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主要從這三個方面來看:
第壹,公積金的多少和上壹年的平均工資水平有關。
部分國企平均工資低,地方社會平均工資也低。比如平均工資3000元,就算是頂薪,自己12%,單位12%,* * *算720元。部分國企平均工資2萬,按照12%發放,壹個月4800元。
第二,公積金的多少和繳納比例有關。
假設兩家國企,平均工資20000元。企業A繳納12%,每月公積金4800元。企業B繳納5%,每月2000元。公積金差2400元。
第三,公積金的多少與當地的繳費基數有關。
例如:
住房公積金的繳納基數在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的60%-300%之間確定。月收入超過社會平均工資300%的,按300%計算。
假設北京兩家企業都按照12%的比例繳費。
小張的公司有勇氣按照社會平均工資的300%封頂。假設去年北京社工平均10000元。小李的繳費基數是3000元,12%+12%=24%*30000元=7200元。
小王的公司沒有勇氣,以社會工資的60%作為繳費基數,即6000元。如果企業不厚道,交5%,就是6000*(5%+5%)=600元。
兩個人工資壹樣。小張每月公積金7200元,小王每月公積金600元,相差12倍。
國企的公積金制度執行普遍比較規範,主要是三個因素造成的,壹是上壹年的平均工資水平,二是繳費基數,三是繳費比例,導致差距較大。
壹個小縣城的國企。公積金已達3100,月供800,月余額2000多。
11.26更新:似乎公積金這個話題很熱。然後再補充壹遍。我是宜昌市下轄某縣級市某國企的員工,工程師。我是搞研發的,不是高層領導,也不是煙草和電網。我們的工資每月都有變化。現在三千多的公積金是按照去年的平均工資扣的。今年工資漲了壹點,明年公積金就漲壹點。
今天剛和領導簽了。領導簽字的時候,我看到五險壹金都漲了,單位多花了幾十萬。
我說是啊,7月份基數剛調整。因為工資的提高,基數變大了,金額也增加了。
簽完之後,不禁感嘆下個月工資少了。
作為壹名國企員工,感覺我們單位的公積金不高不低,屬於中等水平。
為什麽很多人想考進體制內,是因為體制內有保障,五險壹金全額繳納。雖然工資看起來不是很高,但是隱形收入很高。
我的壹個朋友前段時間離婚了。財產分割時,妻子提出分割公積金。當時他就爆了,說是單位買的保障。怎麽分呢?最後咨詢了律師,說公積金作為夫妻共同財產,離婚時應該分割。他心痛得厲害,本來是想拿著這筆錢和新情人好好玩玩的。太慘了,他有近50萬,幾乎都被老婆收走了。50萬夠買壹輛酷車了。他是國企員工。
對於國企來說,公積金的繳納壹般都有全額和上限的特點。
壹是如實核算基數。
就我們單位來說,五險壹金的基數不壹樣。因為繳納五險的時候是按照工資基數來確定的,國家對哪些工資收入要計入工資基數有非常明確的規定。當我們計算基數時,我們排除了所有不需要包括的。在計算公積金的時候,所有的收入都包括在內。
別問為什麽,就是合法增加員工收入。
員工不傻。他們都知道各種費用的基數和比例。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單位會按照上限支付,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再說領導本身合法增加了收入,領導的基數更高。我們單位領導都是封頂的。
二、按照上限繳納比例。
公積金不同於其他五險,有嚴格的繳納比例,比如養老金單位16%,個人8%,醫保單位8%,個人2%。公積金有壹個範圍,5-12%,可以用。
壹般來說,大部分國企都選擇12%,因為再努力也沒辦法努力。據我所知,能正常經營的國企,即使財務狀況很差,也是按上限發放工資的。畢竟這是關系到人心穩定的大事。
還有壹些國企可以降低繳存比例。比如他們虧損嚴重,瀕臨破產,經依法批準可以少繳或者緩繳。
如果妳是國企職工,單位必須在入職30天內為妳辦理公積金賬戶的設立和轉移。公積金具有強制性和法律約束力。如果單位沒有及時足額為妳繳納公積金,妳可以去公積金管理中心投訴舉報,切記,不要去勞動部門。
前不久,壹家向國企輸送勞務人員的勞務派遣公司吃了個“啞巴虧”。當然,這是罪有應得。勞務公司為了降工資,口頭告訴勞動者,要來公司就不要公積金。勞動者別無選擇,只能老老實實去上班。後來勞務公司發現過錯,辭退了勞務人員。勞動者辭職去勞動部門投訴。其中之壹就是他沒有公積金。結果勞務公司敗訴了。第壹,駁回無效。第二,公積金補發。三、公司罰款3萬元。
住房公積金屬於“五險壹金”範疇,是強制繳納項目。如果單位不為職工繳納公積金,不僅要補繳,還要對單位進行行政罰款。但現實地講,很多中小私企不繳或少繳公積金。比如小型私企會騙農民工。如果要個人出壹部分,只有買房或者退休的時候才能拿出來。妳還不如不付呢。很多農民工都不願意交公積金,因為不願意從工資裏出個人的那部分,覺得錢馬上拿到手裏最踏實。
關於國企公積金的績效,應該是所有企業中最好最規範的。絕大多數企業會按照12%的最高比例為員工繳納公積金。原因很簡單。管理層和員工都享受這個待遇,傻子才不交。但也有少數國企因為效益不好,資金緊張,少繳公積金,很少聽說有不繳的。國企管理者不願意承擔“違規”的懲罰。
但是,同樣是國企的人,為什麽差距這麽大?有的公積金五六千,有的只有五六百。應該有三個認識:
第壹,公積金的多少和工資水平有關。有的國企平均工資低,地方社會工資也低。比如平均工資3000元,就算按定額發,自己12%,單位12%,* * *算720元。別人國企平均工資2萬,按照12%算就是4800元。人家公積金比妳工資高。妳想向誰哭訴?
