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泡沫的是與非
電子商務已經成為全世界關註和猜測的焦點。“偏執狂老板”英特爾公司董事長安迪·格羅夫在互聯網時代發出了壹個著名的警告:“趕快跳上電子商務的高速列車,否則妳將沒有好下場!”
電子商務涵蓋的業務範圍很廣,主要包括信息交換、售前和售後服務(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詳細說明、產品使用的技術指南、回答客戶的意見和要求)、銷售、電子支付(使用電子資金轉賬、電子信用卡、電子支票和電子現金)、物流(包括貨物的包裝、交付管理和運輸跟蹤)以及建立虛擬商店或虛擬企業(建立壹個實際上不存在的企業,專註於壹個)。
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正在迅速增長,預計2000年將從654.38億美元增長到4000萬美元,2003年將達到數十億美元。網上交易的商品總量高達1.5萬,電子商務正在迅速編織人們的“淘金夢”。
雖然目前互聯網、電商概念火熱,有壹點“互聯網仙女”味道的股票都會看漲,但也有人冷靜地提出了很多挑戰性的觀點,包括壹些危言聳聽的結論。
早在1998年夏天,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就提出“對世界經濟構成更大威脅的是美國的資產價格通脹,而不是東南亞的金融危機。美國股市今年上漲了65,438+05%,與前兩年相比上漲了65%,而且這不是泡沫的唯壹跡象。”此後,學者們壹直在質疑美國的經濟繁榮能持續多久,或者預言大泡沫即將破滅。然而,信息技術公司和互聯網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出色表現,將建立在數學分析基礎上的現代經濟學拖入了壹個尷尬的境地,這讓經濟學家們大吃壹驚。與此同時,各項經濟指標也顯示,在過去的1999年,美國經濟依然保持了4%的增長勢頭,通脹率保持在2.2%的較低水平,失業率也降至近30年來的最低點。德克薩斯大學6月1999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6月1999的互聯網經濟增加了5070億美元的產值和230萬個工作崗位。但是經濟學家仍然堅持認為股票的價格應該基於收入。沒有利潤,股票很難定價,價格收益比定律無論如何都不應該錯!但是亞馬遜的股票有多少分紅呢?其實直到現在,還是在虧損。認為美國資本市場存在大量泡沫的不僅僅是經濟學家,壹些知名證券公司也加入了打擊泡沫的行列。1999年2月底,摩根士丹利首席全球投資顧問比格斯(Biggs)發表了壹個驚人的言論:未來五年,紐約股市將會盤整,跌幅將從10%降至12%,成為全球受災最嚴重的最大金融交易市場。他認為,在美國資本市場上,科技、網絡、電子通訊的股票比其合理價格高出45%到50%。傳統的消費品和工業生產公司因為通貨緊縮而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壹些傳統行業的股價甚至已經跌到了經濟衰退的價格。他預測科技股的泡沫總有壹天會破滅,投資者對科技股的信心過高,科技行業的盈利表現實際上不可能達到這麽高的預期。
回顧中國的互聯網市場,電子商務在中國依然火熱,但並沒有真正滲透到其核心。1998隨著國外電子商務的興起,國內IT界迅速跟進,大力開展電子商務,很多企業也迅速進入,以為搞電子商務就能馬上賺錢。可以說,中國的電子商務領域充滿了浮躁的情緒,很多加入電子商務的人也表現出浮躁的心態。
亞馬遜的成功,雅虎!中華網的上市讓國內同行既興奮又嫉妒。不就是建個網站嗎?湊幾個人,籌集壹些資金,壹個網站就成立了。盡量吸引幾家企業在網上賣貨,貼上電商的標簽,就公開成為電商企業了。壹時間,國內網站如雨後春筍般迅猛發展,但仔細看,很多網站並沒有明顯的區別,無非就是搭建壹個平臺,僅此而已。還有壹些企業,為了提高知名度,為了將來上市制造轟動效應,不在業務上下功夫,而是利用各種媒體瘋狂炒作,以至於迷失了自己,混淆了消費者,電子商務在中國也變了味。
根據經濟學家的分析,資本市場確實存在互聯網經濟泡沫,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泡沫何時破裂。那麽互聯網公司如何看待泡沫和虧損呢?
傑夫·貝索斯(亞馬遜書店首席執行官)沒有時間去思考所謂的“泡沫問題”。他認為沒有必要向市場解釋為什麽會虧損,因為他有更有價值的事情要做。第壹重要的是如何讓亞馬遜的網絡繼續向外擴張。“我每天早上醒來的第壹個想法是,互聯網正以每年2300%的速度增長。”世界上有60億人,60億雙眼睛。對於亞馬遜來說,如何最大限度地吸引這些眼球的註意力成為了第壹重要的事情,因為貝佐斯的信條是“品牌知名度在互聯網世界比在物理世界更關鍵。”但是,爭奪壹雙眼睛的註意力,會相應產生單位成本。互聯網正以每年23倍的速度增長,貝佐斯的亞馬遜也將以每年23倍的速度擴張,因此其成本也將以相應的速度增長。安納松盈利的那壹天,眼球資源就會被瓜分,然後成本直線下降。這壹天,亞馬遜會給投資者像黃金壹樣的高額回報。
“目前網絡處於投資期,就像高速公路壹樣。只有高速公路建成後才能通車收費。所以投資期沒有盈利是正常的,但不是說虧損就是它的特點,超額盈利就是它的特點。關鍵是建立壹個能帶來超額利潤的商業模式”(新浪總裁王誌東)。
“互聯網經濟絕不是泡沫經濟。互聯網經濟和傳統經濟有明顯的區別。傳統經濟的房地產熱、汽車熱都是波動的,而互聯網是趨勢性的,目前只是冰山壹角。三年後,互聯網的總價值將相當於中國GNP的總價值。在這種情況下,100家互聯網公司並不多,互聯網時代在中國才剛剛開始,遠非泡沫經濟。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如暴風驟雨。風暴來了,肯定會有壹些灰塵被揚起,肯定會有壹些追風的公司用com的概念去包裝壹些雜七雜八的東西。但風雨過後,塵埃會被沖走,追風的公司永遠不會成為主流”(石化開總裁曾)。
顯然,這個對各個互聯網公司的命脈至關重要的問題,並沒有在這些公司的頭腦中留下任何痕跡,因為對他們來說,有沒有泡沫,如果有,什麽時候破,都無關緊要。速度對他們來說是第壹位的。在互聯網世界,變化已經遠遠超出了格羅夫的10倍速的概念。壹秒鐘考慮所謂的“泡沫問題”,就足以錯過千載難逢的商機。事實證明,思考如何創造新的互聯網商業模式,比思考資本市場是否存在泡沫要有價值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