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湖南湘潭有什麽特產?

湖南湘潭有什麽特產?

1.

湘蓮:湘潭有“中國湘蓮之鄉”的美稱,是歷代皇家貢品。“村三聯”馳名中外,是荷花中的瑰寶。湘潭湘蓮產量占全國63.4%,品質優良,年營業額約654.38+0.2億元。目前,該縣有4000多人從事蓮子的種植、加工和販運。蓮子的系列產品和深加工也在不斷發展。65438-0992經中國國家商檢局測定,純蓮肉含有18種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性質溫和,味甘,具有降血壓、健脾胃、寧心安神、潤肺清心的功效。蓮心味苦、寒,有強心安神、清熱降火、除煩利尿的作用。湘蓮在中國南方被稱為“人參”。

2.

燈芯糕:燈芯糕是湘潭的傳統副食特產。它不僅像燈芯壹樣,白而軟,甜而辣,涼而香,還能被火點燃,散發出純正的桂花香。並且從第壹個到最後壹個打開壹個箱子,24小時不多不少。湘潭做燈芯餅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當時湘潭縣陳中鄉住著壹個名叫易奎的窮書生。母子倆相依為命,生活艱難。易魁聰明好學,17歲得秀才。他本可以第二年參加考試,但為了照顧生病的母親,他連續三次放棄了這個機會。28歲那年,我媽說要帶他去考試。考完試,他趕緊回家看了看,楞住了。原來,老母親昏迷不醒,嘴裏叼著壹根燈芯。易奎很傷心,後悔離開了母親。他急得團團轉,終於找到了壹些糯米。他趕緊把糯米磨好,放點糖,蒸成餅,切成燈芯形狀,壹根壹根餵給媽媽吃。說也奇怪,餵完之後,她媽媽睜開眼睛,很快就能說話了。易奎很高興,告訴了大家。很快,好消息來了,他考了舉人。此時他的母親也完全恢復了健康,真是雙喜臨門。從那時起,陳中鎮的每家每戶都學會了做這種蛋糕,它的名字叫“燈芯蛋糕”。後來燈芯餅傳到縣城,經過糕點作坊科學配料,反復實驗,精心制作,成為湘潭的名貴食品。

燈芯餅由細糯米粉、糖、豬油、肉桂和紅綾制成。140多年前,湘潭燈芯糕在清朝鹹豐年間的全國名優特產博覽會上被評為壹級特產。1915巴拿馬國際商品展獲各國代表好評;1988年5月被評為湖南省“名點”。此後燈芯餅的質量不斷提高,並采用精煉的純肉桂油替代原配方中的肉桂粉,使產品更加純正,肉桂味更加濃郁,榮獲湖南省優秀產品稱號。

3.

檳榔:檳榔可以入藥。其性溫,味苦。主要用於治療積蟲、積食、腹脹、水腫、腳氣等疾病。也是壹種水果,尤其在湘潭人的生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湘潭人在相互客串中,可以不用煙、不用茶招待客人,只要獻上壹口檳榔,就足以表示誠意。孩子還在繈褓中,有些家長會讓孩子吸壹點檳榔,真的可以稱之為“牛奶運動”。在街頭的小販中,檳榔是最好的生意。全市有上萬個檳榔攤。吃檳榔,湘潭人,很講究。剛摘下的新鮮水果是藍色的。看起來像鴨蛋,略短。先在水中煮兩個小時左右使其變成棕紅色,再熏七天七夜成為幹果。這壹過程通常在原產地完成。買回幹果後,用清水洗凈,用開水燙壹下,噴少量糖精水,存放24小時左右再食用。吃之前,把檳榔用刀切成兩四瓣,點上用石灰和麥芽糖熬制的鹵水。也有人喜歡點壹滴肉桂油,在嘴裏反復咀嚼。又甜又澀,香氣四溢,越嚼越香,回味悠長。壹顆好的檳榔能讓人兩頰潮紅,全身燥熱,甚至全身生津。難怪湘潭人那麽愛吃檳榔。

4.

