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青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
青少年信息學(計算機)奧林匹克競賽(早期稱為青少年計算機編程競賽)是壹項旨在青少年中普及計算機教育和計算機應用的學科競賽。全國比賽從1984開始舉辦。自1989年中國參加第壹屆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IOI)後,全國青少年計算機編程競賽也更名為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NOI)。
關於參與團體的形式和性質的說明
NOI國家賽區聯賽預賽
(每年最後壹個周六10結束)
在校中學生
初中和高中組
口試
流行的
確定初級選手證書名單,進入復賽名單
通信競賽,1995年第壹屆。
NOI國家賽區聯賽復賽
(每年10月底165438+上周六)
初步獲勝者
初中和高中組
計算機測試
普及和提高
確定全國分區聯賽壹、二等獎、省級獎及全國各級證書獲得者名單。
在主要城市,該省派出法官協助評估。
廣東奧林匹克信息學決賽
(GDOI,稱為省奧林匹克運動會,每年7月)
動態分配(每個城市的名額根據上壹年的成績確定,大概70-80人)
初高中也是同樣的題目獲獎。
計算機測試
上升
確定省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獎項和參加NOI代表隊選拔賽的候選人。
84-85通信競賽,並於1992年制定實施了省競賽規程。
(註:湖北省的情況可能不壹樣。)
冬令營省訓暨重點中學競賽
(每年寒假)
城市和重點中學的尖子生,30-35人左右。
不分高中和初中組
計算機測試
改善培訓
決定獎項
1995年第壹屆會議
(註:湖北省的情況可能不壹樣。)
NOI廣東隊訓練試訓
(每年七月)
GDOI是最好的(初級)中學之壹,學生不超過13人。
不分高中和初中組
計算機測試
上升
選拔當年參加全國比賽的省隊隊員。
這種形式是1992年采用的。
(註:湖北省的情況可能不壹樣。)
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
(NOI,簡稱國賽,每年8月)
各省隊2男1女。
不分高中和初中組
計算機測試
上升
確定全國比賽中的獎項,確定參加全國集訓的隊員。
第壹屆於1984年舉行,1992年采用這種形式。
IOI中國隊選拔賽
(每年4月)
全國比賽前由15隊員組成的國家集訓隊。
不分高中和初中組
計算機測試
上升
評選並參加當年的IOI中國選手。
這種形式是1992年采用的。
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IOI)
(通常在每年7月)
每個國家4-5人
20歲以下的中學生
計算機測試
上升
確定金、銀、銅牌獲得者。
1989年第壹次會議
編輯此段落
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的內容和評價方法
縱觀十幾年的青少年信息學(計算機)競賽,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1984 ~ 1986。當時以BASIC語言為主要編程語言,主要考察學生對編程語言和編程技能的理解和熟悉程度。從1987開始,進入第二階段,逐漸增加數據結構等知識。要求學生除了熟悉編程語言外,還要學習壹些數據結構和算法的基礎知識,加強計算機編程和調試能力的培養。自1989年我國參加首屆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以來,整個計算機競賽進入第三階段,即對學生學習計算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有了總體要求,即整個信息學(計算機)競賽成為智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競賽,涉及計算機基礎知識、計算機軟件知識、編程知識、組合數學和運籌學知識、人工智能初步知識和計算機應用知識。近年來,廣東省信息學(計算機)奧林匹克競賽從命題到評審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整體要求和做法盡量與NOI、IOI競賽相銜接。
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的考核方式采用計算機編程封閉(連續3-4小時),不限編程語言,競賽題量通常較大。程序完成後,必須通過嚴格的數據測試,這就要求學生有較高的編程能力:不僅會編程,編程的程序能運行,而且設計的程序能通過各種邊界條件、各種環境下的測試數據集。這種嚴格的數據測試方式,對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無疑是非常有幫助的。
編輯此段落
科學規範的奧林匹克學科競賽
