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建於1958。經過50多年的運營,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從1978增長到2014年的86128300,位居亞洲1,世界第二。
機場建設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有三個航站樓,兩條4E級跑道和壹條4F級跑道,以及旅客和貨物處理設施。是中國僅有的兩個擁有三條跑道的國際機場之壹(另壹個是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機場擁有東、西兩條4E級雙向跑道,長3800× 60m,寬3200× 50m,配備二類儀表著陸系統。其間,還有1號航站樓和2號航站樓。3號航站樓和2008年建成的第三跑道(3800m×60m)滿足F級飛機要求,位於機場東部。
歷史的發展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於3月2日投入使用,1958。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投入使用的第壹個民用機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四個開通國際航班的機場(前三個國際航班分別是上海龍華機場,1926;昆明巫家壩機場,1937;重慶易白石機場,1939)。機場建成後,只有壹個小航站樓,叫南機場樓,主要供ⅵ P旅客和包機使用。
1980 065438+10月01、面積6萬平方米的1號航站樓、停機坪、樓前停車場等配套工程竣工並正式投入使用。1號航站樓按日起降60架飛機,高峰小時旅客吞吐量1.500人次設計。擴建完成後,首都機場飛行區設施達到國際民航組織規定的4E標準。隨著客流的不斷增加,1號樓的客流日趨飽和。重新規劃的建築面積為33.6萬平方米。配備先進技術和設備的2號航站樓於6月1995 10開工建設,6月1999 11正式投入使用。2號航站樓每年可接待旅客2650多萬人次,高峰時段旅客吞吐量可達9210人次。2號航站樓投入使用的同時,1號航站樓開始停止裝修。
1993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10萬人次;2000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萬,達到21.69萬;2002年飛機起降率為24萬,在1航站樓改造未使用時,首都機場旅客吞吐量已達到271.5萬。2004年6月9日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萬,年旅客吞吐量達到3500萬。2005年2月23日,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萬。2007年2月5日,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萬。
2004年9月20日,改造後的1號航站樓再次投入使用,專用於承載南航航班。2008年春,隨著首都機場擴建工程(T3航站樓)的竣工,1號航站樓(T1)封閉改造,南航轉入2號航站樓運營。T1改造完成後,海南航空集團(國內航線)旗下的海南航空胡、大新華航空CN、天津航空GS和航空JD(2065 438+00 5月4日更名為首都航空)取代南航成為1號航站樓獨家運營方。
065438+2005年10月29日,56年來第壹次,壹架來自中國大陸和臺灣省的包機不經停港降落在機場。位於1航站樓和2號航站樓東側的3號航站樓和第三跑道已於2008年2月29日竣工並投入使用,將可起降空客A380等新型超大型客機。繼當年2月29日6家航空公司在新3號航站樓登機後,3月26日又有20家航空公司轉移至3號航站樓。移交後,3號航站樓承擔了首都機場60%的旅客吞吐量。
2002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為27159700,在國際機場理事會公布的全球最繁忙的30個機場中排名第26位。2004年旅客吞吐量3488.32萬人次,居世界第20位。2005年旅客吞吐量為465,438+0,004,000人,世界排名65,438+05。
2006年旅客吞吐量4865.48萬人次,居世界第九位,首次躋身世界十大最繁忙機場。2007年,首都機場航班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貨郵吞吐量分別達到39.97萬、5358萬、119萬噸。2008年,旅客吞吐量達到5592萬人次,同比增長4.4%。
2009年6月30日,165438+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迎來今年第60位旅客,成為世界第四大機場。
截至2009年6月365438+2月0日23時59分,首都機場總客流量達65375095人次,飛機487965438架次,貨物1475656.8噸。客流量居世界第三。中國民航局發布的最新消息顯示,2010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7377萬人次,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亞特蘭大機場。
2015、15年4月5日零時起,從首都機場乘坐國際或地區航班前往國際或地區目的地,在首都機場停留不超過24小時,中途不離開機場口岸禁區的旅客,可免辦邊檢手續。符合上述條件的乘客將由地面服務人員代替收集乘客信息。信息采集時間由每人約45秒縮短至每人10秒,實現了國內最快捷高效的中轉旅客信息采集,提高了首都機場國際中轉能力和效率。首都機場負責人介紹,可享受2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旅客範圍沒有國籍限制,外國人、中國大陸居民和港澳臺居民均可享受。飛行路線的範圍可以包括到第三國或地區或返回中國的中轉路線。
2016 12 14首都機場年旅客吞吐量正式突破9000萬人次。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
更多關於標書寫作和提高中標率的信息,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