湘潭醬油:“到了湘潭,不買‘龍醬油’,就不去了。”這個說法不是廢話。湘潭素有“醬油王國”之稱。早在1915,湘潭的龍牌醬油就和貴州茅臺壹起獲得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湘潭龍牌醬油不僅具有“色澤鮮艷、醬香濃郁、味道鮮美、鹹中帶甜、長期存放不渾濁、不沈澱、不發黴浮膜”的獨特優勢,還含有260多種人體必需的香氣成分和氨基酸,是壹種上品營養品。龍牌醬油歷史悠久。湘潭沒有壹個60年代左右出生的人不是吃龍牌醬油泡飯長大的。湘潭有壹句婦孺皆知的俚語?"龍牌醬油燈芯餅,姑娘們可以挑."這些足以證明龍牌醬油在湘潭人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性和必要性。早在100多年前,清代大學者、著名書法家何在品嘗了龍牌醬油的美味後,留下了“三餐使人長生,壹滴嘗不盡”的名句。

湘潭制醬歷史悠久。據湘潭縣誌記載,早在清朝初年,湘潭就有制醬作坊。湘潭醬園的經營起源於清乾隆初年湘潭商人龔。當時龔清香齋酒醬作坊生產的醬油“汁濃、色深紅、香溫”,被稱為“三絕色香味”。湘潭的龍牌醬油,選用上等大豆和面粉,采用獨特的傳統工藝釀造而成,具有色澤鮮美清新、風味濃郁、鹹中帶甜、長期存放不渾濁、不沈澱、不黴變的特點。開創原味醬油先河的吳源泰和吳恒泰醬園,是兩家百年老店。

1956公私合營後,三家醬園“吳亮”、“大豐”合並為湘潭醬廠,產品商標為“龍牌”,“龍”正式成為湘潭醬油的標誌。從1965到12,龍牌醬油被評為中南五省出口優質醬油。1978年6月,在全國出口醬油鑒定會上獲得第壹名;1981年和1985年兩次獲得國家銀獎。然而,這並不是湘潭醬制同仁的終極目標,他們早已將目光投向了金牌。最早響應葉劍英主席1985和平統壹“九項建議”並毅然從臺灣省歸來的馬弼教授,聽說家鄉的醬油兩次“得銀”,即興作詩壹首:“臺北鄰居曝醬,每聞其香,便想起故鄉,歸來見銀章。預計金牌會更加閃耀。”果然“功夫到家”,1988 65438+2月27日,湘潭的龍牌醬油終於獲得了首屆食博會金獎。獲得金牌後,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張題詞祝賀:“廚師味美,鼎靠和。”

湘潭龍牌醬油因為選料、制作甚至儲存都非常講究,所以香遍天下。主料是李和的黑豆,涇河的黃豆,湘江上遊的鵝豆,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都很高。福建結晶鹽為輔助鹽;胚缸采用蘇聯缸,缸體薄,傳熱快,存放時間長。在制作上,浸種、蒸煮、停料、發酵、踩缸、晾坯、取油是七個步驟壹個順序,環環相扣,嚴格操作,壹絲不茍。除了生產醬油,還有原味醬、紫油蘿蔔、紫油姜,壹直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尤其是紫油姜,久負盛名。用白露前出土的優質嫩姜制成,形似人指掌,斷莖無筋,枝細長,蓮蓬口短。經過精細加工,最後用龍牌醬油浸泡。味道鮮美,鹹鹹可口,清香撲鼻。是刺激食欲的佳品。

5.

黃翔雞:黃翔雞是產於湖南的壹種黃雞,又稱三黃雞。黃翔雞體型中等,成年雞壹般重1600g,結構對稱,頭小,單冠,腳短,頸短。公雞胸闊,毛色金黃微紅,體態優美英姿颯爽,啼聲響亮清脆;母雞體短,背寬,後軀圓,腹部柔軟有彈性,產蛋性能好。湖南黃雞藥用價值很高,能補虛損,健脾胃,強筋骨,調經和血,止白帶。是婦科的重要藥物。長期體弱的人和孕婦燉湖南黃雞,特別滋補強身,促進恢復。

6.

火燒魚:在湘潭、湘鄉、韶山等農村,任何時候都有火燒魚。這種魚可以煎也可以蒸,用辣椒、大蒜、紫蘇、藿香等香料。味道極佳,是下壹餐的上等菜。烤魚是將小魚取出內臟,放在鍋裏烤,冷卻後,用谷殼、花生殼、橘子皮、鋸末等烘烤而成。這種魚不僅味道鮮美,而且便於攜帶和收藏。它聞名於世,因為烤魚是毛主席生前最喜歡的食物之壹,現在它已經成為壹些酒店和餐館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並稱之為毛的烤魚。

7.

