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明代的大同,亭臺樓閣,建築宏偉,東邊是河陽街的太平樓。西有清源街鐘樓;北面武定街有魁星抱;南邊永泰街有鼓樓。可惜這些亭子大多毀於戰亂和天災,只有鼓樓幸存。
據(大同縣誌)“鼓樓始建於明代,在府治東南街南端十字中間。”清順治、乾隆、鹹豐反復修繕。該樓寬三間,深三間,東西長18.33米,南北寬14米,高約20米。底層用青石建成四角,中間有壹個十字形門道。上面兩層為磚木結構,頂樓放有壹面大鼓,為古代“四星”報館晚間所用,故名“鼓樓”。在過去,早晨的鐘聲和鼓聲震撼著這座古城和它的郊區。鼓樓是為了配合鐘樓而建的(已拆除)。1966年4月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78年秋,鼓樓進行了壹次大規模維修,封閉了十字門洞,擴建了樓旁道路。1985全面粉刷,圖案生動華麗,煥然壹新,完全還原了其雄偉、古樸、工整、瑰麗的風貌。
2001年,文物部門對鼓樓進行了全方位、大規模的加固、維修和粉刷,使其煥然壹新。樓上有“大同古建築攝影展”,使人們在爬樓的過程中了解大同過去的面貌:樓下新修了壹座螺旋樓梯,襯托著古建築,體現了現代建築與古代建築的完美統壹;樓內各層屋檐上均有精美的繪畫,形象生動有趣,如《桃園三婚》、《呂布飾演的丟西姆的故事》等。鼓樓原有牌匾已恢復,東有“唱腔”,下有“雲開春來”,南有“鼓樓”,下有“四大名聲”;西為“振德”,下為“和合”;北為“時和”,下為“望雲望月”。前人的牌匾有著美好的寓意,起到了撥雲見日,畫龍點睛的作用。增加了壹種韻味,壹種內涵,壹種古典美。風格鼓樓矗立在大同市大南街南段路口中央,建築獨特,造型優美,布局巧妙,令人嘆為觀止。它典雅古樸,精致細膩,讓人流連忘返。它不僅裝點了大同的容顏,也襯托了這座歷史名城的古老風貌。
大同鼓樓是壹座三層樓閣式建築,位於十字斜頂山頂。它的平面近似正方形,寬三間,深三間。東西長17.65米,南北寬14.55米,高約20米。每層屋檐下置鬥拱,壹、二層屋檐下置壹鬥二升麻葉拱,三層屋檐下置壹單斜三階鬥拱。每層樓四面都有門,四周有回廊,從遠處可以看到整個大城市。西北有木樓梯,壹樓西南角有走廊。底層穿過心臟,打開交通之門。
鼓樓四面掛匾,坐北朝南,上匾為“鼓樓”,下匾為“四大名人”;向東,上匾“宋式”,下匾“雲開春色”;往西,上匾為“振德”,下匾為“和諧”;北面,上匾為“時和”,下匾為“望雲望月”。房檐下還有壹個牌匾,“天清”。現在沒了。
今天的鼓樓,壹樓放的壹面鼓是為首屆雲岡旅遊節做的,二樓放的壹面鼓是為1993鼓樓重新開業做的。壹樓有兩個鼓,讓鼓樓更加名副其實。鼓樓點綴大同,美化古城,成為塞外名城的壹道亮麗風景,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
作為古都大同的標誌性建築,位於永泰街的古建築鼓樓的竣工日期早已不清楚。記者了解到,經過文物專家、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卓多年的艱苦研究,在國學文集《四庫全書》中找到了這個答案:大同鼓樓建於明代天順七年至八年間,即1463-1464。
據史料記載,明代大同亭臺樓閣眾多,建築宏偉,東有河陽街太平樓,西有清源街鐘樓,北有武定街魁星樓,南有永泰街鼓樓。可惜大部分都毀於火災和天災,只有鼓樓幸存。
長期以來,這座橫斜山頂的三層樓閣式建築是大同古城的標誌性建築。但由於缺乏關於鼓樓的史料,只有清朝和民國時期留下的碑文,所以其建造日期壹直不清楚。每當提到它的建造歷史,總是被忽略為“建於明朝”。
為此,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卓多年來搜尋古今有關大同的史料。好事多磨。前不久,張卓在查閱《四庫全書》時,在明代大員李習安所著的《古集》第五卷中,發現了成化元年(1465)李習安所撰的《大同鼓樓》。據記載,主持大同鼓樓建設的有三人,分別是都察院右副都王嶽、連長楊信、大同知府李福。其中,到北京請李習安為大同鼓樓題詞的是李福。根據史料推斷,他們合建的大同鼓樓的建造年代應該在三人在大同工作時的天順七至八年之間,即公元1463-1464年。照此計算,大同鼓樓已存在約5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