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茶的采摘精細,要求嫩度均勻,長短壹致。具體標準是采摘壹個半發育的芽和壹片葉作為原料。
緊、直、綠、勻是雨花茶的品質特征。形似松針,弦直而圓,端稍尖,前苗美,嫩而隱露,色澤深綠,香氣濃郁淡雅,滋味鮮醇,湯色綠清,葉嫩勻亮。開水沖泡,芽直立,起伏,如玉,清香。喝壹杯,又爽又香。
產地:南京郊區
特點:雨花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壹。茶葉的形狀是圓的,綠色的,如松針,有白色的毛,緊而直。
制作:雨花茶必須在谷雨前采摘,采摘的嫩葉要有芽有葉,長2.5至3厘米。制作過程全部由手工完成。
特點:雨花茶沖泡後碧綠清澈,香氣幽靜,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南京雨花茶是綠茶炒制中的珍品,也是中國三大針之壹,即安化松針(半烘半炒)、南京雨花茶(炒制)、恩施尤魯(清蒸)。為細針狀春茶,產於南京中山陵及雨花臺花園景區,以梅山附近出產的茶葉為上品。此藝套種梅樹,三四月茶芽盡。清明節前十天左右到清明節,只選取壹芽壹葉,采摘2-3厘米長的茶芽,去青(嫩葉老,老葉嫩),揉撚,定型,烘幹,用黑焦油手工炒。每壺只能炒250克茶葉,壹斤茶葉要4.5萬芽才是正宗的雨花茶。
雨花茶的特點是緊、直、綠、勻,即形如松針,條索緊直,末端稍尖,色深綠,稍嫩,綠中帶銀。新加坡、臺灣省、江浙壹帶的人對這種茶很感興趣,但是北方和西南地區很少有人知道!所以價格並不是真的龍井,碧螺春,貴的離譜,珍品千元就能得到,假冒還沒形成風氣!
南京特產也是中國十大名茶之壹。形狀圓綠,線條緊直,前苗婀娜,白毛如松針,象征革命先烈不屈不撓、萬古長青的英雄形象,故名雨花茶。
雨花茶主要生長在南京郊區,對原料選擇和工藝操作有嚴格的要求。在谷雨之前,收集具有芽和2.5-3厘米長的葉片的幼葉,並進行四個過程:殺青、揉撚、整形和烘烤。整個過程都是手工完成的。
雨花茶色、香、味、形俱佳。沖泡後的茶葉翠綠清澈,香氣淡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具有解渴提神、消食利尿、平喘化痰、除煩解悶的功效。
1966以來,暢銷海外。在日本和東南亞,人們把雨花茶作為珍貴的禮物送給親朋好友。
“雨花茶”因產於南京中華門外的雨花臺而得名。
“雨花茶”在中國的茶名中並不多見,但其生產歷史卻非常悠久。在4世紀的東晉時期,南京人就有喝早茶的習俗。陸羽在《茶經》中描述了《廣陵老人傳》的故事。據說在金元時期,有壹位老婦人,每天早上沿街叫賣壹壺茶,所有的人都爭相為她買“雨花茶”湯喝。奇怪的是,老婦人從早到晚兜售它。老婦人把賣茶的錢都給了窮人,窮人都很感激她。這個消息被當時的官員知道了,老婦人被逮捕入獄。第二天壹大早,老婆婆就不見了。
如今,雨花臺有1000多畝郁郁蔥蔥的綠色茶園。
“雨花茶”在中國的茶名中並不多見,但其生產歷史卻非常悠久。在4世紀的東晉時期,南京人就有喝早茶的習俗。陸羽在《茶經》中描述了《廣陵老人傳》的故事。據說在金元時期,有壹位老婦人,每天早上沿街叫賣壹壺茶,所有的人都爭相為她買“雨花茶”湯喝。奇怪的是,老婦人從早到晚兜售它。老婦人把賣茶的錢都給了窮人,窮人都很感激她。這個消息被當時的官員知道了,老婦人被逮捕入獄。第二天壹大早,老婆婆就不見了。
如今,雨花臺有1000多畝郁郁蔥蔥的綠色茶園。
茶葉生產因其突出的比較效益、穩定的經濟效益和入世後良好的發展機遇,已成為我市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產業之壹,也是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壹。在對南京市茶產業發展現狀調查的基礎上,認真分析了南京市茶產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提出了南京市茶產業產業化的總體思路和發展對策。
壹、現狀和優勢
茶葉是南京園藝產業中發展速度最快、經濟效益最好的特產之壹。截至2002年6月底,全市茶園面積8.77萬畝,其中茶園面積561萬畝,年產幹茶1.7萬公斤,產值1.42億元。投產茶園平均產值2535元,全市茶葉最高產值9500元,產值與效益雙豐收。南京雨花茶作為中國十大名茶之壹,年產量20噸,年產值6000多萬元。自1986年實現雨花茶全程機械化生產以來,先後制定了雨花茶產品標準(DB32/T142-1996,2001)、加工技術規程(DB32/T432-2001)和栽培技術規程(DB3201/T003-2002),並得到了制定和推廣初步建立了“雪松”、“莫礪鋒”、“鐘山”等雨花茶品牌,開發了“金陵春”、“屏山翠明”、“七仙銀芽”、“喬普玉劍”、“莫礪鋒翠梅”、“房山伍茲”等壹批南京地方名茶產品。同時建立了銷售中心→專賣店→超市、酒店、旅遊景點相對完善的三位壹體營銷網絡。