鄉臘肉:湘潭、湘鄉、韶山鄉下都有腌制臘菜的習慣。壹般做法是在冬季至日後,取鮮肉切塊,用鹽腌制兩三天,晾幹,用糠殼、癟谷、鋸末、花生殼等煙火烘烤,直至呈蠟黃色。因為十二月(臘月)是最好的腌制方法,所以叫冬臘肉,好吃又好吃。

8.龍口荸薺:荸薺又名馬蹄、黑芋頭、栗子,俗稱慈姑,為多年生草本植物。

菱角隨處可見,但以湘潭縣的龍口最為著名。這裏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幾乎家家戶戶都種,年產量20多萬斤。龍口荸薺顆粒巨大,皮薄,多汁,肉質細膩香甜,外形扁圓光滑,呈暗栗色或棗紅色。它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磷、鈣、鐵、硫胺素、煙酸、抗壞血酸、胡蘿蔔素I、維生素等。生吃,嚼著甜汁;去皮加糖的熟食是宴會上著名的甜菜。荸薺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地上部分性平味苦,能去濕熱、利尿;鱗莖性寒,味甘,有解熱、健胃、明目、止渴、治黃疸、通便、抑制綠膿桿菌的作用。中藥常用於早期高血壓、慢性腎炎、目赤腫痛等疾病。用荸薺和石膏泡水喝,可以預防流腦;可與海蜇水煎服,治療陰虛、痰熱、高血壓等疾病。還有民間把菱角搗成汁,活化蚯蚓,加水後敷在身上治療燒傷或燙傷,有壹定效果。9.香香燒餅:香香燒餅自清雍正元年(1723)由縣城天元齋堂研制成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1.

湘蓮:湘潭有“中國湘蓮之鄉”的美稱,是歷代皇家貢品。“村三聯”馳名中外,是荷花中的瑰寶。湘潭湘蓮產量占全國63.4%,品質優良,年營業額約654.38+0.2億元。目前,該縣有4000多人從事蓮子的種植、加工和販運。蓮子的系列產品和深加工也在不斷發展。65438-0992經中國國家商檢局測定,純蓮肉含有18種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性質溫和,味甘,具有降血壓、健脾胃、寧心安神、潤肺清心的功效。蓮心味苦、寒,有強心安神、清熱降火、除煩利尿的作用。湘蓮在中國南方被稱為“人參”。

2.

燈芯糕:燈芯糕是湘潭的傳統副食特產。它不僅像燈芯壹樣,白而軟,甜而辣,涼而香,還能被火點燃,散發出純正的桂花香。並且從第壹個到最後壹個打開壹個箱子,24小時不多不少。湘潭做燈芯餅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當時湘潭縣陳中鄉住著壹個名叫易奎的窮書生。母子倆相依為命,生活艱難。易魁聰明好學,17歲得秀才。他本可以第二年參加考試,但為了照顧生病的母親,他連續三次放棄了這個機會。28歲那年,我媽說要帶他去考試。考完試,他趕緊回家看了看,楞住了。原來,老母親昏迷不醒,嘴裏叼著壹根燈芯。易奎很傷心,後悔離開了母親。他急得團團轉,終於找到了壹些糯米。他趕緊把糯米磨好,放點糖,蒸成餅,切成燈芯形狀,壹根壹根餵給媽媽吃。說也奇怪,餵完之後,她媽媽睜開眼睛,很快就能說話了。易奎很高興,告訴了大家。很快,好消息來了,他考了舉人。此時他的母親也完全恢復了健康,真是雙喜臨門。從那時起,陳中鎮的每家每戶都學會了做這種蛋糕,它的名字叫“燈芯蛋糕”。後來燈芯餅傳到縣城,經過糕點作坊科學配料,反復實驗,精心制作,成為湘潭的名貴食品。

燈芯餅由細糯米粉、糖、豬油、肉桂和紅綾制成。140多年前,湘潭燈芯糕在清朝鹹豐年間的全國名優特產博覽會上被評為壹級特產。1915巴拿馬國際商品展獲各國代表好評;1988年5月被評為湖南省“名點”。此後燈芯餅的質量不斷提高,並采用精煉的純肉桂油替代原配方中的肉桂粉,使產品更加純正,肉桂味更加濃郁,榮獲湖南省優秀產品稱號。

3.

