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座宏偉的古鐘。
據南寧史料記載,鐘鼓樓古樸典雅,金碧輝煌。底座為方形,建築頂部為葫蘆形尖頂;樓下四角是四根直徑約2米的巨型磚方柱。這座建築很寬。在古代,除了在樓下賣大排檔,還肩負著過街交通的任務。在大樓的東北方向,有壹個樓梯用來按鈴;在這座建築的東、西、北、南四面有四塊匾額,東邊的壹塊叫“宣和”,南邊的壹塊叫“童鳴”,西邊的壹塊叫“英厚”,北邊的壹塊叫“陳宮”。
鐘鼓樓的銅鐘高1.8米,直徑1.2米,重1,000多公斤。現在放在南寧人民公園鎮寧堡。它是中國最大的懸鐘,是南寧市珍貴的文物和藝術瑰寶。除了重量、鑄造年份、鑄造者和捐贈者的姓名外,還有“風調雨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幾個字,字體端莊優美。
抗日戰爭時期,南寧淪陷,銅鐘壹度被移至百色、柳州、武漢等地,壹度被流放。南寧解放後,廣西文物工作者在武漢發現其蹤跡後,立即買下了惠雍。這口歷經滄桑的古銅鐘至今仍保存完好,是南寧現存最大的銅鐘。
以前的鐘鼓樓地區現在已經成為壹個繁華的商業區。
古樸與神韻的歷史輪回
鐘鼓樓洪亮的鐘聲在邕江邊悠遠悠遠。之所以叫“晨鐘暮鼓”,在於以下:“晨鐘”是指每天早晨敲三下,每陣36響,* * *響108響,送走108種煩惱;“暮鼓”在夜晚響起,對應晨鐘。破霧的晨鐘,穿雲而過的黃昏鼓,歡樂的遊客...所謂晨鐘是夢,暮鼓是提醒。
新鐘鼓樓帶給人們無限遐想的同時,老鐘鼓樓的興衰也讓人心酸。據史料記載,鐘樓鼓樓是中國古代寺廟園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壹景。古有“晨鐘喚醒人間富貴名客,佛名輕喚回苦夢”之說。鐘鼓交織的敲擊聲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禮樂精神。如今老南寧說起鐘鼓樓,最多的就是“壹根稻草能掛壹口大銅鐘”、“鬼盜寶草”、“鐘鼓鬥龍王”等傳說。家住大同街76歲的卓奶奶神秘地告訴記者:“聽我媽說,鐘鼓樓的銅鐘,用吸管壹掛,半夜就會滾下邕江,和水龍王頭朝下打架……”而南寧市86歲的退休幹部周小賢,愉快地回憶起鐘鼓樓的鐘聲:“我們住在民生路。雖然聽不太清楚,但是每個國家,在其他時間,壹般是晚上7點到第二天早上6點,然後每個小街的守夜人都會過去看表。我十壹二歲的時候,經常去鐘鼓樓玩。我記得那是壹棟兩層的木質建築。平時沒人守鐘。晚上政府派人來按鈴值班,經常有乞丐在樓下過夜……”正因如此,周小賢在2004年南寧市政府召開的南寧古跡座談會上提出了修復鐘鼓樓的想法。
稻草上掛著壹個銅鐘。
明朝嘉靖年間,在南寧鹽步街(即和合路與全敏路交叉口附近)修建了壹座鐘鼓樓。
據老南寧傳說,鐘鼓樓上有兩個木架,壹根草繩,壹口大銅鐘,壹面大鼓。據說有壹年南寧大旱,牛皮鼓受不了太陽,我就跟銅鈴請假,從通往水門的溝裏滾到邕江邊洗澡。
據說邕江裏有壹只獨角龍,它的嘴能噴出黑煙,經常汙染河水,還把江邊的洗衣婦牽扯到河裏,百姓怨聲載道。這壹天,獨角餃正在宮中飲酒作樂,被大鼓攪得沸沸揚揚。壹怒之下,率領千軍直奔河邊聲討大鼓,正在盡興的大鼓被獨角蛟劃傷。寡不敵眾,鼓聲只好逃回鐘鼓樓。銅鐘知道後大怒,直奔邕江,為鼓討回公道。正在宮中賞賞飲酒的獨角蛟,聞銅鐘叫罵聲,迎江而去。只有當銅鐘把蝦兵蟹將殺得體無完膚的時候,獨角蛟才挺身而出反擊。只打了幾個回合,它就轉身逃跑了。結果被靈巧的銅鐘扣住,壹把抓住獨角蛟,拖回鐘鼓樓。
就在銅鐘和大鼓準備把獨角蛟打起來發泄壹輪的時候,突然聽到樓上有人,銅鐘急忙念了壹句咒語,龍立刻變成了另壹根草繩掛在了架子上...
