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漳州經濟概況

漳州經濟概況

2015年,漳州地區生產總值2766.6億元,增長11.5%,連續三年位居福建第壹,經濟總量位居全省前四。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54.38+034.8億元,增長654.38+06%;公共財政總收入274.75億元,增長4.14%;2013年,漳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45元,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0元,增長11%;全市旅遊總收入6543.8+06.5億元,增長654.38+06%,新增4A景區654.38+0個。

2012年,財政總收入205.48億元,全年財政支出220.93億元,增長21.1.0%,其中教育支出41.1.2億元,科技支出301萬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3。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654.38+0525.74億元;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654.38+0.21.263億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86.90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投資,下同)654.38+0444.09億元,農戶投資42.82億元。全年在建工程投資118960萬元。房地產開發投資254.49億元。全年竣工房屋建築面積20301萬平方米,其中竣工房屋建築面積1.6437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3565438+2000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196.87億元。投資100億元以上的項目5個,投資6543.8+0億元以上的生產性項目38個。在建高速公路裏程348公裏。狀態

漳州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現代農業和花卉生產基地。2012年,漳州被國際蘑菇學會授予“世界蘑菇罐頭之都”稱號。它成為了世界上唯壹壹個獲此稱號的城市。

2012年漳州農林牧漁總產值558.85億元。全市糧食種植面積175.75萬畝,糧食產量70.26萬噸。水果產量272.66萬噸。花卉種植面積發展到1081萬畝。林業產值6543.8+0.686億元。造林總面積46.95萬畝,其中造林總面積654.38+0.77萬畝。全年荒山荒地造林面積654.38+0.3萬畝(含計劃外林地8230萬畝),其中用材林7820萬畝,防護林51.0萬畝;幼林撫育實際面積654.38+0.439萬畝;森林撫育面積35.8萬畝。人工跡地更新面積4.7萬畝。畜牧業產值60.765438億元,肉類總產量27.92萬噸。年末生豬存欄2110800頭;出欄生豬3158800頭。禽蛋產量2.29萬噸。漁業產值185.438+0億元。全年水產品總量654.38+0.544萬噸,其中海水產品654.38+0.296萬噸,淡水產品24.8萬噸。

2012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綠標產品10個,有機產品4個,無公害農產品28個,新增產值超過10億元。年末全市拖拉機12692輛,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34輛,小型方向盤853輛。年末農機總動力20731,000千瓦。其中,種植機械功率64.92萬千瓦;漁業機械功率601.9萬千瓦;運輸機械功率36.09萬千瓦;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功率為158000千瓦。

發展歷史

唐朝開國之初,州刺史陳元光提出“勸農重資”的政策,吸引流民,大力在中原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唐軍在張江上遊修建了軍事基地,可以灌溉1000多畝良田,普及了牛耕水邊,逐漸改變了原住民刀耕火種的舊習慣。由於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部分地區實行早晚水稻連作,出現了“金谷雙新”的景象。天寶年間(742-756),有5846戶,17940人。唐貞元二年(786),國政遷隴西縣後,漳州得到進壹步發展。

宋代漳州地處東南角,戰亂災害較少,社會相對穩定,人口增至24000余人。熙寧六年(1073),增至65438+萬余;春季增加到654.38+0.6萬多。300年來人口增長了近6倍,恰恰是“民生越來越復雜,鳥獸避蹤。”隨著人口的快速發展,耕地的擴張是不可避免的。宋哲宗時期,沿海平原地區興起了墾荒之風。當時的隴西縣令謝伯益在八都、九都填海造地,再由陳太保(瞑祥飾)引99坑水灌溉,使避鹵地區成為良田。此後,溝渠相繼修建,在大陸山區大力修建梯田。水稻種植開始註重精耕細作,引進耐瘠薄、早熟的占城稻。

明代是漳州快速發展的時期。耕地進壹步擴大,山區繼續修建梯田,所謂“無開土,人無氣力”。當時,沿海填海和水利建設受到官方的重視。漳州歷任總督政績斐然,其中姜亮任內修建水利工程186處。由於農田灌溉條件和農業生產技術的改善,水稻壹年兩作制得到廣泛推廣,國外田水稻年產量可達700公斤。同時傳入安南稻種,呂宋的紅薯、煙草也在此時傳入漳州。

清順治三年(1646),清軍進入漳州,鄭成功與之交戰,漳州成為主戰場。順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實行“移海”政策,沿海30至50裏內土地全部荒廢,導致漳州經濟衰落。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漳州重新統壹後,經濟才逐漸恢復。人們以開墾和水利工程建設為重點,利用埋藏在水稻根下的煙稈防治水稻病蟲害,這是第壹次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有粳米、糯米、秈米、香米、白柳等。傳統經濟作物的品種也有所增加,同時引進了香榧(芒果)、菠蘿蜜、王力(菠蘿)、木瓜和李子(番石榴)。