檳榔:檳榔可以入藥。其性溫,味苦。主要用於治療積蟲、積食、腹脹、水腫、腳氣等疾病。也是壹種水果,尤其在湘潭人的生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湘潭人在相互客串中,可以不用煙、不用茶招待客人,只要獻上壹口檳榔,就足以表示誠意。孩子還在繈褓中,有些家長會讓孩子吸壹點檳榔,真的可以稱之為“牛奶運動”。在街頭的小販中,檳榔是最好的生意。全市有上萬個檳榔攤。吃檳榔,湘潭人,很講究。剛摘下的新鮮水果是藍色的。看起來像鴨蛋,略短。先在水中煮兩個小時左右使其變成棕紅色,再熏七天七夜成為幹果。這壹過程通常在原產地完成。買回幹果後,用清水洗凈,用開水燙壹下,噴少量糖精水,存放24小時左右再食用。吃之前,把檳榔用刀切成兩四瓣,點上用石灰和麥芽糖熬制的鹵水。也有人喜歡點壹滴肉桂油,在嘴裏反復咀嚼。又甜又澀,香氣四溢,越嚼越香,回味悠長。壹顆好的檳榔能讓人兩頰潮紅,全身燥熱,甚至全身生津。難怪湘潭人那麽愛吃檳榔。

4.

湘潭醬油:“到了湘潭,不買‘龍醬油’,就不去了。”這個說法不是廢話。湘潭素有“醬油王國”之稱。早在1915,湘潭的龍牌醬油就和貴州茅臺壹起獲得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湘潭龍牌醬油不僅具有“色澤鮮艷、醬香濃郁、味道鮮美、鹹中帶甜、長期存放不渾濁、不沈澱、不發黴浮膜”的獨特優勢,還含有260多種人體必需的香氣成分和氨基酸,是壹種上品營養品。龍牌醬油歷史悠久。湘潭沒有壹個60年代左右出生的人不是吃龍牌醬油泡飯長大的。湘潭有壹句婦孺皆知的俚語?"龍牌醬油燈芯餅,姑娘們可以挑."這些足以證明龍牌醬油在湘潭人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性和必要性。早在100多年前,清代大學者、著名書法家何在品嘗了龍牌醬油的美味後,留下了“三餐使人長生,壹滴嘗不盡”的名句。

湘潭制醬歷史悠久。據湘潭縣誌記載,早在清朝初年,湘潭就有制醬作坊。湘潭醬園的經營起源於清乾隆初年湘潭商人龔。當時龔清香齋酒醬作坊生產的醬油“汁濃、色深紅、香溫”,被稱為“三絕色香味”。湘潭的龍牌醬油,選用上等大豆和面粉,采用獨特的傳統工藝釀造而成,具有色澤鮮美清新、風味濃郁、鹹中帶甜、長期存放不渾濁、不沈澱、不黴變的特點。開創原味醬油先河的吳源泰和吳恒泰醬園,是兩家百年老店。

1956公私合營後,三家醬園“吳亮”、“大豐”合並為湘潭醬廠,產品商標為“龍牌”,“龍”正式成為湘潭醬油的標誌。從1965到12,龍牌醬油被評為中南五省出口優質醬油。1978年6月,在全國出口醬油鑒定會上獲得第壹名;1981年和1985年兩次獲得國家銀獎。然而,這並不是湘潭醬制同仁的終極目標,他們早已將目光投向了金牌。最早響應葉劍英主席1985和平統壹“九項建議”並毅然從臺灣省歸來的馬弼教授,聽說家鄉的醬油兩次“得銀”,即興作詩壹首:“臺北鄰居曝醬,每聞其香,便想起故鄉,歸來見銀章。預計金牌會更加閃耀。”果然“功夫到家”,1988 65438+2月27日,湘潭的龍牌醬油終於獲得了首屆食博會金獎。獲得金牌後,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張題詞祝賀:“廚師味美,鼎靠和。”