在暮鼓晨光中呼之欲出。
原廣西建設廳總建築師富博告訴記者,他1961在南寧上班時,住在人民公園鎮寧堡前的賓館裏,經常能看到鐘鼓樓的大銅鐘。後來他從壹份南寧編年史上看到了鐘鼓樓的圖片和資料,就萌生了用鐘的材料和原建築的特點做壹個鐘亭的想法。“喚回壹些舊的東西,並不完全是新的,它增加了歷史的魅力。我吸取了之前口語失敗的教訓,開始用文字的形式呼籲!”傅先生信守諾言。2004年春節,他給南寧市市長寫信,建議重建鐘鼓樓。信的全文如下:林市長、陳副市長:春節快樂!有壹個建議,似乎要先報警,才能實施。
南寧有明清鐘樓,民國時毀了,留下照片,但鐘還在;所以建議恢復鐘樓,找回南寧發展的記憶。
.....當然,如果恢復的話,選址和地點可以通過公開討論來決定。
可以在民生廣場,也可以在國際會展中心前。只希望明年元旦能聽到市長在樓上敲鐘宣布黎明。
另外,CPPCC的淩斌同誌曾經提到過,把新華街的古墻露出來也是壹個很好的展示城市經驗的建議,希望能夠壹起實施。這兩個意見是在清華撰寫的《南寧市歷史傳統街區控制性保護規劃》和《南寧市舊城區再開發研究》討論中提出的,但這個建議未必能解決問題,所以必須得到規劃和城建部門的批準。
原鐘樓的具體內容已編入陳副市長主持的《南寧建築史》中,有詳細記載。為此,禮樓原總建築師傅伯京在2004年春節給傅先生的壹封信,壹石激起千層浪。市長林國強隨後批示:“請陳瑞賢副市長閱後安排有關部門提出意見。這個鐘在哪裏?怎麽表現出來?精確值研究。”副市長陳瑞賢也批示“請規劃建設局研究意見”。
2004年3月,南寧市文化局在市博物館召開了修復鐘鼓樓的論證會,同時特別邀請了提出重修鐘鼓樓的周小賢老人。最後,建議沿邕江修建和修復南寧著名的鐘鼓樓。
2005年,市文化局又提出建設鐘鼓樓等五大歷史文化景點,南寧的文化名城保護意識再次被喚醒。
雖然顧靖不出名,但它仍然存在。
馬爽井位於人民東路與友愛南路交叉口,人民東路63號前方約10米處。這裏曾經有兩口平行的井,曾經是周邊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80年代初修路後,這口井就被埋了。但是,市民們壹直把從西邊的民族商場,北邊的友愛橋,南邊的沙井碼頭這壹段稱為“馬爽井”。相傳“馬爽井”是宋代狄青將軍南征時所挖(但無史料記載),也有說是民國初年所挖。
雙芒井是南寧市新公布的21文物古跡之壹,部分線路公交車使用這個地名。雙民井旁邊有“民井小吃店”、“民井賓館”、“民井冷飲店”。
回望古井,燈火闌珊
市內滾滾車流經常在人民東路與友愛南路交叉口短暫停留,被稱為雙芒井。十幾秒鐘的紅燈,可能會把這個城市的歷史暫時連接起來。
不知從何時起,馬爽井的內在聯系被現代交通中斷,而作為南寧最著名的地方,它的消失更多體現了壹種標本意義。
縱觀郯城的城市化進程,人們可能會發現,像雙面井這樣植根於市民心中的古跡並不多,我們可以清晰地觸摸到它的生命周期。在南寧的歷史軌跡中,壹直聞名至今卻沒有井的雙面井,壹直在見證著這種巨變或者說漸變。
如今,作為首都少有的歷史遺跡之壹,雙面井與其他名勝古跡壹起構成了郯城的文化源頭。也許正是因為這種文化的完整性,這座城市黃金商業區的古跡消失了很多年,人們還在念叨它的好。
