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課堂文化沖突的思考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課堂文化沖突的思考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課堂文化沖突的思考

現代信息網絡的沖擊使得大學生處於多元文化背景下,接受多元文化價值觀。在高校課堂教學過程中,由於價值觀、角色定位、語言範式和師生關系的不壹致,師生之間存在著多元理解和認同的差異。作者提出了解決高校課堂文化沖突的相關策略。

論文關鍵詞:課堂文化;沖突;價值

高校課堂文化是多種文化的綜合體現,各種文化之間存在差異。文化差異決定了文化交流中必然存在沖突,教學質量必然受到影響。因此,本文分析了高校課堂文化沖突的原因,並提出了相關的解決方案,從而為課堂文化的整合提供實踐指導。

壹,課堂文化沖突的定義

泰勒將文化定義為“人們作為社會成員所獲得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以及任何其他才能和習慣的綜合體”。根據這壹定義,課堂文化屬於狹義的精神文化。學校教育活動是文化傳遞的方式之壹,課堂是學校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課堂文化是以學校文化為基礎的。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形成相互認可的課堂精神和價值體系。美國社會學家喬納森·H·特納認為,“沖突是指派別之間旨在遏制對手、實現各自目標的直接、公開的互動。”據此,課堂文化沖突是指課堂上不同文化之間的社會交往,或隱或顯,旨在阻止對方達到目的,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二,高校課堂文化沖突的原因分析

1.教師和學生的文化價值觀之間存在對立和沖突

大學生屬於青年群體,被灌輸多元文化價值觀,而教師是主流文化的代表,兩個群體之間必然存在文化價值觀的碰撞。在課堂教學互動中,壹般情況下,教師傳授的知識承載著上壹代人的價值觀,學生反饋的知識承載著下壹代人的價值觀。美國著名學者米德把人類文化的傳承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前塑料文化、塑料文化和後塑料文化。前塑文化是指後輩向前輩學習的文化;同塑文化是指年輕壹代和老壹代的學習發生在同齡人之間,或者是同時在學習的文化;後塑文化是指前輩依次向後輩學習的文化。在理想的課堂教學中,這三種文化應該和諧共存。但是在科技的沖擊下,知識更新快,年輕人的知識來源多樣。在信息時代,年輕人形成了獨特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方式,這使他們抵制傳統,拒絕接受上壹代的文化價值觀。而且在教學活動中,教科書呈現的是社會的主流文化,教師也是主流文化的代表。老師傳授的知識自然具有主流文化的價值。在教學領域之外,大部分大學生接受的是流行文化。大眾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價值觀差異決定了課堂文化的沖突,也決定了師生之間的文化選擇機制,可能會造成師生或學生之間的沖突。

2.教師的角色期待是復雜的

角色期望是社會或個人對從事某些職業的人的獨特行為期望。但每個人的觀念、道德、價值觀不同,對同壹角色的理解也有偏差。在同樣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對彼此都有期望。在課堂教學的場景中,教師的角色深受體制文化、世俗文化、青年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影響。四個要素之間存在壹定的張力,教師體驗著各種角色期望之間的張力和沖突。在學生心中,大學教師應該具備的相當壹部分素質,恰恰是目前很多大學教師所不具備的素質。前十項從高到低依次是責任、專業水平、知識、教書育人、培養能力、引導思維、生動性、多樣性、教學方法的教學邏輯。壹個好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人格魅力是:自信、真誠、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踏實學習、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考慮大多數學生的利益。面對社會轉型、知識經濟和網絡時代的挑戰,教師如果不能調整自己的角色,就會與學生所期望的角色相去甚遠,從而造成角色沖突。

3.學術語言不同於日常語言。

學術文化與日常文化的沖突分別表現在學術語言和日常語言中。隨著網絡的發展,壹種新的語言形式&網絡語言迎合了大學生求新、求簡、求變的心理需求。他們自覺而愉快地將這種語言運用到日常言語中,構成了大學生日常語言的壹部分,特點是口語化、語法簡單、句子不完整。學術語言是課堂上占主導地位的語言,其特點是書面,嚴格的語言結構和句子結構,技術術語和概念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差異承載著不同的文化,體現著不同的價值觀,從而產生代際沖突。

