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現代心理學與佛教有哪些「根本區別」?

現代心理學與佛教有哪些「根本區別」?

現代心理學的創始人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5.6-1939.9.23)。

我們以他為例來對比分析壹下。

弗洛伊德是奧地利的壹位精神病學家,他的心理學也被稱為“心理分析學”,其特點是關註潛意識和對潛意識的探討,可以說是西方心理學歷程中的壹大突破。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狀態分為兩個層次:

1.意識,

第二,“潛意識”或“潛意識”

表面上叫“意識”,是指壹般的言行、思維等。“潛意識”位於意識層面之下,是意識的壹種積累,是其動力之源。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形成的主體是自我(self),這個詞原本是拉丁語,現在因為弗洛伊德的天賦而如此普遍。Ego等於英文I第壹人稱代詞,中文翻譯成“ego”。Ego有個大儲藏室叫Id。Id在拉丁語中也是人稱代詞,是第三人稱中性“它”,中文翻譯為“美德”。弗洛伊德認為,美德是人類精神的寶庫,是壹切“動力”的源泉,是與生俱來的。這個春天的背後,有壹個中心,弗洛伊德稱之為力比多,是壹種原始狀態下的“性力量”。它是壹個主要負責“性”的部門,它和“道德”都屬於潛意識範圍。潛意識在意識的最底層,通常處於休眠狀態。在自我之上有壹個“超我”,操縱著自我。這個術語也是弗洛伊德創造的專有名詞,代表所有外在因素和環境的總和,比如社會習俗、道德、政治、習慣、文化等等。這些“超級自我”從我們出生起就不斷被父母、鄰居和社會塞給我們。除此之外,我們的壹些違法的觀念,或者非常規的、超乎尋常的、甚至是不道德的觀念,都被超我壓制,沈積在意識的底層,從而成為所謂的“潛意識”或“潛意識”。這些壓到潛意識裏的東西,往往在我們睡覺做夢的時候偷偷浮現出來。然而,這些被壓抑的形象並不壹定被忠實地“再現”,也不完全顯露出來。通常會先進行改造,或者換成花朵,再以各種新面孔呈現。有時我甚至會編造壹個情節,就像小說或戲劇壹樣。這些“情節再現”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內心深處的欲望,或者是為了表達潛在的恐懼、焦慮等各種被壓抑的情感。

以上是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壹個簡單框架。現在我們來看看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是什麽。在20世紀初弗洛伊德學說興起之前,所有心理學,甚至整個社會習俗和西方哲學都是“理性主義”的,只承認“意識”——因為意識所呈現和承認的東西更容易解釋和理解——而超出意識範圍的東西是絕對否定的,尤其是在非理性認知和控制的層面,比如“夢”。這種觀念壹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人類遭到前所未有的大屠殺,西方人文主義科學家、哲學家、科學家、思想家和宗教學者開始反思:“人真的是理性動物嗎?他們開始懷疑由來已久的觀念,人類的思潮逐漸轉變為否定傳統觀念,結果證明是矯枉過正。直到現在,還有人誤入歧途,得出“人類是無理性的動物”的結論,徹底否定以前的“正統”觀念(如虛無主義、存在主義),而這種反思和改造的催化劑就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從此,西方人開始背棄自己近三千年的傳統,開始正視人類“非理性”的壹面,不再盲目抹殺,也不再回避,甚至開始深入研究和探討,而且越來越深入人心。至於夢和潛意識,我覺得是和人的生命息息相關的,是整個生命不可分割的壹部分。我甚至意識到夢對人的精神和心理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於是所謂的“夢的解析”學術研究和臨床技術風靡全球。