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逐漸充滿了馬爽井的文化氣息,井不得不接受“現代化”最直觀的刺激。但對於懷舊的人來說,雙米井還是有懷舊之情的,人們也發現,在燈光昏暗的地方,雙米井的模樣也漸漸清晰起來。
清泉育人,桑葚深情。
翻到南寧地圖,古井不知何時消失,杳無蹤跡。只有地圖上標註的“馬爽井”、“沙井街”等老地名,還顯示了這裏曾經存在的歷史。
記者了解到,在友愛南路與人民東路63號交叉口約10米處,曾經繁華的丁字路口有兩口井。他們彼此靠近,井口大如姐妹,因此得名馬爽井。這口井壹年四季不幹涸,水清澈、明亮、甘甜。這個地區的居民正在這裏抽水和洗衣服。當時住在這裏的都是下層勞動人民,拉車的,叫賣的,挑夫的,泥工的...他們早出晚歸,辛苦勞作,子女衣衫襤褸。他們每天在井口三五成群壹起上學,放學後去井口幫大人提水,點綴了這裏的風景。
飲水思源,雙井讓老南寧墜入愛河。家住沙井街三巷的魏阿婆回憶起仍充滿憧憬:“雙芒井的井深有兩根牛繩那麽長,大概有二尺四尺深。井水好,冬暖夏涼,打不過。當時附近的柔清園、淩雲園、西湖園的居民都來這裏打水。”現在,談到重建被埋的馬爽井,69歲的盧美蓮的奶奶非常激動:“這是壹件三喜的好事。我們家有嗎?兒子?井酒店,另壹個雙井將是?所有的。”陸阿婆說,她從五塘嫁到沙井街的時候,就住在旁邊。生了壹對孩子後,第三個孩子幸運地生下了雙胞胎兒子。“我生於1964?出生後,居委會還補貼了我7斤雞蛋和5斤糖。我們壹家六口就靠老公每月57塊錢的工資生活,生活比較辛苦。有人勸我?把孩子送人。我說這是自然的,但我不會放棄。?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經常提著壹個用半個籃球做成的水桶去馬爽井裏打水。
有了雙井,我們有了男孩,我們經營的酒店叫井酒店。”陸奶奶說。
雙芒井古井很美。
家住人民路北二裏、現已70多歲的陸阿婆回憶說,郯城有四個城門,每個城門都有壹口井和三棵樹。馬爽井旁邊曾經有三棵龍樹,樹下有壹口小井,井水經常溢出馬路。
1951年擴建道路修公園,挖龍樹,將井移至路中間,就是今天的馬爽井。“那時候我們愛用藍盔打水,後來就用自來水,不用井水了。”74歲的黃老伯馬上告訴記者:“我記得馬爽井修了三次,越修越漂亮。
第壹次維修在1957,井周圍用石頭砌了兩道圍欄,形成對稱的90度角;第二次是1958年2月,井附近的路鋪了水泥。那年我加入了消防隊,所以印象深刻。第三次是在井邊搭建平臺欄桿,高10 cm。有兩排梧桐樹,開滿了紅花,很漂亮。家住沙井街25號的70歲退休工人丁煌告訴記者,馬爽井海拔1米,是民國時期兩廣導遊盧榮廷出資修建的“洋井”。
“那時候每家收兩毛錢請人把海洋洗好。井底有壹個大碗的竹筒直接插在深處,井水從不溢出,包括我們從日本躲回來的時候,很久沒用井水了,水位不變,也沒有水淹馬路。”據井水監測員蘭朝華介紹,“我監測井水已經很多年了。每天淩晨2點和中午,我都拿著尺子測量水位,包括邕江的洪水和地震。井水沒漲多少,水質沒變。井口的雙口設計非常安全,人不容易掉到井裏。”愛坐在雙磨井邊消遣的魏阿婆告訴記者,聽說要填井封路,很多老居民都拒絕了,自覺拿著燈芯日夜守在井旁,表明人在井在的決心,逼著施工隊改變填井方案。蘭朝華說:“1984年底,因為修路,我親眼目睹施工隊把井口敲掉,往下挖了幾尺,接了壹條排水管到朝陽溪,然後用水泥預制板把古井封了。後來裝了管道煤氣,就挖到井裏,他們填進去,繞過去了。”