4.師生交往中的異化。

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是不對稱的。所謂不對稱,是指教師和學生在交流內容、交流能力、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上是不同的——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交流的根本特征。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師生交往的目的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從而把學生和教師都看作是沒有個體價值、需求和情感的社會個體,把原來的人際關系變成了物與物的關系,師生交往異化了。隨著媒體教學的應用,課堂教學變成了人機對話,師生之間缺乏情感交流。此外,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師生往往被消解了情感、價值和多樣性,成為教育教學大機器系統中抽象的數字和程式化交流的符號。這樣,在這種非情感化的現代交往方式中,師生之間的有機聯系被割裂,導致師生之間的疏遠和隔絕,從而加劇了師生之間的矛盾。當矛盾發展到壹定程度,就構成了沖突。

三、解決高校課堂文化沖突的策略

1.樹立課堂文化沖突的辯證觀

教師普遍認為沖突是不和諧的代名詞,他們總希望自己的課堂師生關系和諧,所以很多教師傾向於自覺或不自覺地回避課堂沖突;或者立即采取抑制措施。可以推斷,教師只看到了課堂文化沖突的負面作用。然而,課堂文化沖突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我們應該學會從“壹分為二”的角度來看待這壹現象。根據沖突社會學家的研究,只要沖突促進了社會團結、權威鞏固、功能依賴和規範控制,就有利於社會系統的發展,這是積極的。課堂文化的沖突可能導致解決常規化沖突的規則的出現,有利於課堂社會系統對教育教學環境的適應性和課堂系統內部的整合。課堂文化沖突可以對課堂系統的動態平衡起到壹定的作用。

2.改變教師的角色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題為《教育是it中的寶藏》的報告中,提出了現代教育中的“四大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合作)和學會生存。這種新的教育理念對以傳授知識為主要任務的傳統教育是壹個巨大的沖擊。此外,在信息時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使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化。教師不被學生認可為知識的權威,學生不再認同教師的傳統角色“傳道者”和“教師”。此外,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角色有了更高的期望,指出教師應該成為學習的促進者、研究者和課程開發者。對於學生來說,他們喜歡的老師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大學生更看重教師的責任心、專業水平、知識面、教書育人、培養能力、引導思維、教學方法的生動性和多樣性等。,而善良、豁達、公平、民主也是壹個教師人格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的教學理念要與時俱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做壹個讓學生滿意的老師。信息的享受讓老師重新思考應該為學生做什麽,學生要學會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學會思考。這樣,教師的角色向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和創新思維的培養者轉變。

3.樹立正確的師生交往觀

課堂上的矛盾沖突往往因為師生溝通不暢而復雜化,而溝通是人際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我們倡導師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礎上進行雙向交流,從而實現師生之間的相互認同和交流。師生通過人際交往,達成師生間的交往認同,包括價值觀、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認同;在認同的狀態下,師生相互欣賞,雙方都能在相互欣賞中獲得快樂,產生師生相互吸引的狀態,從而產生“內部邏輯結構、外部形式結構、師生思維活動、情感體驗、個性* * *,使師生感到美好,從而產生巨大的教學動力和學習效能的完美統壹的教學”。信息化背景下,教師不能固步自封,時刻牢記終身學習。面對多元文化,教師學習懸浮的方法,認同大學生文化,同時作為文化的傳播者和學習的促進者,引導大學生學習優秀的主流文化和傳統文化,融合傳統文化和大學生文化,生成新文化。因此,借助雙方的力量整合師生文化,對解決師生文化沖突起到了催化作用。

4.註重培養文化情懷

文化情感的培養是促進師生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徑之壹,可以使師生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產生情感之歌,更有效地實現文化融合。對於教師來說,他們的文化情懷主要體現在對學生文化中非主流文化的認同和理解上。在文化傳播中,教師也要轉變角色,成為文化的互動者、傳播者和調控者,擺脫傳統文化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