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有哪些特別的燈籠?
蘇州燈會最早可以追溯到蘇州燈會,始於南北朝,盛於隋唐。它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宋朝聞名於世。周覓《甘淳年譜註》載:“年中禁點燈,蘇燈為重。”“圓的有三四尺,都是玉色玻璃做的。山水、人物、花鳥、羽毛,都妙不可言,猶如塗色。”足以說明蘇登已經是全國第壹了。蘇鄧的制造業在宋代已經非常發達。明清蘇州燈會盛況空前。明代著名學者唐寅吟詠過壹首關於燈籠的詩:“月無燈不娛,月無燈不春。春來人間,人如玉,燈燃下月銀。”晚清詩人蔡說:“龍燈隨燈興盛,實有搭彩棚之功。城在前路,火為城腹。”可見蘇州燈會和蘇州燈會藝術在當時是有獨特風格的。根據1925的記載,當時的蘇燈店有100多家,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巧雲齋”、“鎮元祥”、“徐龍飛”、“淩雲飛”、“飛刀”等。顯示了蘇州彩燈業的繁榮。解放後,蘇州燈會是在“保護、發展、提高”的國策下發展起來的。在1959全國燈會比賽中,蘇州燈會以其優美的造型和精湛的技藝獲得全國第壹名,並正式命名為“蘇燈”,名揚海內外。蘇州燈會的風格和特點,蘇州古典園林建築的造園藝術和明代吳派的繪畫藝術,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都影響了蘇州燈會,逐漸形成了“精、細、美”的藝術風格。蘇州燈會以亭、臺、樓、榭為主要造型,結構巧妙,典雅美觀,具有濃郁的蘇州地方特色。燈飾以吳派山水、花鳥、人物等畫面,並飾以刀工流暢的彩色剪紙。燈點亮後,空氣產生對流,畫面反復旋轉,體現了蘇州民間藝術,在形態各異、品種繁多的彩燈中,最能表現蘇州特色的當屬亭臺樓閣和燈籠。王源:亭臺樓閣,青瓦飛檐,氣勢非凡的亭臺樓閣;特寫:水晶燈墻上的彩繪風景和穿著絲綢衣服的泥人循環展示。燈角飾以五顏六色的流須,燈座鑲嵌耀眼的蕾絲,燈身鑲嵌五彩、靜態、美觀的造型,明亮、動態的內在和諧地溶於壹盞燈籠之中,是壹件很好的民間工藝品。蘇州燈會的發展千百年來,蘇州燈會壹直以“亭臺樓閣”為主要造型,制作集裝幀、裱糊、繪畫、剪紙、裝飾於壹體。這種精致迷人的造型固然可以展現蘇州燈會的風格和特色,但僅僅滿足於此是不夠的,“蘇燈”也將失去其廣闊的藝術世界。80年代初,我帶領花燈藝人壹起探索傳統,充分利用蘇州花燈的各種傳統技藝,發展出壹批將原有花燈中3-4寸“絲衣小泥人”放大的大型花燈藝術場景。比如《七種芝麻官》、《濟公》、《祝枝山看燈》、《清曲湖》等。這標誌著蘇登進入了二代的新領域。在研發中堅持蘇燈“精致、細膩、美麗”的特點,在“奇、巧”二字上做文章,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蘇州燈會給妳不壹樣的視覺效果。原來多為靜態燈,創新發展後以動態蘇州藝景群為主。比如芝麻官方的七品,就是以河南豫劇為藍本的。元宵節的主角是“當官不為民,不如回家賣紅薯”,“無私心廣天下”的圓臉與“貪錢官”的瘦臉形成鮮明對比。相互間的動作也設計得恰到好處,協調而有趣。在設計和處理“七品芝麻官”的動作上,充分體現了“奇”與“巧”。他的頭每分鐘擺動65,438+05次,手扇動36次,身體上下運動60次,眼睛轉動30次。這樣的節目安排既符合人物性格,又得到觀眾的理解和推崇。再如景組,通過搖扇的動作和創意設計中“壹面三態”的表現,強化了燈光色彩,也更好地體現了濟公“與民同甘共苦”的內心世界。從1984開始,我帶領花燈藝人舉辦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燈會,首先在蘇州拙政園和虎丘。同時開發了第二代蘇州燈籠。後來,在此基礎上,他繼續創作、設計和精心制作了許多人們喜聞樂見的傳統題材的藝術團體。在全國各大、中城市舉辦燈會和燈展60余場,還在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地區舉辦過燈會和燈展,受到海內外人士的好評。其中最值得驕傲的是我在廣州東方樂園開發的遊樂項目“古燈奇觀”的成功。它改變了人們對蘇州燈會的舊看法,開創了蘇州燈會歷史上的全新格局。成為蘇州花燈史上第二代花燈的代表。有人說,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蘇州花燈藝術會被遺忘和拋棄,會逐漸消失,前景會越來越暗淡。“蘇登”真的岌岌可危嗎?恐怕我不同意妳的觀點。蘇燈作為壹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幾千年來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裝飾家居,烘托氣氛,慶祝節日,表達人們美好的理想和願望,成為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藝術形式之壹。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下,蘇燈的功能仍然離不開欣賞宣傳的審美功能、美化應用的實用功能,更不能忽視它所具有的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功能。隨著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光色藝術家的範圍將更加廣泛,如社會、藝術與審美、科學與技術、現實與理想等。,他們會通過蘇州光色藝術作品找到新的立足點。2005年第八屆蘇州國際旅遊節,以蘇州水城為主題,做了壹篇“水”的文章。組織了大型水景表演和花車巡遊作為開幕式最精彩的表演——《水的魅力》。古城河的水面上,彩車其實是壹組組大型藝術燈和五彩繽紛的風景群。《莫邪》、《采蓮美人》、《七裏山塘》、《五峰八面》、《歡樂龍風》等十四組花燈為十四輛彩車。形態各異的彩車,絢麗多彩的大型藝術花燈布景群,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水上藝術,流動的花燈”。每壹輛花車、每壹組花燈都是由蘇州花燈藝人制作,將“紮、貼、剪、畫”的傳統花燈藝術手法與“聲、光、電、動”的現代技術手段相結合。每艘船的設計都各有特色,做工細致,動作技巧的處理非常合理,恰到好處。燈藝之精湛,動作之大,藝術效果之優,令人嘆為觀止,拍手稱快。通過“水之韻”的花車巡遊,人們可以看到現在的蘇州花燈藝術,展示“蘇燈”的藝術前景。花車的設計和制作在蘇州燈會原有的小尺寸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形成了“大、亮、動”的蘇州藝術燈會新格局。這是蘇州燈會史上的壹大創舉,也為歷史文化名城蘇州贏得了“蘇燈”的藝術分量。由此可見,蘇州彩燈藝術不是在退化和萎縮,而是在更新和發展。只要我們的蘇州燈籠藝術作品能夠成功地融合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現代藝術的特點,運用古今燈籠藝術,就會賦予“蘇燈”新的意義和生命。“山河無道疑,又有壹村。”蘇州燈會的前景將是廣闊的、光明的、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