新中國成立後,全民興農,大力興修水利。50年代修建南溪、江東灌溉萬畝以上引水工程;未來將逐步進行引水、蓄水、防洪、排水等配套工程建設;上世紀90年代,修建了大型蓄水工程鳳頭水庫和壹些大型跨縣引水工程,確保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的87%。同時大力建設農田,改良品種。50年代,努力改造低產田,推廣良種南特和蔡鷺。60年代進行土地平整、開墾和品種矮化;80年代建成萬噸糧田,推廣雜交水稻,糧食呈現高產穩產趨勢。1956年隴西縣、海城縣率先實現水稻畝產1000公斤,龍海縣率先實現糧食畝產1989噸。80年代全省建立13個商品糧基地縣,漳州占5個縣。

新中國成立後,雖然圍海造地1.9萬多畝,相當於海岸向大海推進1公裏的前沿寬度,但由於人口增長、經濟建設等用地過快,人均耕地由1.990減少到0.62畝。要擺脫人多地少的困境,必須大力發展優質農業,加快種植結構調整。20世紀90年代初,中共漳州市委市政府堅決實施“進軍山海,發展‘兩水’(水果、水產)”,農業由傳統的單壹型向綜合型發展,由分散零星經營向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科學化轉變。特別是1994年,國務院批準漳州為國家外向型農業示範區後,農田水利建設力度加大,農業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市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形成了漳州柑橘、天寶香蕉、九湖荔枝、琯溪蜜柚、漳州水仙等著名的水果花卉基地。“八五”期間,漳州占用福建13.7%的耕地和8%的山地、灘塗,產量占糧食15%,甘蔗47%,油料22%,水果41%,水產品17%。

20世紀80年代,為應對國際市場需求,東山、漳浦大規模種植蘆筍,各縣也種植反季節蔬菜,培育出登場季節錯開的水果新品種。同時,大力種植香菇、金針菇、杏鮑菇等食用菌,產量占全省的三分之壹,全國的四分之壹。水產養殖也日益多元化,漳浦縣在1980年底成為全省最大的對蝦養殖基地。此外,還引進並馴化了華貴櫛孔扇貝、鮑魚、西施關(海蚌)等。1997年,全市農業總產值654.38+05.72億元,糧食產量654.38+0.5萬噸,水果產量654.38+0.35萬噸,海水淡水養殖57萬畝,水產品96.2萬噸,蔬菜種植96萬畝,造林654.38+0.27萬畝。漳州水果水產品人均占有量居全國前列。蘑菇和蘆筍的出口量居中國首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五大防禦體系建設進展順利。農村三大歷史任務基本完成。全市9個縣(市、區)通過省級小康縣驗收,脫貧率達到85%以上,80%以上的受益項目完成。特別是國家外向型農業示範區進展順利,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經三部委批準已投入運行。狀態

漳州有1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個國家臺商投資區,1個國家級開發區。2012年,漳州實現工業增加值825.07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50.438+0億元。大型工業產品銷售率98.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08.8億元。建築業增加值6543.8+042.64億元。資質等級以上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企業產值247.88億元,其中建築工程204.22億元,安裝工程42.54億元,竣工654.38+056.75億元。

1,主要開發區

漳州市、龍海:漳州藍田經濟技術開發區、漳州龍文工業開發區、漳州金鳳經濟開發區。

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漳州臺商投資區(國家級)、漳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國家級)