“意識流”和“自由聯想”弗洛伊德非常重視人類的童年。他認為童年在壹個人的性格和心理構成的成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壹個人長大後,童年的大部分事情都已經被遺忘,以至於這個時期的很多東西都被擠壓在意識之下,形成了整個人格的背景。這些背景因素雖然看不見,但每個人都被它們支配著。有壹個廣為人知的術語“補償”,在現代心理學中被頻繁使用,它也來源於弗洛伊德的心理學。補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如果我們年輕時不能實現某些願望,總是後悔,放不下,長大後就會想方設法彌補這個“缺陷”。如果真的實現不了,往往會轉嫁給下壹代,也就是妳會成為所謂的“下壹代的希望”,這其實是薪酬“合理化”的借口。比如之前因為某些原因學鋼琴失敗,現在希望孩子能學會。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另壹個新名詞是“自由聯想”。目前,心理醫生在治療壹種疾病時,通常會讓病人舒服地躺著,讓病人盡可能無所顧忌地傾訴。這種醫療方式在理論上被稱為“自由聯想”。不僅醫學領域發生了這種新的變化,19世紀和20世紀的作家所稱的“意識流”以及文學作品中使用的“意識流”技巧,都是基於弗洛伊德心理學的臨床經驗。其中不乏現代詩和所謂新潮派的小說,讓人看著看著,卻總是看不出什麽名堂,真的是不知所雲;甚至很多現代繪畫和現代音樂都大量使用自由聯想和意識流。用作者所想的來寫、畫、彈出他所想的,讓讀者、觀眾、聽眾壹頭霧水。我想知道他為什麽要表達。從另壹個角度來看,這些光怪陸離的手法恰恰是現代藝術呈現當代人類心理和生活真實面貌的完美方式,弗洛伊德是其理論的始作俑者。對於精神病人的治療,過去西方人習慣用鐵鏈把病人銬起來,甚至受中世紀神學的影響,認為病人被撒旦附身,所以每當病人發作,就用鞭子抽打,試圖把魔鬼打走。弗洛伊德心理學去世後,醫學界開始認為精神疾病也應該是可以治療的。最具代表性的方式就是用“自由聯想”或其他方法,引發患者潛意識中的挫敗感、抑郁感、幻覺感和苦惱感,就像小孩子用草從洞裏抓出蟲子壹樣。壹旦患者心中眾多苦惱中的壹個被勾上,其他的抑郁就會接踵而至。現代流行的催眠術也是基於此。這種“治而不治”的方法,真是妙招。在宗教方面,基督教會受到了自由結社興起的巨大沖擊;人有精神或心理問題時,以前是去教堂找牧師,找神父懺悔懺悔,現在則求助於心理醫生;還好,不然在西方宗教信仰日漸式微的時候,恐怕會有更多的人精神錯亂,沒辦法告訴他們。總之,在弗洛伊德心理學的研究範圍中,貢獻最大的是潛意識,而在他的潛意識中,最隱蔽、最深刻的部門就是夢;按照佛教的說法,“夢”也是人生的壹部分,因為人生大部分時間都處於睡眠狀態:妳不能說醒著就是人生,但睡著就不是人生。從這個角度來看,弗洛伊德能對這方面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是相當理性和“進步”的,但比佛陀所說的晚了2400年,而且淺薄得多。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做出了很多積極的貢獻,幾乎沒有負面影響,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的。

佛教心理學概述,“心”與“認知”現在我們來說說佛教心理學。佛教心理學也叫“唯識之學”,這個“識”指的是“心識”。“知”的本義是知道、認識、告別。能有認知能力的是心,所以叫“心知”。在佛教中,有壹種所謂的“觀心”法。有些人在這個方法中誤解了它的意思,認為自己要看的心就是心。結果後來看的時候就覺得胸口好像有什麽硬硬的東西,後來甚至還有些痛。其實“心”根本不是指那顆心。在佛教中,心被稱為“肉心”,是物質的,而在佛教中被看待的“心”是精神的。根據佛陀的說法,眾生的精神之心靠近心臟,所以佛陀方便地稱之為“心”《楞嚴經》“求心七分”中,對“心的位置”有深入細致的論述。阿難尊者先提出假設,然後佛陀壹壹解答。比如“如果心靈在身體裏有固定的位置,但不是遍布全身,那麽我們應該只在那個固定的地方感受它,身體的其他部位應該是無意識的。”但事實並非如此,所以不能說心有固定的壹面。但是,另壹方面,如果心臟存在於全身,那麽當我們拉動身體的任何壹個部位時,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應該有所覺察,但實際上,當我們燒傷左手時,我們的右手並沒有感覺到疼痛,當我們拿起右腿時,我們的左腿也沒有感覺到任何反應。所以說心存在於全身也是不對的。所以結論是“反復”和“不反復”都不成立,學者研究好了才能理解。

