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底,新華社的壹則新聞說,當時中國已查明的外來入侵物種有400多種,廣西在數量上位居全國前列。
入侵物種在中國造成危害的例子
1哺乳動物
1.1海貍
也被稱為海貍和沼澤鼠,它們是嚙齒動物海貍家族的食草動物。原產阿根廷、智利、烏拉圭等地,於1953年由前蘇聯首次引入中國東北。由於水獺和海貍的皮毛厚而軟,在各地包括南方各省都有開發利用,從1986開始大量養殖。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於幼崽價格高,它們的肉味並不好。在南方飼養後,它們的毛質較差,沒有人收購加工飼養的水獺。隨著水獺和海貍數量的劇增,價格直線下降。水獺和海貍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逃跑或被放生。這些逃逸的水獺會在野外繁殖,久而久之會嚴重危害農田作物和果樹,成為我國南方農田和果園的新害蟲(許等,1997)。
1.2麝鼠
1927從北美引入前蘇聯,作為毛皮動物大量養殖,壹次500多個養殖場。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這壹發現開始跨越邊界進入中國東北和新疆。1955和1957在黑龍江呼瑪和興凱湖發現麝鼠。新疆的麝也發現了從這些前蘇聯農場逃出來的個體。由於管理不善,麝鼠沿伊犁河、塔斯河、額爾齊斯河進入中國。後來,它作為毛皮動物被引進並被廣泛養殖。如1958年,麝鼠作為毛皮動物被引入華北、內蒙古、貴州等許多地區。麝鼠在堤壩上挖洞,破壞了這個幹旱地區非常重要的供水系統(程,1986;壽黃振,1962)。
1.3褐家鼠
除原產於北美的麝鼠和鄂畢河上遊的松鼠外,褐家鼠、黃胸鼠和黃胸鼠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由火車從內地遷到新疆的。新疆首次捕獲褐家鼠為1975,吐魯番和烏魯木齊首次形成褐家鼠種群。目前,褐家鼠繼續沿鐵路蔓延,並通過公路運輸向農牧區和山區擴散。部分地區的調查表明,鼠類種群年齡結構合理,生育年齡提前,個體也在增加。在米泉縣的稻田中,排除了其他種類嚙齒動物的存在,成為單壹的新優勢種(張達明等,1993)。
兩只鳥
2.1
原產印度尼西亞,多年前引入香港。破壞觀賞樹木(麥金農,私人接觸;卷軸,g . 1998).
2.2彩虹吸蜜鸚鵡
這種鸚鵡是從印度尼西亞引入澳大利亞的,現在在香港很常見。毀壞樹木,尤其是毀壞果樹林(麥金農,私人接觸;卷軸,g . 1998).
2.3加拿大鵝
起源於北美的大雁,如今在河北的分布區域不斷擴大,危及馬鈴薯田(麥金農,私接觸)。
3條魚
3.1蝦虎魚科、麥穗魚等小型魚類。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雲貴湖地區(如洱海)引進四大魚苗時,又引進了蝦虎魚、尖吻魚等小魚。由於這些湖泊中缺乏兇猛的魚類,這些小魚的種群發展迅速,在壹些湖泊中,它們壹度成為優勢種群。它們不僅與土著魚爭奪食物和空間,還會吞食大量土著魚產下的卵,導致土著魚數量減少甚至滅絕。瀘沽湖是中國最早研究魚類同延分化現象的湖泊之壹。湖中3種裂腹魚由同壹祖先種分化而來,這些裂腹魚因麥穗魚等小魚吞食魚卵、鯉魚幹擾產卵場而滅絕(張國華等,1997;陳等,1998)。
3.2食蚊魚,胎蠑螈(食蚊魚科)
蚊子原產於美國和墨西哥北部。1911引入臺灣省,1924從臺灣省引入大陸控制蚊蟲。於是,中國很多省份開始了自然繁衍。在香港,有跡象表明食蚊魚和幾種胎生蠑螈的引入減少了本地魚類的數量。它們捕食小魚,幹擾或撕咬大魚的鰭。鯉科的壹些小鯉魚,如競爭或捕食,導致特有物種滑鯉的滅絕;然而,曾經在當地廣泛分布的青鳉(Oryzias latipes)只在少數被胎青鳉占據的棲息地被發現。羅默蛙(Philautus romeri)是壹種特有的樹蛙,也可能在壹些地區滅絕,因為食蚊魚捕食蝌蚪(dudgeon &: Corlett,1994)。
4種甲殼動物
4.1小龍蝦(克氏原螯蝦)
