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民以食為天。然而,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吃的意義早已不僅僅是“活著”,當然也不僅僅局限於享受“美味”。現在之所以把“吃”升級為“文化”,是因為它包含了豐富的民族、歷史、地域內涵。
寒食節,又稱“禁煙節”、“熟食節”、“寒食節”,相傳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晉國。這壹天,人們禁止生火,只能吃準備好的熟食和冷食,因此得名。
這壹習俗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壹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晉公的臣子介休。春秋時期,晉國的兒子重耳被流放到其他國家,介之推為護送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據說他曾經切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來滿足重耳的饑餓。重耳重新登上王位,成為君主,也就是晉文公。這時,介之推隨母親隱居在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晉文公派人邀請他,但他躲在山裏不肯出來。
於是晉文公下令燒了這座山,試圖把介之推出去。沒想到,傑誌不願出山,和母親壹起被燒死。晉文公很傷心,就把介之推葬在綿山,建了壹座廟,把綿山改名為介山。為了紀念介休,晉文公下令把介休燒死定為寒食節,此後每年的寒食節都禁止生火和吃冷飯,以示紀念。
另壹種觀點認為,寒食節起源於周朝禁火的舊制度。那時候有個習慣,每個季節都要換火。在晚春火災發生之前,人們被警告不要生火和吃冷的食物。在舊的寒食節,粥是主要食物。據《荊楚歲時年譜》記載:“去年冬節壹百五十日,狂風連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做薏米粥。”
此外還有“桃花粥”,是唐代漢族寒食節的食品,流行於河南洛陽。《廣方群譜》說:寒食節時,當地人采摘新鮮桃花,用上好的大米煮粥,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這種習俗壹直流行到明朝末年。清代孔《桃花扇送扇》壹出,就有這樣壹句歌詞:“三月三日,六郎至,攜手補樓,桃花粥滿。”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對清明寒食有壹些禁忌。
1,胃不好就要小心了。
清明寒食少不了綠球,綠球由糖皮、綠皮、白皮綠球組成。綠球主要由艾草混合糯米制成,是壹種難以消化的食物。胃腸功能不好的人要慎重食用,尤其是胰腺炎、胃炎、膽囊炎、膽結石的人,以及老人和小孩。趁熱吃綠球,澱粉冷卻後會老化,不僅口感變差,消化吸收率降低,還容易感染腸道疾病。綠球不宜與大量油脂或刺激性食物同食,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宜與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具有潤腸功能的酸奶或幫助消化的山楂壹起食用。
2、蝸牛要清洗幹凈。
在清明期間,蝸牛還沒有繁殖。此時的螺螄肥碩飽滿,在民間有“清明螺螄勝鵝”的美譽,但妳吃螺螄要註意。大多數蝸牛生長在骯臟的地方,體內有大量的寄生蟲,很容易導致霍亂、甲肝等腸道疾病。從市場上買來的螺螄,必須放養三天以上,滴上幾滴植物油或香油,使螺螄排出腸腔內的泥汙,壹天換幾次水,用刷子刷壹下,擰掉尾巴,焯壹下,高溫加熱,炸透燉爛。這個時候就可以下廚了,螺螄的吃法有很多種,可以用蔥、姜、醬油、料酒、糖炒;也可以煮,挑螺肉,可以拌,可以喝,可以爛,可以煨。
3.遠離受汙染的野菜
清明時節,很多人去踏青祭祖的時候都會帶壹些路邊的野菜,這在江南壹帶很常見。在大魚大肉充斥的城市,野菜備受追捧。野菜雖然好看,但也不能亂吃。有些野菜有毒。如果是路邊或者汙染的水渠邊的野菜,含有鉛汞等重金屬或者其他汙染物,吃了也會中毒。為了保持野菜的營養價值,專家建議,最好采用蒸、燙、做湯或做餡的方式食用,並註意野菜涼拌中加工環節的衛生。
同時,這個節氣也不要補肝。根據中醫養生理論,肝屬木,木生火,火為心,心臟在這個節氣會過於旺盛,所以這段時間是高血壓的易發期,高血壓患者要高度重視。
清明期間飲食宜溫,多吃蔬果,尤其是韭菜、薺菜等時令蔬菜。清明期間,還適合吃紅薯、大白菜、蘿蔔、芋頭等食物暖胃祛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