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度:4人/平方公裏
崗布溝冰川
浪卡子縣位於西藏南部喜馬拉雅山中段北麓,是山南地區海拔最高的縣,也是西藏自治區的邊境縣之壹。面積8022平方公裏,水域面積1054平方公裏,耕地面積3.6萬畝,草原面積680萬畝。總人口近31萬。轄16個鄉鎮,113個村民委員會。
浪卡子在藏語中是“白鼻尖”的意思。吐蕃時期屬約魯管轄。14世紀中葉,帕珠地方政府在此設立浪卡子教派。1954年,嘎夏有浪卡子和白蒂兩個案件,由落卡奇橋管轄。1960年,浪卡子派與白蒂派合並,設浪卡子縣,大隆、古靈設大隆縣,隸屬江孜特區。大隆縣於1964並入浪卡子縣,自此劃歸山南地區管轄。縣政府駐浪卡子。
該縣屬於藏南山源湖盆地的寬谷區。外圍高,中間是低窪湖。境內山峰眾多,海拔6000米以上的有6座。最高海拔7206米。屬於高原溫帶半幹旱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輻射強,冬春寒冷多風,夏秋涼爽多雨,幹濕季節分明,年日照時數2929.7小時,年降水量376毫米,年無霜期60天。自然災害主要有風、旱、蟲、雹、洪、雪、霜。
境內有高品位的砂金和豐富的風、水、太陽能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主要有野驢、豹、黑頸鶴、水獺、猞猁、盤羊、鶴、狼、狐、麅、羚羊、青羊、灰鴨、鴨、貝母、麻黃、蟲草、雪蓮、龍膽草等。還有高原特有的無鱗魚和裂腹魚,儲量達2-3億公斤,有“藏魚銀行”之稱。
浪卡子縣的產業結構以畜牧業為主,農業和民族手工業都以畜產品加工為主。是山南地區重點畜牧業生產縣之壹,牲畜種類有牦牛、公牛、黃牛、馬、騾、驢、綿羊、山羊、豬等。種植業主要是青稞、油菜、塊根和馬鈴薯。
工業以畜產品加工業為主,以毛紡和毛皮加工為主。主要產品有地毯、卡墊、隱被、隱靴等。全縣有大小水電站10多座,總裝機容量1000千瓦。
境內鄉鎮有路,村村通汽車。拉薩至亞東的公路穿過該縣。
浪卡子,海拔4454米,面積1.5平方公裏,人口1000多人。還有銀行、商店、郵電、電視、劇院、學校、餐館等設施。
羊卓雍錯是山南地區最大的湖泊,被藏族人民稱為“聖湖”。湖中有10多個小島。島上有壹座紅教寺廟,常年香煙繚繞,遠處的雪峰映襯,在“聖湖”之際,更加神秘美麗。目前對國內外遊客開放。
桑丁神廟建於公元14世紀中葉。創始人是舍巴噶舉派的傳人,遜奴珠。全寺僧人中,唯壹的主持人是壹位女活佛,這在西藏所有教派中是絕無僅有的。
此外,寧津崗桑峰、江桑拉姆峰、界崗蘇松峰對世界開放。它們都是旅遊、登山和探險的好地方。
自然地理
該縣屬於藏南山源湖盆地的寬谷區。外圍高,中間是低窪湖。境內山峰眾多,海拔6000米以上的有6座。最高海拔7206米。
浪卡子縣位於喜馬拉雅山中段北麓。寧津康沙雪山、曲布曲木雪山、孟達崗日雪山、捷通松松雪山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終年積雪不融化。
楊茁雍錯、孔目錯、申錯和普莫雍錯是浪卡子的四大湖泊,其中楊茁雍錯最為著名。
yamdroktso
藏語直譯,“羊”是“上面”的意思;“卓”指“牧區”;“和”是“碧玉”的意思;“措”的意思是“湖”。合起來就是“上面牧區的碧玉湖”,位於雅魯藏布江以南的浪卡子縣,四面環山。
湖面海拔4441米,東西130公裏,南北70公裏,面積638平方公裏,海岸線250多公裏,水深30-40米。最深處在湖的東部和湖中帕多島的南部,近60米。與藏北的納木措、阿裏的馬邦雍措齊名。它是壹個內陸湖泊,雨水、雪水和冰川混合供應。
楊茁雍錯原是壹個流出湖,與雅魯藏布江相連。約654.38+0萬年前,壹場巨大的泥石流堵塞了白蒂以西20公裏羊棚附近的莫曲河上遊河谷,因此該湖成為內湖。
楊茁像壹把紙扇,向西北-東南方向延伸。南寬北窄,沿湖有許多蜿蜒入山的分支。湖中有四個以上的小島,每個小島都有自己的水面。最大的湖島面積8平方公裏,最小的3000平方米。島上草豐茂,野鳥成群。春末夏初,當地牧民用牛皮船把牲畜送到島上放牧,直到初冬才運回陸地,牲畜個個肥壯。湖中浮遊生物種類繁多,為湖中魚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這是壹個天然的魚庫。湖中盛產壹種皮薄肉嫩味道鮮美的高原裸鯉,儲量4-6億斤。
楊茁雍錯的水資源也很豐富。與雅魯藏布江僅壹山之隔,最近的距離也只有6公裏。山南的湖海拔4441米,山北的河海拔只有3570米。它們之間的水位差超過800米。人們正在利用沃爾山上的這座天然山峰,在世界屋脊上建造壹座水力發電站。電站建成後,將對振興西藏經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浪卡子屬於高原溫帶半幹旱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輻射強,冬春寒冷多風,夏秋涼爽多雨,幹濕季節分明,年日照時數2929.7小時,年降水量376毫米,年無霜期60天。自然災害主要有風、旱、蟲、雹、洪、雪、霜。
歷史的發展
浪卡子在藏語中是“白鼻尖”的意思。
吐蕃時期屬約魯管轄。14世紀中葉,帕珠地方政府在此設立浪卡子教派。
1954年,嘎夏有浪卡子和白蒂兩個案件,由落卡奇橋管轄。1960年,浪卡子派與白蒂派合並,設浪卡子縣,大隆、古靈設大隆縣,隸屬江孜特區。大隆縣於1964並入浪卡子縣,自此劃歸山南地區管轄。縣政府駐浪卡子。
浪卡子縣總人口近31,000人。轄16個鄉鎮,113個村民委員會。
經濟概況
資源優勢
