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楚辭》篇章和句子的相關信息

《楚辭》篇章和句子的相關信息

不知道“楚辭”這個詞是什麽時候起源的。《史記》在《張湯傳》中已經有所提及,最遲可能存在於漢初。漢成帝時,劉向整理古籍,將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書,取名《楚辭》。從此,《楚辭》成了壹個集子的名字。

漢代壹般稱《楚辭》為賦,不太恰當。《楚辭》和漢賦在體裁上完全不同。前者是詩歌,後者是押韻散文。它們的句法形式、結構組織和押韻規則是兩個不同的範疇。從音樂的關系來看,雖然都是無歌朗誦,但漢賦與音樂的距離比《楚辭》更遠。所以司馬遷說:“屈原死後,楚地宋玉、唐勒、荊軻等諸子,皆喜抒言,稱之為苻堅。”(《史記·屈原列傳》)可見辭賦是有區別的。由於漢賦是直接受《楚辭》影響的文體,漢代人習慣稱之為辭賦,把屈、宋的詞與穆承、的詞等同起來。因此,詞與賦的概念被混淆了。從此屈原的作品乃至所有楚辭都被稱為賦。其實是兩種不同的風格,不應該混淆。至於後世以《離騷》代楚辭稱“騷”,如《文心雕龍》有“辨騷”壹章,《文選》有“騷”的範疇。這和後世人們稱《詩經》為“風”是壹樣的。雖然名不符實,但都刻意區分楚辭和漢賦兩種風格。遠在周初的江漢汝水民歌,如《詩經》中的漢光、江有汜等,都是在楚國境內產生的。其他文獻也保存了不少楚民歌,如宋子文、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見《說苑》誌公、簡媜、山朔三篇)。)等都是楚國早期的民間文學,有些歌詞在句末隔壹句用壹個助詞,如“”和“斯”。後來成為楚辭的主要形式。更重要的是楚國的民間巫歌。楚地巫術盛行,民間祭祀時,女巫會“作歌奏樂,以啟神明”,充滿原始宗教氣息。《楚辭》中的“九歌”,前身是楚國各地包括原鄉在內的祭祀神靈的民歌。祭壇上的女巫們裝扮著神靈,打扮得漂漂亮亮,裝飾得莊嚴肅穆,隨著音樂的節奏載歌載舞,非常像壹個戲劇場景。這是當時巫術的具體表現。這種原始的宗教巫術對屈原的作品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離騷》中的巫與鹽,《招魂》中的巫與陽,《楚辭》中所有詩人的自我形象塑造和高尚的道德象征,如高冠長羨,以及豐富的童話故事的運用,都是最好的說明。所以《魯春秋·奢樂壹首》說:“楚之衰也是巫聲。”《楚辭》就是這種帶有巫術色彩的詩歌。

還有楚國的地方音樂,對《楚辭》有壹定的影響。在春秋時期,音樂歌曲被稱為“南風”和“北風”。金代鼓奏南音的鐘毅,素有“喜奏風土,不忘舊事”(師曠曰:“忽唱北風南風。南風不爭,死聲多,楚必無功。”見《左傳》襄公十八年。鐘毅見《左傳》是在成公九年)。此後,楚歌、楚音、楚舞壹直為楚人所喜愛,許多人在文獻中有所記載。這是自然的。戰國時期,楚國的地方音樂極為發達,其歌曲如社稷、采菱、老尚、秋露、陽春、白雪等。,都被《楚辭》的作者提到過。《楚辭》雖然不是樂章,但也不壹定能唱(《九歌》被屈原改寫後,要不要用原曲?)。但它的很多詩裏都有“亂”字,有的還包括“倡”“少唱”,這些都是音樂的壹部分。這些樂曲保存在《楚辭》中的形式,說明它非常接近音樂。當然,因為作者是楚人,所以他們所受到的音樂影響大多屬於楚地。同時,與此相關並影響《楚辭》的是楚的方言。楚語有著特殊的含義和特殊的聲調。《楚辭》中有很多方言,如胡、古、平、羌、角、蟾元等,可以通過查閱古代註釋等文獻來了解。至於當時語氣的讀者,早就失傳了。漢宣帝時,九江(今安徽壽縣,楚國最後壹個都城)被允許民眾誦讀楚辭,到隋朝時,也出現了道學大家,他們也善於誦讀楚辭,“能清楚聲韻”(《汪涵鮑傳》和《經籍誌》)。後來唐人也繼承了他的讀書方法。可見隋唐之際的楚辭中是有知楚之聲的。但這其中的影響是次要的,主要是民間文學和地方音樂的關系。

總之,楚國本來就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後來受到北方文化的影響。二者合二為壹,匯成壹股文化巨流,在長期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文藝素材,為文學創作提供了充分的有利條件。正是在這種優越的文化基礎上,誕生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產生了《楚辭》這樣輝煌不朽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