小龍蝦原產於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到澳大利亞,美國、亞洲和非洲都有栽培。中國在20世紀40年代初從日本引進小龍蝦,日本更早從美國引進小龍蝦。與大多數水生物種不同,雌性小龍蝦是自己孵蛋的,所以不需要花錢進行人工孵化。壹旦原種放入池塘,小龍蝦就可以實現自我維護和病蟲害防治,無需在收獲後再將原種放入池塘。小龍蝦經常和其他作物混在壹起,尤其是大米。收獲季節逃脫的人在大壩上挖洞以求生存。在下壹個季節,將形成壹個繁殖種群,以剩余的農作物和其他食物為生。在安徽省南京、滁縣等地栽培,後傳播到我國中部、北部和南部,在野外成為大量種群(姚根弟等,1995;鄭勝順,1999)。
5種軟體動物
5.1福壽螺
起源於亞馬遜流域,1981年由壹位巴西人從中國引入廣東。自1984以來,福壽螺在廣東廣泛養殖。因為過度繁殖,味道不好,被放歸野外。福壽螺容易適應當地環境,繁殖能力強,食量大,食物種類多。它傳播迅速,破壞了糧食作物、蔬菜和水生作物的生長。自1988以來,福壽螺已在廣東省37個縣2 . 5萬hm2土地上造成巨大損失。1985年由廣東傳入福建省晉江縣,部分逃往野外,造成1992危害。同樣的事情發生在雲南西雙版納(蔡漢雄等,1990;趙等,1996)。
5.2褐雲瑪瑙螺
褐雲瑪瑙蝸牛原產於東非。據Henkots介紹,該物種於1931在福建省廈門大學校園內發現,可能是由新加坡的壹位華人引進的。它被認為是壹種美味的食物,然後傳播到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和其他省份。1932年,帶到香港;1933,再次進入臺灣省。雲南省還從越南和海南省引進褐雲瑪瑙蝸牛進行養殖。在上述部分地區,釘螺已成為危害農作物、蔬菜和當地生態系統的主要有害軟體動物(陳德牛,1991;+0;周偉川等人,1989;陳德牛,1990)。
6有害昆蟲
6.1白蟻
白蟻是以木材及其纖維制品為食的主要害蟲。等翅目6個科中有2個科的壹些種類容易傳入和傳播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白蟻從國外傳入我國及我國的傳播,張英俊(1983)通過大量的野外調查和文獻收集,發現在江蘇南京、陜西鹹陽、山東青島、湖北武漢、煙臺、蓬萊、北京、陜西xi安、四川江安、浙江寧海等地有白蟻、臺灣乳白蟻、彎曲乳白蟻、鈍顎象白蟻和象白蟻。)與貨物、紙張、木材等壹起進入。,有的地方造成了嚴重的局部危害。如白蟻小種(1937)從美國傳入浙江寧海後,已在當地建立了菌落並造成嚴重危害。1975進行綜合防控,同時進行檢疫,防止擴散。從10開始,沒有發現繼續擴散的危害。山西省將白蟻列為森林植物檢疫對象,公布了山西分布區域和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及產品。1993 65438+10月,中華人民* *和農業部發布的《危險性性病、蟲、雜草名錄》和《禁止攜帶物品名錄》中,就包括了白蟻(劉等,1998)。
6.2松突圓蚧
屬於椰總科和盾蚧科。原產於我國沖繩群島、仙道群島和臺灣省的馬尾松林,於20世紀70年代末在廣東惠東、寶安兩縣發現,對馬尾松造成嚴重危害,並迅速蔓延。1983年,松林受害面積為110 000 hm2,1986約為310 000 hm2,1987增至400 000 hm2,到1990年底,發生面積已達765438。陸,1997 b)。
6.3美國白蛾
屬於鱗翅目,燈蛾科,又名秋幕毛蟲,原產北美,1979年入侵我國遼寧丹東、新津等地。該蟲可危害果樹、樹木、農作物等100多種植物,在果園、旅遊區、大道密集的地方完全啃食樹葉,嚴重威脅蠶桑業、果業和城市綠化,造成驚人的損失。其傳播範圍日益擴大,已遍及山東、陜西等省(陸,1997 b)。
6.4糖豆
