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年僅14歲的戴良模背井離鄉,順樂安河而下,來到鄱陽湖湖畔的饒州市,入省立第五中學。在五中就讀六年,恰逢中國新文化運動全面展開的時期,讓這個從偏遠農村走出來的年輕人大開眼界。他熱切地吸收各種新思想、新知識,決心把德先生、賽先生請到這片積貧積弱的土地上來。為了將來更好地為國家和民族服務,他不僅註重學術修養,而且非常重視體育鍛煉。他認為,只有優秀的學業,沒有強健的體魄,絕不是健全合格的青年。因此,在課堂上,他是壹個優秀的學者;在操場上,他精力充沛,是當之無愧的運動員。
當我度假回家時,我看到我的祖母為她的姐妹們纏足。與她平時對長輩的順從相反,她竭力反對這種摧殘女性的惡習。因為他的堅持,她的姐妹們幸運地保住了壹雙腳。當時偏遠農村的封建意識還很強,戴良模的行為無疑在家鄉這片死水中激起了波瀾。
1921年,戴良模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南京東南大學(後更名為中央大學,現恢復原名),師從竺可楨、吳、熊清來等著名學者,專攻數學。1926大學畢業後,曾在江蘇無錫中學、江西新源中學短期任教。此時南方大地革命正如火如荼。作為壹個有誌於為國效力的年輕人,戴良模通過吳的介紹加入了中國國民黨。
1926年8月,北伐軍福柯樂平、戴良模滿懷報效家鄉的熱情回到家鄉,當即被任命為縣教育局長。當時的樂平縣是壹個20萬人口的大縣,卻沒有壹所中學。學生要上中學深造,近的去鄱陽,遠的去省城,極大地制約了樂平教育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戴良模壹上任,就多方奔走,高喊:“不能讓樂平縣的學生背井離鄉去外地上中學。我們縣應該有自己的中學。”當時,樂平縣的壹些社會賢達和普通民眾被戴先生的熱情所感動。經過多方籌款,樂平縣中學終於在縣儒(今市委大院)成立。戴良模親自當了校長,之後又擴充人才,聘請教師。當年9月,他招收了兩個班近百名新生,戴良模親自擔任數學老師。樂平縣立中學是樂平近代中學教育的開端。此後,樂平的教育逐漸發展壯大,並引起了周邊縣市的重視。當戴良模在經營中苦苦掙紮,竭力振興家鄉的教育事業時,形勢卻猶如白雲蒼狗。國民黨內左右兩派的鬥爭已經白熱化。不久,國民黨右翼完全控制了樂平縣政局,左翼和* * *產黨遭到驅逐和迫害。戴良模原本是國民黨左派,壹直同情* * *產黨。但是,他也知道,單靠自己的同情,永遠改變不了國民黨右派執政,左派和* * *制作者被迫害的殘酷現實。1929年春,他憤然辭去樂平縣教育局長、樂平中學校長職務,離開國內的家,前往日本,轉學到東京帝國大學深造。
由於戴良模品學兼優,為人誠懇,熱心公益,組織性強,在中國留學的學生中很受歡迎。時任中國留學監督室主任的王克仁先生對戴良模的人品和才華大為贊賞,破例任命他為監督室總務主任。除了學習,戴良模並沒有覺得太繁瑣,壹門通識課做得很好。
王可仁先生曾任中國無錫中學校長,戴良模曾在這所著名中學任教。雖然時間不長,但他們有著親密的友誼。擔任總務部部長後,我更加親密了。壹次,在王先生家,他遇到了兩個漂亮的女孩,並立即被她們的自然美和優雅端莊的舉止所吸引。經王夫婦介紹,原來他們是同胞姐妹,是清朝八大鐵帽子的第壹任外孫女,清朝太子王,是名副其實的前青格格。我妹妹的名字是艾辛吉奧羅·季連,也叫金·舒慧,她的日文名字是後藤惠子。我妹妹的名字是艾辛·吉奧羅·廉貞,也叫金·舒針,她的日文名字是後藤敏子。兩姐妹於1924年隨父親王素次子賢德來到日本,隨後賢德回國,兩姐妹留在了日本女子職業中學。因為能說壹口流利純正的北京話和日語(東京發音),兩姐妹在西京函館開了壹家中文補習班。來補習班的大多是東京名牌大學的大學生和婦女協會的成員。王可仁夫人不懂日語,經常找金的姐妹們做家教,出去做生意或者逛街,大部分都是她們陪著。於是戴良模在王克仁家見到金妹妹的機會越來越多,他對她妹妹金的印象也特別好。戴良模是個好學的年輕人。當他剛到日本時,他並不精通日語。他經常向金女士請教日語。時間長了,金也對這個英俊博學的南方學生產生了好感。當時有很多日本貴族子弟追求他。但她對戴良模情有獨鐘,發誓要“嫁給中國布衣而不是日本王子”。從此,在富士山山麓、別府溫泉和上野的櫻花樹下,經常可以看到這對戀人。