浪卡子縣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北麓,與不丹王國接壤。這個縣的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山南地區畜牧大縣、旅遊大縣、資源大縣、文化大縣,資源優勢突出。
旅遊資源:最突出的是壹廟二草原四山四湖。桑丁寺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共有15座寺廟,是全區唯壹壹座由壹位在世女佛主持的寺廟,在藏傳佛教中獨壹無二。尕瑪嶺草原和巴居草原壹望無際,草、脂、水豐富,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高原牧場。縣內的寧晉康沙雪山、曲布曲木雪山、夢達崗日雪山、傑通松雪山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終年積雪不融化,是遊客登山探險的絕佳去處。楊茁雍錯、孔目錯、申錯和普莫雍錯是浪卡子的四大湖泊,其中楊茁雍錯最為著名,面積638平方公裏。眾多島嶼散落其中,野鳥成群。她不僅是西藏“三大聖湖”之壹,而且以其仙境般的美麗征服了許多遊客。此外,浪卡子縣的強勇冰川和水溫60度左右的甘紮溫泉也是兩處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
自然資源:砂金、巖金、銅、硼、鐵、水晶、泥炭等礦產豐富,品位高;高原動物種類繁多,特色突出,不僅有陽湖裸鯉所特有,還有黑頸鶴、野驢、雪豹、盤羊等國家壹級保護動物,斑雁、赤點鴨、白鵝、水獺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高原植物主要有冬蟲夏草、貝母、雪蓮、臭柏、大黃、龍膽草、三針等。
浪卡子縣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縣城距拉薩164公裏,距澤當鎮217公裏。
浪卡子縣是山南地區的文化強縣,文化設施和隊伍完善。各種民俗節目和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壹年四季不斷,展現出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
“九五”期間經濟發展概況
“九五”期間,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各族人民的艱苦奮鬥下,全縣國民生產總值達到6980萬元,年均增長約11%。農牧業人均收入達到1.200元以上,其中壹、二、三產業比例為6:1:3。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糧食產量達到1740萬斤,第二產業比重提高,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第二產業收入達到641萬元。同時,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礦業、民族手工業和建築業,完成了農村地毯廠等企業的技術改造,努力尋找經濟增長點,使第三產業收入達到654.38+0946萬元。
對外開放新格局形成,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壹年壹度的邊貿會規模持續擴大。交通實現了鄉鎮有路,村村通汽車,發展了縣城到拉薩、山南、日喀則的客運線路,充分發揮陽湖獨特的風景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水電、郵電、通訊日新月異。
經濟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經濟市場化和社會化程度明顯提高,“瓶頸”制約進壹步緩解。全縣農牧區農村交通條件、飲水條件、醫療得到較大改善,教育發展迅速。縣中學擴建完成,鄉鎮有教學點,六年義務教育基本完成。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5。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扶貧工作全面展開,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成效,反分裂鬥爭和邊境穩定工作取得重大勝利。
行政區劃
浪卡子縣轄2鎮8鄉,110個行政村(居委會)。
浪卡子鎮
總人口4280人。
大龍鎮
總人口4673人。
張達鎮
總人口3444人。
貢布學鎮
總人口5829人。
多雀鎮
總人口5219。
馬璞姜塘鎮
總人口883人。
阿紮鎮
總人口是1918。
卡隆鎮
總人口是1975。
白堤鎮
總人口是1925。
卡熱鎮
總人口2489人。
2019年8月,2019年度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示範縣名單出爐,浪卡子縣榜上有名。
2018年9月,2018年度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示範縣名單出爐,浪卡子縣榜上有名。
2065438+2008年8月6日65438+2008年,浪卡子縣榮獲第四批全國法治城區創建工作先進單位榮譽。
2018年2月22日,浪卡子縣被列入2017年度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