二、八識及根與塵

壹、佛教前五感所謂“心”是由八感組成的。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終識、雅利安識。其中,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統稱為“前六識”,第七識稱為“末知”,第八識稱為“阿賴耶識”。從我們常見的“用腦子想壹想”、“讓我用腦子仔細想壹想”、“我腦子壞了,想不出什麽好主意”、“他腦子(思維)出毛病了”、“他腦子很好,很會讀書”等表達方式可以看出,大多數人都把人的思維、記憶、辨別能力等能力,看成是頭腦衍生出來的。當我們家的電源短路時,通常只需要修理開關。如果是徹底停電,只有電廠能解決。電廠供電停了,只在自己家裏修,再怎麽修也沒用。所以我們要知道,世界壹切心理和生理的真正動力都來自於“心”,即壹切都是心的作用。心臟是如何工作的?用眼睛知識來說,我們的眼睛叫做“眼根”,眼根看到的那束叫做“色塵”。當眼根吸收了色塵,集中在視網膜上,就像照相機拍照的原理壹樣,可以在令人恐懼的底片上保存外在的色調。這個過程在佛教裏叫“吸外塵”。其實我們並沒有真正“攝取”任何外來的塵埃,因為“心”攝取的充其量只是外物的影子,所以佛教把我們攝取的這些外來塵埃稱為“塵影”。簡單來說,眼根吸收塵埃,放在心裏,有助於眼識的形成。比如我們看花,當我們的目光遇到花(彩塵)的時候,我們就把花的色調的影子收集起來,放在心裏。然後我們會開始分辨這些收集到的圖像,通過生成認知來判斷“這是壹朵花”。此時,這種區分和認知本身就是“眼識”的作用。同樣,當“耳根”接觸到“音塵”的時候,幾乎不需要用心“思考”,就能立刻大致分辨和辨認出是什麽樣的聲音,是人聲還是車聲。這就是“耳識”的形成和作用。其余的,如鼻識、舌識、身識,作用是壹樣的,要通過比較才能知道。

b、第六知識接下來,我們來說說“意識”(第六知識),這個比較難理解。什麽是“意識”?意識被稱為“分離中心”,但“意識”所做的區分不同於“前五感”所做的粗略辨別,是初步的、粗略的辨別。意識所做的工作是“前五感”之後的“後續工作”,即根據前五感發來的“原始數據”,進行進壹步的主觀加工,成品是許多個體的分析、判斷和意見。比如當眼睛知道是白的還是黑的,意識在收集到這些材料後會進行分析。如果他們是白人,他們被認為更加勤奮和傲慢;如果妳是黑人,妳認為妳懶惰,隨和等等;然後,其他種類更多的聯想、差異和意見不斷產生。這就是第六意識的作用。而且,如果眼睛接收到的信息是壹朵花,意識會在瞬間跟隨它,用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比如:這朵花屬於哪壹種?我有多喜歡?這種花有什麽象征意義?等壹下。通過分析這些數據,可以產生更多的關聯和差異;然後從這些差異中產生各種愛恨心理。喜歡就努力去得到,去擁有;如果它令人討厭,就試著擺脫它,排斥它,或者逃避它,遠離它。想擁有就擁有,得不到就痛苦,這就是“不能要”;妳想擺脫它,妳逃不掉,妳也會痛苦。這就是“怨必苦。”綜上所述,人類壹切煩惱的根源在於“愛”與“恨”兩大法則,而這兩大法則都來自於“離”,而這“離”又來自於“吸收外國法則”;這些煩惱產生的過程,比如攝入、分析、判斷、把握,就是“唯識之學”所要探討的,這其實也是佛教很重要的壹部分。