1931年,東北三省已經是大事纏身,賢德召回兩姐妹回國。臨別之時,戴良模和金許下了今生今世相互承諾的諾言。
幾天後,戴良模也毅然回國,前往皇宮求親。此時雖已是民國,但金的父親賢德仍死抱著皇族不能嫁“布衣”的壞規矩,回絕了戴良模的親朋好友,但仍有壹線希望——如果戴良模得了“功名”,婚事可以通融。
當時,戴良模的導師熊清來教授是清華大學數學系的系主任。當他得知弟子留學歸來,立即邀請他到清華任教。但是,戴良模是個有血性的人。為了娶到艾辛吉奧爾羅·連,他不得不忍痛感謝老師的聘用,來到中原腹地的開封高中任教。與此同時,他將參加2000年在河南省舉行的公務員考試。
1931年底,戴良模在河南省公務員考試中名列前茅,隨即被任命為寧陵縣令,最終成就了所謂的“功名”。直到後來賢德迫於無奈,看到戴良模確實年輕有為,不是壹般紈絝子弟能企及的,終於答應了這門親事。俗話說,“舊社會,王謝堂飛入尋常百姓家。”雖然戴良模付出了很多錢,但壹對戀人最終還是結婚了,並相守終生。
寧陵是豫東的壹個小縣城,土地貧瘠,交通閉塞,民風淳樸。由於連年饑荒,土匪多如牛毛。戴良模帶著新婚妻子上任時,親自帶領縣治安大隊剿滅土匪,處決了兩個殺人盜貨的歹徒,讓寧陵得到了壹段時間的安寧,老百姓也能過上稍微平靜的生活。然後組織人力物力興修水利,治理河流;同時要辦教育,文明民風,堅決禁煙賭,停止纏足,在本縣開設體育場,作為體育比賽和群眾集會的場所。他的妻子金也積極配合,經常下鄉露腳,動員農家女停止纏足。在壹次小學運動會上,她看到場上女生很少,就馬上下到場上參加比賽。縣長夫人矯健的身姿和開朗的性格,在寧陵傳了壹段時間。
戴良模在寧陵當了兩年縣令。盡管他成就卓著,深受人民愛戴,但他仍然是壹位經濟學家。他壹生奉行科教救國的道路,對復雜險惡的官場和千變萬化的政局深感厭倦。於是,他不顧各方挽留,毅然辭職,應聘到清華大學教學部工作。當時,華還得到了熊清來教授的賞識,被聘為數學系教師。熊清來安排這兩個心儀的學生壹起工作,卻是用心良苦。從此,華和戴互相學習,互相借鑒。戴良模並沒有因為華不是“科班出身”而看不起他,華也沒有因為自己的才華而驕傲。他們互相學習,* * *出論文,壹起編講義,成為同事和朋友。華在撰寫《堆積系數論》時曾多次與戴亮模交換意見,戴亮模後來發表的重要論文《得得肯系數》也得益於師從華。
1937年初,清華大學決定派戴良模赴德,華赴美深造。但不久全面抗戰爆發,日德形成軸心。戴良模的德國之行失敗了,而華有幸去了美國。
“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軍控制。因為那天蘇太子的家族有很深的大陸淵源,尤其是蘇王的十四個女兒,也就是金碧輝(日本著名浪人川島芳子的養女,日本著名浪人川島·蘇朗),已經成為北平的“保安司令”。她廣泛征集親友與她壹起為日本人工作,並派人遊說戴良。立即遭到戴良模的拒絕,他義正言辭地回答來人:“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絕不會做日本人的跟班!”戴夫人深明大義,始終站在丈夫壹邊。雖然此時是壹家六口,懷裏還抱著壹個剛出生的嬰兒,但夫妻倆還是決定跟隨清華南下,盡快擺脫川島芳子等人的糾纏。
不久,戴良模夫婦舉家南下,經南京、武漢、廣州到達香港,渡海到越南海防,經滇越鐵路進入雲南。他們歷盡艱辛,風餐露宿千裏,終於到達昆明。此時,北大與南遷昆明的清華共同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戴良模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當時熊慶來教授還在昆明創辦了雲南大學,於是邀請戴良模到雲南大學兼職,並壹度擔任工學院院長。
在雲南期間,戴良模和西南聯大的大多數老師壹樣,把家安在了離昆明100裏左右的普寧縣農村,獨自在昆明租房。當時,在戴良模住的私宅裏,聞壹多住在樓上,楊武之、呂叔湘等著名教授住在隔壁。此時,楊武之教授的兒子楊振宇才16歲,卻已經是西南聯大的高材生了。戴良模見證了後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他當時還是壹個年輕的學生,常常博學多才,刻苦鉆研。
