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自殺的危險跡象
自殺是壹種征兆!大部分想自殺的人,在自殺前或多或少都會有警訊。當妳發現身邊有人有以下現象時,他可能正處於自殺的危機中。復旦大學的劉明波將自殺的危險癥狀概括為“三支三變”。
“三種信托”
1.受托人:突然要求、詢問或委托親友加強對某人的關心;
2.委托:突然要求或委托自己的重大事項代為履行或完成;
3.寄售:突然將身邊重要物品或寵物打包,要求或委托其代為保管或保管。
(二)“三個轉變”
1.言語上的巨大變化
我開始談論自殺或思考死亡,向親近的人表達我對死亡的想法,或在日記和繪畫中表露出來。
(1)談論絕望、無助或無價值,開始說“我希望我不在這裏”或“我要走了”。通過談話或文字表達死亡相關信息或自殺。
(2)有可能直接告訴人:我想死;我不想活了;活著太痛苦了...
(3)或者間接告訴人,我所有的問題很快就結束了;現在沒人能幫我;沒有我,他們會過得更好;我的人生毫無意義;我很快就有空了...
2.行為的巨大變化
(1)開始消失,開始纏著人,突然由壞變好或者相反;
(2)自殘、事故頻發、從事高危活動、咨詢自殺方法、采藥;
(3)開始或加重酒精中毒、吸毒,突然開始少食或多食;
(4)把妳所有的錢用各種方式花掉(包括所有的捐款或禮物,比如把妳珍貴的東西送人,把要扔掉的東西整理出來,把東西無故打包,感謝人或說再見,把借來的東西還回去),把事情安排得有條不紊...
3.氣質大變
(1)突然而明顯的行為改變(與他人交流的中斷):表情異常,突然而意外地由悲傷轉為平靜安詳,甚至出現壹副高興的樣子;
(2)外向的人突然變得內向,內向的人突然變得外向、謹慎、粗心;
(3)少說話的人突然多說話,多說話的人突然少說話;
(4)重度抑郁:深度悲傷、興趣減退、食欲不振、沈默、失眠等。
根據王登峰的研究,學生情緒和行為的變化是可能自殺的重要標誌。特別是學生的抑郁退縮,自我評價的明顯降低,個人衛生習慣(臟)的改變,伴隨著學習興趣的明顯喪失,經常壹個人在家生活,不上課。這種痛苦經常會說給別人聽,準備自殺的同學大多都會留下遺囑。
二。自殺危機的風險評估
(壹)評價因素(8)
1.嚴重抑郁
2.有企圖自殺的歷史
3.急性壓力的強度很高。
4.生活質量低
5.慢性心理壓力
6.只是遇到了嚴重的人際沖突。
7.有血緣關系的人都自殺了。
8.朋友或熟人自殺。
(2)判斷標準
只有1的危險因素,自殺的可能性極小;
有2-3個危險因素,30%可能死於自殺;
96%有6個或更多危險因素的人死於自殺。
(3)當懷疑可能發生自殺時,有必要對當事人進行如下評估:
1.目前的精神狀態和對死亡和自殺的想法;
2.當前自殺計劃:當事人打算如何自殺,打算何時采取行動;
3.當事人的支持系統,了解其家庭狀況,是否有朋友支持。
三。簡明自殺危機幹預計劃(QPR)
QPR群島
問題(問題)
說服(勸說)
請求推薦幫助。
QPR不是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的特殊工具,也不是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QPR可以通過積極的行動幫助處於困境中的人們重新燃起希望。
通常問壹個問題,救壹條命。
(1)詢問
1,什麽時候問:
提問時考慮以下問題很重要。
1)建立好關系之後。如果沒有良好的關系,對方可能不會誠實的說出自己內心的痛苦和自殺的念頭;
2)當客戶覺得妳能理解他的時候;
3)當事人自由表達感情時;
4)當事人在傾訴孤獨無助等負面情緒時。
2.怎麽問
應該以同情和關心的方式提問。
壹個不太直接的問題:
妳知道,當人們沮喪或困惑時,他們可能希望自己已經死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感。
2)妳有沒有想過壹覺睡到永遠不醒?
直接提問:
1)妳最近看起來真的很沮喪。有時候,當人們處於妳的處境時,他們會感到絕望。不知道妳有沒有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
2)我很擔心妳。不知道妳有沒有想過自殺?
3)妳在考慮自殺嗎?
並進壹步問:
1)妳有明確的自殺計劃嗎:妳想好如何實施妳的計劃了嗎?
2)是否選擇了自殺方式:是否準備了藥丸、槍支、毒品等自殺工具?妳是說妳準備好了,是嗎?
3)妳選擇自殺時間了嗎?妳決定何時結束自己的生命;妳打算什麽時候采取行動??
