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名稱:朱發虎
西部地區
性別:男
梵蒂岡名稱:塔莫羅查
時間:西晉生卒年:231-308
描述:晉代的壹個和尚兼翻譯家。
籍貫:祖上是越人,居住在敦煌。
譯著:鄭《學習經》、《道地經》、《蓋經》等。
榮譽:被譽為“敦煌菩薩”
太史(265-274)金武帝時期的寺廟、圖像、佛像等。受到普遍尊敬。但《般若經》等經典當時還在西域,無法在中國傳播。朱法虎決心傳播佛法,隨老師遊歷西域各國。據記載,他通曉西域36種語言,熟悉西域印度等國的字體和讀音,為他翻譯經典奠定了基礎。
為了獲得《般若經》,朱法虎跟隨老師從敦煌經西域南線,先到於闐,再到疏勒,再到西域北線,經龜茲回到敦煌,完成了為期壹周的西域之旅。我壹般去過十幾個地方,比如安息、月氏、大秦、苻堅、龜茲、於闐、疏勒、鄯善、焉耆、匈奴、鮮卑。據他的傳記記載,他在帶著大批胡本回中原的途中,隨時隨地從事從敦煌到長安的經書翻譯工作。他壹生花了20多年時間,在太康五年(284年)翻譯了《實踐真理》
“京”、“壹蓋京”,然後,直到懷永嘉二年(三月八日),* * *有二十余年,是他在長安活躍翻譯事業的高峰。從最初的典籍翻譯到晚年,朱法虎在典籍翻譯中得到了許多得力的助手,如聶承元、聶道真、薄元欣、朱法壽、陳、孫伯虎、於世亞等。,他們都在潤譯學校工作過。朱法虎總共翻譯了39卷(三藏故事集)154部經典,其中廣為流傳的有《方登尼幻境》、《廣贊般若幻境》、《漸備壹智幻境》、《舍利弗懺悔幻境》、《普瑤幻境》等。朱法虎晚年,天下大亂,享年78歲。他壹生致力於翻譯經典的偉大事業,是壹位偉大的經典翻譯家。?人生經歷諸法護梵法名達摩洛查(查,壹剎)。他是居住在敦煌的月之僑民。他原以智為氏,八歲出家,後以朱為師。他努力學習、記憶和練習。他深感當時(曹魏末年)佛教徒只重視寺廟的圖像,而忽視了大乘經典在西域的翻譯。因此,他決定向佛教取經,隨師西行。他通曉西方三十六種語言文字,收集了大量經典文本,回到長安。從晉太子二年到懷永嘉二年,共翻譯了150多部經典。武帝末年,曾隱居深山,後在長安清門外建寺,名聲大振,各地千余人學佛習俗。他還到各地立下汗馬功勞,到處譯經。晚年,下落不明。據說他78歲高齡去世。護法因為原居敦煌,所以和各地的人都有聯系。
又名敦煌菩薩。後來,孫綽寫了《道賢論》,稱贊他“有與物居之德”,把胡比作竹林七賢中的巨源山。據梁僧繇《楚三藏誌》記載,朱法虎譯經159部,309卷,當時存稿95部。此後,目錄越來越多。到了唐代,開元陸出版了91部法律學譯著和208卷(現在只復勘了74部法律學譯著和177卷),其中不乏重要的典籍。另外十部《護法》譯本已被認為失傳,但仍被發現存在,只是被別人錯誤地冠以譯名。這十種分別是:《無量凈等覺經》兩卷、《般若波羅蜜多經》壹卷(智樓嘉譯上兩老題)、《舍利弗懺悔經》壹卷、《溫室沐浴僧》壹卷、《葉佳戒經》壹卷、《壹曲因緣經》壹卷。
《護法》的譯著有般若經、華嚴經、保濟經等。大乘、涅槃、法華等多種經典,大乘經、大乘法、日經、西文等,幾乎擁有了當時西域流行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打開了廣闊的局面。道安說:‘這麽多三昧經,都是大眾創造的(法律保護),是眾生的鬼梯’(見《漸備經》)。遊僧也說,‘廣傳經書於中國者,亦必有護持之力’(見《三藏出埃及記·護法傳》)。對於法律保護的翻譯風格,他忠實原文,不厭其煩,壹改以往譯者隨意省略的偏頗。所以他的翻譯在形式上是‘言之準確,事不潤色’,給人壹種‘言勝於言’的感覺。用於比較翻譯的材料對理解經典有很大幫助。道安稱贊他翻譯的《贊般若》透徹,相得益彰,知之甚多(見《榮贊合序》)。他還說,他翻譯的《漸備經》、《行仙經》、《表美與遠見》,以及《守冷衍》中的“優先第壹”(均見《漸備經》),相互啟發了對義的研究(智敏曾分別保護《維摩詰經》和《守冷衍經》的翻譯,此外,達摩衛士翻譯了《正和凱喬》,這是法華經的原文全譯本。經印度薩滿朱理、龜茲居士博遠信反復修改,由護法傳授給部分徒弟,講述其中的深意,在譚石會議上也是日夜傳誦(見《正和經後記》)。他對《法華》的大力宣傳為鳩摩羅什新譯本的流傳創造了條件。法律保護的其他譯法大多對後世有影響。
