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夜腦——如何利用睡眠提高記憶力

夜腦——如何利用睡眠提高記憶力

在這本書裏,作者依靠大量的科學實驗,討論了許多與睡眠和夢有關的問題。比如如何利用睡眠提高記憶力,如何從科學的角度識別和避免噩夢,如何通過操縱夢境來治療精神疾病等等。但這本書最值得註意的壹點是,我們的大腦在睡眠中會自動學習這個想法。

核心內容?

過去我們認為,人的大腦和身體白天工作,晚上休息。但這本書指出,人腦是24小時連續運轉的。睡覺的時候,大腦會自動分析、分類、儲存我們白天的所思所想、所感所為,從而形成我們的認知結構。如果我們能很好地利用大腦的這壹特性,我們將改善我們的睡眠和學習效率。

我們對睡覺並不陌生。正常人每天至少要睡壹次。睡眠有多重要不用我說了吧:前壹天晚上沒睡好,第二天壹整天都沒精神。

但就是這樣壹件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很多人卻無法做到熟能生巧,每晚都能睡個好覺。睡不著,容易醒,越來越累,成了很多現代人的煩惱。

有壹些人每天都睡得很好。於是,他們提出了更進壹步的需求:我有沒有辦法縮短睡眠時間,提高睡眠效率?

其實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知道壹些睡眠小技巧,比如睡不著的時候數羊,睡前不要做劇烈運動等等。

但這些技巧都是錦上添花,幫不了妳。想要扭轉自己睡眠質量差,效率低的狀況,關鍵是要了解睡眠背後的科學知識和運作原理,從根源上找到辦法。

本期推薦給妳的書是英國著名實驗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的作品。在YouTube上,懷斯曼的心理視頻有超過654.38+0.5億的點擊量。我們中國的讀者對他的了解主要是通過他的另壹本暢銷書《怪異心理學》。如果妳對這本書感興趣,妳可以聽聽妳每天聽的書中的解讀版。

在《夜腦》壹書中,懷斯曼依靠大量的科學實驗,討論了許多與睡眠和夢有關的問題。比如如何利用睡眠提高記憶力,如何從科學的角度識別和避免噩夢,如何通過操縱夢境來治療精神疾病等等。但在我看來,這本書最值得註意的是,我們的大腦會在睡眠中自動學習這個想法。過去我們認為,人的大腦和身體白天工作,晚上休息。但這本書指出,人腦是24小時連續運轉的。睡覺的時候,大腦會自動分析、分類、儲存我們白天的所思所想、所感所為,從而形成我們的認知結構。如果我們能很好地利用大腦的這壹特性,我們將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

因為睡眠研究是壹門仍在高速發展的學科,在這篇解讀中,我將在原著的基礎上,結合科學界的最新觀點,帶妳回到睡眠。我的解讀分為三個部分。第壹部分,我們先了解壹下,壹個完整的睡眠周期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作用是什麽。第二部分,針對睡得好和睡得有效率這兩個需求,告訴我們具體可以怎麽做。第三部分是實用,我給大家介紹壹些幫助睡眠的小技巧。

第壹部分

好了,接下來,我們來認識壹下每天陪伴我們的老朋友:睡眠。

事實上,關於睡眠的專門研究並沒有很早就開始,因為科學家們找不到合適的觀測儀器。沒有儀器,科學家不知道人睡覺時大腦是如何工作的。在早期對睡眠的研究中,唯壹的材料是壹個人醒來後所做的夢的描述。這種材料可信度很低,妳無法確定誌願者所說的是否準確,是否完整。妳無法獲得第壹手資料,更不用說以此為基礎做研究了。

從簡單的信息整理到成為壹門科學,睡眠研究經歷了兩個非常大的轉折。

第壹個轉折點出現在1924。今年,德國醫學科學家漢斯·伯傑(Hans Berger)首次測量到來自患者頭部的微弱電流。不過,他並沒有第壹時間公布自己的發現。因為他需要排除其他可能性,確保這些電信號不是來自血管、皮膚或心臟。

在接下來的五年裏,他進行了多次試驗,積累了1000多張圖紙。最後,他證實了這些電信號確實來自大腦。而且,他進壹步發現,當人閉上眼睛時,腦電波會周期性波動。人睜開眼睛,會有另壹種周期性的波動。

伯傑興奮地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但並沒有得到預期的認可。當時科學界對他的發現漠不關心,因為沒人相信大腦能發出電波。然而,後來科學家們試圖再次做伯傑的實驗,結果證明他沒有說謊。不管用什麽樣的設備,都可以記錄下睜眼和閉眼兩個周期性的起伏。興奮的科學家們紛紛以腦電波為研究對象,稱贊伯傑為“腦電波之父”,並稱他的發現具有裏程碑意義。

睡眠研究的第二個轉折點出現在1951年。今年,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阿塞林斯基(Aselinski)發現,人們在睡覺時會間歇性地出現快速眼球運動。在快速動眼期的同時,腦電波顯示大腦神經元的活動非常活躍,就像人醒著的時候壹樣。如果這時候叫醒某人,對方會說自己在做夢,並詳細說出夢的內容。阿塞林斯基將這種現象命名為“快速動眼期”。