c、雅利安知識(第八知識)為了讓大家容易理解,我們暫且跳過第七知識先說第八知識——“雅利安知識”,再來說第七知識。什麽是阿賴耶知識?阿賴耶的知識也叫“隱藏知識”,我們通過無數次的搶劫所創造出來的所有“商業習慣”都匯集在這裏。它就像壹個巨大的儲藏室,我們做過的事,說過的話,動過的東西都會堆在那裏存放。所以壹個旋度曲面的顯示不是有序的、分類的,而是隨機卡住的,這壹點從我們在夢裏看到的可以略知壹二。大多數人的夢都是支離破碎的,破碎的,支離破碎的,沒有秩序的。它們很少像小說壹樣,有開頭,有結尾,有連貫完整的情節。夢中的大部分領域來自阿賴耶的意識或第六意識。如果壹個人已經開始修行,有時候他的夢就像壹個小故事,有了主題和內容,就不那麽亂了(因為他的心不那麽亂了);甚至有的人會夢到壹個從睡著到醒來的完整連續的故事;但當練習深入,夢境開始減少,甚至可以達到很長壹段時間“睡不著覺”的狀態。所以從夢裏可以看出,壹個人的頭腦並不是混亂而清晰的。

d、最後的知識現在回頭看第七個知識,“最後的知識”。最後的知識位於阿賴耶知識的上層,被稱為“自我中心”。為什麽叫“自我中心”?簡單來說,就是向內攀升到後來的雅利安知識作為“我”的本體,向外攀升到前六識,認為這個眼、耳、鼻、舌、身、心都是“我所有”。也就是說,最後壹個知識是“我”,前六個知識是“我是什麽”。比如我生氣的時候,經常有人說:“壹想起來,心裏就有氣。”這種“心中的憤怒”就是“我對它念念不忘”,也就是最後壹個人把它當做屬於我的東西來執著,任何屬於我的東西都難以割舍。身外之物尚且如此難以分離和放下,何況是“自心”裏的東西!再者,執著於心中的貪念,就更微妙了。比如我很愛壹件事,後來演變成不愛那件事,而愛“心裏的那種感覺”,也就是愛那個“愛的地方”。而“心所”是“心歸屬法”的簡稱,是“心”的八識功能或作用。愛恨嫉妒都是心的功能和作用,所以都是“心之所”;而這些“心之所”是被“自我中心”(最後的知識)所控制的,所以特別難放棄和放下;要想放下這些自執所產生的“念”,只能靠修行:在修行中明白了道理之後,妳可能會恍然大悟,其實妳並沒有“擁有”那份憤怒,也沒有“擁有”那份和尚的仇恨——妳的心裏根本沒有這些東西!真的只是工作上的“我抱著”。前面提到“意識”是“分離”的主要功能。然而,事實上,並不是意識本身在主導著“分離”這件事,而是背後最後的知識在暗中策動著它。這最後的知識就像聽政治壹樣,完全站在幕後,從不親自露面,所以這最後的知識很微妙。這就是為什麽所有普通人和外人都無法感知它的存在,只有佛的大智慧才能真正知曉。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有壹個突破,就是蕭。(自我的)發現。雲已接近第七知識(最後的知識),但弗洛伊德除了壹個籠統而模糊的概念外,未能進壹步發展“自我”的概念。所以,至於“自我”是什麽,就完全沒有了。然而,即便如此,它在世界上也是有價值的。綜上所述,八識的產生,第壹步是從“五根”中采集五塵,化為“五識”,然後從第六意識向內攀升至第七“末世知”,即以末世知為老大,按其指令行事,為分化、判斷乃至合理化制造各種借口。這整個極其復雜的過程是在壹瞬間,或者說是在比壹瞬間更短的時間內完成的。