2002年6月中旬,我們對全市相關區縣發展經濟林果的意向進行了100份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偏好種茶的農戶占被調查農戶的61.5%。同時,通過問卷調查,初步摸清了該市個體茶葉經營的生產規模、效益和選擇產業化經營模式的意向。通過對南京茶葉產業化現狀的分析,我們認為南京茶葉產業化建設具有以下獨特優勢,必須充分發揮:
首先是市場優勢。中國雖然是產茶大國,但與國外相比,人均消費量並不高。南京人均茶葉消費量約為500克。目前南京茶葉市場年消費量約為3000噸,本地茶葉總量約為1.700噸。僅在本地市場銷售約65,438+0,000噸,約700噸產品銷往國外。作為當地名茶,雨花茶年產量約200噸,僅占當地雨花茶市場總銷量的20%左右。因此,目前南京的茶葉產量遠遠不能完全滿足。此外,南京作為長江中下遊的中心城市,具有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的特點。也是全國各類名優茶的集散地,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功能較強,有利於南京茶走向全國。
二是資源優勢。其中,最突出的資源優勢是土地資源優勢。目前南京約有654.38+0.3萬畝丘陵坡地,適宜種植茶葉。目前多為經濟價值不高的經濟作物,如紅薯、芝麻、大豆等。此外,南京雨量充沛,氣候適宜,大力發展茶葉生產是發揮土地資源優勢的最佳選擇之壹。
第三是基礎優勢。南京發展茶葉歷史悠久,尤其是當地名茶雨花茶,已有50多年的歷史。通過長期的生產實踐,在茶樹品種選擇、茶園田間管理、茶新產品開發、茶葉營銷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茶葉的經濟效益和比較效益也逐漸被農民認可和接受。我市茶葉與糧食的經濟效益比在10: 1以上,茶葉與其他經濟作物的經濟效益比在2: 1以上。此外,長期的生產實踐還培養和造就了壹支精通茶葉生產管理和茶葉加工、善於開拓市場的技術和營銷隊伍,這是南京茶業產業化經營和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基礎。
第四,環境優勢。“綠色南京”建設為南京茶產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首先,市政府高度重視並大力支持茶葉發展,連續三年給予財政補貼;其次,市政府正在積極開展雨花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請工作,這對於保護地方名茶品牌發展,規範和凈化南京茶葉市場,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進壹步提高我市茶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南京茶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二,問題和制約因素
1.科技含量低制約了茶葉產品質量的提高。
我市茶產業科技含量低是我市茶葉產業化發展的“瓶頸”之壹,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壹是茶葉良種尤其是無性系品種的推廣應用相當低,現有茶園95%以上是直接播種。與茶樹無性系品種相比,采挖晚,芽不整齊,鮮葉質量低,嚴重影響茶葉產品質量;
二是茶園田間管理技術相對落後,特別是機械化修剪和機械化采摘技術、茶葉無公害栽培技術、無性系品種繁育技術、茶葉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率低,導致茶葉生產成本相對增加,畝產量低,嚴重阻礙了茶葉商品性、茶園效益和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高(見圖8,單位:kg)。浙江省農業廳2001年調查結果顯示,每公斤鮮葉成本僅為0.21元,比人工收割成本0.61元交割高出65%以上,機械收割平臺產量243公斤,比人工收割高出10.5倍。
三是茶葉綜合加工技術落後,產品附加值低,主要表現在茶葉多為初級產品,結構單壹,茶葉的深加工產品如速溶茶、茶飲料、袋泡茶和茶葉天然產物的提取幾乎是空白,嚴重影響了當地茶葉產品的提升和市場競爭力。
2.產銷脫節制約了茶產業整體效益的提高。
