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於1986年2月建成並投入運行,站名由鄧小平同誌題寫。地面站是我國接收和處理民用多源衛星數據的第壹個重要基礎設施。它的建立填補了我國衛星遙感技術領域的空白,開啟了我國遙感技術和遙感應用的新時代。
經過20多年的努力,地面站的基礎設施、運行維護和用戶服務能力發生了很大變化。作為國際資源衛星地面站網的壹員,該地面站是世界上接收處理衛星數量最多的地面站之壹,數據接收分發量位居世界前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地面站現有的遙感衛星數據處理系統可以高效率、高質量地接收、處理和生產十多顆衛星的數據,在我國遙感衛星地面系統領域起到了先鋒和示範作用。地面站存儲的對地觀測衛星數據超過1.7萬景,是我國最大的對地觀測衛星數據檔案庫,為國家積累和保存了極其珍貴的歷史空間數據。
20多年來,地面站參與了國土監測與國土調查、海洋油汙監測、地質勘探與遙感應用、國家基礎測繪、森林火災監測與評估、洪澇災害監測與評估、國家環境保護監測與漁業監測等工作。,為土地資源的調查、評價、規劃、合理利用和國民經濟建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它促進了中國遙感的發展,為遙感的商業化和產業化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2007年,地面站積極參與中心組建,按計劃完成了各項運行和科研任務。全年,* * *接收衛星數據5143軌,接收成功率約為99.1%。數據處理系統已完成11448用戶數據產品,同比增長27.9%。增加了超過290,000個場景的存檔數據。所有存檔數據均通過互聯網提供24小時在線搜索和查詢服務。平均每天使用5.6條軌道完成快視數據或存檔數據通過網絡的傳輸,全年通過網絡向用戶分發約900個場景的數據產品。
在提升系統運行和服務能力方面,根據ALOS、TERRA-SAR等新型衛星數據源的特點,開發研究深加工產品,解決數據重影問題、自動拼接技術和正射糾正技術。開發了高分辨率圖像自動增強技術和快速瀏覽系統。地面站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數據記錄系統,成功解決了喀什接收站記錄國內外多顆遙感衛星數據的問題,實現了與原有操作系統和處理流程的兼容。
在三站網建設方面,喀什接收站已完成所有配套建設項目,包括計算機房、兩個天線座、電源條件房和科研輔助用房。2007年9月,首臺天線接收系統及配套記錄系統投入試運行,成功接收SPOT-2/4、LANDSAT-5、RADARSAT-1等衛星數據,圓滿完成HJ系列。2008年6月28日,65438+10月28日,喀什站正式掛牌,標誌著我國西部衛星遙感數據全覆蓋。此外,密雲接收站的擴建和三亞接收站的基礎設施建設正在按計劃進行。
航空遙感中心的發展歷程
中國科學院航空遙感中心成立於5月,1985。1986年6月,引進兩架性能先進的美國塞斯納“證S/II”高空遙感飛機,正式投入運營。胡耀邦同誌為航空遙感中心親筆簽名。遙感飛機是我院自主研發遙感設備、獲取和處理航空遙感信息的重要科學裝置。它的引進大大提高了我國遙感飛機平臺的技術指標和業務能力,促進了我國航空遙感技術、遙感儀器研制和遙感應用的發展。遙感飛機配有精確的GPS導航和POS系統,具備全天候飛行作業能力。遙感飛機平臺實現了遙感設備選型的系列化和模塊化,可裝載航空相機、成像光譜掃描儀、成像雷達等遙感傳感器,並具有掛倉采集大氣樣品和酸雨樣品的功能。
20年來,航空遙感中心承擔了近百項各類航空遙感應用項目,與各部門廣泛合作。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安全飛行6000余架次,飛行面積200多萬平方公裏。飛行作業範圍覆蓋全國28個省市,在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綜合應用實驗、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遙感設備技術進步和軍事應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曾7次飛入青藏高原。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先後完成了珠穆朗瑪峰、唐古拉山、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流域、拉薩市等地區的航空遙感飛行,為科學院開展青藏高原資源環境和全球變化研究提供了大量寶貴的科學數據。遙感飛機已連續8年在北京奧運區域開展環境遙感監測飛行,積累了該區域豐富的高分辨率航空遙感環境變化監測系列數據。對奧運規劃區及其周邊地區的環境、建築、綠化、交通等進行監測、分析和研究,並將研究成果以地圖、年報和季報的形式定期向奧組委匯報,為奧運場館的規劃建設和該地區的環境保護和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2007年,在中心成立期間,航空遙感中心按計劃完成了10個航空遙感項目,保障了兩架遙感飛機安全運行675小時。完成了電子所自主研發的多套合成孔徑雷達(SAR)系統的飛行試驗,提高了SAR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我們承擔的國家基礎測繪項目,最終完成了海南20506平方公裏、遼寧朝陽41.298平方公裏的無控制點航空攝影示範應用工程,利用機載GPS和姿態測量系統(POS)獲取了所有區域的高分辨率航空影像。
數字地球領域的發展歷程
數字地球是空間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地球科學的高度集成,開辟了人類認識地球的新途徑。
我國政府、科技界和企業界都非常重視數字地球的發展。1999年,中國科學院聯合19部門和國際組織,發起並舉辦首屆國際數字地球大會。會議通過了《數字地球北京宣言》和每兩年舉行壹次會議的決議。然後,在加拿大、捷克共和國、日本和美國舉辦了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屆國際數字地球會議。2006年,“數字地球峰會”在新西蘭舉行,2008年將再次在德國舉行。2006年,總部設在京的國際數字地球學會(ISDE)成立,來自16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的專家成為首屆執委會成員。該研究所創辦的出版物《國際數字地球雜誌》(IJDE)於2008年3月在全球發行。
自2000年成立以來,數字地球實驗室壹直是我院從事數字地球研究的科研機構,並實際支持了上述活動的開展。同時承擔了“數字地球基礎理論研究”和“數字地球原型系統”建設項目。該系統在科學描述數字地球理論框架的基礎上,具有數據接收、復雜計算、虛擬現實、網絡服務、數據挖掘等技術功能,展示了其在全球、國家和區域不同空間層面的應用能力,服務於國內外數字地球及應用的發展。該系統在十六大和十七大的信息指揮仿真系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中央領導、中央辦公廳和公安部的好評。國家文物局、國家旅遊部門和海洋研究機構都提出了在數字考古、數字旅遊和數字海洋方面進行合作的想法。北京、中關村管委會、上海浦東新區政府、深圳也提出了數字市、區的合作要求。國際專家組評價“數字地球原型系統代表了其在全球數字地球領域的領先地位。對國際科學與工程領域,特別是空間信息技術與應用領域做出了裏程碑式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