這個發現壹下子顛覆了之前所有關於睡眠的觀點。以前我們以為睡覺的時候,身體和大腦都在休息。但快速動眼期的發現證明,即使在睡覺時,大腦也會周期性地活躍。

根據快速動眼期,科學家將睡眠分為五個階段。

第壹個階段叫入睡,是睡眠的開始。妳躺在床上想睡覺。這時妳的腦電波頻率開始變慢,呼吸也開始變慢。

在睡眠的第二階段,在淺睡眠期間,妳的大腦活動會逐漸變慢,妳的心率會變慢,妳的體溫也會下降,妳的肌肉會開始放松,有些人會開始打呼嚕。

前兩個階段合在壹起,稱為淺睡眠,將持續約20分鐘。如果妳最近比較累或者睡姿不對,可能會遇到淺睡眠階段的情況。妳會覺得自己在往下掉,然後身體突然壹抖,妳就醒了。

這是因為人們在睡覺時放松了肌肉。大腦收到肌肉放松的信號後,會誤判身體處於跌倒狀態。因為在下落的狀態下,身體也是放松的。這時,大腦向身體發出信號,使肌肉痙攣,以恢復身體的直立狀態。

淺睡20分鐘後,身體慢慢放松,準備深度睡眠。接下來,妳將進入睡眠的第三和第四階段。

睡眠的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統稱為“深度睡眠”,持續時間約30分鐘。這時候妳幾乎與外界完全隔絕,除非有人叫妳的名字或者有很大的噪音,否則不會被吵醒。

從躺下準備睡覺開始,50分鐘內經歷了4個階段的睡眠。與快速動眼期時期相比,科學家們將前四個階段統稱為“非快速動眼期時期”。在非快速眼動期,妳的身體是平靜放松的,大腦會產生壹些零碎的想法,但不會產生情節完整的夢境,所以很多藝術家利用這個階段來獲得靈感。比如著名畫家達利睡覺時喜歡平躺,地上放壹個玻璃杯,然後把勺子的壹端放在玻璃杯邊緣,用手指捏住另壹端。當他進入第壹階段睡眠時,手指會自然放松,松開勺子。勺子敲擊玻璃的聲音驚醒了他,他立刻在腦海中潦草地記下了那些奇怪的圖像。

非快速眼動期結束後,妳的大腦和身體又活躍起來了。妳的心跳加快,呼吸變得急促,眼睛開始快速左右移動,進入持續20到30分鐘的快速動眼期期,這是睡眠的第五階段。

當妳進入快速動眼期期,完成第壹個夢,就完成了壹個完整的睡眠周期,時間大約是90分鐘。之後妳又會回到非快速眼動期,整個晚上的睡眠會以90分鐘為壹個周期反復進行。這就是為什麽有些睡眠方法會建議妳睡90分鐘。

第二部分

人腦只占身體重量的2%,卻需要消耗身體20%的能量。睡眠不好,大腦就無法正常思考,造成身心早衰。了解了睡眠五個階段的不同作用後,我們再來看第二部分,如何睡好覺,讓睡眠幫妳事半功倍。

需要提醒妳的是,睡覺是為了讓妳的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所以,判斷自己睡得好不好,不能以外界為標準,要遵循自己的生物鐘。

歷史學家的研究表明,在愛迪生發明電燈之前,大多數人的睡眠是不連續的。經過壹天的辛苦工作,天壹黑,人們就趕緊睡覺了。半夜壹點左右,恢復精力的人從夢中醒來,開始壹段持續數小時的清醒期。在此期間,他們重溫自己的夢想或與家人聊天。聊累了就又睡著了,直到第二天早上醒來。這種睡眠模式稱為分段模式。

但是電的發明大大延長了照明時間,原來是白天的活動,延長到了晚上。相應的,人的睡眠時間也被延遲了。原有的半夜醒來的模式越來越不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於是分段睡眠被擠出了日常生活。

生活在現代社會,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我們身體的生物鐘與社會規則相沖突,比如時鐘時間,工業化,學校時間表,工作時間表。有些人天生屬於早晨型,起得很早。有些人天生就是夜貓子,睡得很晚。有些人甚至像過去的人壹樣分段睡眠。只要妳想睡,妳就能睡。睡覺後精神好,思維活躍,不用擔心自己的睡眠習慣。

如果妳不在家工作或者自由職業,需要根據工作日程安排睡眠,可以嘗試組合睡眠。當妳覺得累的時候,試著在白天小睡壹會兒,讓大腦休息壹下。午睡雖然時間不長,但也只能讓妳進入非快速眼動期。但是,非快速眼動對人的心理和生理影響很大,因為它們與生長激素的產生密切相關,生長激素可以幫助修復受損的組織。