湘潭龍牌醬油因為選料、制作甚至儲存都非常講究,所以香遍天下。主料是李和的黑豆,涇河的黃豆,湘江上遊的鵝豆,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都很高。福建結晶鹽為輔助鹽;胚缸采用蘇聯缸,缸體薄,傳熱快,存放時間長。在制作上,浸種、蒸煮、停料、發酵、踩缸、晾坯、取油是七個步驟壹個順序,環環相扣,嚴格操作,壹絲不茍。除了生產醬油,還有原味醬、紫油蘿蔔、紫油姜,壹直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尤其是紫油姜,久負盛名。用白露前出土的優質嫩姜制成,形似人指掌,斷莖無筋,枝細長,蓮蓬口短。經過精細加工,最後用龍牌醬油浸泡。味道鮮美,鹹鹹可口,清香撲鼻。是刺激食欲的佳品。

5.

黃翔雞:黃翔雞是產於湖南的壹種黃雞,又稱三黃雞。黃翔雞體型中等,成年雞壹般重1600g,結構對稱,頭小,單冠,腳短,頸短。公雞胸闊,毛色金黃微紅,體態優美英姿颯爽,啼聲響亮清脆;母雞體短,背寬,後軀圓,腹部柔軟有彈性,產蛋性能好。湖南黃雞藥用價值很高,能補虛損,健脾胃,強筋骨,調經和血,止白帶。是婦科的重要藥物。長期體弱的人和孕婦燉湖南黃雞,特別滋補強身,促進恢復。

6.

火燒魚:在湘潭、湘鄉、韶山等農村,任何時候都有火燒魚。這種魚可以煎也可以蒸,用辣椒、大蒜、紫蘇、藿香等香料。味道極佳,是下壹餐的上等菜。烤魚是將小魚取出內臟,放在鍋裏烤,冷卻後,用谷殼、花生殼、橘子皮、鋸末等烘烤而成。這種魚不僅味道鮮美,而且便於攜帶和收藏。它聞名於世,因為烤魚是毛主席生前最喜歡的食物之壹,現在它已經成為壹些酒店和餐館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並稱之為毛的烤魚。

7.

鄉臘肉:湘潭、湘鄉、韶山鄉下都有腌制臘菜的習慣。壹般做法是在冬季至日後,取鮮肉切塊,用鹽腌制兩三天,晾幹,用糠殼、癟谷、鋸末、花生殼等煙火烘烤,直至呈蠟黃色。因為十二月(臘月)是最好的腌制方法,所以叫冬臘肉,好吃又好吃。

8.龍口荸薺:荸薺又名馬蹄、黑芋頭、栗子,俗稱慈姑,為多年生草本植物。

菱角隨處可見,但以湘潭縣的龍口最為著名。這裏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幾乎家家戶戶都種,年產量20多萬斤。龍口荸薺顆粒巨大,皮薄,多汁,肉質細膩香甜,外形扁圓光滑,呈暗栗色或棗紅色。它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磷、鈣、鐵、硫胺素、煙酸、抗壞血酸、胡蘿蔔素I、維生素等。生吃,嚼著甜汁;去皮加糖的熟食是宴會上著名的甜菜。荸薺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地上部分性平味苦,能去濕熱、利尿;鱗莖性寒,味甘,有解熱、健胃、明目、止渴、治黃疸、通便、抑制綠膿桿菌的作用。中藥常用於早期高血壓、慢性腎炎、目赤腫痛等疾病。用荸薺和石膏泡水喝,可以預防流腦;可與海蜇水煎服,治療陰虛、痰熱、高血壓等疾病。還有民間把菱角搗成汁,活化蚯蚓,加水後敷在身上治療燒傷或燙傷,有壹定效果。9.香香燒餅:香香燒餅自清雍正元年(1723)由縣城天元齋堂研制成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烤餅:烤餅曾被用作士兵的口糧。戰後被皇帝和朝廷大臣品嘗,備受推崇,作為貢品授予。1932送芝加哥博覽會參展。65438年至0937年,湖南各界帶著烤好的餅到上海慰勞十九軍將士,極大地鼓舞了抗日將士。烤餅是以白米和白糖為原料,經大米浸泡、研磨、過篩、拌糖、裝盒、切丁、烘烤而成。象牙色,速溶,清香,純爽,營養豐富;因為不含油鹽,而且直接用火烤,衛生無菌,易於保存。既可以作為旅行的幹糧,也可以作為嬰兒的代乳食品,特別適合家庭使用,也可以餵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