法律保護的翻譯工作中有很多助手為他撰寫和校對經典。其中有聶承遠父子道真,護法弟子朱法成、朱法壽、張玄伯、孫修達、陳、孫白虎、於世亞等。聶承遠父子對《護法》的翻譯幫助最大。他們從外部接受命令,並且經常引用主要的句子。比如法保院翻譯的超日明三昧經,分量很重,聶承遠曾經編輯刪除過。《遊法虎》漏譯中有“刪維摩詰經”,似乎被程遠刪了。程元之子道真精通梵文,擅長文學。他參與了《法定監護人》的翻譯工作,積累了經驗。法定監護人去世後,他自己翻譯了壹些小經典。他還把翻譯過來的法律書編成目錄,後來稱為《聶道真錄》。根據《長房錄》的轉移資料,該錄記載的法律保護譯本至少有53種,都是註明日期的。最早的時間是秦五年(譯鄧芳《倪煥晶》),或者說是道真參與翻譯的開始。
護法弟子很多,但能做什麽的很少。最著名的是朱法成。少年時依法為沙彌,滿有悟性。在太康年間,他受到《道德經》和《嶽薇經》等的影響。後來在敦煌建廟忘道,對那壹方的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他的同學朱法興、朱法存,都以隱居山林、修行為名。還有朱發的頭像,在元康時期得到了聖法的印信。
主要翻譯的是關於護法的翻譯。在《高僧傳》卷壹中,梁說他“從敦煌到長安壹路翻譯,寫成(漢)文,得賢解、正法化、廣贊165本”。其數量前所未有。但歷代典籍中對《護法》譯經的記載卻大相徑庭。以三錄為例。梁僧繇的《三藏故事集》(卷二)由154個譯本(實為61個)和309卷(其中95卷為經典,64卷為名家)組成。
唐代受保護的翻譯典籍有210部,共394卷。《開元佛教錄》175卷354冊。誰的記錄是正確的太舊了,無法測試。但近代佛學家陸澄做了壹些努力。他說:“根據梁和尚寫的《楚三藏集》中的記載,朱法虎翻譯的經典有159部。此後,各種目錄不斷增加。唐代《開元錄》所載古法譯本91種,共208卷(現重新整理,實為古法譯)
只有七十四本(177卷)魯先生的“九十五本”或“七十四本”指的是藏經中仍然存在的經典。《護法》翻譯的經典有相當壹部分只有經典的名字,經典已經不存在了。據《開元錄》卷二,法虎譯經名稱抄錄如下:法虎是羅氏之前最偉大的譯經家,這是歷史事實。他的譯著涉及般若、華嚴、寶雞、大吉、涅槃、法華等各種經典。他介紹了當時在西方國家流傳的所有經典,為大乘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東晉道安稱贊他的翻譯說:“保公職,得此民意,則程序正。所有翻譯過來的經典,雖不口若懸河,卻是歡快的,特別好而無生氣,簡單樸素。”梁僧繇也稱贊說:“通過經書廣泛傳播到中國的人,有保護他們的力量。”
法保不僅翻譯了很多經典,道德修養也很好,經常跟隨他的弟子,達數千。所以晉代學者孫綽寫道仙論,把他和竹林七賢之壹的山居元相提並論。他說,“保公德在物之境界,舉遠在論,二人道德崇高,足為後世。”法虎長期居住在敦煌,因此被尊為敦煌菩薩。
成就的影響由於朱法虎翻譯了大量的重要經典,又由於他將經典翻譯與講學緊密結合,自然成為佛教界壹時的巨人,生前享有大量信徒,死後成長為後世學者所景仰。東晉僧人道安曾說:“保公,菩薩也是人。尋找剩下的聲音遺跡,讓人望向遠方。本所出版的《鄧芳》、《無生》、《三昧》等儒家經典,很多都是眾生的鬼梯。”法律保護受到高度贊揚,這在金代佛教界是罕見的。此外,護法也是佛教玄學的開創者。他翻譯的大乘經典,尤其是般若經典,成為佛教與玄學之間的橋梁,他本人“研究玄學的幾個極端”
因此備受玄學名人推崇。東晉孫綽寫《道縣論》,引用佛教七大名僧,與竹林七賢相比較,著名玄學學者。其中將法律保護與單濤相提並論,說:“保公德在物之境界,聚遠在路上,兩公德高遠,足壹代人。”可見,在魏晉玄學與佛教合流的思潮中,朱法虎處於佛教玄學的頂端。有學者考證了朱法虎在晉惠帝後譯經的具體名稱、時間和地點,有力地支持了朱法虎前往敦煌避亂的推測。此外,還有兩個間接證據:第壹,道安曾說翻譯的《般若經頌》在涼州沈睡了幾十年後回到了中原。對此合理的解釋是,法虎晚年回到涼州,把翻譯過來的經書帶回涼州,所以《廣贊經》長期藏在那裏。
根據和尚的傳說,“他住在敦煌,死了就成了道士,鹹了也叫敦煌菩薩。”這可能也是由於法虎死於敦煌,當地百姓敬仰他獻身佛教,拯救眾生,賜他“敦煌菩薩”的美名。“菩薩”是指壹切立誌成佛、修行大乘的眾生。修行菩薩,要有意識地悟到他,就是不僅要註重自己的修行,還要解脫無盡的眾生。從朱法虎壹生的行為來看,尤其是從他晚年在避亂的艱難環境中孜孜不倦地翻譯經書和語錄來看(無論是東遊還是西歸涼州),他無愧於“敦煌菩薩”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