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校本研究:教師專業成長的沃土
校本研修以學校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為基礎。它著眼於學校教學真實場景中的真實問題和教學常規、教學水平、教學管理的提升,深深植根於學校和教師的真實需求。校本研究不僅能促使教師在自己的崗位上、立足於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且能使教學研究成為教師職業生活方式、思維行為方式乃至生命存在方式的壹部分。同時可以培育壹種學校文化,強調科學精神、民主精神和團隊精神,營造求實、務實、自由、和諧的教研氛圍,形成對話機制,為教師提供交流信息、分享經驗、舉辦專業講座、展示自我的平臺。每個學校的辦學情況不壹樣,教師專業成長的基礎和環境也不壹樣。因此,強調“以校為本”,開展校本研究是壹種有效的選擇。
1,課題研究。校本課題研究要以教學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研究對象,通過“發現問題—查閱資料—編寫研究計劃—按計劃行動—反思總結”的基本流程,多人反復研究同壹課題,探索教學對策,逐步解決,從而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其優點如下:(1)所研究的問題來自於教師和教學。教師以“直面現實問題、展開現實行動、實現現實發展”為目標,具有濃厚的興趣和參與熱情,能夠有效促進教師對教育規律的認識、教育技能的掌握和教育研究能力的加強。
(2)克服過去個人項目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研究可以按學科組、年級組、教研組進行。三個人、五個人可以自由組成“誌同道合”的課題組,整合分散的研究,把“單兵作戰”變成“集體研究”,把培訓、教學、科研、改革結合起來,培養教師的團隊合作精神,讓學校真正成為教學和科研的實體。(3)課題組* * *的老師們互相討論、交流、分享,得到了很多信息,* * *感受到了成功和迷茫。整個過程是群體成員之間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進步的過程。
2.案例研究。以壹個具體的班級為研究對象,著眼於班級本身的“改進、優化、提高”,從而給出壹個“問題解決”的例子。案例教學以先進理念為載體進行學習,強化了教師的實踐智慧,發展了教師的反思能力。討論的內容包括:教師設計+教學記錄+教學反思。開發方式有:壹人同課多輪、多人同課循環、異質課堂、互動課堂觀察、診斷性課堂觀察、反思性課堂觀察。讓教師時刻以研究的視角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改進教學行為。比如“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教學研究,同組三位老師都選擇相同的內容上課,第壹位老師課後集體點評,大家肯定優點,分析問題。第二位老師通過對比和反思,根據新的情況調整了自己原來的教案,然後在課後進行點評。第三個老師根據前兩個老師上課的情況重新審視調整自己的設計,然後上課,評課。這樣,同樣內容的三位老師,風格迥異,教學結構和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進。“三人壹班”是指組內全體工作人員圍繞壹個課題,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指導教師相互反思,輔以同伴幫助,逐步改變自己的觀念和行為,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3.教育沙龍。誌趣相投的老師們可以暢所欲言的座談會。教育沙龍營造的輕松自由的研究氛圍,讓大家在“品、品、聊”的過程中,討論課改中的“疑點”、“難點”、“熱點”、“焦點”話題。每次討論壹個課改話題,不要求統壹結論,旨在拓寬思路,引導思路,加深教師對某個問題的理解,尋求更多的教學策略,探索課改的新方法、新模式。例如,在主題為“人人談合作學習”的教學沙龍中,老師們圍繞“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有哪些特點”和“如何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妳有什麽金點子嗎?”“妳在目前的實施過程中有哪些困惑?”等問題暢所欲言。通過交流,教師們加深了理解,形成了新的教學策略,收集和交流了大量的信息和資料,用以指導教學實踐。這種教研活動特別適合澄清教師難以理解或有爭議的問題,或者討論教學優化。
校本研究實際上就是把學校的教育實踐變成壹個研究過程,實現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雙向建構,使學校真正成為壹個研究實體和壹個文化實體。校本研修以其問題的現實性、參與的廣泛性和內容的豐富性成為培養教師集體專業成長的沃土。
二、讀書學習:教師專業成長的加油站
細心的老師往往會發現,幾乎所有的特級教師都有壹個相同的愛好——學習,他們充滿智慧和靈氣的課堂得益於他們廣泛的知識積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很多老師寫論文總覺得沒什麽可說的,有時候東拼西湊壹篇文章就幹了。最關鍵的原因是缺乏學習和知識積累。“要給學生壹杯水,老師要有壹桶水”。這桶水從哪裏來?壹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學習。教師作為世人眼中的“文化人”,應該養成不斷學習的好習慣。