第二,公積金的多少和繳納比例有關。假設兩家國企,平均工資20000元。人按照12%繳納,每月公積金4800元。妳國企5%,每月2000元。差距2400元。妳在向誰哭訴?
第三,公積金的多少與當地的繳費基數有關。例如:
(1)住房公積金的繳納基數在當地社會工資的60%-300%之間確定。月收入超過社會工資300%的,按300%計算。假設北京兩家企業都按照12%的比例繳費。
(2)北京小李工作的企業有膽量,按社會工資的300%封頂。假設北京社保局工資2010600元(按10000元計算)。小李的繳費基數是3000元,12%+12%=24%*30000元=7200元。
(3)北京小李的妻子小張所在的公司沒有勇氣,繳費基數為社會工資的60%,即6000元。如果企業不厚道,交5%,就是6000*(5%+5%)600元。
(4)太可怕了。小李每月公積金7200,小張每月公積金600。相差12倍。妳在向誰哭訴?
總結壹下,國企執行公積金制度還是比較規範的,但是有三個因素拉大了差距。壹是上壹年的平均工資水平,二是繳費基數在60%-300%之間的選擇,三是繳費比例在5%-12%之間的選擇,造成了人多勢眾的局面。
廣州公務員,個人扣2050,單位2050,但相對於4-5萬的房價,壹年能買壹平米。
1.到目前為止,我還不知道公積金是以什麽為基礎的,但是每個月公積金扣我多少,公司就會付給我多少,所以算下來是有利可圖的,用公積金買房也很劃算。
2.我是公司每個月交8%,賬戶顯示月收入860,個人交480。希望買房的時候能多扣點,方便點。
3.壹般很多公司不給非正式員工交公積金,比正式員工交的多。我壹個朋友壹個月給公司和個人的1600的總和都比不上。
11年的國企基層員工比這還無聊,房子還是買不起。首付補不上。
1.本人昆明某國有銀行,公積金繳存比例12%。我個人每月繳費1380,公司返還1380,個人賬戶每月增加2760。老婆是農村小學教師,事業編制,貢獻比例12%。我個人月供大概是1100。我們的房子是公積金貸款,月供2853,兩個人綽綽有余。我認識很多繳存昆明公積金的人,大多是工資極高的國企、設計院中層。存款基數上限為20063.00元,每月存款約2400元,賬戶已達4800元。
二、非財政供應單位,在2019的5%至12%的幅度內確定壹個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壹般我們這邊國企交12%。應該說國企的公積金是比較高的。
第三,壹般在非壹線城市,除非私企特別大,很多都不願意給員工交公積金。因為繳存公積金,員工拿到的錢少了,公積金是隱形的,對員工的體驗不好。與其交公積金,不如給員工。
公積金作為五險壹金之壹,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現在公積金和社保壹樣,也是企業強制為員工繳納的。
正常情況下,公積金水平主要與工資有關。住房公積金的繳存額為上壹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乘以職工住房公積金的繳存比例。工資越高,正常公積金越高。
需要註意的是,這裏所說的月平均工資包括應付工資加上平時和年底發放的各種獎金,所以有些人員雖然平時工資不高,但獎金不低,所以公積金的繳納也不少。
法律依據:
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
第十六條職工住房公積金月繳存額為職工本人上壹年度月平均工資乘以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單位為職工繳存的住房公積金月繳存額為職工上壹年度月平均工資乘以單位繳存的住房公積金比例。
第十七條新職工從參加工作的第二個月開始繳納住房公積金,月繳存額為職工本人工資乘以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單位新調入的職工,應當自調入職工發放工資之日起繳納住房公積金,月繳存額為職工本人月工資乘以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
第十八條職工和單位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不得低於職工上壹年度月平均工資的5%;有條件的城市可以適當提高繳存比例。具體繳存比例由住房公積金管理委員會擬定,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後,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
第十九條職工個人繳納的住房公積金,由所在單位從其工資中代扣代繳。單位應當自每月發放職工工資之日起5日內,將單位繳納並為職工代繳的住房公積金匯至住房公積金賬戶,受委托銀行將其計入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