從古井中消失。
據記者調查,雖然很多人不了解人民東路、公園路等路段,但都知道這個區域叫雙芒井。為什麽馬爽已經被埋葬了20年,卻沒有被遺忘?丁煌老人說,雖然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馬爽井附近的道路名稱已被多次更改,但過去給路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20年前穿過壹排排梧桐樹的馬爽井。“路人愛看井的深淺,容易入腦,所以印象深刻,終生難忘。”
井水又深又涼又清。哺育了壹代又壹代南寧人的雙井,雖然遙遠,卻書寫了南寧的歷史,讓我們的城市厚重而悠長。
在采訪中,記者試圖在老人們的記憶中重溫顧靖過去的輝煌,但他從未品嘗到它最初的魅力。令人欣慰的是,馬爽井的重建已被納入南寧市有關部門的日常議事日程。據了解,雙井將重新出現在新建的澳門街。屆時,雙井將與現代商業文明完美結合,提升現代南寧的文化品位,保留南寧的文化源頭,豐富城市內涵。
古堤和古墻現在在
邕江防洪古堤:原位於南寧邕江北岸臨江路附近的河邊,壹段高5米,長100多米,由大石塊砌成。它原是清朝乾隆年間修建的防洪大堤之壹,也是南寧現存最古老的邕江防洪大堤。
南寧古城墻:據史料記載,南寧古城墻始建於宋代。初期城墻周長約1.050米,高約6米。東門(電信局大樓右側,民生路與南環路交界處)、迎恩門(北門,現工人文化宮)、倉西門(民生路與解放路交界處)、鎮江門(水閘,現)明萬歷三十年,開南門;乾隆六年建成高約9米,寬約6米的規模。在倉西門、北門、東門的城樓外還有副城,稱為月城。
位於邕江北岸臨江路的防洪古堤。
古堤:劫後余生的城墻:灰燼與煙塵。
近日,記者在古堤舊址看到,壹段高5米、長100余米、用大石塊壘砌而成的邕江古堤,依然矗立在邕江北岸臨江路附近的河邊,繼續執行著它千百年不變的使命——“將軍閉門止洪”。
據統計,邕江流經南寧的年平均流量約為480億方。據《永寧縣誌》記載,宋二年(1042)邕江發生水災:“秋水入郯城兩尺,壞官民居屋。”從宋崇寧二年(1103)到清光緒七年(1881)的778年間,南寧* * *遭受了6次特大洪水,分別是1633和1765438+。1881年水位高達79.98米。
文獻中已有記載:“這壹年(1881),洪水是百年不遇的大災...八月,東風大雨連日,水漲船高,城門築起土壘。城外的水比城裏的水高。”據86歲的南寧市民周小賢先生介紹,解放前,南寧有兩座古城墻。壹個是唐代古城遺址,從金威陸吾到廣西軍區大約30米,現在已經沒有了。另壹個是宋代修建的“宋城”,今興寧路、民生路周邊用實心磚砌成,城廓1.030級臺階,故民間有“城區直三裏,橫七裏”之說。“1950還有壹些城市基地,我在中山公園看過。宋城從今天的當陽街延伸到邕江賓館,轉南環路延伸到* * *北小學,轉工人文化宮,再轉火樓到百貨大樓,新華街到水塔腳下,又轉回到當陽街。
但是這壹段古城墻現在已經消失了,沒有了蹤跡。周先生感慨地告訴記者,解放後,隨著南寧道路的拓寬,南寧古城墻被徹底拆除,這段歷史已經“毀於壹旦”。可惜的是,希望未來重建的古城墻能帶回歷史的痕跡。
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堤防簡介。