如來藏與八識的誕生現在來說說如來藏。如來藏才是我們真正的本性。真理般的天性和艾莉亞的知識原本是壹體的。只是因為執念,才沾染了真理般的本性,才變成艾莉亞的知識。如來藏就像壹個平靜無波的止水。風壹吹,浪壹漲,潔凈的如來藏海就變成了汙染的、洶湧的阿賴耶識。然後,因為神秘,發生了其他的變化;阿拉亞中學壹有變化,“七化”就產生了。“七變”指的是第七末知加上前六知——前六知產生後,末知也產生了,互相影響,最後前六知所集的業障全部儲存在阿雅知中。雅利安知識是因緣的儲存庫,它的結構隨著新沈積的因緣而變化,不是壹成不變的。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行業裏,所以阿拉耶知識的結構是不斷變化的。可以更好更幹凈;它也可能變得更壞更臟,這取決於我們做什麽和我們做什麽。當我們的職業更幹凈的時候,我們的睡眠會更穩定,睡眠時間會更短,不會像以前那樣困。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粗心大意。當這些現象出現時,說明八識領域的因緣因為修純法而發生了改變或重組。雅利安知識雖然是壹個儲藏室,但也可以說是壹個“主補給站”,它支撐著前七感:它先把前七感收集的信息數據儲存起來,吸收消化,然後在出門前改變整個業力結構。比如,修持佛法後,“自執”減少,這種善業儲存在第八意識後,每壹次當下的五官吸收外來塵埃,在第六意識做出分析之前,再次尋找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去儲藏室(數據庫)——第八意識去“找資料”。此時,由於第八意識中“自執”的減少,因此,這就是第八知識與其他知識問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情況。人不修行,就會不斷造惡業或惡業,八識會越來越汙染。他們年齡越大,汙染就越嚴重。後來他們老了會變成賊,永遠不死,這就是“問八感”惡性循環的結果。但是,如果妳開始練習,就不壹樣了。雖然人會變老,但由於長期修行,道術力量通常會增強,這也是八感“互利”和莖幹無聊循環的結果。放進去的因緣是好的,帶出來的本性也是好的,善是好的;本金加上利息,就會越來越多。就像善於理財和投資壹樣,妳的資產也會增加。認識論和弗洛伊德心理學的比較在了解了八感是如何產生的之後,我們現在就來比較壹下認識論和弗洛伊德心理學。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學中,沒有“前六感”,只有壹個“意識”。他不知道“意識”上有“前五感”,也沒有詳細討論“意識”。至於“意識”,只有壹般的“潛意識”表面;佛教中,除了意識,還有“末世識”、“阿賴耶識”、“如來藏”。弗洛伊德心理學最大的貢獻是發現了自我。雖然自我等同於最後的知識,但弗洛伊德對它是如何產生的,它與第六知識和第八知識是如何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毫無概念。佛教在這裏討論,分析,闡述的詳細而清晰。再者,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沒有提到意識的階段和如何產生;事實上,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可以說幾乎完全忽略了對意識的討論,而只關註潛意識或潛意識。雖然他的力比多在佛教中是被認可的,但並不那麽重要。它當然是動物生生不息的原因之壹,但並不是人類所有的活動都是由它發起的。相比之下,佛教指出人類有五欲(即人生有五大動機):財、色、名、食、睡;而“情欲只是五欲之壹,不能概括其他欲望。”這五個願望概述如下:

