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原始設備制造商的發展優勢

原始設備制造商的發展優勢

OEM(原始設備制造商)廣泛應用於制造業,尤其是快速發展的信息產業。例如,根據國際權威統計機構IDG(國際數據集團)的統計,全球PC廠商使用的硬盤95%以上是由希捷、昆騰、西部數據三大硬盤供應商以代工的形式提供的。之所以能被廣泛應用,是因為它適應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科技飛速發展帶來的新的競爭形勢的需要。OEM以其靈活有效的運作方式,適應了這壹新形勢的發展,從而被廣泛采用。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了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企業的競爭戰略正從以擴大生產規模和降低生產成本為重點的生產模式,轉變為以新技術應用和快速推出新產品為重點的市場運作模式。根據IDG的數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電子產品的平均生命周期為10-12年,而到了90年代,這壹數值下降到了6-18個月。在電子信息時代,為了獲得競爭優勢,企業經營者加大了對新產品研發的巨額投入。為了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商品,盡快占領市場,很多大企業自己生產關鍵部件,同時以OEM的方式將配件外包給其他企業生產,這樣既能保證生產周期的縮短,又能把省下來的大量生產設備的錢用於研發。它使企業在市場響應速度上保持良性循環,企業可以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生產規模,從而保持適應市場發展趨勢的柔性生產機制成為可能。

另壹方面,如果產品生命周期縮短,企業投資生產設備的精神損耗必然增加。為了降低機會成本,大量采用OEM的方式進行生產,這不能說是壹種充分利用外部資源的策略。經濟競爭越來越遍布全球,品牌和渠道越來越在實際商品的最終價值中發揮重要作用。OEM模式下原廠商投標的註解恰恰說明了這壹點的重要性。

在經濟競爭中,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因為只有在消費者中樹立良好的形象,才能贏得更多營銷渠道夥伴的支持,才能通過與渠道夥伴的共同努力,使產品滲透到更廣泛的消費群體中。正因如此,許多經營業績良好的跨國公司壹直註重品牌形象和營銷渠道的建設。因此,充分利用代工將成熟產品或其他企業有生產優勢的產品推向自己的營銷渠道,利用自身在增值服務方面的優勢贏得更廣泛的消費者,也可以稱為“借雞生蛋”。信息經濟時代,行業分工越來越細,新產品層出不窮,高科技含量逐漸提高。最終消費者不可能通過產品的科技含量來判斷其適用性,因為他們需要的是基於解決方案的全方位服務。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企業競爭就是考核企業發現消費者需求並為其提供綜合解決方案的能力,單壹產品的重要性在逐漸降低。真正的問題是如何滿足日益復雜和個性化的消費需求。

代工提出了壹種很好的方式:即企業基於自己的專有技術,融入到代工生產的其他產品中,為客戶提供適合自身需求的解決方案,既促進了企業自身技術的發展,加強了自身品牌的影響力,又能讓客戶從綜合解決方案中獲得更加全面、及時、周到的服務。另壹方面,OEM企業也在企業的推動下發展起來,充分體現了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此外,代工經營可以更有效地分配有限的內部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管理層級,提高管理效率。與買方相比,供應商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然而,采用OEM仍然是有利可圖的。

1.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

國內家電等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市場趨於飽和。壹些國內制造企業為了開拓市場,給國外品牌做代工。增強企業的全球意識。

2.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

規模經濟普遍存在於現代生產中,即隨著產出規模的擴大,單位成本趨於降低。這可能來自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和固定成本的分配。如果企業本身有這個產能過剩,降成本的效果會更明顯。參與代工供貨意味著產出規模的擴大,不僅增加了產品的銷量,還降低了成本。

3.吸取經驗,提高管理水平。

提供OEM的企業往往在OEM買家的產品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代工采購商可以在生產管理、市場營銷、產品開發等方面有很強的實力。在合作過程中,OEM供應商可以在產品質量控制、成本控制、運營效率控制等方面按照買方的要求組織生產。,用先進的組織控制,從“幹中學”中積累經驗,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

4.產品創新,提升能力

如果代工產品是創新產品,供應商不僅能滿足買家的需求,還能以自己的品牌在國內外市場銷售。或者增加產品線長度,推出新產品;或者加深產品線的深度,增加現有產品的種類,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增加了企業的競爭力。

對於買賣雙方來說,OEM模式不僅享有產品的整體競爭優勢,還擁有壹個最鮮明的優勢,即買賣雙方在市場內外的靈活性。只要任何壹方找到更有利可圖的方式,都可以隨時終止合同。從這個角度來說,OEM市場是高效的。