古堤雖舊,但仍能防洪。
據文獻記載,古代郯城常遭水災,清乾隆四年(1739)南寧又發生壹次大水災。乾隆四年至六年,左江道知府楊和知縣吳鳳年雇人重修江邊城墻。從前倉西門至安塞門外(民生路與當陽路交叉口至現民族路口),河水湍急,河堤被沖潰,導致城內水患無數。正因如此,雖然多次修建防護堤,但都因不穩定而被河水沖走。
清乾隆八年(1743),經左江道徐日池、知縣蘇、知縣勘測,在倉西門外(今民生碼頭)至安塞門(今邕江賓館南附近)的水面附近修築了壹條大石堤,堤前又修築了三座碼頭(即下關碼頭)。石堤(堤)高五十壹尺,保護城基,修了三個碼頭,但不久石堤(堤)又塌了二十壹尺;道光乾隆十八年、五十二年、二十六年、三十年,重修城墻和河堤,並在安塞門高地建亭,稱為祭河臺,是歷代官員舉行祭河儀式的地方。
據報道,這三個碼頭在20世紀80年代被拆除,但這段石堤仍然發揮著防洪功能。現存的石堤(堤)是南寧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清代防洪設施,邕江古防洪堤於2002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石堤石條至今保存完好,刻有“堤頂壹樓、二樓、三樓”、“中流砥柱”、“雍正三河”等字樣。
城墻已毀,故留城門名。
至於古城墻的歷史變遷,據文獻記載,明代萬歷三十年(1602),由於城鄉貿易的發展,知府薛範開了“南門”(今中山路與南環路交界處)。然而到了明朝末年,戰爭爆發,南門被封。此外,在離北門(今廣西區民政局後面)幾十尺遠的缺口處開了煙火門,作為城內居民運送柴禾的通道。這些屬於明清古建築。民國六年(1917)興寧路至西關路的城基打通,開了壹個“新西門”。
從北宋到民國的800多年間,永州城墻多次坍塌,歷代知府不斷重修。到了民國初年,城墻已經失去了功效。另外,省政府從桂林遷到南寧,當局認為城墻妨礙了城市建設,於是省政府決定拆掉城墻以擴大建築用地。民國二十年後,郯城東南的城墻已被開發成環城路,周圍蓋起了新房子。
貴朱華宋城
南寧建於金代,原名永州。相傳古代只有壹座天寧寺,所以有“先天寧,後南寧”的說法。宋仁宗年間,劉楚被任命為永州太守。他上任後發現原來的土城又矮又不安全,決定另建壹座磚石城墻。但奇怪的是,農民工白天建城市基礎,晚上就塌了,好幾天都無能為力。壹夜更深更靜。劉太守在獨坐之前,就想過要建壹座城。因為他沒日沒夜地工作,所以他伏案工作也不覺得困。黑暗中,突然壹個神人走過來對他說:“建壹座城,建壹座城,烏龜也行。”然後消失。
第二天早上,劉太守去了工地。突然,狂風大作,百步之外壹條黑蟒被風刮來,頓時讓劉太守想起,在尋找神靈的過程中,張儀築城,壹次次坍塌。後來就按照龜行來建了。劉太守命人沿蟒蛇徑種下招牌,從石牌坊(今* * *和路)繞過東濠塘,經過東門老趙祠堂(今民生路東端),順著南環路,燒了燒的地(今邕江飯店左側),經過當陽街、水塔腳、新華街、旺火樓,回到石牌坊,按此路線造城。
原來是水門(今邕江大橋全敏路盡頭)。九只烏龜住在河下深潭邊的洞裏。有壹天,他們被水龍王占領了,烏龜只好上岸藏到地下,築城讓他們無處可藏,於是在晚上把城給毀了。水龍王知道後,派黑蟒將軍前去鎮壓。烏龜們匆忙逃走,但只是變成了石頭。