產銷脫節是我市茶葉產業化建設的第二個瓶頸。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壹是目前我市茶葉的生產經營仍以生產者的小農經濟思想和經營者最原始的交易關系(鮮葉、半成品)為基礎,存在生產的盲目性和經營者對生產(原料)的依賴性。生產加工營銷壹體化程度很低,茶葉銷售還是“小銷售”,千家萬戶搶市場,市場風險很大;二是生產經營者之間缺乏有效的利益分配和連接機制,缺乏溝通生產與市場的載體,中介組織發展相對落後,茶葉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導致我市茶葉整體水平低、規模小、市場流通無序;第三,市場體系不完善。全市有近400個茶場,但沒有專業的茶葉批發市場,導致市場秩序混亂,而相鄰的浙江省有105個茶葉市場,年銷售量22017噸,業務量1.421億元。
3.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了茶產業的發展。
茶葉產業缺乏有效投資是我市茶葉產業化發展的第三個瓶頸。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壹是茶產業建設投入不足。我市新開發的茶園壹般每畝投入500-1000元,包括種子、化肥、農藥、人工開溝,開發無性系茶園的投入也在1500 -2000元左右,導致田間管理差,基礎設施不完善,抗自然災害能力差。而全省茶葉經濟效益較高(每畝茶園產值達到8000-10000元)的常熟市虞山茶場,每畝投入高達10000元發展無性系茶園,實現了高投入高產出的目標;二是茶園管理投入不足,尤其是有機肥、田間管理和茶園生態建設投入不足,導致園林形象差、茶園退化、產量低、效益降低;三是茶葉加工投入不足,特別是名茶生產機械、茶館建設、環境衛生建設投入不足,導致茶葉產品加工水平低,產品質量受到影響,產品銜接缺乏特色。
4.落後的經營機制制約了茶產業的發展。
目前,我市壹些大型國有茶場仍存在“吃大鍋飯”的現象,管理體制僵化,運行機制明顯落後,沒有真正建立起產權清晰、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很多國有茶場安於現狀,產品銷售仍主要依靠集團消費。他們還沒有真正走出茶場走向大市場,缺乏開拓市場、做大做強企業的意識和動力,導致企業的經營規模和經營效益停滯不前。到目前為止,全市最大的茶企也不過700萬元左右。
三,思路和對策
南京茶葉產業化建設的總體指導思想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茶葉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科技為支撐,以創新為動力,以名牌和產業化經營為戰略,區域布局,企業化運作,標準化生產,系列化加工,超市化經營,品牌化發展。通過產業化建設,南京茶葉產業將逐步實現品種改良、產品優質、生產機械化和服務化。
(壹)。認真制定科學發展規劃。
圍繞建設“綠色南京”的總體目標,要做大做強南京茶葉,首先要在充分調研、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精心制定南京茶葉產業總體發展規劃。以現有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為基礎,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揚長避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實行區域化、規模化種植,逐步形成地域特色和區域優勢,形成規模經濟。優先發展良種茶,在產品開發上重點發展名優茶,在產品質量上重點發展無公害茶。既要繼承傳統優勢,又要不斷探索創新。
(二)依靠科技進步,全面提高南京茶產業的科技水平。
依靠科技,不斷提高南京茶產業的科技含量。重點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壹是大力引進和示範茶樹優良品種,特別是無性系品種,力爭到2010年,茶園無性系品種占全市茶園總數的20%,盡快提高全市茶葉原料質量;二是大力引進、示範和推廣先進的茶園生產管理技術,特別是茶園機械化修剪采摘技術、茶葉無公害栽培技術、無性系良種繁育技術和茶葉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三是大力引進、示範和推廣名優茶葉加工技術和茶葉深加工技術,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
雨花茶作為中國十大名茶之壹,江蘇省著名農產品,具有極大的品牌優勢和較高的市場知名度。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日益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雨花茶的加工工藝需要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改進和創新,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此,我們必須積極實施雨花茶振興工程,重點做好三項工作。壹要積極完善和創新雨花茶機制技術,實施雨花茶生產協作研究計劃;二是大力開展雨花茶原產地保護申報工作,力爭在較短時間內完成雨花茶原產地保護申報工作;第三,盡快建立雨花茶的質量保證體系,推動雨花茶盡快成為無公害農產品。