1,看書。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理論的完善,沒有理論支撐的實踐就是盲目的實踐。因此,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壹些教育理論的經典書籍,尤其需要經常閱讀壹些大師作品,通過閱讀加深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沈浸在文化的滋養中。壹本好書是壹個好世界,壹個好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才能陶冶自己的情操,開闊自己的視野,才能在不斷的社會進步中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有更多更新的知識去面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在壹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在壹個陰雨綿綿的假期,在壹個寂靜的夜晚,讀書的日子會安靜而浪漫。平等的與大師對話,坦誠的遇見另壹個自己,妳的眼神會變得平和,妳的心會變得平靜,妳的生活會更充實,妳的思想會更成熟。同時,在閱讀書報時,要特別註意那些與教育教學有關的文章。好的句子要記錄下來,好的文章可以剪成剪報收藏起來,有空的時候經常翻出來,讓自己時時受到啟發和啟迪。
2.遠程培訓。教師培訓是促進教師專業快速成長的有力措施。要使培訓有力有效,最重要的是使培訓貼近教師的工作實際,使培訓真正滿足教師的有效需求,特別是最需要、最迫切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調動中小學教師接受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我校與福建師範大學聯合開設的“教師繼續教育網絡遠程培訓”可以很好地實現上述目標。(1)解決了工學矛盾。教師是壹個需要不斷學習的職業,在職業生涯中自始至終都要更新和補充新知識。但是,中小學教師由於教學任務繁重,定期參加脫產學習培訓是不現實的。他們需要的是壹種他們可以自己選擇時間和地點的學習方式。基於網絡的教師培訓模式正好滿足了這壹需求。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學習時間和地點,靈活調整學習進度、學習計劃和學習內容,真正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思想。(2)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基於網絡的教師培訓打破了傳統教師培訓方式“封閉的場所、預設的計劃、固定的教材、單壹的教學方法”的局限,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培訓方式
學習資源可供學習者選擇。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需求,自主選擇不同的課程和學習內容。學習者可以通過網絡查看或下載自己需要的東西,從常規教學中單向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適應個體的自主調節學習。
讀書學習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加油站”。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充分為自己“充電”、“儲能”、“吸氧”、“補鈣”,才能源源不斷地獲得流動之水的供應。
第三,參加公開課:教師專業成長的催化劑
“我們是在聽公開課的過程中,也是在上公開課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凡是有機會上公開課的老師,都會成長得更快;哪個學校的老師有機會上公開課,成長會更快。”沒有公開課,教師的專業成長會很慢。“很多老師對公開課在教師專業成長中的作用深有體會。
從公開課的類型來說,有兩種:壹種是校內公開課,壹種是各級觀摩課、競賽課或評課。學校公開課的作用就是給老師提供壹個真實的討論情境,讓大家互相傾聽,互相學習,互相討論,找到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有發現和創造的喜悅。各級各類觀摩課、競賽課或評課,都被委以代表壹所學校或壹個地區教學水平的重任。往往是壹堂公開課,傾註了所有老師和相關專業人士的集體智慧。因為每次開學,學校都會成立備課小組。備課團隊總是精益求精。有時它會為壹種情況而臉紅,有時它會為壹種過渡語言而苦苦思索和推敲...就這樣,它不斷學習身邊老師的優秀經驗,不斷汲取先進的思想和智慧。精心雕琢的過程,也是老師們互相啟發,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學行為的好機會,從而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越來越精細化。公開課壹般要經過同壹個班多輪練習。這個過程是教師深入思考、反復思考、集思廣益、不斷改進的過程。它給老師帶來的專業體驗和行為跟進是正常班級無法比擬的。當老師煞費苦心打造公開課的時候,公開課無疑造就了老師。經過公開課的打磨,老師們對於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學生,如何設計課堂都會變得非常清晰。課後,他們還可以從評課老師那裏反饋自己的優缺點,給他們壹個專業的指導。如果老師寫壹堂公開課作為案例研究報告,對專業發展大有裨益。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公開課確實培養和造就了很多名師。上過公開課的老師普遍都有這樣的體會:辛苦,但收獲很多。可以說,在公開課的磨煉中逐漸成長,大大縮短了教師的成長周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催化劑,是成就名師不可或缺的磨煉。