此後,在這座城市裏發現了八只石龜,兩只在夫子廟(現在在南寧賓館),壹只在王守仁的講堂,石牌坊(現在在穿過* * *和路南的北寧街南段)。壹個是水閘附近(現全敏路西段);壹個在友興街朱升宮(現在當陽街中間的碼頭右側,壹半被市基金會壓住);壹個是在城隍廟街口(現紅星劇場門口);壹個是南門井附近(現中山路中段);壹個在花棉街(現在的全敏路東段)。
最後壹個逃到了江南的亭子裏變成了石頭,變成了龜背供人行走。
新聞鏈接-南寧城隍廟
又稱府城皇廟,該廟位於今興寧路紅星電影院內。城隍廟建於明洪武初年,是蘇誌家族的葬身之地。它最初被稱為蘇寺,有城主的畫像和銘文。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交趾(今越國)陷秦州、連州,犯潭州之罪。永州知府蘇簡手下只有2800名守城官兵,被困孤城42天。
最終水盡糧絕,攻陷坦洲城。蘇建帶領壹家大小36人,跳入火坑自焚而死。
宋神宗熙寧九年七月(1076),狄青部將郭逵驅逐出境,將蘇誌壹家的屍骨收殮掩埋,埋在南寧城墻下。宋朝封為邕寧城隍,賜名“蘇廟”。民國元年(1912),全城神像被毀,城隍廟作為自治辦公。民國八年(1919)為南寧審判檢察處。當地人為了紀念的忠勇,在高丘上劃出100多平方米的地面,為的塑像建起了壹個小籠子,並刻上了“蘇公祭之地”的石碑,數百年來壹直在此燒香。解放初,這裏被改建為紅星劇院。現在城隍廟裏有壹座巨石砌成的古城墻,叫“後宮墻”。
佩服美麗的廣西誌願者落戶南寧。
記者:傅經理,聽說妳是上海人?
富博:是的,我是上海人。在南京工程學院讀書的時候,聽從桂林開會回來的導師介紹。廣西很美,美得神奇,我動心了。結果填了廣西的第壹第二工作誌願。1961來南寧工作,壹晃就是44年。
“戶口”留在了書院,重建了博物館。
記得上世紀70年代,北京的專家來南寧參觀南寧的古建築。我帶著他們逛了逛,發現幸存的古建築並不多。逛完江南某私宅,回到解放路看新會書院。當我們到達那裏時,我們震驚了。許多工人正在拆除房屋。書院兩邊長長的走廊和壹些屋頂都被破壞了,我們得知他們是為了擴建宿舍才拆掉的。我很著急。我立即聯系有關部門,找到了當時南寧市建委的原總工程師孫卓,最終把書院留了下來。那真的是我的余生!當時北京的專家建議可以在南寧改建成博物館,現在南寧博物館的陳列室就是新會書院。
解放路天寧寺舊址。
拯救城隍廟以失敗告終。
民生路和興寧路改造的時候,我參加了步行街的專家組,發現來自北大的設計師新方案是把步行街騎樓外墻上的壹些古跡敲掉,重新在玻璃鋼上貼上壹些整齊的圖案。這不是真正的保護,以假亂真離歷史越來越遠。但是修改方案已經來不及了。我加入專家組的時候,已經在建設階段了。可惜今天的人行騎樓已經改頭換面,不是原創了。
我後來發現了金絲巷的城隍廟。我和現任市規劃局總工程師黃恩厚壹起,口頭建議將城隍廟留下,參考上海與商業成功融合的經驗,用現代方式保護。專家組也討論過,我們也拿出了市政府保護老街的相關文件。最後我們的方案被否決了,大家都認為做適當的改動也是保護。最終城隍廟沒有保住,被拆了。
如今,城隍廟只剩下壹段斷壁殘垣。南寧作為南疆重鎮,曾經有過壹些像城隍廟這樣具有地方特色和歷史文化內涵的古跡,但由於種種原因,留下的並不多。
重建千年孔廟凝聚大家的心血。