不要這樣問。
1)“妳不是想自殺吧?”
2)“妳不會笨到想出這樣的餿主意吧?”
3)“自殺是非常愚蠢的行為。妳不會這麽做的,對吧?”
問這個問題意味著妳無法理解他們內心的感受,反而會阻礙有效的溝通。
4.得知對方有自殺念頭時不要做的事:
1)對事態嚴重性認識不足;
2)表現出震驚、尷尬和驚慌;
3)空洞的說教;
4)刺激當事人加速自殺;
5)認為當事人的問題無足輕重;
6)作出虛假承諾;
7)承諾對對方想自殺的事情保密;
8)放過客戶。
在了解到對方有自殺的想法後,要進壹步勸說。
(2)說服
說服的第壹步是傾聽。傾聽是兩個人建立良好信任關系的開始,也是說服人們繼續生活下去的關鍵。心理危機中的人最迫切需要的是有人能傾聽他傳達的信息。
1.聽
1)密切關註對方,認真傾聽他的煩惱。妳可以從“我想知道妳遇到了什麽麻煩?”開始;
2)在談話過程中不要輕易打斷他;
3)不要急於做出判斷,也不要排斥或試圖否認任何自殺想法的“合理性”。
4)避免陳詞濫調,不要試圖通過“喝很多酒”來讓試圖自殺的人悔悟。與試圖自殺的人公開討論並勸其停止自殺是很危險的,並且相信這樣的評論會讓對方明白自己的問題,可能會導致悲劇的發生。
5)保持冷靜,讓對方有安全感;
6)不要急於給出解決方案。
勸說
此時此刻,危機中的人們需要堅定而具體的指導。堅持並反復告訴對方,自殺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我們要感同身受,充分理解對方的困難,幫助他們牢固樹立修成正果的信念,相信事情可以變好。告訴對方,“事情確實很難,但也不是沒有希望。”
在這個階段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妳越公開地與客戶談論失落、孤立和無價值,他的情緒障礙就越輕。當情緒障礙消退後,當事人可能會反思。反思的過程很重要。他可能會改變主意,從尋死轉為求生。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對方選擇死亡,那麽這樣的決定是不可逆的。只要有生命,就有解決現有問題的機會;死亡也終結了任何回頭的機會。同時也要強調,抑郁的階段會過去的。抑郁癥雖然是壹種自我限制,但也有它的周期。當抑郁癥的癥狀再次出現時,人們也要看到它很快就會消失。通過真誠的交談,討論如何解決問題,增強自己的積極力量,放棄自殺的念頭。
大多數有自殺念頭的人,其實都是想找到活路!
(3)尋求幫助
壹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後援幫助。我們可以邀請別人幫助他,問問還有誰可以幫助他:家人、朋友、兄弟、姐妹、老師、醫生……第壹時間尋求相關專業人士的幫助也很重要。
妳可以問他,“妳還會不好意思讓誰知道妳?
我們可以打電話給他/她,請他/她壹直幫助妳。
妳願意和我壹起去尋求幫助嗎?
妳想讓我幫妳尋求幫助嗎?"
並得到對方的承諾:妳保證不傷害自己,直到我們找到幫助,好嗎?
告訴對方:“希望妳活著”,或者“我在妳身邊,我們壹起克服困難,共度難關”。
關愛可以拯救生命。自殺的人往往認為他們不會得到幫助,所以我們應該做得更多。
如果妳認為他有自殺的高風險,不要讓他壹個人呆著。應該壹天24小時監視他們。這很難,但我們應該盡力去做。
同時,應立即陪同他們到精神衛生服務機構或醫院進行評估和治療。剛自殺過的人(如服毒、割腕等。)應立即送往最近的急診室搶救。事後跟進表達妳的關心和支持,用任何妳覺得舒服和合適的方式讓他們知道妳關心他們。
QPR簡明方案強調:
1.傾聽和幫助他們的願望和行為,可以幫助那些有自殺想法的人重燃希望,改變局面!
2.良好的關系是壹道防火墻,讓打算自殺的人遠離無望。
3.對正面結果的堅定信念是他們放棄“告別”計劃的重要原因。
有自殺念頭的人往往會感到孤獨和疏離。請幫助他們感受到妳在他身邊,妳和他在壹起!