巴西木又名千年木,名為祥龍血樹,原產幾內亞。80年代初在廣州發展為觀葉植物,後由南向北傳播,90年代在北京開始流行。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北京首次發現壹種小型雜食性蛾類——蔗蛾,嚴重危害巴西木。甘蔗蛾在馬斯卡林群島被發現。1856在印度洋,後來在非洲和歐洲很多地方發現,後來傳播到南美和西印度,80年代傳入美國南部佛羅裏達。甘蔗螟食性廣泛,寄主植物24科50余種,是香蕉、甘蔗、玉米、馬鈴薯等作物和許多觀賞植物的重要害蟲,尤其是巴西木。這是亞洲首次在北京發現這種害蟲。在廣州、福州、海南等地的調查很快表明,甘蔗螟蟲在南方的發生更為嚴重,這些地區幾乎所有能見到巴西木的地方都受到甘蔗螟蟲的危害。到1997,發現甘蔗螟只在花卉生產基地大量發生,但完全有可能轉移到自然生長的植物上(程貴方等,1997a,b;;程貴方等人,1998)。
6.5濕地松
1989年,從美國佐治亞州引進的濕地松進入廣東臺山,傳播到廣東多個縣市。到7月份,共破壞松林136 000 hm2。據估計,濕地松介殼蟲目前正以每年70 000 hm2的速度擴散。主要危害火炬松、濕地松、沼澤松、松果松和弗吉尼亞松的生長。在過去的30年裏,中國從美國引進了多種松樹,其中濕地松、火炬松和加勒比松被廣泛種植。這些物種以及馬尾松和黃松等家養物種也受到濕地松粉蚧的威脅(龐等,1994;何國峰,1995)。
6.6美洲斑潛蠅
分布於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亞洲近40個國家和地區,是壹種嚴重危害葫蘆科、蝶形花科、茄科、十字花科、菊科子葉的雜食性害蟲。在我國,該蟲於199365438+2月在海南首次發現,現已擴散到21個省、市、自治區,危害面積超過1300 000 hm2,給我國蔬菜生產造成了嚴重損失。美洲斑潛蠅寄生蜂有4科13屬34種,有望用於美洲斑潛蠅的生物防治(許再福等,1998)。
6.7稻水象甲
起源於北美,1976年進入日本,1988年傳播到朝鮮半島。1988首次發現於河北省唐山市,天津、山東、遼寧、吉林、浙江、福建和臺灣省均有報道。到1997時,已在8個省的54個縣市出現,共破壞農田310 000 hm2(魏紅軍,1997;李興禹,1997)。
6.8美洲大蠊
原產南美臺灣省,1931年有記載(蘇牧地壹:宋村松年昆蟲,卷15,第4號),現在幾乎遍布世界各地和中國各地。淮河以南溫暖地區密度大,常見於啤酒廠、豆制品養殖場、浴室等場所,飼養汙染食物,傳播疾病(張世梅、趙永祥,1996)。
6.9德國小蠊
起源於歐洲,現已遍布世界各地,是壹種重要的家庭衛生害蟲。它也以玉米、高粱和其他谷物為食。1935記載於我國東北,60年代初傳至我國東部各省,80年代傳至西北、西南地區(張世美、趙永祥,1996)。
7種線蟲中的線蟲
7.1松材線蟲
因為天牛的幼蟲可以習慣在松樹上打洞,所以松材線蟲也是通過天牛傳播的。線蟲能在六個月內殺死松樹。上世紀80年代,它幾乎摧毀了香港廣泛分布的馬尾松林。現在已經在江蘇、安徽、廣東、浙江等地形成了多個發病中心,並且正在從這些地方向周邊地區擴散(dudgeon & amp;Corlett,1994;王瓊玉,1992)。
8種真菌
8.1流蘇角囊藻
甘薯黑斑病是甘薯的壹種主要病害,其病原為五加科,屬於子囊菌綱。該病於1937年從日本傳入遼寧省,隨後發病面積不斷擴大。到1980,已蔓延到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造成爛窯死苗,產量損失巨大。而且甘薯黑斑病的病菌能刺激甘薯產生對人畜有毒的物質,如伊波馬隆、伊波馬寧等,食用後引起頭暈,用病薯餵牛可引起哮喘,甚至死亡(魯,1997 b)。
9種植物
9.1土荊芥
原產於熱帶美洲,現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1864年,淡水首次采集於臺灣省臺北市。1912,已經成為香港常見的路邊雜草(Dunn和Tutcher,1912)。
9.2空心蓮子草
俗稱“空心蓮子草”,原產巴西,20世紀30年代傳入上海和華東地區。20世紀50年代後,這種草作為豬飼料在南方許多地方被引進和傳播,後來它逃到了野外。1986調查發現,空心蓮子草自然發生面積約為889 600 hm2,已成為蔬菜、甘薯等作物田及柑橘園的主要雜草(王人等,1988)。