前兩天,市博物館的秘書文立讓我看壹下修復夫子廟的設計和施工圖紙。估計夫子廟終於可以重見天日了。我在廣西展覽館找到孔廟的“四肢”,包括門、梁、柱等木塊,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堆了。因為當年有壹個建築師參與了拆遷,他在每壹塊木頭上都做了標記,保存的很好,整合成了壹個完整的孔廟。可惜失去了這麽多年,所以我在七八十年代提出了恢復夫子廟的建議。作為兼具文物和旅遊價值的文化景觀,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十分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2003年,市博物館終於把孔廟修復提上日程,我也幫他們確定了青秀山景區新址。結果他們後來召集全國各地的專家討論,壹致認為孔廟應該擴建重建,而不是簡單的修復。方案由廣西規劃設計院出,老夫子廟放在新夫子廟的壹個房間裏,這是最後的妥協。好了,最後多了壹些南寧古跡,讓大家了解壹下宋代的文化。
樹立保護解放路的裏程碑
解放路濱江邊準備擴建新國家電影院,設計圖紙已經到我這裏了。東大亭商住樓本來就是拆遷範圍。我去過,那個建築的建築形式,材料,做法都和清朝不壹樣。已經變成洋氣了。它的房屋大梁是從美國松樹運來的進口貨。是見證清末向西方建築過渡的“活化石”。它是中國唯壹的建築,在古代建築史上起著裏程碑的作用,不可拆除!我跟市文化局局長提過,她同意留下來。我也建議設計師把東大亭商住樓作為新電影院走廊的壹部分。作為壹個文化景點,對發展影響不大,可以增加電影院的知名度,給電影院帶來更多的收益。
還和市規劃局的同誌去看了解放路天寧寺舊址,分析是否有保存價值。
現在的南寧總商會已經不是天寧寺了。那棟房子的木頭壹部分是清朝的,壹部分是民國的,但也是古跡,值得保存。在我的建議下,南寧總商會後來被南寧市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解放路有很多好東西。希望它能成為南寧歷史遺跡的重點保護區,成為南寧的旅遊區。壹方面,它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讓市民更多地了解它的歷史,提高他們的素質和知識。另壹方面可以做大做強廣西省會中心城市,提高市民的人文意識和保護意識。
新聞鏈接-南寧夫子廟
南寧孔廟(公元1049-1054)建於北宋皇帝統治時期,是古代南寧的孔廟,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
據歷史專家考證,南寧夫子廟舊址位於倉西門外的沙市,也就是現在南寧市解放路的東端,後遷至民生路上的南寧飯店。從那時起直到20世紀40年代,南寧當地人每年春天和秋天都聚集在這裏舉行盛大的孔子紀念活動。南寧夫子廟初建時,已有相當規模。後歷代多次修建,成為清代南寧最完整的園林式文化景觀,占地十余畝。然而,由於戰爭和其他原因,南寧夫子廟的壹些建築在20世紀20年代初已成廢墟。20世紀30年代,寺內重點建築大成殿修繕後,再次成為男女老少,尤其是文人墨客祭拜聖賢的聖地。
1982 10,僅存的大成殿因南寧飯店擴建被拆除,其部分原材料壹直保存在廣西展覽館,以備日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