1.“貪財”的意思是發財。

2.“情欲”就是對性的欲望。

3.“渴望出名”就是要出名。所謂“人死為名,虎死為皮”,“三仙”都是名利造成的,成為追求名利的“合理化”借口。雖然我們大多數人不壹定要追求所謂的“不朽”,我們大多數人往往是為了“名”而活,但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其實我們對物質的需求並不是很大。壹旦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在別人的建議下生活”:去贏得別人的欣賞、尊重、服從、愛等等。就服裝而言,保暖不冷其實不難,但是除了有衣服穿,不冷之外,我們都要穿不同的款式,選擇不同的顏色,不同質地的材質,同時還要講究時尚。如果衣服有點舊,我們就覺得不能再穿了,以免被人笑過時——“被人笑”是無法忍受的!至於住的房子,以及所有的電器和溝渠,壹定不能比別人家差太多;隔壁人家有鋼琴,我們也得買壹架。別人家的孩子在學小提琴,我們家的孩子不管有沒有音樂天賦都要學壹門樂器,絕對不能比別人差。其實這壹切都是“名與心”造成的,其根源在於“第六意識”與“末世知識”所堅持的“我”之間的虛幻差異。它們共同形成了試圖維護“我”的“尊嚴”(“我”是最後壹個,“尊嚴”是意識的區別),這在這些事情上是做不到的。

4.“食欲”就是對食物的渴望,世間對食物的各種講究,比如求多求優,都是由食欲的因緣所驅動的。

5.“困”:睡覺也是壹種與生俱來的欲望,所以叫“困”。我們的世界之所以叫“欲望世界”,就是因為這五種欲望。我們學佛的人,要想過清凈的生活,首要的就是要了解這五欲,並且要覺知它們,不要被它們牽著鼻子走。羅素曾經寫過壹本叫《權利論》的書,把人類力量的壹切源泉都歸結於對權利的渴望。其實這是有失偏頗的,不正確的。這和弗洛伊德認為生命的所有動力都歸於性欲是壹樣的。羅素的權欲其實屬於功名欲(按佛教說法,名下有“權”、“位”、“威”、“尊”、“從”、“控”等等,都是功名欲的變種)。丐幫人吃飽穿暖後會想“出名”。綜上所述,弗洛伊德對人類心理的探索固然有其貢獻,但把壹切都解讀為從性出發是有失偏頗和不正確的。

如果把世俗的佛法和佛教相比較,我們覺得,作為壹個佛教的弟子,如果對世俗的知識了解得多了,回頭看佛教,和佛教比較,就會越是驚訝,越是對佛教的深刻、博大、優越、超越深感驚訝,覺得佛教不僅像有些人誤解的那樣“落後”,而且非常非常“進步”。2500多年前佛教中準備充分的東西,2500年後才會被發現,弗洛伊德在當時被認為是非常前衛和“先進”的。所以,妳對世間的事物了解得越深,就越能肯定佛教的無限價值,對佛教的信心也就越堅定。也發現這個世界目前的趨勢是走向佛教的境界。比如在心理學上,佛教早就提出了潛意識和潛意識,並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和發展;在天文學上,在現代天文學中,許多人無視壹切禁忌,甚至獻出生命,打破了基督教的武斷迷信,發現宇宙是無限的;但佛教早就提出有三千世界,有無限三千世界;現在天文學也證明了地球不僅是宇宙的中心,也是太陽系的壹顆小行星,並且發現無限的太陽系構成了壹個“星系系統”,無數的星系構成了壹個“島狀宇宙”,無數的島狀宇宙構成了壹個“星雲”,無邊的“星雲”構成了壹個“宇宙”。這在佛經中已經詳細討論了很久,但天文學現在才開始有所發現。在生物化學上,早在佛陀時代,就知道有微生物和細菌;政治上,只是到了近代才提倡人類平等。佛教早就說過眾生平等,因為眾生皆有佛性。在經濟學上,逐漸對余說,強國往往幫助弱國,這就是均富的概念,因為如果財富不均,世界就不平衡,不平衡就會導致戰爭;佛教早就主張人要多布施,布施給他人就多加持,然後以運糧修智,趨向菩提。從以上看來,佛教不僅是“進步的”,而且是“最進步的”,甚至是“超進步的”,因為它總是走在時代的前面,無論與世界上任何其他佛法相比,它都是“超越自己的步伐”的。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世俗法都是從普通人的智慧中發展出來的,無論如何進步,都無法跳出普通智慧的範疇,而佛教是佛教智慧的啟示,來自於“壹個智者”的真智。聖人與聖人的懸殊是無法比較的,比較有利於展現佛教智慧的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