漳浦縣:古雷港經濟開發區、大南阪工業園、赤湖工業園、穗安工業園、九鎮工業園、金浦工業園。

雲霄縣:小蕓雲嶺開發區和長山華僑經濟開發區。

東山縣:東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

詔安縣:閩粵邊貿加工區、金都工業集中區、詔安工業園區。

平和縣;平和工業園

南靖縣:金山開發區、精誠工業區、三邊開發區、豐田開發區、大方開發區。

華安縣:華安經濟開發區

長泰縣:長泰經濟開發區

2.發展歷史

宋代時期,由於青莢甘蔗的大規模種植,制糖業發展迅速。當時漳州素有“八州糖王”之稱。紡織工業也發展迅速。陳在分封、時,每年都要繳納兩萬塊革布。此外,漳州還能制造遠洋船舶和單色釉瓷。從景泰到萬裏(1450-1619),境外航線已發展到47個國家和地區。這促進了漳州商品的生產和流通以及紡織業的迅速發展。“絲取浙西”,“竹取江右,棉取上海”。加工成絨、紗、絲、土路絲,以漳州名牌銷往海外。制糖工業發明壓榨車,提高甘蔗壓榨效率,生產出白糖、冰糖、角糖等新產品。時令糖、瓷器、茶葉、水果、鐵器、藥材、紙張等。都是大眾化的商品。除了出口東南亞,內銷也很強勁,壹派“日日不走分水嶺、浦城小關,吳越如流水”的繁榮景象。生產方式也突破了家庭副業的格局,出現了作坊和作坊,顯示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狀態。康熙二十年(1681),漳州統壹後經濟逐漸恢復。紡織工業恢復很快,許多染坊相繼建立,染色豐富多彩。“神藥”片仔癀、重視珍珠的八寶印泥也相繼問世,與水仙花壹起成為漳州名產,暢銷海內外。

1949年漳州工業產值為25520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2%。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建立了食品、紡織、機械、冶金、化工、建材、電子、橡膠等工業。但由於地處海防壹線,國家未能重點投資,所以工業品位不高。改革開放後,競爭日益激烈,工業生產此起彼伏,呈現波浪式湧入現象。90年代,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工業,振興漳州經濟”的方針,實行優惠政策,工業產值、銷售、利稅實現“兩位數、三同步”增長。農用運輸車、關節軸承、內燃機等產品21種。工業內部結構由全民所有制轉變為三資企業、集體企業和國有企業共同發展。到1994,“三資”、國有、集體企業工業產值比重分別為44%、29%、27%。新產品除傳統產品片仔癀、八寶英派特外,還包括萬利達家用電器、柯華不間斷電源、市軸承廠關節軸承和部分鄉鎮企業食用產品。從65438年到0997年,全市工業總產值567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6.9%,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步伐也在加快。雙菱集團股份上市,龍溪軸承有限公司成立,以漳州糖廠為核心的福建糖業集團投產,龍溪機器廠等壹批企業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正在實施。同時,抓緊再就業工程的組織實施,多渠道分流富余人員。經國家和省政府批準,漳州已設立重點開發區12個,開發35.72平方公裏,引進項目900多個,合同外資27億美元,實際到位65438.03億美元。開發區已成為漳州利用外資的載體和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鄉鎮企業在90年代發展最快,成效最大,實現了從“草根產業”到“半壁江山”的歷史性跨越。全市鄉鎮企業總產值1991.536億元,1994為21639億元,1997達到630.96億元。到1997,全市企業總數達到141372,從業人員總數為711771。其中,集體企業8515,私營企業19380,個體經營企業113477。外向型鄉鎮企業也有所突破。上世紀80年代,這個城市的鄉鎮幾乎沒有任何“外資”企業。1995年,全市已擁有鄉鎮外資企業713家,合同外資1257萬美元,實際到位510萬美元,其中已投產411,年產值55億元。1997,全市鄉鎮外資企業產值達到10146萬元。

2012年,漳州第三產業增加值729.64億元,增長10.0%。漳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106萬元。其中,限額以上零售額211000萬元,限額以下零售額41006萬元;城鎮零售額560.57億元,農村零售額60.49億元。據海關統計,進出口總值為9831億美元,其中出口6991億美元,進口28.40億美元。新批外商投資項目65,438+029個,其中投資總額超過65,438+00萬美元(含增資65,438+02個)的有60個。新批利用外資項目註冊合同外資14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下同)8.9億美元。新批外資項目主要來自臺灣省和香港,其中臺資項目72個(含第三地),驗資3.83億美元,港資項目34個,驗資3.38億美元。新批外資項目中,第二產業項目86個,驗資達到731萬美元。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654.38+0869萬美元,營業額767萬美元,外派勞務999人。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21.59億元。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5161270噸,集裝箱吞吐量49.58萬標箱。郵電業務總量52.23億元。其中郵政業務(含快遞)合計4.22億元,電信業務合計48.01億元。全市郵政業務(含快遞)總收入4.73億元。年末城鄉固定電話用戶88.49萬戶,移動電話477.08萬戶,寬帶網絡用戶72365.438萬戶。2012年,全市* * *接待遊客13806500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14315萬元,其中國內遊客13475800人次,國內旅遊收入12870萬人次,入境遊客3307人次。拍攝《市長帶妳遊》,積極參加全省旅遊推介活動,引進北京BTG集團開發建設南京土樓景區,童玲被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橋上書店”入選世界八大環保建築。

(圖集數據來自政府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