實施產業化經營,穩步提高南京茶產業的整體效益。
實施南京茶產業發展的產業化經營戰略,應重點把握以下三個方面:
1.著力培育茶葉市場主體。
南京茶葉發展要再上新臺階,實現持續高效發展目標,必須下大力氣著力培育茶葉市場主體,包括龍頭企業、產品專業市場、行業協會、行業合作組織等。,大力示範和推廣“龍頭企業帶動”、“農業合作社聯結”、“專業農業合作社服務”、“批發市場輻射”等多種產業化經營的高效運作模式。特別是加大對龍頭茶企的扶持力度,力爭近年來實現五統壹,即統壹標識、統壹質量、統壹技術指導、統壹包裝、統壹對外營銷。以中國名茶雨花茶為拳頭產品,打響地方名茶品牌,拓寬我市地方茶葉銷售渠道,占領國內外茶葉市場,特別是北方茶葉市場,提高我市茶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我市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做出新的貢獻。
2.積極實施品牌發展戰略。
實施名牌發展戰略是茶葉產業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應對入世的重要舉措。首先,樹立名牌觀念,增強創名牌意識是茶葉創名牌戰略順利實施的前提;其次,制定有利於創名牌的政策措施,積極支持茶產品創名牌;此外,要建立和完善茶葉品牌創建的管理制度,確保茶葉產品品牌的長久性。
此外,註冊集體商標也是茶葉創名牌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市農副產品註冊商標的申請人多為單個農戶或單個企業,往往存在“壹個自然區域、壹個特色產品、多個註冊商標”的分散情況(如雨花茶的多個商標現象)。顯然,單個申請人生產規模小,無法進行商標宣傳,無法進行相應的產品開發和市場開拓,再加上同壹產品不同註冊人之間可能發生的惡性競爭,導致商標知名度提升緩慢,或者根本沒有知名度,最終註冊的商標也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申請註冊集體商標的最大好處是,在不改變單個成員身份的情況下,通過使用統壹的商標,可以有效地組合所有單個成員的生產經營能力,形成數量優勢,表現出規模效應。
3.標準化技術的進壹步示範和推廣。
沒有標準化,就無法實現茶產業發展的規模化和產業化,沒有標準化,就無法打造真正的茶品牌,沒有標準化,茶產業就無法真正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因此,應在大力示範和推廣雨花茶現有系列標準的基礎上,加快其他地方名優茶生產、加工、產品標準的制定和推廣應用,使標準化貫穿茶產業產業化的全過程。從茶園生態建設、選種、鮮葉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等全過程實施無公害質量標準,確保茶葉質量穩步提升,打造綠色品牌,樹立綠色形象,提升市場競爭力。
(四)。加大對茶產業的投入,不斷增強南京茶產業的發展潛力。
首先要加大資金投入,鼓勵和吸引外資資本發展茶產業,形成多元化投資機制,加強茶園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特別是茶園生態環境建設;其次,要加強茶園管理的投入,推廣應用無公害茶葉生產技術,努力提高整體生產水平;三是要加大茶葉加工體系建設投入,重點配置先進名優茶生產機械和建設安全衛生的加工設施,進壹步提升南京茶產業發展後勁。
(五)創新運行機制,快速擴大南京茶產業發展規模。
壹是加強組織創新和機制創新。組織創新的核心是茶葉基地建設企業化,機制創新的核心是企業民營化。要逐步推進全市國有茶場的改制,爭取盡快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二是積極鼓勵引進外資和合資、股份制、合作、聯營等多種形式共同發展南京茶產業,逐步建立國家、企業、集體、農民、個人和外資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資結構和機制;第三,加快農地使用制度改革,進壹步完善土地流轉機制,積極為茶產業規模化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
市場價(溢價):100元/斤以上。
市場價(壹級):60元/斤以上。
市場價(二級):40-60元/斤。
市場價(三級):20-40元/斤。