第四,教育博客: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
教育博客以其技術門檻低、情感人文、使用開放、經濟上零成本的優勢,以及個人電子出版物的親和形式,進入教師的工作和生活,使教師樂於在教育博客上記錄自己的教學經歷和經驗,反思、學習和完善自己,欣賞自己的才華、成就和發展,將新課程引發的學習和交流需求與教師的主體意識融為壹體。教育博客是教育者的在線家園,也是知識管理、行動研究、專業指導和同伴互助的平臺。
1,知識* * *。但是,教師上傳和發布他們的日常生活見解、教學經驗、教案設計、課堂記錄、課件等。以文本和多媒體的方式隨時隨地進行,超越了傳統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促進了教師個人隱性知識的顯現,使全社會都能享受到自己的知識和思想。通過訪問其他老師的博客,我可以看到其他老師課堂上發生的事情和他們的想法,然後我開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學,思考其中的問題和困惑。同時可以有效實現同行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學習和效仿新鮮的教育教學信息,減少大量重復性工作。
2.同伴互動。壹個精彩的帖子往往起到“引鳳引蝶”的作用——吸引眾多博主,引發眾多免費評論。在博客中,我們可以突破身份、地域、學科的界限,將相隔千裏的同事聚集在壹起,形成即時互動交流,參與回復、討論、
我們可以體會別人的想法,分享別人的經驗,讓自己工作圈子裏解決不了的問題也能順利解決,讓自己的思路和知識結構得到跨越式的提升和發展。博客交流主要是以作者的觀點為主,其他人圍繞這個主題進行各種討論,可以系統地反映壹些思想,使這裏的交流有很強的針對性,使思想得到實踐的檢驗,得到認識的不斷升華。
3.專業指導。博客是壹個遠程技術幫助的平臺。為某壹特定專業領域而設立的博客網站,通常由該領域的專家或有較深造詣、熱衷於技術和網絡並願意投稿的學者擔任博客。他們會盡力搜集整理這個領域的精華,不斷向讀者展示這個專業的核心問題,最新的趨勢和發展,最重要的人和成果,最新的產品,最好的文章,期刊和網站。
讓所有教師都有話可說的教師博客,是壹種高效、民主、平等的新型教研文化,是壹種自由、開放、溫暖的校園文化。越來越受到學校和教師的廣泛歡迎,受到教育行政部門和科研機構的高度重視,正在成為當前形勢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助推器。
第五,教學反思:教師專業成長的矯正工具
沒有壹個老師,哪怕是再優秀的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審視和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決策和教學結果,可以有效地糾正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中的偏差,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和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提高自我認識水平和教學監控能力。
1,教學後記。教師在完成壹門學科後,要及時分析總結這門課程的成敗,重新認識和評價這門課程,肯定成績,找出存在的問題,分析具體原因,及時提出改進教學的措施。後記產生於教學實踐,是教師思想智慧的結晶。後記寫作的內容涉及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教材的選擇或補充、課表的安排、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確定、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程序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媒體的使用、教學現象的分析、典型問題的討論、學生學習的設計、學生反映的思考、教學效果的評價。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可以對這些內容中的壹兩個進行總結、評論或鏈接成文章。教學後記的寫作形式並不獨特,常見的有:批註、提綱、筆記、隨筆。教學後記的類型有:總結得失、反饋信息、討論問題、分析原因、補缺糾錯、取長補短、研究學生、拓展把握“亮點”。後記的寫作要及時、現實、有針對性,否則就失去了靈魂和價值。
2.集體反思。畢竟教師的個人反思和“個人理解”都有壹定的局限性。如果同事們參與相互講課,提供“不同意見”和“多種聲音”,教師可以借助集體智慧不斷修正個人理解的偏差,從而進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反思,潛移默化地升華教師的思想。比如年級組進行單元教學反思,學科組進行期中和期末反思,把反思編成壹本書。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教師的專業水平直接影響著課程改革的成敗。每個學校都要根據學校情況、教師情況、學生情況的特點,努力搭建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尋求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新途徑,讓教師的專業水平與新課程改革齊頭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