9.3空心蓮子草
原產中美洲,自50年代初開始出現在福建(廈門)和海南(昌江)沿海地區或開闊地帶,花有刺,成為討厭的雜草。而另壹種熱帶美洲的種類——斑爪蟾(A. paronychioides),近年來也出現在海南(文昌)、廣東(淇澳島)(吳,1994)和臺灣省(彰化和屏東,1996)。
9.4莧菜
莧菜來自北美,1875年在中國遼寧出現,目前在北京有記載。A. ablus,原產於北美的近緣種,1935有記載,歸化於華北和東北,但上述兩種較為少見。然而,來自熱帶美洲的反枝莧、刺莧和熱帶非洲的反枝莧已成為我國廣泛分布的有害雜草,影響夏秋季蔬菜的生長。
9.5仙人掌仙人掌(仙人掌科)
仙人掌原產於加勒比海沿岸,1645年由荷蘭人引入臺灣省(楊恭義,1984)。目前在我國南方沿海地區普遍歸化,常生長在沿海巖石間,成為難以清除的多刺灌木。榕樹(O. ficus-indica)原產於墨西哥,屬於同壹屬,在明朝萬歷年間傳入中國。現已在西南五省(含藏東南)歸化,成為熱谷常見物種。monacantha原產於南美洲。據劉文正1625書《雲南誌》記載,當時在雲南有引種栽培,現已歸化於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及臺灣省(李振宇,1999)。
9.6馬纓丹卡馬拉
原產於熱帶美洲。1645年由荷蘭人傳入臺灣省,現已在我國熱帶及南亞熱帶地區蔓延,排擠當地植物,堵塞道路。它的植物有壹種難聞的氣味,它的莖有刺,所以它是壹種有害的灌木。其肉質果實通過當地鳥類啄食進壹步傳播。
9.7刺萼龍葵
原產於熱帶南美洲。馴化標本於18年底采集於中國貴州,於1908被誤認為新種(S. bodinieri Lé VL。埃特萬特。;卡瓦利埃列維爾。等等。),可能是觀賞植物傳入貴州較早。目前已蔓延至長江以南,成為常見雜草。本種的莖和葉多刺,並且果有毒。據說誤食牛會導致中毒死亡。茄屬和65,438+02的同屬外來種,如毛花和茄屬,在中國已成為歸化植物。除了裂褶鏈球菌,它們都起源於美洲。
9.8車前草屬物種。
北美車前起源於北美,最早於1951在江西省南昌市發現。目前已在江西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和臺灣省北部發現,生於低海拔草地、路邊和湖邊。它種子多,繁殖能力強,擴散快,經常入侵危害草坪。P. aristata是另壹種來自北美的雜草,始於山東青島,1929。目前在青島已經成為很常見的雜草,在江蘇宿遷也開始出現,生長在於海濱、沙灘、草地、山坡路旁(李振宇,待刊)。
9.9鱉屬物種。
串葉Triodanis原產於北美和中美,並移植到南美和亞洲。1974出現在福建武夷山,80年代以後出現在福建各地。它生於海拔180-1 000米的溪流、草地或山坡上。雙花薊馬於1981年在安徽(安慶)發現,80年代中期在浙江、福建和臺灣省北部(蘭默斯,1998)出現。該屬的花有完全花和閉花兩種類型,繁殖能力強(陳等,1992)。
9.10勝紅薊
原產墨西哥,現廣泛分布於東半球熱帶地區。香港植物區系由G. Bentham(1861)在中國首次記錄,於19年底在雲南南部發現。現廣泛分布於長江流域及以南的低山、丘陵、平原。另壹種,A. houstonianum,原產於中美洲,在中國南方作為壹種觀賞植物被引進和栽培,並且經常作為壹種雜草逃逸。
9.11豚草
豚草,包括豚草和三裂葉豚草,起源於北美。根據標本采集記錄,豚草於1935出現在杭州,而三葉豚草於20世紀40年代傳入東北。1989調查已分布到15省市,形成沈陽、南京、南昌、武漢四個擴散中心。其吸肥再生能力極強,導致土壤幹旱貧瘠,遮擋陽光,降低作物產量。而且豚草花粉是人體花粉熱的主要來源,又稱“花粉病”,引起過敏性鼻炎和支氣管哮喘。1987中國從加拿大和前蘇聯引進豚草的天敵——霸王,進行生物防治研究(李秀梅,1997)。
9.12 Conyza
