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系統脫敏法;
②自我管理技術;
③厭惡療法;
④模仿學習;
⑤角色扮演;
6.自信心訓練;
⑦強化方法;
8認知行為療法。
雖然行為治療的具體方法有很多,但在治療過程中有很多相似之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了解來訪者不適應行為或疾病的原因。
來訪者的不適應行為往往不是單壹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只有準確把握這些影響因素,才能為有效咨詢奠定基礎。
2.確定需要糾正的目標行為(或目標行為)。
來訪者的非適應行為往往非常復雜,有主次之分;有“原發”和“繼發”。因此,需要確定來訪者非適應性行為的主要表現,即確定需要矯正的目標行為作為治療的目標。然後通過觀察和檢查,記錄來訪者適應不良行為的嚴重程度和頻率,並將治療前癥狀基線列為治療期間的控制指標。比如焦慮的嚴重程度和頻率,可以按照規定的輕、中、重的分級標準來確定。這項工作的完成為下壹步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奠定了基礎。
3.向來訪者解釋行為治療的目的、意義和方法。雖然行為治療的實施計劃和程序是由治療師制定的,但實施過程必須得到來訪者的積極配合才能成功。從表面上看,治療師是主動的,來訪者是被動的,但實際上需要要求雙方密切配合,尤其是來訪者的主動配合,這是行為治療取得理想療效的關鍵。因此,在治療開始前,有必要向來訪者說明行為治療的目的、意義和方法,使其消除因無知而產生的不必要的疑慮和心理抗拒,積極配合治療。
4.行為治療技術有很多種,但每種方法都有自己的適應證範圍。行為治療開始時,壹定要根據目標行為的臨床特點和治療目的,選擇壹到兩種最合適的、最有可能達到可靠療效的行為治療技術。有時為了提高療效,需要配合某些藥物或治療儀器作為綜合治療措施。
5.根據行為治療技術的性質和來訪者行為的變化給予正負強化。
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根據所選擇的治療技術的特點和目標行為的性質、特點、原因、治療目的(如是否淡化、改造或重塑目標行為或形成新行為替代舊行為),給予相應的正強化(如表揚、鼓勵或物質獎勵)或負強化(如批評、疼痛刺激或撤回獎勵),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改變行為。
6.根據治療的變化,調整治療方法。
因為來訪者的非適應行為大多是時間長了以後逐漸形成的,形成的原因也很復雜,沒有壹定的療程很難根治。因此,在治療開始後,需要根據治療條件的變化,對治療方法和措施進行適當的調整。
7.將治療效果轉移到非治療情況。
行為治療壹般在特殊治療情境(如治療室)下進行,來訪者在特殊治療情境下可能有效。療效能否轉移到日常生活情境中是行為治療經常遇到的難題。
可能的解決方法之壹是根據歸因理論,特別是“歸因-維持模型”,通過改變歸因,強化來訪者的行為自由感和“自我發起感”,訓練其抗幹擾能力。我們已經在第十章第二節介紹了相關內容。
理論概述:巴甫洛夫和桑代克是行為心理學的先驅。
沃森認為行為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來控制,並不是行為心理學的理論認為遺傳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沃森創立的心理學派主要研究人類行為。
根據刺激-反應模型的理論觀點,①可以用公式r = f (s)表示;②不需要考慮刺激和反應之間的中間過程。
新行為主義者托爾曼認為行為主義的理論是正確的:① b = f (S,P,H,T,A);②刺激與反應之間存在中介變量。也就是說,行為(b)是測試變量的函數,例如環境刺激(S)、生物驅動(P)、遺傳(H)、過去的訓練經歷(T)和年齡(A)。
不屬於斯金納行為主義理論的是:①提出公式r = f (s,a),其中r是反應,s是中間變量;②提出經典的條件反射理論。斯金納提出了操作條件反射理論。
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公式是R=f(S,A)。s是刺激,a是控制變量。
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以下幾點:①人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②模仿學習理論;(3)人類的另類學習。
關於替代學習的概念,不正確的表述有:①人類無法預見行為的結果,也不需要實際體驗;②替代學習屬於經典的行為主義理論。
行為治療是運用實驗確立的行為學習的原則和方法,克服不良行為習慣的過程。行為治療的定義最早是由Wopi提出的。
行為治療技術的特點是★: ①用客觀的操作術語描述治療過程;②在實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假設和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