1940年,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創辦國立中正大學,邀請全國各地的江西學者回國任教,由著名生物學家胡顯素任校長,著名建築工程師蔡方銀任工程學院院長。當時南昌已經淪陷,戰時省會設在太和,中正大學設在太和淩星。此前,江西沒有綜合性大學。戴良模深感欣慰的是,他的家鄉終於有了壹所國立大學。雖然他知道當時是基層之初,又是戰時,肯定有很多困難,條件會比國立西南聯大的還要艱苦,但他還是不遠千裏,帶著家人和家人,從昆明來到江西太和,到中正大學工學院任教。
戴良模是當時中正大學最受愛戴的老師之壹,因為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教學樸實,善於引導,關心學生。
1941年,蔣介石制造了“皖南事變”,掀起了又壹次反* *高潮,各地搜捕* * *生產者和進步青年。中正大學學生、* * *生產黨地下黨員徐賢被捕入獄。徐是壹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戴良模出於強烈的正義感和愛才之心,不顧個人安危,多方前往營救,與蔡方銀先生聯手將徐取保候審。後來,許成了長春地質學院的教授。此時,蔣經國先生被任命為江西贛州專員,銳意創新,提出了“建設新贛南”的口號。他在贛縣虎崗辦了新兒童村,在正奇辦了中小學,請求中正大學在贛縣龍陵辦分校。任命戴良模為分校教務主任,主持分校教學工作。蔣經國多次與戴良模見面,並邀請他到正氣中學教授高中課程。中正大學分校所在的龍陵和正氣中學所在的虎崗,分別位於贛州市區的兩側。為了不耽誤兩所學校的課,戴良模經常乘坐戴嶽的飛機,步行幾十裏往返於兩所學校之間。即使途中遭遇空襲,也是冒險和艱辛,這樣才能保證按時上課。
1944年,侵華日軍為打通大陸交通線,沿粵漢路南下,侵占贛南,贛州城即將淪陷。情況危急,戴良模和幾個同事臨時雇了壹條木船帶著全家,避開日軍前沿,向北航行到南昌附近三江口時,被日軍巡邏艇攔住。好在戴夫人機智冷靜,心地純潔。
樂平的父親熱情歡迎了當時縣裏唯壹的大學教授、曾經的青格格金,把他留在樂平中學教書。今年春節,他和家人壹起回了老家。作為曾經的清朝公主,戴夫人對公婆和其他家人彬彬有禮,和藹可親,絲毫沒有皇室的風度,深受長輩和鄰居的喜愛。
戴良模把家人安頓在大寺小學的兩間空房裏。在樂平中學任教壹段時間後,他得知中正大學已遷至寧都長生復課,立即只身前往寧都赴任。
1945抗戰勝利後,中正大學遷至南昌北郊王成剛,戴良模繼續在該校任教,並任數學系主任。戴良模夫婦為人隨和,樂於助人,所以他家幾乎成了樂平及周邊縣市中正大學在讀學生的“同鄉會”。逢年過節,他們都把這些學生請到家裏,妻子親自下廚,聚餐,彈琴唱歌,和師生們玩得不亦樂乎。樂平的許多學術名人,如張天生、吳光英、田玉山、於,都出自。畢業後,他們中的壹些人本來可以留在省會找到工作,而另壹些人將繼續他們的學業。但在戴良模先生的勸說和教導下,他們終於回到了樂平,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工作,為樂平培養了壹批又壹批的優秀人才。
1947年,國民黨政府準備召開“國民代表大會”。樂平推薦的主要人選是蔣介石的嫡系。時任13軍軍長的張雪中、戴良模也被推薦為參加“陪選”的候選人之壹。“選舉”的結果自然是張雪中“當選”。但此後不久,蔣介石又讓當選的士兵放棄當選資格,為的是讓士兵集中精力準備內戰,同時也避免“國民大會”代表士兵太多太殺氣騰騰。就這樣,戴良模被第二名取代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的位置。硝煙彌漫的“國民大會”讓戴良模進壹步看透了國民黨的政治腐敗和社會動蕩,即將走到窮途末路。由於壹些極其偶然的“機遇”,戴良模幾次被卷入政治漩渦。先是當了兩年縣長,後又當了“人大代表”,這使他成為解放後歷次“運動”中的重點審查對象。但也正因為他有學者的良知和正氣,所以才充滿自信,經受住了歷次運動的沖擊。他在河南寧陵擔任縣長期間,處決了兩名十惡不赦的黑幫頭目。他在“平叛”時曾被懷疑是“血債”,是寧陵的父親為他洗清了嫌疑。在“全國代表大會”期間,他沒有去追那股腥氣,而是做了壹個正直書生該做的事。