小飛蓬原產北美,采集於山東煙臺,1860。七年之內,出現在浙江(寧波)、江西(九江)、湖北(宜昌)、四川(南溪),現在幾乎遍布全中國。C. bonariensis,原產南美,1857首次在香港采集,不久傳到廣東、上海,1887在重慶采集。南美的另壹個歸化種蘇門答臘檉柳雖然比小花檉柳高,但似乎不能適應中國北方幹燥寒冷的氣候。
9.13年彭(壹年蓬)
原產於北美。根據福布斯和海姆斯利(1888)的數據,它在中國首次被收集是在1886。今天,這種草幾乎在中國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被發現。飛蓬(Erigeron Philadelphia daisy)或費城飛蓬(e. philadelphia)是另壹種來自北美的植物,後來出現在中國,現在分布在江蘇、浙江和上海。這種屬的入侵物種通常成為普通果園雜草。
9.14紫莖澤蘭
原產於中美洲,50年代初由中緬、中越邊境傳入雲南南部,現已廣泛分布於我國西南地區,僅雲南地區就有24.7萬km2。由於該植物含有有毒物質,當地許多植物和牲畜的生長受到其抑制或導致死亡(丁建清等,1998)。飛機草是另壹種來自中美洲的有害雜草。Gagnepain(1924)記載這種草是在泰國栽培的,20世紀30年代初出現在雲南南部,現在在雲南、廣西、海南等地蔓延。
9.15壹枝黃花
原產於北美。1935從日本作為花卉引種到臺北,後陸續引種到上海、廬山,現已作為雜草在上述地方歸化。上海的壹枝黃花現在已經蔓延到了昆山上海鐵路、浦東新區、青浦等郊縣。除了種子繁殖,美洲壹枝黃花的地下根莖繁殖能力強,競爭力強,抑制了其他植物的生長,最終形成這種雜草的單壹群落。本種廣泛生長於城郊荒地、道路、河岸、工廠、居民區。在上海,它已開始進入農田、果園和菜地,並有向田間蔓延的趨勢(典等,1999)。加拿大壹枝黃花在上海、武漢、廬山等地也有引種馴化,也有學者將本種納入高羊茅。除上述兩種外,從廬山植物園引進的禾本科牧草(S. graminifolia)等4種來自北美的同屬植物也在當地進行了歸化。
9.16大米草
互花米草是互花米草和湖北米草的雜交種。1963從丹麥、荷蘭、英國引進,在江蘇沿海種植,用於沿海堤防防護和土壤改良。同時生產飼料和造紙原料。其後20年發展,從遼寧金溪到達廣西灘,養殖面積3萬多hm2(植園、植園、植園、植園等。).本種在許多地區的海灘保護和海岸加固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近年來在原引種區以外的地區繁殖擴散,形成優勢種群,排擠其他植物,對當地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丁建清等,1998)。
9.17黑麥草
原產於歐洲的麥田常見雜草,在1954保加利亞進口小麥和1957黑龍江歸化小麥中發現。到1961,該物種的分布已擴大到45個縣。目前,在我國除西藏和臺灣省外的其他省區均有發現(李等,1998)。這個物種是壹種“仿生”雜草,很難清除,經常與小麥壹起收割和加工。其感染真菌的種子對人畜有毒(周愛玲等,1987)。
9.18鳳眼蓮
又名水葫蘆。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嚴重的多年生惡性水生雜草之壹。它起源於南美洲。1901作為花卉引入中國,五六十年代作為豬飼料種植。它發展成為壹種水凈化,然後逃到野外。現在廣泛分布於華南、華中、華北、東北,尤其是南方各省。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我國南方的壹些河流湖泊中,鳳眼蓮的覆蓋面積達到100%。在雲南省昆明市滇池,1994的鳳眼蓮覆蓋面積約為10 km2。鳳眼蓮的擴散給當地的漁業和旅遊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龐大而單壹的鳳眼蓮群落也擠占了當地大量的水生植物,對分布區的生物多樣性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丁建清等,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