5.節省銷售投資

企業面對國外市場時,由於地域廣闊,各國商業習慣不同,很難建立完全獨立的流通網絡。但是借用外企的銷售力量會方便很多。比如富士,理光等。對其在歐美的生產廠家和經紀人都采用OEM方式,減少了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摩擦,減少了企業本應投入的大量銷售資金,使企業能夠適應海外經營。

我國從事加工、生產、出口的企業,大多是在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所以其市場大多在海外。隨著勞動力成本優勢的下降和行業生產規模的擴大,這類企業普遍面臨利潤率下降、發展放緩等問題,很多企業都在嘗試進行二次開發。然而,在思考和嘗試戰略發展時,這些企業有三個隱藏的不良癥狀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1.規模擴張——增長背後的弱點

壹些加工出口型企業認識到多元化發展的陷阱,明確指出初期會繼續在原行業尋求發展,不會搞多元化。在如何在原有產業中謀求發展的問題上,這些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幾乎都是回答“擴大生產規模”然而,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加工型和外向型企業的生產利潤趨於下降,生產環節在產業鏈中的競爭地位也趨於下降;相反,細分市場的利潤率和競爭地位是相對上升的——所有行業發展到壹定階段後都會出現這種現象。比如家電行業,幾年前就遇到過這種情況,迫使家電廠商最終實施市場整合戰略,實現對市場環節的滲透和控制。

雖然擴大的生產規模可以提高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地位,但由於未能提高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其地位可能會更加被動,而且還會造成對市場環節的進壹步依賴。加工出口型企業在考慮在原有行業發展時,不能簡單地處理擴大生產規模的問題,在考慮擴大生產規模的方式時要特別謹慎,否則不僅不能增強競爭力,還會增加企業轉型或退出的成本。

2.成本優勢——成功背後的弱點

我國外向型加工企業成功發展的關鍵在於其明顯的成本優勢。在形成成本優勢的因素中,中國勞動力價格的比較優勢是主要因素。然而,隨著這壹行業在中國的發展,加工和出口型企業的成本優勢正在被壹些相反的因素抵消:

首先,勞動力價格的優勢對於壹個特定的企業來說是不可持續的。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價格的比較優勢肯定在減弱。由於勞動力價格上漲,許多企業受到利潤率下降的困擾;其次,由於勞動力價格衍生的成本優勢是我國加工出口型企業相對於其他國家同類生產企業的優勢,而不是我國某壹特定企業的獨特優勢,在國內競爭者範圍內,這種整體優勢並不構成特定企業的競爭優勢。

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特定企業的發展開始受到缺乏獨特競爭優勢的制約。顯然,對於具體的企業來說,必須通過其他方式形成自己獨特的、難以模仿的競爭優勢。就成本而言,通過高效的生產組織能力、物流系統改善能力、流程創新能力獲得的成本優勢,才能持續支撐企業的發展。加工出口型企業長期依賴勞動力價格優勢,不註重這種能力的培養。所以對於這類加工出口型企業來說,這個因素帶來成功,反過來又成為其進壹步發展的隱患。

3.代理出口——放松背後的沈重

根據富思管理咨詢公司的調查,加工出口型企業對國外市場的依存度很高,有的企業90%以上的產品依賴出口。然而,伴隨著出口業績優異的,是這類企業脆弱甚至不完全的市場功能。原因是這些加工出口型企業在國外並不通過自己的銷售網絡銷售產品,而是普遍采取出口代理的方式,只和少數國外壹級代理商打交道。對於這些企業來說,真實的市場完全是壹個“黑箱”,他們把握市場終極需求、建立高效銷售網絡、靈活運用不同銷售方式的能力早已被拋棄。

利潤區間開始向市場轉移,這就要求這些企業有很強的市場能力。否則在海外市場,自己的命運越來越被別人掌控,生存發展的風險越來越大。另外,很多加工出口型企業也準備開拓國內市場,這需要足夠的市場容量,僅靠壹級代理是做不到的。

而外向型企業長期使用出口代理,忽視了自身的市場功能,市場功能的形成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對於加工出口型企業來說,代理帶來了收益,但同時也造成了企業市場功能的不完全,這將成為企業下壹步尋求更大自主發展的沈重“債務”。

4.反傾銷的困擾

由於貼牌出口產品成本低於世界知名品牌,在發達國家銷售時往往會遭到反傾銷,因為當地政府為保護本國產業,給中國企業造成了巨大損失。

5.缺乏品牌

當中國企業為別人加工的食材越來越多,自己的品牌就會越來越少,這對中國的企業是壹個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