難能可貴的是,他壹回到講臺,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學術生涯中,認真教學生,勤奮學習。
65438年至0952年赴北京出席中國數學學會全國代表大會,並當選為代表大會主任,兼任江西省數學學會副理事長。他投身於博大精深的現代數學,同時非常重視和熱心於科普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正大學更名為南昌大學。在南大任教期間,他多次應陳司令員的邀請,到江西省軍區部隊幹部講學。他的講座簡單易懂,很受軍隊學生的歡迎。
1953,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他服從分配,來到武漢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任教,擔任數學研究室主任。他壹向以治學嚴謹、知識細致著稱。他的數學功底深厚,造詣極高。甚至壹些其他學科的老教授在寫論文的時候也經常找他討論解決問題。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壹壹解答。可以說,他學而不倦,教而不倦,人品博學,在華中工學院是有口皆碑的。
晚年,他幾乎迷上了科普工作。他願意把高等數學從象牙塔裏請出來,直接用在社會和生產活動中,這與他的同事兼好友華教授晚年在清華推廣最優化方法的意願是相契合的。
武漢鋼鐵公司、武漢鍋爐廠、武漢重型機械廠等大型民族企業,仰慕他的名聲,都爭相邀請他做他們的夜校教授。78歲時,受水電部武漢高壓研究所邀請,到職大任教。
湖北黃石鋼鐵廠想創新壹項重要技術,卻遇到了壹道數學計算題,解不出來。它寫信給華中理工大學尋求幫助。這封信轉給了戴良模,戴良模立即開始計算,很快就有了結果,使這壹創新卓有成效。
當WISCO的第七個項目啟動時,有壹個日本計算機編程指令需要緊急翻譯。項目指揮部向華中工學院求助,院領導把任務交給了戴良模。二話不說,在次子戴鐵元的幫助下,他花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翻譯了這份65438萬字、專業性極強的日文資料,保證了項目的進行。
1978年,中共十壹屆三中全會召開,撥亂反正。從此,中國進入了壹個全新的健康發展階段,戴良模被錯劃為右派的事也得到了糾正,壹個知名學者應得的政治、生活待遇也得到了全面恢復。晚年的戴良模感慨萬千。也是這壹年,在他的腹部發現了壹個腫塊,被診斷為回盲部腺癌。戴良模以他與生俱來的冷靜對待疾病帶來的死亡威脅。他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在更加忘我工作的同時積極配合治療。此時,他正在高壓研究所職業學院上業余課,領導、親友都在鼓勵他在家休息,但他決心把自己壹生所學,盡可能地傳授給被文革耽誤的那壹代學生。他在給華中理工大學黨委的信中寫道:“撥亂反正,雲開霧散,國家振興,前途可期,老當益壯。我們寧願明年為四個現代化而死,也不願浪費時間。”字裏行間,充分體現了壹個知識分子,盡管災難重重,對黨、對民族、對國家的忠誠。
他繼續在高壓所職業學院任教,同時還努力翻譯了壹本外文數學專著,直到病情惡化住進了醫院。
1981 8月中旬,戴良模先生終於因癌細胞擴散導致心臟衰竭去世,享年80歲。當家人清理遺物時,發現了他生前寫的壹首詩。詩中說:“壹匹病馬還在思考,馬嘶聲不高總有聲音。舊音不如強音重,但勝於雷,勝於寂靜。”這首詩可以說是戴良模坎坷而輝煌的壹生的最後註腳。戴良模大半輩子都在領獎臺上度過。他的許多學生都是國際知名學者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從教後,他潛心學習,大量寫作和翻譯。他的重要著作包括:戴德肯對實數乘法的新定義,微積分講座,高等數學等。,翻譯作品有《非標準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