和運動量。
方法:被動運動療法和幹預,包括按摩和牽引。
主動運動療法和幹預主要包括徒手運動(藝術體操、治療性體操、拳擊)和機械運動(撐桿跳、球類、滑板等。).
大量臨床研究表明,通過運動療法和幹預,可以控制自閉癥兒童不正確、無效的反射動作,使個體擁有正常的感覺輸入,使輸入的信息到達相應的神經通道,並在有效整合中正確有效地反應,從而促進兒童的身心成熟。
(4)學前融合教育模式的構建與實踐;集體活動與個人訓練相結合的模式;與社區和康復機構合作的聯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