信息學奧林匹克省級委員會創造性地制定了競賽規則,使競賽組織更加科學和規範。這壹行之有效的規定於1992年制定實施,並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從而使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整體能夠按照競賽本身的客觀規律來組織,這對我省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的良好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這壹規定的基本精神是動態分配各城市的參賽名額,建立A、B、C城市升級降級制度。也就是說,各城市每年參加省奧賽決賽的名額並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按照主辦方的意誌來分配,而是根據上壹年的比賽成績來確定的(當當年比賽結束後,各城市可以根據成績來計算下壹年的名額)。所以每個城市參賽名額的增加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實現的。這對促進省內各市、各校良性競爭,掀起學習先進、趕超先進的熱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是壹個很有意思的調節,有自動調節功能。我們先來看看它的主要內容:
參賽名額分配規則
參賽名額分為基礎名額和獎勵名額,獎勵名額與基礎名額的比例約為1:2。
(壹)基本名額:根據上壹年度比賽成績,分別確定參加決賽的各城市名額基數。前三名城市(A類城市)6人,第四至第八名城市(B類城市)4人,其余城市(C類城市)1 ~ 2人(去年參賽城市2人,去年未參賽城市1人)。
(2)獎勵名額:每壹個高中或初中獲得壹等獎的城市,三個開學前的女同,以及去年比賽獲得壹、二等獎的所有選手,為該城市增加1個名額,C類成績最好的兩個城市各增加1個名額。還規定學校組前三名學校各獎勵1個名額給原學校。
③根據191年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提出的“開展壹項鼓勵女生參加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的活動”的精神,從1992年開始,要求每個省隊至少有1名女學生。所以我們在規定中也有規定,A類和B類城市的基本名額包括1名女生。如果不派女學生參加,名額取消。為了鼓勵女學生參加比賽,條例還規定“必須派女學生參加獎勵名額,否則獎勵名額無效”。
(4)為了保證各城市球隊的自主性,保證頂尖的培養接班人。條例規定“分配給各市的名額由各市自行確定,但差額不得大於1”。
設立市級和校級團體獎項
市級和校級團體獎的設立,對於引起有關各方的重視,促進城市和學校之間的良性競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市組總分的計算方法是:參賽人數超過3人的隊伍,按前n名學生的平均分(含女生最高分,其中n為各城市基本名額)計算。評分時,由於省奧賽決賽由高、初中分別評出,在計算團體總分時,初中生成績按年級加權(壹年級1.15,二年級1.10,三年級1.05),高中生不加權。
學校組總分的計算方法是:參賽人數超過2人的學校按前2名的平均分計算,初中生加權方法同上。
很有意思的是,團體獎采用這樣的評分方式,可以促進參賽城市,起到“不進則退”的自動調節作用。比如A市去年進了A類,今年基本名額是6個,而B市去年是B類,今年基本名額是4個。如果A市只有4名頂尖選手,其他兩人的水平遠低於前四名,B市也有4名頂尖選手,雖然其整體水平略低於A市的前四名選手,但其最終的平均分很可能超過被第五名和第六名選手牽制的A市,也就是說, 保住A級城市的稱號往往比贏得它更難,因為要贏得A級城市的稱號,只需要4個頂級玩家就夠了,但要保住A級城市的稱號,必須培養6個頂級玩家。 這種評分方式說明,對A級城市的要求高於B級城市。這種競爭也會出現在B級城市的最後1 ~ 2和C級城市的前2之間。此外,我們還制定了有利於C級城市升級的規定,所以C級城市只要努力,在1 ~ 2年內就可以升級為B級城市。經過幾年的努力,在現在全省中等水平城市數量不到4-5個的情況下,可以擴大B類城市的範圍。由於條例建立了A、B、C級城市的升降級制度,去年成績好的城市也必須居安思危,有“不進則退”的危機感,而去年成績不理想的城市也有“再加壹把力,就能升壹級”的可能,從而增加省內城市間的良性競爭。幾年調控下來,A級和B級城市競爭激烈,不斷換位置,頑固的C級城市例子層出不窮。
為什麽這個規定對各城市的參賽名額分配不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原因在於各城市計算機教育和科技活動發展不平衡。我們認識到這種不平衡,鼓勵強者更強,確保盡可能多有前途的學生有施展才華的機會,不受名額限制的阻礙。同時,我們還采取措施幫助弱者(暫時落後的城市),以保證我省能培養出相當數量的計算機編程水平高的中學生,他們在省、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取得好成績,使我省信息學奧林匹克水平連續多年在全國名列前茅的省(市)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