當然,最好的推薦或引薦方法是直接把對方介紹給能幫到他的人。二是得到對方接受幫助的承諾,然後做出具體安排尋求幫助。
四。幫助有心理危機或自殺傾向的人的要點
1.妳應該事先知道他們可能會拒絕妳的幫助。有心理危機的人有時會否認,因為很難承認自己處理不了自己的問題。
2.向他們表達妳的關心。詢問他們面臨的困難和面臨的影響。鼓勵他們與妳或其他值得信任的人交談。
3.多聽少說。給他們壹些時間來表達他們內心的感受和擔憂。不要提意見,也不要覺得自己有義務去找壹些解決方法。
4.耐心點。不要因為他們不容易和妳說話就放棄。交談中允許沈默,有時沈默後會出現重要信息。
不用擔心他們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情緒爆發或哭泣會幫助他們釋放情緒。保持冷靜。接受,而不是評判。不要試圖說服他們改變內心的感受。
6.告訴他們真相。如果他們的言語或行為嚇到了妳,直接告訴他們。如果妳很擔心或者不知道該怎麽辦,直接和他們說。不要假裝沒事或快樂。
7.問問他們有沒有自殺的念頭。不要害怕問他們是否在考慮自殺,這樣不會讓他們自殺,反而會保命?。
8.相信他們所說的。任何自殺的跡象都應該認真對待,不管它們是如何顯露出來的。
9.不要承諾對他的自殺想法保密。
10.如果有自殺的風險,盡量獲得別人的幫助,以便和妳壹起分擔幫助他的責任。
11.讓他們相信別人可以幫助,鼓勵他們尋求別人的幫助和支持。如果妳認為他們需要心理幫助,給他們提供推薦信息。
12.如果他們害怕或擔心尋求精神病學,他們應該花時間傾聽他們的擔憂,告訴他們這種情況下的大多數人需要專業的幫助,並解釋說妳建議他們去看專業人士並不是因為妳不關心他們的事情。
13.如果妳認為他有立即自殺的高風險,立即采取措施:別丟下他壹個人?;移走自殺的危險物品,或把他轉移到安全的地方;陪他去心理健康機構尋求專業幫助。
14.如果已經發生自殺,立即將其送往最近的急診室。
15.給予希望。讓他們知道他們面臨的困難是可以改變的。
16.談話結束時,鼓勵他們再次與妳討論相關問題,讓他們知道妳願意繼續幫助他們。
動詞 (verb的縮寫)對自殺行為的誤解
我們經常對自殺有不恰當的反應,很多都源於我們對自殺的誤解。比如,我們認為年輕人不應該自殺,因為他們沒有重大的憂慮;或者這個自殺者壹定是精神病。下面將列舉壹些常見的誤解,讓我們對自殺有進壹步的了解。
1,“自殺事件壹般無法追查”或者“說明想自殺的人壹般不會自殺”
2.“自殺未遂者並不是真的想死”
3.“決心自殺的人,就是決心死。”
4.“情緒改善後自殺危機降低”
5.“大多數人永遠不會有自殺的念頭。”
6.“壹件小事就足以讓人想死?”
7."自殺的人不需要心理幹預。"
8.“自殺的都是精神病。”
9.“不要和有自殺可能的人談自殺,否則會促進他的死亡。”
不及物動詞我們能做什麽?
對於個人來說,怎樣才能不僅僅通過自殺來解決問題呢?
(壹)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代生活變化快,適應這麽多變化不容易。如果只知道單壹方向的思考,就很難解決我們面臨的很多問題。所以我們需要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面對問題,保持靈活,隨時學習新的解決問題的技巧,提高自己的韌性和適應外界變化的能力。
(二)學習壓力調節的方法
適當的壓力是人們努力的動力源泉,但當壓力過大且處理不當時,個體的身心就會受到壓迫。所以我們需要隨時關註壓力是否超過負荷,學會緩解壓力,用更多的方式和態度去面對壓力事件,讓壓力不會成為人生成長的阻力。
(三)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
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同壹件事,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俗話說“賽翁失馬,必為福”如果我們經常以積極的思維和樂觀的態度看待生活中的事件,我們將有更好的能力面對挫折,對生活保持希望,享受幸福的生活。
建立社會支持網絡
每個人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都需要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感受。人際關系中的信任和親密,讓我們的內心產生依賴感,不會輕易對生活失去希望。所以妳身邊隨時都有可以幫助的人(比如親朋好友)和社會支持的資源。
當然,自殺預防和幹預是壹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政府、社區和相關組織建立完善的三級預防機制。只有全社會都來關愛那些漂浮在世間的孤獨悲傷的靈魂,為那些身處困境的人提供溫暖和幫助,對精神生活和自殺幹預的行為給予關照,才能為全社會築起壹道防止自殺的防火墻。
生命寶貴,薄如蟬翼。尊重生命,關愛生命,拯救生命。這壹切都是為了讓人感到溫暖和愛。我們要傳遞心中的溫暖、愛和光明,讓更多人的生活能有壹片明媚的陽光。正如康德所說,“當壹個生命有危險時,另壹個生命無論結果如何都會拯救這個生命——這是由於生命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