那麽,壹天中午睡的最佳時間是什麽時候?作者給出的答案是,如果妳早上6點起床,那麽妳完美的午睡時間就是下午1點半。每晚起床半小時,午睡時間會延遲15分鐘,以此類推。

晚上的睡眠也很重要。這本書的作者認為,當我們睡覺時,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學習。其實在晚自習這件事上,睡眠起到了儲存的作用。他所說的自動學習,是指當妳睡覺的時候,妳的大腦會自動分析、分類、存儲妳白天所想、所感、所做的事情,從而形成妳的認知結構。所以,如果想提高大腦的學習水平,可以嘗試延長晚上的睡眠時間,增加睡眠周期。

第三部分

在介紹了睡眠的科學原理後,本書作者還給出壹些具體的睡眠小貼士。接下來的第三部分,我會詳細介紹這些技巧,希望能幫助妳更好的控制睡眠。

如果我們想晚上睡得好,我們應該在白天開始做準備。實驗表明,白天適度運動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具體來說,妳需要每周至少做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者90分鐘的劇烈運動。相對劇烈的運動適合在睡前6小時。睡前可以做瑜伽或者簡單的拉伸。

設置鬧鐘的時間也很有講究。壹個完整的睡眠周期大約是90分鐘,可以以90為單位,看看自己需要多少個睡眠周期,計算出壹個合理的起床時間。比如妳晚上10睡覺,壹晚上睡六個周期,把鬧鐘定在7點,在周期結束的時候起床,不會太難。

睡覺前的最後壹步是保證周圍環境適合睡覺。研究發現,當我們的眼睛暴露在光線下時,大腦會減少誘導睡眠的褪黑激素的產生。因此,妳最好在睡覺前關掉家裏所有的燈。另外,要避開手機和電腦屏幕的光線,因為這種顏色傾向於光譜的藍色端,會讓妳保持清醒,難以入睡。如果實在忍不住想玩手機,記得調暗屏幕。如果覺得窗外光線明亮,可以拉上深色窗簾,或者戴上深色眼罩。

聲音對睡眠也很重要。如果妳住在人多的地方,比如火車站、機場,或者窗戶對著馬路,在妳準備入睡的時候,可以播放壹些類似海浪聲的白噪聲,可以淹沒這些交通噪音,幫助妳入睡。

至此,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完成了,妳躺在舒適的床上,準備睡覺。從躺在床上到最後睡著,每個人花的時間都不壹樣。為了幫助妳判斷自己用於入睡的時間是否合理,作者提出了“入睡效率”的概念,並給出了壹套測量方法。妳可以自己試試。整個測量過程持續了5天。這五天,白天不午睡,晚上調整睡眠時間。在妳計劃第二天起床前六個小時睡覺。比如第二天早上7點起床,等到半夜1點再睡覺。上床後,讓家人註意記錄妳什麽時候睡著的,晚上睡了多久。測完之後,妳用平均睡眠時間除以平均在床上的時間,最後得到妳的“睡眠效率”。例如,如果妳的平均睡眠時間是5小時,但妳在床上的時間是6小時,那麽妳的睡眠效率是0.83。如果計算出妳的睡眠效率低於0.9,那麽在下壹個測量周期妳會晚15分鐘上床。如果妳的睡眠效率大於0.9,那麽在下壹個測量周期裏,就提前15分鐘上床睡覺。如此反復,直到每晚睡眠7至8小時左右,睡眠效率維持在0.9以上。如果妳想快速入睡,我告訴妳壹個很有用的竅門,就是躺在床上假裝打哈欠。

摘要

至此,本書主要內容介紹完畢,最後進行總結。

首先,我們了解了睡眠研究中的兩個轉折點。第壹個轉折點發生在1924年,德國醫學家漢斯·伯傑(Hans Berger)第壹次從病人頭部測量到微弱電流,人們得以實時觀察大腦活動。正因如此,伯傑被後人譽為“腦波之父”。第二個轉折點出現在1951,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阿塞林斯基發現了“快速動眼期”。這壹發現顛覆了以往所有關於睡眠的觀點,它證明了即使在睡覺的時候,大腦也會周期性地活躍。

其次,我們介紹了睡眠的五個階段,即入睡、淺睡眠、深睡眠、深睡眠和快速動眼期。這五個階段構成了壹個完整的睡眠周期,大約持續90分鐘。我們就這樣睡了壹晚上,重復循環了90分鐘。

接下來,我們回顧壹下電燈發明前人們的分段睡眠模式。很顯然,真正睡好的方法是遵循自己的生物鐘,而不是太在意外界的各種作息時間。如果想通過睡眠恢復精力,可以采取組合式睡眠,白天打個盹。如果想在睡眠中提高學習能力,盡量延長晚上的睡眠時間,增加壹到兩個睡眠周期。

最後分享了幾個睡眠小技巧,包括適量運動幫助睡眠,睡前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根據睡眠效率調整睡眠節奏。

需要提醒您的是,如果您的睡眠問題已經非常嚴重,請盡快到醫院咨詢專業醫生,接受正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