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鹽”丟了!低鹽食物,妳認同妳的重口味嗎?

“鹽”丟了!低鹽食物,妳認同妳的重口味嗎?

當妳從貨架上拿起壹包零食,妳如何判斷它是否健康?能量、脂肪還是糖分含量?

低鹽,能否復制“無糖”致富之路?

妳鹽值高嗎?

如果要問疫情流行的食物,螺螄粉肯定是壹個。鹹辣的味道讓很多人欲罷不能。

螺螄粉受歡迎的原因很多,從食物的口感上也有壹定的科學依據。研究發現,鹹味有助於抵抗焦慮和悲觀情緒,所以很多人在因為焦慮而沒有食欲的時候,喜歡吃鹹的東西來刺激味蕾。

除了螺螄粉,辣條、臭豆腐、去骨鳳爪、鹵味冷食等大眾化的食物都有這種重口味的特點。制作重口味食物最不可或缺的調料是鹽。

都說鹽是“百味之首”,但並不是說鹽值越高越好。鹽攝入過多會加重腎臟負擔,引發肥胖、高血壓等壹系列疾病。而我們很多人就是“鹽不差”。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天應攝入少於6克的鹽。但是,根據我國居民營養狀況調查,2065,438+02年我國65,438+08歲及以上居民平均每日食鹽攝入量估計在12g左右,遠遠超過推薦值。

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根據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的報道,在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東亞國家,鈉攝入過量是飲食不科學導致死亡病例的頭號元兇。

為此,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啟動了“三減三惠健康”專項行動,其中“三減”是指減鹽、減油、減糖。

減油減糖的觀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油炸食品要少吃,無糖無糖食品成為大趨勢。但在減鹽方面,市場的發展顯然不如後兩者。

食品市場研究機構Innova Market Insights發布的《2020年健康飲食關鍵詞》中提到,除了低糖低脂的趨勢,低鹽也正在成為新的健康趨勢。

無糖容易,減鹽難。

對於未來減鹽食品的發展,很多人期待它走上“前輩”無糖食品的道路。

近年來,“無糖”的概念空前爆炸,“0糖”、“0卡”成為食品貨架上炙手可熱的標簽,也成為備受追捧的生活方式。

智研咨詢報告顯示,無糖飲料市場規模從2004年的1.66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1.638+0.78億元,年增長率為38.69%,遠超飲料行業整體增速。借助“無糖”概念,四年時間,袁琪森林的估值已經漲到6543.8+04億。

相比之下,“減鹽”賽道空空如也,線上線下都很難找到。

這可能是因為鹽真的很好吃,真的停不下來。

“鹽對味道有很大影響。沒有鹽,很多菜(菜)會很難吃,所以減鹽特別難。”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技部主任阮告訴記者,事實上,大多數人在飲食方面追求味道遠遠超過健康。

不過,妳也不用怪自己太貪心。生產快樂薯片的菲多利公司首席科學家林義山也發現,人可以壹兩天不吃甜食,但壹定不能壹天不吃鹽。“鹽導致的無意識進食也是薯片公司賺錢的秘訣之壹。”

也正因為如此,鹹的食物牢牢占據了“舌尖上的C位”。智研咨詢發布的報告顯示,國內增速最快的休閑零食前五大品類中,休閑鹵制品、膨化食品、炒貨、蜜餞占據四席,無壹例外都是“大鹽場”。

人們很難放棄鹹的味道,再加上對甜味的日益謹慎,很多原本很甜的食物也盯上了鹹的軌道。

從奶酪、海鹽為代表的鹹甜酸奶,酸奶行業首先“出問題”;鹹蛋黃味冰淇淋壹炮而紅之後,東北鐵鍋冰淇淋、長沙臭豆腐冰淇淋、山東蔥爆牛奶冰淇淋在獵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更不用說奧利奧加辣雞翅和巧克力加柚子和胡椒了...

Mintel數據顯示,中國50%的城市消費者對具有異國風味(如鹹甜口味)的零食產品感興趣。

減鹽食品有前途嗎?

自然有逆勢而上的企業。

百事公司推出了減鹽50%的薯片系列,並使用其他低鈉調味料搭配多種口味,包括原味、切達奶酪和酸奶油味、燒烤味等。,彌補鹽度降低帶來的口感缺失。

“減鹽食品從企業營銷的角度來看會是壹個發展趨勢,但個人感覺銷量應該不會很好。”阮認為,減少鹽、糖和油的食物更有可能停留在壹些營銷中,以迎合當前的健康狀況。

在阮看來,大多數人的主要飲食場景仍然是在家裏。企業減少鹽、油、糖。降價後,消費者覺得倒胃口。回家後,難免多煮些鹽、油、多糖多的食物來“犒勞”自己。這是大多數普通人的心理。

“從現在行業公布的壹些數據來看,無糖食品雖然增速很快,但與含糖食品和飲料相比,其銷量還是很低的。”顏對說道。

中國註冊營養師吳佳也認為,中國人的傳統口味和飲食習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減鹽食品的發展。

“相比全世界,中國人吃糖不多,所以‘低糖’相對容易;但是,從鹹的零食,突然接受‘低鹽’,肯定會不習慣。同時,多吃鹽的危害遠不如吃糖顯著,往往需要很多年才能顯現出來,很難引起人們的警覺。”吳佳認為,消費者的選擇將被推回行業。

除了消費者離不開鹽,企業減鹽同樣困難。

“對於生產企業來說,減鹽不像還原糖,只要妳少放糖或者代糖就行。”吳佳說,在很多加工食品中,鹽是壹種必要的添加劑,可以起到防腐、保水、嫩滑的作用,比如我們經常吃的火腿腸。如果鹽變了,可能整個配方都要變,對工藝是很大的考驗。

那麽,有沒有可能找到壹種像代糖壹樣的“代鹽”呢?

“目前,鹽的替代品很少。食品行業常用的方法是用氯化鉀代替氯化鈉,比如市面上看到的低鈉鹽。但是鉀的味道不是很好,會有壹點苦味,有些人適應不了。”吳佳解釋道。

“但無論如何,我還是認為並希望低鹽食品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吳佳介紹,包括世衛組織在內的許多機構都在推動減鹽,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從嬰幼兒輔食開始,先把鹽減去,有助於從小培養孩子相對清淡的口味。世衛組織的相關數據也指出,其他國家的嬰幼兒包裝食品減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阮還建議,日常生活中壹些高鹽食物可以少吃,如鹹菜和腌制食品。“先控制含鹽量,然後逐漸減少,口味也需要慢慢調整。”

妳吃得太多嗎?妳想要減少鹽嗎?(左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